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导学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教案设计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时1节教学目标:、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方案一: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
新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1章《让我们走进地理》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新版地理精品资料2019.4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1.了解生活中的地理之谜,能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增强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好奇心,逐步培养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2.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3.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从而认识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意义。
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的关系,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激发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达到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的目的。
创设情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分享法、资料分析法等。
关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地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各地的风土人情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1.衣(服饰)藏袍阿拉伯人服饰东西伯利亚人服饰2. 食(饮食)北方人的面食南方人的米饭青藏地区的糌粑3. 住(住房)四合院竹楼蒙古包4.行(交通)马车 轮船 溜索一、解开地理之“谜”1.在我们生活的 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2.我国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 》,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在西方,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 》。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进一步熟悉我们生活的_______,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确认_______,知道_______变化,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 的影响和制约。
2. 农业生产必须___________。
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运输等条件。
3.在解决全球性的 、 、 问题,编制城乡规划,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新版)湘教版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演示和课堂互动。确保教学工具的正常运行,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题型三:地理位置的描述和解释
例题:描述和解释我国地理位置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我国地理位置复杂多样,有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多种地理位置。沿海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内陆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边境地区地形复杂,资源丰富,但政治环境复杂,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这些地理位置特征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部分学生在回答练习题时,对于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记忆和理解。
-在观察和分析作业中,有些学生对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的描述不够详细和深入,需要加强对于地理环境变化原因的探究和理解。
-在研究探究作业中,部分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不够充分,需要提高他们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2.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订正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地理知识。
六、拓展延伸
1.用3分钟的时间介绍与地理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七、课堂小结
1.用2分钟的时间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记录下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分布情况,并尝试解释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湘教版地理七上导学案(1-2)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地理这一门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了解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2.培养学地理情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的地理之谜和地理问题,增强求知欲,从而更加“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现象;3.初步形成“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概念,理解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学法指导:1.同学们在初步的学习中应首先培养对地理学科的情感,意识到学习地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学会预习:读标题,了解内容,逐步学会抓要点抓重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读图和用图,课后学会填图,学会运用地图进行分析,推理和记忆书本的知识点。
3.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不能偏科。
4.课堂作业一定要认真、及时完成,不懂的及时问同学和老师。
自主学习:1.看书P2-5,完成学习检测第2页的填空、选择、连线2.将自己不确定答案的题号写在下面(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自主完成学习检测第3页的综合能力提升2.同桌间互对答案,找出你们的疑难点,组内讨论我的计划:你喜欢地理这门学科吗?你准备怎样学好地理这门学科?把你的计划写下吧!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姓名: 评价: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知道地图的简单概念、绘制方法、种类;掌握地图的三个组成要素;2.知道在地图上如何定向的三种基本方法,掌握比例尺的比较和计算;(重点)3.明确学习地理的四个途径。
学法指导:学地理------读地图-------明确地图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定向-------掌握比例尺的比较和计算看书P7-11,初步学会看地图自主学习:一、学会使用地图1.地图是我们学好地理的必备工具,地图是怎样做出来的呢?(看书、读图)P7地图:。
2.展示、了解不同的地图,明确地图的类型(读文,找出)P11地图可分为和两个大类,其中自然地图包括、、、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等,此外还有地图家族的新成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主要介绍了学习地理的意义、地图的利用、天气和气候、世界地理、我国地理等内容。
本章内容是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有一定了解,部分学生则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他们掌握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使用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认识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的特点。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图的利用方法。
2.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3.世界地理和我国地理的主要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准备好教学用具。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趣味性地理知识或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种类和作用。
讲解地图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比例尺、经纬度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如地图绘制、位置查找等。
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地图知识。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程度。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第1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1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目标:、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方案一: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2)、我们永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集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单元整体说明单元教材分析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
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单元知识结构单元整体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2.初步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的手段与途径,让他们了解学习地理并不难,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能,就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进而发展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3.认识到地图对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地图各要素的判读与使用。
能够完成要素齐全的学校平面简图。
4.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应用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单元重难点一览单元学情分析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七年级学生的感受和知识积累中,已经积淀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为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知识、技能储备。
特别是相关学科知识的提升,也为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对过去的探求和未来的关注更为主动,地理课程在初中单独设立便自然而又必要了。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理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小组组名: 组员姓名: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学习目标1.明确学习地理的意义。
2.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一、解开地理之“谜”我国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 》,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
在西方,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 》。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 的影响和制约。
2. 农业生产必须___________。
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条件。
3.在解决全球性的 、 、 问题,编制城乡规划,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究一: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疑惑不解的地理问题?探究二:地理与我们工农业生产有什么联系呢? (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 (2)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3)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探究三: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的民风民俗无不打上一方地理环境的“烙印”。
收集家乡风土人情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并说明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以下活动与地理知识关系不大的是 ( ) A .外出旅游 B .观看天象、星座C .修路、架桥D .去医院看病2.下列与草原关系不密切的活动是 ( ) A.乳制品生产 B.放牧 C.生产皮毛产品 D.建核电站3.有“人类之家”之称的是 ( ) A.水星 B.地球 C.火星 D.太阳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 )A.地形特征B.气候特征C.植被特征D.水文特征 教材助读 自主学习5.长沙某日天气预报:“明日,多云,气温3到5摄氏度,北风2到3级,降水概率为20%”,那么这一天外出,我们应做什么样的准备 ( )A.服装注意防寒,一定要带雨伞防备下雨B.穿短装,一定要带雨伞C.穿棉衣,不需要带雨伞,下雨可能性不大D.穿衬衣,不需要带雨伞6.发展经济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劳动力资源、市场及运输条件等因素,以下各地经济发展与其分布地区合适的一项是 ( ) A.在高山地区发展棉花生产B.在偏远农村建立服装厂C.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市场D.在降水较多的地方进行太阳能发电7.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4、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
价值。
【学习时数】 1课时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片或视频,如中国、世界的名胜古迹,风光风情,自然地理现象等,激发学生关注地理的兴趣。
【新课教学】
1、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 ,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
2、我们身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问题吗?
3、除了以上问题你还有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吗?(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或课后一起查询)
4、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P3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1>图1-1,滑雪-----有冰雪的地方;图1-2,冲浪-----海边
<2>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例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总结: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5、地理与生产建设
教师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阅读P4“荷兰的风车”)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风车的动力是什么?为啥多风车?
思维延伸:学生讨论加课本P5的活动题
<1>生产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设,城市的发展规划等许多方面)
<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设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
<3>我国南北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教师: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长期的历史发展,造就了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艺术,宗教和建筑。
<1>服饰与地理密切相关
阅读教材P6,思考阿拉伯人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思维延伸::在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在冬季,人们一般爱穿深色的皮质衣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青藏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大袍。
<2>饮食与地理的关系
思考:人们的饮食习惯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菜肴口味偏辣<西南地区较湿,吃辣是为了驱湿寒>,江浙一带菜肴带甜,北方菜口味浓重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则偏淡。
<3>住房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
思考:因纽特人用冰块搭房子,林区居民用一根根橼木建房子,草原游牧民族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
<4>交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思考:山区往往交通不便,沿海地区海运便利。
如我国“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差异,古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的交通状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课堂小结】
【拓展】
1、调查你家附近的商场是如何选址的,归纳其选址所考虑的因素,将调查结果
撰写成一篇小论文。
2、调查家里都有产自哪里的工业日用品和农产品。
【经典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古巴比伦王国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A.毁于大地震 B.环境遭到破坏
C.地面下沉,海水淹没 D.毁于战争
2.我国南方地区传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
A.船只 B.马车 C.火车 D.汽车
3.“狂欢节”是哪个国家的重要节日()
A.俄罗斯 B.伊拉克 C.日本 D.巴西
4.我国蒙古族的主要风俗习惯之一是饮用()
A.米酒 B.果酒 C.奶酒 D.青稞
5.“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的是()
A.气候与农业 B.地形与农业
C.气候与工业 D.地形与工业
6.酷寒的南极大陆,地下沉睡着万顷煤田。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大陆漂移 D.植被迁移
7.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词语与地理无关的是()A.风土人情 B.辨认方向 C.随心所欲 D.预报天气
8.在历届奥运会的长跑比赛中,一些来自东非高原的选手常常取得好成绩,是因为()
A.黑人身体素质好 B.当地交通不便,靠步行
C.国家贫穷,人们能吃苦耐劳 D.生活在高原,无氧耐力强
9.下列生产活动,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有( )
A .内蒙古草原地区超载放牧
B .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水稻
C .生活在湖区的居民围湖造田
D .毁林开荒以扩大耕地面积
10.下列地理事项与当地自然条件不相吻合的有( )
A .在荷兰,广泛分布着抽水风车
B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C .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为白色
D .青岛有多处欧式建筑
11.目前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是( )
A .亚洲西部苏美尔人可在泥板上的原始地图
B .古巴比伦人刻在陶片上的地图
C .亚洲南部印度人刻在寺庙中的地图
D .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二、非选择题
1.写出下列著名旅游景点所在的国家名称:
2.下面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两种建筑,请读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的房屋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平顶的房子更节省材料,为何不将房屋设计成平顶的呢?______________。
(2)乙图是我国陕北地区的窑洞,你知道当地居民住这种窑洞有什么好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对话,回答问题。
巴特尔:我家住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为了发展经济,我们把草原开垦成耕地种粮食。
结果事与愿违,粮食没长成,草却没了,土地也沙化了。
山杏:我家住在山区,过去在山坡上种粮,收成很不好,家里很穷。
现在改种果树了,每年收入明显增加,生活也富裕起来了。
甲 乙
(1)以上两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列举几个运用地理知识搞好生产、生活的事例。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