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精)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精)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物理 2009.04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不要写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I 卷(选择题 共31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A.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C. 库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伦定律D.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2. 如图所示,甲图方框中a b 、接线柱输入电压和c 接线柱输出电压如乙图所示,则方框中的电路可能是3. 如图所示,M 是一小型理想变压器,接线柱a b 、接在电压()311sin314V u t =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变压器右侧部分为一火警报警系统原理图,其中2R 为用半导体热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电流表2A 为值班室的显示器,显示通过1R 的电流,电压表2V 显示显示加在报警器上的电压(报警器未画出),3R 为一定值电阻。

当传感器2R 所在处出现火警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 1的示数不变,A 2的示数增大B. A 1的示数增大,A 2的示数增大C. V 1的示数增大,V 2的示数增大D. V 1的示数不变,V 2的示数减小 4. 2006年10月29日0时20分,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成本达20亿元人民币的第一颗直播通信卫星“鑫诺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定点于东京92. 2度的上空。

“鑫诺二号”载有22个大功率转发器,如果正常工作,可同时支持200余套标准清晰度的电视节目,它将给中国带来10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市场和几万人的就业机会,它还承担着“村村通”的使命,即满足中国偏远山区民众能看上电视的愿望。

江苏省各地区和部分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doc

江苏省各地区和部分名校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doc

江苏省各地区和部分名校2019届高三语文期末及最新模拟试卷汇编---诗歌鉴赏专题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调研试卷(期末考试)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三、古诗鉴赏(10分)9.(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江苏省泰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二学期期初联考试卷(二)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吴融,晚唐诗人。

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

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

一度去官,流落荆南。

(1)诗的首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4分)▲(2)诗的第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6分)▲9、(1)以“红艳”代指“杏花”,突出了杏花的娇艳与热烈,描绘出了一枝红杏出墙、春意涌动的绚丽景象。

(2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更加突出了诗人独自漂泊的愁情。

(2分)(2)表达了诗人的身世之悲(或孤独寂寞的情感)。

由于“春浅”,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不见蝴蝶飞来,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难免感到孤独寂寞,这里显然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期末考试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期末考试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期末考试试题语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孝悌.挑剔.醍.醐啼.笑风流倜.傥B.揣.摩湍.急喘.气端.倪惴.惴不安C.估.计铁箍.骨.气蛊.惑呱.呱而泣D.瞻.仰粘.贴谵.语绽.开拈.轻怕重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模.棱摹.拟落寞.莫.逆之交顶礼膜.拜B.扉.页菲.薄斐.然匪.夷所思蜚.短流长C.诋.毁底.蕴邸.所低.首下心砥.柱中流D.搁.浅奶酪.贿赂.洛.阳纸贵一丘之貉.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奇.数通缉.豆萁.放荡不羁.掎.角之势B.商榷.雀.跃宫阙.声名鹊.起生性怯.懦C.茁.壮琢.磨浑浊.着.手成春擢.发难数D.谚.语笑靥.砚.台狼吞虎咽.雁.过拔毛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复辟.媲.美庇.护权刚愎.自用大有裨.益B.豢.养隐患.盥.洗室风云变幻.焕.然一新C.老妪.熨.帖郁.金香咸与.维新鹬.蚌相争D.旗帜.炽.热滞.纳金博闻强识.炙.手可热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狼藉./慰藉.间.隙/间.不容发熏陶渐.染/循序渐.进B.请帖./字帖.度.日/度.德量力是非曲.直/曲.高和寡C.着.眼/着.落兴.奋/兴.利除弊强.词夺理/强.人所难D.重创./创.伤躯壳./金蝉脱壳.令行禁.止/弱不禁.风6.下列各组词语中,每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日晕./眩晕.掂.量/惦.记果脯./哺.育休憩./修葺.B.尽.快/尽.管沮.丧/龃.龉娇嗔./瞋.目劲.旅/径.直C.殷.实/殷.红提.防/堤.堰濡.染/蠕.动间.距/信笺.D.塞.责/堵塞.沏.茶/堆砌.拱.手/供.给行.当/巷.道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一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裨.将/大有裨.益囤.粮/囤.积居奇纰缪./未雨绸缪.B.称.职/称.孤道寡亲.家/亲.痛仇快薄.饼/日薄.西山C.对峙./有恃.无恐疏浚./怙恶不悛.朔.风/横槊.赋诗D.龃.龉/含英咀.华拜谒./残碑断碣.猝.然/心力交瘁.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组是A.切qiē切.磋切.割切.换切.肤之痛切.中要害B.拾.shí拾.遗拾.趣拾掇.拾.人牙慧拾.级而上C.当dàng 当.真当.铺当.做长歌当.哭安步当.车D.载zài 载.体下载.刊载.风雪载.途载.歌载.舞词语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章均棋艺超群,一人同时与十人对弈,对手们苦思冥想,举棋不定,他却能不假思索,信手拈来....,观众无不叹服。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并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文本阅读;分析Examination the language 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be familiar error type analysisZhang Hui-ling【Abstract】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have been one of the topic that the examinee feel very headache, the writer combine a student trained reading article, appear a student error of the type induce for:Review to prohibit indeed, thinking not thorough, not well organized, answer not norm, text is original meaning to know not strong, and make concrete analysis.【Key words】Text origin reading;Analysis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

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南京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doc 13页)

南京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doc 13页)

南京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doc 13页)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2009.0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

共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跑步跑龙套泡沫如法炮制含苞欲放B.结实结晶体采撷洁身自好诘屈聱牙C.更加更衣室粳米骨鲠在喉故(3)李和平先生敬启(信封用语) ▲改为▲4.下面是奥巴马获胜演说的第一段文字,奥巴马所说的“答案”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并对这段话加以点评。

(6分)假如还有人在那里怀疑美国是否真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假如还有人在质疑我们的奠基者的梦想是否依然存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假如还有人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半信半疑,那么今晚你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答:(1)答案:▲(2)点评:▲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

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江苏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江苏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江苏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新高考新题目2009-04-23 19425cc149a20100cwf7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D(jiān/jiàn/kǎn/lán/làn A.pǎo/pǎo/pào/páo/bāo B.jiē/jiã/xiã/jiã/jí C.gâng/gēng/jīng/gěng/gěng)2.C (A.“透露了”的主语不应是“汉王电纸书”。

B.“考得好的学生就通知家长去登记报名”有歧义。

D.“难以出台的障碍”,双重否定不当)3.(1)“家父”不得体,可改为“令尊”“老伯”等。

(2)“拜读”不得体,可改为“指正”“指教”等。

(3)“敬启”不得体,可删去“敬”,或改为“收”“亲启”等。

(3分,每小题1分)4.(1)答案美国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我们的奠基者的梦想依然存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应坚信不移。

(3分,每句1分)(2)点评有的放矢;开宗明义;排比句式;引人入胜。

(3分,每点1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5.C(批复)6.A(介词,表示被动。

B.介词,通过;介词,趁机。

C.代词,其中的,释作那些亦可;副词,表婉商。

D.介词,替;介词,对)7.A.(“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8.(1)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

(每句1分,得分点为“合”“坐”“相及”)(2)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

(每句1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3)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3分,得分点为“定”“尤”“谢”)附参考译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

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高二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期中调研测试
阅卷工作安排
各高中: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及本学期高二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期中调研测试的阅卷工作均由区集中统一组织,各学校应严格按照区中学教研室要求,组织安排各学科任课教师认真参加这两次阅卷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为做好这两次调研测试的区集中阅卷工作,区教研室对高三九门学科、高二的三门学科各确定一名阅卷负责人,请各校通知他们准时参加市教研室召开的阅卷负责人工作会议。

阅卷负责人工作会议具体安排如下:
另外,请通知高三、高二语文学科阅卷负责人前去参加会议时,带两本本学校的语文试卷,以便试批后作统一要求。

2、阅卷安排:
1、高二英语、高三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历史和生物学科的客观题使用机读卡答题,各校于4月23日下午3:00派专人到区进校材料室领取高二英语客观题答案和高三英语等科目客观题答案,答案到校后交教导处主任负责管理,在每一门学科考完后方可取出答案供阅卷读卡使用。

2、请各学校规范试卷的装订,取用试卷袋内的装订纸装订、并用试卷袋内密封条密封。

3、请各学校通知相关老师于规定的时间到达阅卷点参加阅卷评分工作。

各学科备课组长需提前10分钟将试卷送到学科阅卷点教室。

区进修学校进行阅卷工作考勤,无故不到者的名单将上报市教研室,教师在阅卷中的表现将与该教师的评级、评优挂钩。

4、请各校将学生成绩登分花名册一式两份以及学生学科客观题分数同时交备课组长带来,阅卷结束后由各校备课组长负责将分数登记在登分花名册上,一份交学科教研员,一份带回学校。

5、请阅卷教师自带红笔、计算器。

下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2009.4.14。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5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5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专题汇编—诗歌鉴赏5新高考新题目2009-06-01 1225江苏省2009届高考模拟试卷汇编——古诗鉴赏专题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三、古诗鉴赏(10分)⒐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⑴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4分)⑵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三、古诗鉴赏(10分)⒐⑴(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

(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的感受为1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⑵(6分)①惜春之情(1分)。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

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

共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跑步跑龙套泡沫如法炮制含苞欲放B.结实结晶体采撷洁身自好诘屈聱牙C.更加更衣室粳米骨鲠在喉故事梗概D.监护国子监门槛衣衫褴褛滥竽充数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汉王电纸书与欧美地区产品同步推出,并透露了带有手写识别能力的升级版发布计划,在德国汉诺威展会上成为热门产品。

B.个别学校为了抢生源,竟把老师编成小分队,派到各个小学组织学生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就通知家长去登记报名。

C.有关商品房质量的投诉,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建设中大量采用的现场浇铸施工工艺使得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D.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如何界定官员财产的合法性,如何确定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或许是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出台的障碍。

3.请改正下列各句中运用不得体的词语。

(3分)(1)请问家父高寿啊?(寒暄用语) ▲改为▲(2)涂鸦之作,敬请拜读。

(赠书用语) 改为(3)李和平先生敬启(信封用语) ▲改为▲4,下面是奥巴马获胜演说的第一段文字,奥巴马所说的“答案”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并对这段话加以点评。

(6分)假如还有人在那里怀疑美国是否真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假如还有人在质疑我们的奠基者的梦想是否依然存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假如还有人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半信半疑,那么今晚你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答:(1)答案:▲(2)点评:▲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

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有司畏惮,莫敢言者。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

窦氏大恨。

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注]①生口:指俘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考:刑讯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c.帝感悟,即报许报:报告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B。

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C。

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D。

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如姬为公于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

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

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

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鼍,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

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如有不台,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译文:.(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译文(3)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译文: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李宣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咬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答: .(2)使征人“垂渭”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分,答:(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4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2) ▲,辩乎荣辱之境。

(《庄子·逍遥游》)(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诸葛亮《出师表》)(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5)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6)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7)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8)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晶莹的泪滴陈忠实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lO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竭:“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

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

我便说:“老师,没关系。

体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

”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

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

”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

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

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

她拢了拢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

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太门,便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

”我点点头。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

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

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

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中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11.女老师看“我”的休学申请书时,为什么十分“专注”“费时”?为什么又对“我”连连发问?(4分)答:12.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7分) 答:13.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6分)答:▲14.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

“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6分)答;▲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佧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 7题“大师”该由谁来封?朱维铮“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说是周代宫廷的乐官长的职称。

据清代经学家考证,“大师”印《论语》所述教孔子学音乐并体悟天人关系的盲人艺术家。

但孔子死了,鲁国衰乱,他们四散流亡异国,“大师”也成绝响。

时过近三百年,秦始皇死了,“坑灰未冷山东乱”,“大师”也重现于山东。

不过已非艺术大师,而是跟随济南伏生学了点《尚书》残篇,在民间教《书》糊口的儒生。

幸而汉武帝“独尊儒术”。

他的丞相公孙弘,又将五经博士变成候补文官的师傅。

读一经而应试,便可做官,禄利随之。

于是时历四世,如《汉书》所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所谓盛极而衰吧,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唐朝一统,三教并争,“大师”的徽号被佛经翻译家玄荧夺去献给了佛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