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 – 国学网
会通中西综合创新--国学大师张岱年访谈录

会通中西综合创新--国学大师张岱年访谈录
张岱年;张拴平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 问:张申府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为中央旅欧支部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在三四十年代,又是北大、清华的教授,活跃于大学讲坛,积极译介宣传罗素哲学和叭物辩证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页数】3页(P6-8)
【作者】张岱年;张拴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部,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民族精神观的解读 [J], 迟成勇
2.试析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民族精神观 [J], 迟成勇
3.熔铸古今,会通中西——序麻天祥同志所作《国学大师汤用彤评传》 [J], 汤一介
4.体验、解析、会通——张岱年哲学方法论的综合创新 [J], 刘静芳
5.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三) 张岱年:贤妻相伴养生有道 [J], 东方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第六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 (本章内容分别调整到第二章和第十四章) •第七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八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九章 中国古代教育 (2课时 略讲与 自学)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学 (自学)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与自学) 第十三章 与自学)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四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 政治结构
•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 社会结构的特征 •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 结构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 程
•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 •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 走向
•《尘埃落定》阿来 •《我与地坛》史铁生 •《马桥词典》韩少功 •《棋王》阿城 •《心灵史》张承志 •《人生》路遥 •《小月前本》贾平凹 •《狼图腾》马戎 •《叔叔的故事》王安忆
《中国文化概论》有关网站 国学网 佛教导航 维基网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史学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 宝藏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传统
• 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 发展 • 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开掘 •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十四章 中国的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课程说明
2,章节与课时安排 3,目录
4,教学参考书目、文献 5,网站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doc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张岱年的“佛系”养生法

养生圈启迪张岱年的“佛系”养生法■帅晓婧【摘要】张岱年先生1909年生于北京,一生笔耕不辍,2004年4月24日,因心力衰竭仙逝,享年95岁。
和同时期的长寿国学大师们相比,先生的养生之道颇显“佛系”———不悲不喜,顺其自然。
【关键词】佛系;良好生活习惯;长寿张岱年先生(1909-2004)字季同,别名宇同,出生于北京翰林世家,其父张濂先生是清光绪时的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其长兄张菘年,即张申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
张岱年先生自幼聪明好学,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又转入北师大学习。
毕业后就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28岁时便写出了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纲》。
自此以后,张老一生都在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事业,成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之一,不但是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令人景仰的国学大师。
梁漱溟先生晚年吃素食,练气功,主张“少吃多动”,享年93岁;钱穆先生好山乐水,每天散步一小时,除风雨天外从不间断,享年94岁;而张岱年先生和这些长寿国学大师们相比,养生之道颇显“佛系”———不悲不喜,顺其自然。
他一生除了读书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除了出门买菜很少进行体育锻炼,饭后就倒床自称“养胃”,享年95岁。
先生虽不刻意养生,但除了心性修养外,生活中也有许多良好的习惯值得学习。
作息规律饮食无求张老做学术很刻苦,但不做熬夜劳作的事情,作息很有规律,每天早上七八点钟起床,看书、看报纸,做学术研究。
偶尔小憩就是在屋内走动走动,不抽烟也不喝酒。
先生还保持着午睡的习惯,白天精力充沛地进行脑力工作,夜晚的睡眠质量也很高。
张老不仅睡得好,还吃得饱。
他曾对人说过,他生平就是胃口好:吃什么都觉得香,也能吃。
据张老的学生回忆:“上一次见先生是1997年夏天,我从美国回国探亲。
那时先生已经88岁了,但还像我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那样,头脑非常清楚,胃口也很好,一边大口地吃着红烧牛肉和炒海参,一边还说很香、很香,只是听力差多了。
他开玩笑说,现在得对我大声疾呼了。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提要:在新唯物论哲学家中,张岱年先生最早并且一贯地注重阐发“和谐”的思想。
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生理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动的天人合一“生活理想之四原则”。
在40年代,他把“和谐”列为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认为事物的发展“一乖一和”,“如无冲突则旧物不毁”,“如无和谐则新物不成”,人生之道在于“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兼和”乃是人类最高的价值准则。
在张先生晚年的著述中,崇尚和谐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良传统,指出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的独特贡献主要有二:一是重视自然与人的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二是以“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论。
今年4月24日是张岱年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祭日。
当此缅怀这位国学大师、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学术贡献之际,我首先想到的是,张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其内在的思想动力就是希望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和文化再生”。
张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被称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哲学家,意为他要把西方新实在论的分析方法引入“新唯物论”中,而“新唯物论”就是当时所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先生当时称自己的哲学思想为“新的综合哲学”,即要把“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
他说,这种“新的综合哲学”既是新唯物论之“更进的引申”,又是中国传统哲学之“再度的发展”。
学宗新唯物论,会通中西哲学之优长而进行综合创新,是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特色。
而在新唯物论哲学家中,张先生最早并且一贯地注重阐发“和谐”的思想。
当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目标时,张先生的哲人睿智已经化作一个民族的行动,这是可以告慰于张先生的。
张先生对“和谐”的重视,最早阐发于他在1936年所作《生活理想之四原则》一文中。
此文把“唯物对理法”(按即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人生哲学的研究,指出“我们需要由实际生活深处发出新的人生理想”,此“生活理想”的四个原则就是:“一,生理合一;二,与群为一;三,义命合一,或现实理想之统一;四,动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
张岱年

文化与价值 著者:张岱年 定价:26.00元 书号:ISBN-7-5011 -6532-7/B?49 装帧:平 开本:20开 出版日期:2004.4 [书评] 一个耄耋老人,一辈子饱经沦桑,看到了人世间的许多事情,许多变化,他肯定是有许多思想需要总结,有许多话要讲;这本《文化与价值》就是他最想讲的话,是他一辈子研究哲学、特别是研究中国哲学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总结。 张岱年的哲学遗言——读《文化与价值》里程 张岱年先生在本社出版他的哲学论文集《文化与价值》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这本文集视为他的哲学遗言。 “作《易》者,岂有忧患乎?”我们读过这本书后,就能进一步体会张老的用心所在。中国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创造了许多辉煌,而一直未曾中断过,决不是偶然的,其中中国文化中的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可是中国社会发展到16世纪以后就停滞了,而西方诸国接受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后却突飞猛进,一直到19世纪中叶,列强以坚船利炮来轰开中国的大门,这又是为什么?当然也要到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中去寻找原因。因此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将落后的责任完全归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可以理解。但否定了传统文化,导致了中国价值观的失落,而新的价值观迟迟建立不起来,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国人思想上的混乱与空虚,大大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张老忧患之所在。在这本书中,张老首先论述了价值的层次。他对价值的传统定义。“需要的满足”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不够的。他认为:价值不仅是“满足需要”的问题,而且包含“衡量需要”的问题。价值的含义有三个层次:(一)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凡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即有价值的。(二)对于需要的评论问题,即衡量需要的价值的高低。(三)既然对于需要有评价问题,对于具有需要的主体,也可以进行评价。主体本身的价值,这是价值的第三层含义。我理解张老的这一分析,是从客体、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三个角度全面界定价值的含义,无疑是充分的,也是正确的。这是张老对价值观哲学的一大贡献。 张老对价值的重新界定,意在强调主体即人的内在价值,而这正是对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人的思想的一种彰显。张老说得很清楚:中国古代哲学提出“天地之间人为贵”的命题。近代以来,也流传着一句名言:“在世界上,人是最宝贵的。”这所谓贵,不是说人类能满足什么需要,而是说人类具有其他物类所未有的优越性质与能力。 正是在这一点上,张老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梳理,这在本书的多篇文章中从不同角度反复出现。大致有(一)、对于天人关系的深切的理解;(二)、对于群已关系的正确认识;(三)、“民之秉彝”的人道观;(四)、以和为贵的价值观;(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等几个方面。意思是其中包含的精义,无疑值得我们继承。 张老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主流——儒家的思想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辨析。他认为我们应对儒家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予以区别对待。对于三纲,必须加以彻底批判;对于五常八德应加以分析抉择。他认为我们应确立新三纲:①爱国主义,②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③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而应该肯定或加以改造之后应该肯定的道德规范有:①忠(区别于忠君之君,可以称为公忠)②信(诚实)③慈(深切的同情)④孝(爱敬父母)⑤廉(亦可称为廉耻)⑥礼(礼节)⑦勤(勤劳)⑧俭(节俭)⑨勇(勇毅)。 张老的这一辨析无疑是建设性的,是有价值的。但由于他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对西方的价值观吸取得不够充分,例如近代以来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就应该在这里面有所体现,特别是平等观念。当然,不论张老提出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或完全适用于中国社会,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其良苦用心都是值得称赞的。
张岱年:寂寞中关园

g各界丨世纪回眸3寂寞中关园/刘超早在1934年,张申府就激赏地称:“钱镭书与张岱年并为国宝!”钱、张二位确有相同之处:二人同样资质极美,同与清华结缘,同于1933年毕业。
所谓中关园,不过是个小园子。
东西五百步,南北一箭之程。
仅此而已。
园子虽小,却有大儒。
初,有一女子到中关园相亲。
与男方见面后,女子见男方形容寻常且无甚做派,不以为奇,单知男方的父亲姓张,亦不以为异。
后来,她听张先生和张夫人常说起清华南院,说起梅先生。
一问,才知所谓梅先生就是梅贻琦。
女子知道梅贻琦是老清华的校长,是个大人物。
后来,她听到他们说六舅冯先生,一问,才知那就是冯友兰先生,也是个不得了的大人物。
女子惊问:“冯友兰先生是你六舅?”这一问,让男子很是过意不去。
不仅他过意不去,甚至连二老都过意不去了,连说:“抱歉,抱歉!”这已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了。
座右铭:直道而行张岱年(1909—2004年),字季同,别名宇同, 1909年5月23日生于北京翰林世家,原籍河北省献县,尔后划归沧县。
其父张濂先生乃是清光绪时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长兄张松年即张申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弟弟张岱年和钱镭书先生并称为中国的“国宝”,而且其兄对张岱年的学术道路也有着重大的直接影响……妻子是冯让兰女士,是国学世家的大家闺秀,其表兄正是我国大名鼎鼎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
张先生出身名门。
幼承庭训,家学渊博,1928年8月,张先生与冯友兰先生同时进入国内一流学府清华大学,所不同者,是冯先生来此任教,而张(上接第71页)“现在中国政权为一些毫无知识的、非常愚蠢的、极端贪污的、极端反动的和非常专制的政治集团所垄断。
”随后,张奚若妙语不断:“在报纸上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名词’赤匪’,假如共产党可以叫做'赤匪'的话,我想国民党就可以叫’白匪’。
其实’白’字还太好了,太干净了,他们简直就是’黑匪’!”他接着给国民党政府下了一断语“好话说尽,坏事做绝”o这位研究政治数十年的老秦人认为,中国要有光明的前途,只能是废除专制的国民党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年–国学网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
1909年5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献县。
父亲张濂,光绪(1903年)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长兄张崧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对张岱年的学术道路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
1928年,张岱年考入清华大学,旋即退学,又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被录取。
1933年大学毕业时,因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
七·七事变以后,清华大学南迁,他滞留北京,闭门著书。
1943年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聘为哲学讲师。
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回清华大学哲学系工作,1951年晋升为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张岱年先生在二十至三十年代中期,先后写了《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秦以后哲学中的辩证法》、《颜李之学》、《中国元学之基本倾向》、《中国思想源流》、《关于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论》、《辩证唯物论的人生哲学》、《谭理》等重要哲学论文,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论思想,阐发了中国的辩证法思想,显扬了中国
人本思想,而且做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解释社会人生的尝试。
受张崧年列宁、罗素与孔子,三流合一思想的影响,张岱年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的思路:今后哲学一个新路,当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
在方法上,将唯物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分析方法综合起来;在理论上,将现代唯物论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
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中华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此哲学必不是西洋哲学之追随摹仿,而是中国固有的刚毅宏大的积极思想之复活,然又必不采新孔学或新墨学的形态,而是一种新的创造。
1935-1936年,张岱年写成五十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以哲学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以显出中国哲学的系统条理,其较高的学术品位为学界所公认,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1942-1944年间,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先后著成《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和《品德论》等书稿,分别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形式逻辑定律、唯物论和人生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的哲学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课外,继续讲授中国哲学史。
教学之余,先后写出《张载——中国十一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和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两书。
粉碎四人帮后,先生重执教鞭,并开设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课程。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除了部分旧著再版外,先后出版了《中国哲学发微》、《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玄儒评林》、《文化与哲学》、《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等著作,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无论是人物,还是专题,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张岱年始终对文化问题感兴趣,尤其是1984年后,他在文化的内涵、文化的民族性和普遍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和建设新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他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
认为只有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
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张岱年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
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张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赞同。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中国哲学舞台上活跃了近80年。
在哲学理论方面,他试图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即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为基础和主导,兼综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传统和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创造一种适应现代中国所需要的新综合哲学。
在中国哲学史方面,他特别注意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传统,首倡宋明哲学中的理学、心学、气学三派之说;他将逻辑分析方法运用于对中国哲学问题和概念范畴的研究,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哲学中关于人生理想、人的价值的学说做了深入的开掘,为批判继承中国伦理思想精华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文化建设问题上,他早年就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了创造的综合和文化创造主义的主张,上个世纪80年代更明确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为中国文法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成为在当今中国影像最大、得到最广泛认同的一种文化馆。
治学方法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
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侧重。
张岱年之所以在学术上创见频出,建树卓著,是与其秉持科学的治学方法分不开的。
张岱年将其治学方法总结如下:学术有许多门类。
简言之,有哲学,有人文社会科学,有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又分许多学科。
学术的总目的是追求真理,追求对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
各门学科各有一定的方法,彼此不同;但是各门学科也有一些基本方法是彼此相同的。
一切学术的基本方法可以说有三个,一为思与学的统一,二为知与行的统一,三为述与作的统一。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到现在还是正确的。
学是接受已有的知识,思是独立思考。
学而不思,只知接受已有的知识而不进行独立思考,则将迷惘而无所得。
张岱年思而不学,不接受已有的知识,则将陷于荒谬。
研究学问,一方面要继承前人已经达到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从事独立思考,发前人所未发,取得新的成果。
学是基础,思是在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独立思考,以达到前人所未达到的更高境界。
时至今日,前人做出的成果已有很多很多。
然而宇宙万象是无穷无尽的,人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认识亦尚待
提高。
因此,思与学都是没有止境的。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讲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
知行合一即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唯心论是错误的,但知行合一还是正确的。
应该承认,知行合一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研究学问,应该从实际出发,最后更要以实践加以检验。
自然科学以实验室的实验为依据,社会科学的实验则复杂得多。
述与作的统一即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墨子则主张述而且作。
张岱年在这个问题上,墨子是正确的。
文化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对于前人已经发现的真理,必须加以继承。
不了解前人已经达到的成就,也是一种盲目性。
学亦称为学问,这个问字有重要意义,治学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称为真学问。
如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有所创新。
创新即是提出新的观点,具有新的发现。
宇宙万象复杂繁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无穷的,因而常有新的现象涌现出来。
研究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这是学术创新之路。
创新是学术发展的关键。
以上三个方法是研究学问的基本方法。
遵循这三个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就可能取得成果;违反这三个方法,就必定不能取得成果。
这三个基本方法是研究任何学问都必须遵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