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词赏析

合集下载

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牛峤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牛峤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五代:牛峤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

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

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

标签艳情译文华贵的香炉旁,清凉的竹席上,鸳鸯锦被下盖着一对情侣,像并枝的连理同眠共枕,脂粉和着香汗在枕上流淌。

窗外响起辘轳的声音,惊醒了温柔乡里的春梦一场,微整的眉间有几分惊怨,含笑的相视里羞见晨光。

浓浓的柳荫里,淡淡的晨雾迷迷茫茫,残乱的缕缕鬓发,好似青云飞掠过脸庞。

蝉钗已簪不住飞乱的流云,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枕上。

她定是拼了一生的激情,才搏得郎君一宵欢畅。

注释玉炉:香炉的美称,一作“玉楼”。

冰簟:竹凉席。

鸳鸯锦:织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山枕:指两端突起似山的凹形枕头。

辘轳:井上汲水所用滑车的声音。

漠漠:弥漫的样子。

蝉钗:蝉形的金钗。

一生拚:舍弃一生。

拚,舍弃,不顾惜,一作“拌”。

赏析此词写艳情。

它以秾丽的语言描绘艳情,没有丝毫的隐晦,冶雅俗于一炉可谓极小词之能事。

这一点,也可算是牛峤自己的风格。

词中以男女幽会为主要内容,侧重写幽欢过程中的情景和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词风大胆泼辣,淋漓尽致。

首句写室内陈设的华丽:玉炉,状香炉之华贵;冰簟,状竹席之晶莹凉爽;鸳鸯锦,状锦被之华美。

此词通过首句景物的描写,为一对情人的幽会安排了特定的环境,而且第二句紧接着写幽会,词意径露,不避浅宿,在《花间集》中也是罕见的。

然而写欢情也只是到此为止,词人在笔下还是注意分寸的。

一下二句。

他便宕开一笔写外在因素的侵扰和女主人公细微的心理变化。

当他们欢情正恰时,帘外传来一阵辘轳声,划破了长夜的宁静,报道了拂晓的来临。

这好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池塘里,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应。

“敛眉含笑惊”,就是辘轳声在女主人在感情上激起的波纹。

“敛眉含笑”,正尔欢浓,早汲水声传,顿惊晓色,所谓“欢娱嫌夜短”也。

简单五个字,概括了女主人公刹那间复杂的感情变化,用笔何其精炼而准确。

换头一句,从室内写到室外,化浓艳为疏淡。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4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4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练案54 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一、(2023·浙江丽水高三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2题。

(9分)定风波阎选①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

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

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

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人称阎处士,一生未做过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整首词写景从远到近,上片从江水写到游鱼、飞鸟、炊烟,下片细绘近景,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清寂、悲凉之感。

B.词的上片,帆影片片,游鱼历历,空中白鸥翱翔,芦花深处隐隐传来渔歌,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渔舟唱晚图。

C.词的下片,草木“萧萧”,草满径荒,风停雨歇,露寒月冷,一片萧寥之状,写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怀。

D.词的下片描绘了渔村从傍晚到入夜的画面,一片恬静安宁,洋溢着欢乐平和的气息,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前人认为,“此词纯是写景,惟‘人去’二字见本意”。

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3·湖南永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鹅湖示同志①陆九龄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可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②,着意精微转陆沉③。

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鹅湖寺和陆子寿朱熹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④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龄(字子寿)、陆九渊兄弟与朱熹在鹅湖书院会面,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辩论。

时隔三年,陆子寿重来鹅湖,访朱熹于鹅湖寺,朱熹忆起陆子寿三年前的一首旧作,作诗和之。

②榛塞:阻塞。

③陆沉:迂腐固执,不合时宜。

④篮舆:竹轿。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陆诗认为“爱”“钦”是人的本心,若将精力花在注解古代经典、探求精微上,会令人迷惘。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

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五代: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译文往事只令人徒增哀叹,无论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

门前的珠帘,任凭它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淹没在野草之中。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秋月澄明。

回想那精美辉煌的楼宇宫殿,如今是人去楼空,只有那楼影,空映在秦淮河的河水中。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注释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一任:任凭。

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

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

一桁:一列,一挂。

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

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

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

众说皆可通。

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

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

《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

《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

”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

《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全诗赏析及译文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全诗赏析及译文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全诗赏析及译文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出自五代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

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句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长相思·一重山》原文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赏析《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

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

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

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

第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

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发。

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

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

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

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

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赏析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赏析

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五代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我们可以对这首词进行以下解析:一、历史背景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文化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的作者境遇据传说,《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政治上,他曾因得罪权贵而遭流放,生活困苦。

这首词可能就是他在流放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三、词的解析这首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浓重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上阕偏于景物渲染,下阕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景物渲染带有主人公的言犹未尽的主观色彩,心理描写又糅合景物衬托离愁心境,整首词情景交融,凝成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一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青山成碧的画面,由远而近渲染着萧瑟的秋中空寞惆怅的愁绪。

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到清冷缥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这一句过渡自然,从景到人的过渡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

这里的“有人楼上愁”可能是指作者自己,也可能是指其他流离失所的人。

无论是谁,都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宿鸟归飞急”一句,通过宿鸟回巢的日暮景色加重了愁绪,有形有感的事物带有生动的暮秋色彩,宿鸟与久立的人形成强烈的对照,鸟儿急归反衬人的落拓无依。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一句是整首词的高潮,也是作者最强烈的情感表达。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这里的“长亭更短亭”象征着无尽的离别和无休止的漂泊,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四、总结《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李白流放夜郎时所作,通过描绘深秋暮色之景和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2023年玉楼春原文及赏析

2023年玉楼春原文及赏析

2023年玉楼春原文及赏析2023年玉楼春原文及赏析1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

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古诗简介《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魏承班的词作。

全词双片五十六字,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抒写春宵怀人之情。

注释①“高卷”句:翠帘高卷,横列屏风数扇。

翠帘:窗帘。

②雪面:粉面,意为面目白皙。

③凉月:疑为“良夜”之讹。

尽:犹“竞”。

④为是:因是。

赏析/鉴赏这首《玉楼春》抒写闺怨,所创设的意境是:暮春时节,梁燕双飞,落红满地。

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感到“春色恼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见,不禁泪滴绣衫。

全词意境优美,婉丽多姿。

上片写卷帘所见,怨情油然而生。

首句用梁间燕语,表现“画堂”“寂寂”,以动写静,人物情感也寓于其中;“高卷”句在结构上是过渡;后两句是触景伤情:帘外“一庭春色”,本人公感到并不为己所有,故有“恼人”之感;而“满地落花”则又使她想到青春难再!下片首二句用“愁倚”、“泪滴”写她触景伤精时的容态;结尾二句,点出原由。

对月怀人,深为“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全而伤心。

在艺术上,此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意象的装饰性特征。

词中的“画堂”、“落花”、“锦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装饰性意象,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是有着鲜明的图案性质的。

这些具有图案性质的意象构织出整体的图案。

这些意象,并非是词人的兴会所得,而是具有审美抽象性质的意象构织而成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个体化的、殊相的特征,都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意象。

它们缺少随机感兴的鲜活感,但却具有一些可以相互诠释的意味。

文学语言的图案化,在晚唐五代词中是最为典型的。

因此可以说,此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词的共同特征。

【评解】暮春时节,梁燕双飞,落红满地。

愁倚锦屏,春色恼人。

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见,不禁泪滴绣衫。

小词通过春景的描绘,抒写春宵怀人之情。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4.填空。
(1)《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3)《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纳之:把箭放好。
系:捆绑。组:绳索。
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仇雠(chóu):仇敌。
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 函梁君臣之首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五代词

五代词

四、词牌名的来历
1.由古诗词名句而得名。用这种方式而得名的词牌最多。 [如梦令] “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李清照) [江城子]“西子镜照江城”
2.以古代人名命名词牌。用这种方式命名的比较典型的就是[念 奴娇]和[河满子]。 [念奴娇]也是得名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念奴。 3.由民间传说、文学典故而得名。一般由这种方式命名的词牌名 其调多符合故事情境,表现人物心境,比较著名的有[鹊桥仙]、 [雨霖铃]等。 [鹊桥仙]当源于古神话与民间传说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4.引自外族的曲名。最典型的是[天仙子]。 [天仙子]本名[万斯年],来自西域。
①“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 (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 ②“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 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 ③“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 人美。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 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 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 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 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 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作者描写江南美丽如画 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 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抒发 了对故乡欲回不能、想回不敢的苦涩和无奈。
3.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 请结合内容加以说明。
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 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 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 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出闲愁的沉重。 下片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 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 “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 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 “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
这首词描写美人晓起的情景。

上遍第一句,“小山”是屏风。

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

“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

第二句意为浓厚的鬓髪几乎要掩盖了雪白的面颊。

第三、四句写美人晏起,梳妆迟了。

下遍第三、四句写美人梳妆完毕后穿上新做的绣花衣服。

看到衣上绣着成双作对的鹧鸪,因而有所感伤。

温词写的是一位美人晨起化妆的情态,是一阙以客观手法表现的闺怨词,因为闺怨的情愫而慵懒、迟起、化妆、簪花、穿衣而心事涌现,叫人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与高妙的心理刻画。

上阙先由室内装饰小屏山写起,叙述画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时间为旭日东升;接下来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了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欲念,鲜活甚至能诱人遐想,而色泽的强烈反差也点出了睡美人的娇贵。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了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下阙开始两句承上而来,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

可是这毕竟只是一种孤芳自赏,虽然如花的容颜着实令人惊艳,但是当她穿上才熨平的丝绸短衣,得意地瞧着绣在衣服上的双双对对的金鹧鸪的时候,脸上的表情被抹上一丝淡淡的哀愁。

末两句中提到“鹧鸪”,这种鸟,似鹑而大,背苍灰色,有紫色斑点,腹前有白圆点,它的叫声很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这衣服上绣的“双双”出现的金鹧鸪表现了对心上人的期盼和呼唤。

这里温氏运用了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本词通篇写闺怨。

首写少妇所居富丽华贵的环境,绣屏掩映,阳光明灭。

次写未起身时鬓发散乱的容态。

“懒起”二句,叙写起身下床后画眉、梳妆的动态。

一个“迟”字,与“懒起”相呼应,呈现出少妇无情无绪的神态。

“照花”二句,承上启下,写出梳洗已毕,对镜簪花,镜中人面交相辉映,愈增其容色艳丽。

最后两句点出少妇更换新绣罗衣,忽然发现衣上金线绣的一双双鹧鸪鸟,不禁引发心中无限孤独的感觉。

以此收结,不仅振起全篇,而且意在言外,耐人玩味。

韦庄《菩萨蛮》赏析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

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

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
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

词人运用比喻写出了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

江南物美,人更美,让人留恋忘返。

然而,美景却触动了词人的无限乡愁。

他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因为,此时他的家乡(中原一带)正是烽火连天,如果看到那种残破的情景,一定会令人心伤不已的。

词人巧妙地刻画出了在特定环境之下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心活动,从而突出了“春日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这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

上阕开宗明义指出“人人尽说江南好”,从而点明全词的主旨:江南好。

紧接着以“游人只合江南老”表达诗人切身的感受:江南好到了能使远方前来的游子不思故乡。

心甘情愿地老于此处。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两句既写出富有特色的江南美景,又抒写了沉醉其间的闲适之情。

春天里一碧万顷的水面与澄明的天空融为一体,休闲假眠在华丽的彩绘船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

多么美妙,多么闲适,难怪再也不想苦寒的故乡。

下阕前两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美景中的美人。

江南山水养育出来的曼妙美女。

酒店里像月中嫦娥似的美人正在笑脸迎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们如霜一样美白、晶莹的手腕。

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再次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与依恋,明确唱出:人没有老就该在这人间天堂尽情享受,千万不要还乡。

如果还乡就一定会悔断肚肠。

这首词既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山水的依恋、陶醉;又对江南山水、人物具体描摹,两者互为表里,相交相融,因此极富感染力。

李煜《浪淘沙令》赏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全词双调,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上阕写暮春之景,苦人生之短。

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寄托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的进一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吗?所以,此句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二字,流露出词人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环境的感怆。

下阕借暮春之惜,怅人生失意。

上阕如果是总体的感受,下阕就是暮春的特写。

换头“胭脂泪”三句,聚焦于花瓣,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照应上片“林花谢了春红” 句。

联系作者身历,他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

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用“水长东”喻“人生长恨”,化虚为实。

“人生长恨”写出了自己失意的情怀,有命运之悲,又有回忆之慨。

而此句对词人的情感已有所升华,反映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李煜后期的词,总是将个人的生命感触融入所写景物之中,人与物在不即不离之间;景中含情,寄情与景,善用拟人和比喻,化抽象的愁绪和伤感之情为具体可见的物,给人绵长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