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试题
2016年安徽省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2016年安徽省高三语文联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孩子书写“中国式童年”李东华少儿文艺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等。
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地享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与外国少儿文艺的“来势汹涌”相比,富含“中国元素”并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否足够丰饶?中国元素首先指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始自了解,了解的功课需从少儿时代做起。
这不仅出自父母、社会的期待,更出自孩子们自身的生命需求: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来处。
中国元素的另一大内涵,是指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即现实指向。
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不如国外同类题材作品的文学性强,但为什么比同类引进作品畅销?那是因为中国孩子更喜欢看表现他们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
的确,对于知识和阅历都还不够丰富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文艺作品认识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
反映当代少儿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艺的引领、抚慰,文艺的启智、怡情。
新时期的少儿文艺也曾留下为小读者、小观众所喜爱的皮皮鲁和鲁西西、霹雳贝贝、男生贾里、男孩桑桑、大头儿子、淘气包马小跳等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但是相对于我国3亿多少年儿童,相对于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差异化的生存状态,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我们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却没有诞生影响广泛的、为这一庞大群体代言的文艺形象。
同样,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少儿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或者说其影响力没有都市题材的影响力大。
而即便是表现都市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往往是速写式的、对表象进行描摹者多。
这些都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一方面是中国元素不够丰盈,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①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②按照艺术的种类来分,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③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
显然,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首先,任何实用艺术都应当具有实用性,例如建筑应当使人们在居住时感到舒适和方便,实用的工艺品应当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称心如意。
实用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特别注重表现性与形式美。
就拿建筑艺术来讲,自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后,历代的建筑师一直把它奉为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来遵循。
最后,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
例如日本的双轨制,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点,又与时代相接轨。
④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
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首先,造型艺术作为一门空间和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体现在造型性和直观性。
但是造型艺术并不是只限于表面,它要求以形写神,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情感。
其次,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等在画面上都是静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也将这种瞬间的画面固定了下来,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⑤任何艺术样式都必然要表现情感,而所谓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历史试卷

“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2015. 10.22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必修①②;选考内容。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
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某学者说:“白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3.《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
”材料中的“轮廓”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保证了皇权独尊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4.《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
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
”此规定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完备了中央监察制度C.改进了地方行政体制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5.《(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材料中的“战”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6.右面是1911年法国某杂志上刊登的一幅反映辛亥革命的漫画。
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A.法国政府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作者认为中国出现了内部叛乱D.中国的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7. 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白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
”此报道说明A.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B.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C.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D.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8.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2024-2025学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皖南八校高三语文(上)第一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其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并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
徽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其涵盖内容之广,涉及理学、朴学、画派、戏曲、篆刻、建筑等诸多方面。
而在徽文化的众多流派中,建筑无疑是对其最好的传承,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承载着文化,徽派建筑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用材、装饰,都深切透露着古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
唐宋以来,徽州形成了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和街巷,这些村落和街巷既是聚族而居的写照,又是聚族而居的结果。
明清时期,徽商雄起,富甲天下,衣锦还乡之后,大兴土木,建民居,修祠堂,筑牌坊,促进徽派建筑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依山傍水,粉墙黛瓦,集砖、木、石雕于一体,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徽州古村落古民居建筑体现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通的观念,与人为善、利人睦邻的观念,协调统一的观念,实用与美观结合的观念,儒家文化教育观念等,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特色之精华。
例如,“马头墙”,俗称“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是防火功能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天井”名曰“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结构的一大特色,主要用于老宅的采光,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不论是普通民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广泛地应用,人们戏说是因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上古穴居遗风。
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徽州建筑的装饰艺术。
木雕的精美构件,点缀于梁枋、华板、斗拱等或装饰于福扇、勾栏、门罩等,起着承重负荷、隔离空间和逆化环境的作用。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阐述我国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原则立场和制度体系,对我国发展对外关系作出总体规定的基础性涉外法律。
而且中国是目前第一个有对外关系法的国家,因此这个立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既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更是对旧范式的超越。
通过一整部完整法律,确定了中国发展、中国外交的和平性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性质,以及开放性质,以往还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这么做过。
这是对美西方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最强有力的驳斥。
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具有世界性意义。
中国越强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就越大。
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
与此同时,这部法律还给当下受逆全球化浪潮和地区热点冲突影响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
比如,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国家善意履行有关国际条约和协定规定的义务,还明确了国家采取措施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制裁决议和相关措施。
对外关系法旗帜鲜明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地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一些美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对外关系法感到紧张,甚至试图在第一时间抹黑它,这也是不奇怪的。
这首先是美国长期滥用法律行为的自我投射。
数十年来,华盛顿无数次以所谓国内法对他国搞“长臂管辖”,将国际法和国际准则踩在脚下,对其他国家大搞非法单边制裁或者恐吓胁迫,许多国家深受其害。
现在他们看到中国出台了这么一部法律,自然会下意识地担心中国会不会用同样的手段“报复”美国。
当然,中国的对外关系法出台的确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打压越来越过分。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1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2016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 【解析】“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问题,首先是……”不准确,原文是“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创新将无从谈起。
”这一点指“只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
”2.C 【解析】“与之相反,我国却把民族‘元典’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不正确。
根据原文,我国是“一定程度上”把民族“元典”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
3.C 【解析】“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根脉”是“中华元典”,“五经”“四书”只是其中的代表。
4.C 【解析】通览全句,把握大意,理清人物、事件,并结合关键词“尝”“辄”等判断。
5.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6.C 【解析】“被工部侍郎凌策推荐给台阁”不正确;根据原文,“欲荐其文,未及而策卒”,且也不是推荐给“台阁”。
7.(1)火是我放的,然而故意在某家留下痕迹,想让自己逃避罪责。
某家确实冤枉。
(“故”“遗”“自免”“诚”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凌策的儿子不成材,拿几千斤劣质茶叶交到官府,钱君立即烧毁了茶叶,把这件事报告了凌策,凌策更加因此赏识钱君。
(“不肖”“白”“以此”“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8.陆诗从平视、仰视的角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黄河之远,华山之高,鲜明突兀,气象宏伟;(2分)而本诗从俯视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华山之高,黄河之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3分)(共5分)9.①直抒胸臆: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3分)②间接抒情:诗人想象汝度归去后登上华山,远眺秦城,俯瞰黄河的快意舒畅,表达了对友人罢官还乡的劝慰之情。
(3分)(共6分)10.(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6分)1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安徽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命题人盛庆丰审核人王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份,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终止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做一个民族的标记物。
因此了解、熟悉民族舞蹈对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较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信性,它既是时刻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进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
有关舞蹈的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奇,不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
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增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
现代文明高度进展的现今,舞蹈的呈现仍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
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
但现代文明高度进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致使脑体劳动失衡,使一部份人显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可不能把田间插秧看成“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辞别场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
可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舞蹈做出准确的说明和概念,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
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诞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拍性、韵律感——形成躯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诸子的著作,成就了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第一高峰。
两汉的《史记》、《汉书》中不少篇章也可视为优秀散文作品。
到了魏晋南北朝,秦汉的散文失去了锋芒,渐为骈文所取代。
骈文要求骈辞丽句,音韵铿锵,曾经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提高汉字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但骈文发展到后来,专事涂泽,堆砌典故,造成偏重形貌的浮艳文风;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唐代的陈子昂“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文体一变”之后,萧颖士、李华都曾为扭转华靡柔弱文风作过努力。
但由于积习已久,终未能奏效。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严酷局面,一些有进取变革精神的文人学士奋起抨击时事,改革弊政。
政治上的革新也引起了文学上的革新。
韩愈、柳宗元顺应时势,打出“复古”的旗号,申言恢复秦汉散文传统,提倡散文,反对骈文。
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主张以及“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的革新文体的具体规范。
他们在散文创作中,弃因袭,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
到宋代,欧阳修又极力推崇韩、柳,继韩柳“文以明道”说之后,更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观点;继他们“不平则鸣”论之后更提出“穷而后工”的主张,坚持和发扬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
欧阳修这些主张对于王安石、三苏和曾巩等人有很大的影响。
显然,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的。
此为史家所共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各具文采。
就单独个人创作而言,其风格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就八大家综合起来作考察,又构成了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八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2015. 10.22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黄培昭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
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
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
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
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
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
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
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白对应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 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
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
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
璞至,门吏不为通。
璞日:“吾能活马。
”吏惊入白固。
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
得此,马活矣。
”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
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
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
固奇之,厚加资给。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
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日:“大吉。
”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
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
”于是劝帝讨敦。
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敦将举兵,又使璞筮。
璞曰:“无成。
”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
若住武昌,寿不可测。
”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
”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
时年四十九。
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东,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
也有“众多”的意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璞喜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但不善言论,擅长辞赋,且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占卜之术,曾经跟随客居河东的郭公学习,郭公送给他《青囊中书》九卷。
B.惠帝、怀帝之际,河东发生骚乱。
郭璞占卜后,想要去东南避难,途中到了将军赵固那里,郭璞设法将赵固已死的马救活了,赵将军很惊奇欣喜,给了他很多财物作为报答。
C.王敦将要叛乱的时候,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温峤退下后,郭璞对庾亮说上天要夺王敦之魄,我们为国家办大事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
D.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
王敦本来怀疑郭璞,又听他报的凶卦,说起兵不会成功,后来又说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绥州作①韦庄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③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④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
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
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
③蔡琰:字文姬,三国时人。
④单于:曲调名。
8.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5分)9.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1)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
(2)诸葛亮智谋过人,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蜀汉两朝。
杜甫面对“锦官城”内的武侯祠,以十分的敬意用“”对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做了高度的概括。
(3)人生苦短,相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横流的沧海,又何其渺小卑微。
苏子在《赤壁赋》中用“,____ 两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深沉的感伤。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杨老实吃名菜李德泽杨老实今年70多岁了,一生都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
近来,他儿子当了局长。
在一个双休日,局长开着小车回老家,把他接到城里去享享福,报答养育之恩。
乡间“茅屋出公卿”,杨老实自然高兴,也就随小车进了局长之家。
局长对读高中的儿子说:“我没有空闲。
你就陪爷爷到城里各个地方去逛一逛。
爷爷老了,你把钱管好。
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于是,孙儿陪着杨老实逛街。
中午,孙儿牵着爷爷的手,走进一家名菜大酒楼,在豪华的餐厅内入坐。
服务小姐走来递给一本名牌菜谱说:“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
”孙儿就说:“爷爷,你喜欢吃啥就点啥,我付钱就是了!”杨老实翻开菜谱一看,感到菜名很新鲜,一连点了5个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