冲破思想的牢笼——回顾“陆相生油”的诞生

合集下载

让思维的芦花飞扬

让思维的芦花飞扬
人 的思 维 异 化是 思 想病 之 灶 , 行 为病 之 源 , 社 会
病之 根 。
先是 事物 的本 质揭 示 出来 了 , 随后 是思 想 的精 华提 炼 不过 是 会 思 维 的 芦 苇 , 由 于有 了思 考 的 自觉 , 才成 了
在 自然界 , 人 是 最 脆 弱 的 物种 , 想打 倒 他 用 不 着
见利忘义 、 破坏 生态、 恐怖 战 争 , 一 些 地 方 坏 事 属 于 两种 不 同方 式。人 过 的 是社 会 生活 , 动 物 过 的是 人 不仅 主 宰 着动 物 的 生命 , 而且还 主 宰 着这 个 星
人 类社 会 的发展 , 大体 上 有 两条 并行 的 螺旋 上升 球 上 一切 生命 。这是 人 的认 知危 险 , 应 当时 刻保持 必 的线索。一条是进化线 索( 主线) , 一条是异化 线索 不 可 少的 警醒 和对 所有 生命 的 敬畏 。
果 关 系。
人 也 不是 禽兽 , 但有 时个 别人 的行 为还 不如 禽兽 。
揭 露 并铲 除一 个谬误 , 胜 于 复述一 百 个真 理 。
人 类 自身的 焦虑其 实是对 人性 游 离不定 的 焦虑 , 沿着马克思指引的路径前行 , 我们会发现人的异 本 质上 是 对人 类思 维异化 的 焦虑 。
拿起 武 器猛 烈 射 杀 , 一 团 雾气 、 一 滴 水轻 轻 滴落 下 来
人 不是 天使 , 千 万别 指 望人 高 尚到 天 使 的境 界 ;
确 凿地 说 , 异 化 是 人 类 共 同的 敌 人 。 这 个世 界 就 足 以 致 他 死 命 。
上 所 有 弊 端 和 一切 罪 恶 , 都 与异 化 有 或 多或 少的 因
思 维 可 以超 越 物 质 , 可 以 生 成 精 的 概 念 , 来 说 明 思 维 和 思 想 的 多样 性 神, 能 够制 造 思想 、 理想、 梦想 , 能 够 改 也要 筑牢 防线 和设 定底 线 。 变人 类 、 改 变世 界 。 在 意识 形 态领 域 , 思维 的“ 水 葫

一个理论,一座丰碑

一个理论,一座丰碑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石油地质学界的惊世之作——“陆相生油理论”掀起了世界风暴,立下了世界丰碑。

一个理论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争议,“陆相生油理论”亦是如此。

面对学界的质疑,黄第藩应对时代挑战,为丰富和发展中国陆相生油理论、拓宽石油勘探思路、解决油气勘探过程中诸多“疑难杂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陆相生油,揭穿“美孚谎言”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术在中国出现以来,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陆相贫油”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13年,美孚石油公司派大量科研人员前往中国山东、河南、陕西等地进行石油勘探,最终均没有收获,此时他们都坚信传统的海相生油理论。

1960年,45万多字的巨著——《中国西北区陆相油气田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出版面世,让“美孚谎言”成为笑柄。

该巨著在新中国成立10年后第一次探讨了陆相生油的本质,极大地丰富了陆相生油理论,提出了陆相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是“内陆潮湿坳陷”。

“内陆”是指油气在内陆沉积盆地中生成和储集;“潮湿”是对气候而言,强调了古气候湿润在陆相油气田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坳陷”是指在油气田形成过程中需要有长期坳陷存在。

理论的提出需要进一步科学论证。

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前期的艰辛努力,黄第藩和同事完成了《中国陆相油气生成》(1982)和《陆相有机质演化和成烃机理》(1984)两部著作,先后总结了陆相生油的基本条件,明确了陆相同海相一样,都可以生成丰富的石油。

两部著作的完成,奠定了黄第藩学科带头人的地位。

著作分别评价了各盆地的生油层和生油区,并且从陆相沉积盆地一般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大致范围这一基本规律出发, 预测了各盆地含油远景区,而坚定了我国发展石油工业的信心,也为我国石油勘探事业提供了有利指导。

一幅素描,震惊地质学界黄第藩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野外地质考察。

1957-1958年仅两年的时间,他的足迹就踏遍河西走廊的酒泉、民和、武威和潮水盆地,并向东沿祁连山北麓直抵中宁、中卫和六盘山地区,进行这些区域的油气远景调查工作。

老舍的代表作品

老舍的代表作品

⽼舍的代表作品⽼舍的代表作品 ⽼舍是⼀个极富有幽默感的⼈,他的⽂章有时很幽默,有时有有点忧伤。

下⾯和⼩编⼀起来看⽼舍的代表作品,希望有所帮助!⽼舍的代表作品: ⽼舍的代表作品: ⽼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说《骆驼祥⼦》、《赵⼦⽇》、《⽼张的哲学》、《四世同堂》、《⼆马》、《⼩坡的⽣⽇》、《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珍珠》、《⾯⼦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学《⽆名⾼地有了名》,中篇⼩说《⽉⽛⼉》、《我这⼀辈⼦》、《出⼝成章》,短篇⼩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车集》、《贫⾎集》及作品集《⽼舍⽂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学,恭恭顺顺地侍奉⽼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的⼈⽣信条中惊醒;⽂学⾰命的勃兴,⼜使他“醉⼼新⽂艺”,由此开始⽣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舍赴英国伦敦⼤学东⽅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学。

⾃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说:《⽼张的哲学》对乌烟瘴⽓的教育界作了⽣动的揭露; 《赵⼦⽈》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诩其实醉⽣梦死的青年学⽣; 《⼆马》的主⼈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产的社会⼟壤⾥培植出来的“出窝⼉⽼”的畸形⼼态——都以清脆的北京⼝语,俏⽪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

3部作品陆续在《⼩说⽉报》上连载后,引起⽂坛的注⽬。

1926年⽼舍加⼊⽂学研究会。

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

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坡的⽣⽇》。

1930年7⽉起,到济南齐鲁⼤学任教。

百年论战油气成因说

百年论战油气成因说

70石油知识OILKNOWLEDGE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选择勘探区域,选定主要勘探目的层及确定目标区(又称靶区),每一步的具体工作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油气成因理论(假说)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阐明油气成因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论战百年在学术界概括起来,油气成因主要有三种观点:油气有机成因说、油气无机成因说和油气成因二元论。

关于油气的成因问题,已经争论了一百多年,至今仍未达成共识。

油气成因问题之所以这样难于解决,其原因在于下述三个原因:第一,油气是流动的,产出油气的地方往往并非油气的出生地;第二,油气特别是石油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有机混合物,油气中的不同组分应该有不同的来历,再加上其有机成分对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较为敏感,在其所经历的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难于把握;第三,解决油气成因问题要涉及地质学科、化学学科以及其它学科极其广泛的知识领域,人们对油气先体(原始母质)与油气之间的过渡形式至今没有明确地认识,因而难于追寻其形成的原因。

无机说曾经盛行到了19世纪中叶,伴随现代石油工业的诞生,石油成因广泛引起学者们的兴趣。

各种无机起源说也随之应运而生。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俄国化学家捷门列夫提出的“碳化物说”。

他认为把石油起源和煤相联系的想法与实际所观察到的油田剖面有矛盾,而当时已知有许多实验可以通过无机合成途径得到烃类。

于是他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

从化学角度看,该假说是成立的。

石油无机起源说的另一典型代表是19世纪晚期由索柯洛夫提出的宇宙说。

其理论依据是在一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物,因此他认为碳氢化物是宇宙所固有的,早在地球尚处于熔融阶段时即已存在于气圈之中了;后来随着地球冷却被吸收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于这些碳氢化物沿裂隙溢向地表过程中便可形成油气藏。

有机说后来居上19世纪下半叶,有机化学家参与了石油形成的实验研究,为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建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世恩与周恩来轶事

康世恩与周恩来轶事

康世恩与周恩来轶事作者:李文芳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3期文李文芳康世恩是我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在他与周恩来总理的历次交往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也体现了二人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

选贤任能挑大梁建国初期,党中央非常重视发展石油工业,提出“大力发展西北石油,及自东向西,东西并举”的开发方针。

但是,当时国外石油界的理论是:海相沉积盆地易生油,陆相沉积盆地不宜生油。

虽然地质学家李四光批驳过“陆相无油论”和“中国贫油论”,但是中国到底有没有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陆相沉积盆地到底能不能生成并储藏石油?这些问题困扰着党中央。

1953年,毛泽东、周恩来征询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意见。

毛泽东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李四光明确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天然石油的蕴藏量相当丰富。

主要任务是勘探。

因此,时任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的康世恩,带着苏联专家在甘肃、陕北一带考察地质情况。

随后,他们又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进行地质调查。

1 955年7月30日,石油工业部成立,康世恩被周恩来任命为部长助理。

第二年1 0月,他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主管石油勘探和开发。

为了减少事故、多产石油,康世恩在油田管理上推行岗位责任制。

1 962年6月21日,周恩来到北二注水站视察,陪同的康世恩向总理汇报了油田建立岗位责任制的情况,总理看着挂在墙上的岗位责任制非常高兴,称赞道:“好,你们这样做很好!”他看到岗位上的工人,都能自觉地按照岗位责任制要求去做,满意地说:“你们的岗位挺重要啊!”“文革”期间遇知音正当康世恩雄心勃勃地筹划着石油工业“上山下海”的新战役时,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文化大革命”的狂潮。

到1 966年1 2月底,在“文化大革命”冲击机关揪斗干部的严峻形势下,康世恩还顽强地坚持工作着。

刘光鼎:中国油气的二次创业

刘光鼎:中国油气的二次创业

刘光鼎:中国油气的二次创业院士刘光鼎2001年8月17日, 刘光鼎院士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份关于中国油气资源第二次创业的报告。

这份报告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年平均递增6.7%,而同期国内石油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

从1993年中国开始进口石油,当年进口石油3000万吨,近几年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瓶颈。

如何保持能源有效供给,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经历了油气资源的第一次创业,使原油年产量达1.67亿吨,天然气产量达241亿立方米,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五位。

但截止到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了1.2亿吨。

而上个世纪末我国预测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量都很大,其中石油是940亿吨,却只探明了22%;天然气是38万亿立方米,仅找到了7%。

中国油气的出路在二次创业。

此报告发出十天之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就做出了“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察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新的突破”的批示。

新中国石油的第一次创业作为新中国石油勘探的经历者,刘光鼎告诉记者,在中国的找油历史中孙建初和潘钟祥两位先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前,全世界的石油都是在海相沉积地层里找到的。

海相生油理论认为,在海洋环境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地质上管它叫做海相生油。

中国广泛分布着的是陆相沉积地层,而当时认为陆相生油是不可能的。

1937年孙建初先生从国外回来,他跑到了河西走廊去找油,因为他认为河西走廊是一个会有海相地层的山间盆地。

他果然在石油沟和白杨河里头看到了油苗,于是他就追踪这个油苗,从而发现了玉门油矿,这就是解放前年产12万吨原油的玉门油矿。

但是孙建初发现的石油,却并不是蕴藏在海相地层,而是陆相地层,是在陆相碎屑岩的老第三纪地层里找到的。

另一位潘钟祥先生在陕北、四川工作时,就发现中国的湖泊、河流里头的沉积同样也可以生油。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没有反抗意识 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倍受封建 教育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是封建教育 制度下的牺牲品。这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 老童生,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造成了他的 命运悲剧。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没有反抗意识 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
《故乡》中的“我”,作为一个同情劳动人 民的不幸,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的知识 分子形象,在小说中很有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Hale Waihona Puke ★“觉醒却无反抗意识”的知识分子
《端午节》中的方玄绰,对黑暗的社会 生活极其不满,可他却从不会去想怎样去抗 争。对于生活中的切身矛盾,他只是口头发 牢骚表示不满,却不参加那“索薪”斗争。 在他身上伴随着他性格的一系列缺陷,如庸 俗、软弱、自私、麻木,使得他虽曾有过觉 醒行为,但最终依旧被黑暗现实重压下去, 甚至消沉堕落。
课后质疑反思 1.思考:顺姑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刻画顺姑的 肖像和性格有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看,吕纬甫和顺姑这两个形象有什 么相似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关注其他作家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并分析他 们的形象及作用。(选做)
“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47 节)
——自省、愧疚、自责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 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 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 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 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 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 不能飞得更远些么?”(19节)

陆相生油理论

陆相生油理论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论述陆相生油理论地质1201班李楠032120113简述20世纪初,中东、北美、欧洲及前苏联的油气大多是在海相地层中发现的,因此,那些地方的石油地质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油气,这便是所谓的海相地层生油论。

其中有一些石油地质学家(如富勒、克拉普等)还来中国作过石油地质调查,当看到中国大陆地表地层大多为陆相地层时,便认为“中国自石炭纪以后的地层主要是陆相成因,绝大部分地层缺少能够生成大量石油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出版物中把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列为石油远景最差的国家。

这种观点一度影响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几乎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正常发展。

可幸的是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没有被海相生油论所禁锢。

潘钟祥、谢家荣、翁文灏、孙健初等对“非海相不能生油”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是潘钟祥,而后黄汲清、翁文波、李春昱、陈贲、尹赞勋、阮维周、王尚文、高振西等学者先后都论述了石油同陆相沉积的关系。

解放后,我们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终于在陆相地层中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等油田,用勘探实践确立了陆相地层生油论,这是中国石油人对世界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一、陆相地层的特点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

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

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