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理解语句含意与赏析句子辨析
阅读理解专项-赏析语言

——赏析语言
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题目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方法:词语的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具体 指代的内容)
题目2:指示代词“这”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 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考点三:赏析语言
(1)赏析词语
题目1: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 果) 题目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效果,妙处) 题目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 方法:词的本义+对象+表达效果(特点,特征, 感情) 例如:乡下父亲”啊“了以声,掏钱的手便不动 了,失望凝固偶在脸上 答:“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的刻画 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和 无助的表现。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 了……(事物)的……(特征) 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 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 力强。
考点二: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
1、修辞句: 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 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 2、双关句: 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 3、富含哲理的句子: 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 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4、言外之意句: 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 的真正用意。
第五:从描写的角度
(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理解,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如何准确理解句子,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探析.理解句子类题型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问题的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问题的主要形式有: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 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问题的主要形式有: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 理解句子解答法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又如:《故乡》中的一句,“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他们”,指谁,前句有交待,是“我往常的朋友”,而“我”,在第二节中写道“我正是一个少爷”,所以“他们”,是指和“我”一样的少爷.这句话写在闰土讲述许多“新鲜事”之后,又明白了“他们”指谁,就不难理解“高墙”与“四角的天空”不是字面所指,而是指封建家庭的束缚,从而写出“我”对闰土的羡慕,对自己生活在封建束缚之中的不满情绪.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把握中心整体领悟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例如:《生命常常如此之美》一文,文后第三题:认真品味画横线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听着她絮絮的温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她是卖菜人,我是买菜人,只是因路过相遇而数次寒暄,便有温暖之感,这该如何理解才合情合理呢?联系文章的中心,我们知道:本文记叙了“我”和三个普通劳动者交往的故事,表现了蕴涵在他们身上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优秀品质.作者告诉人们的是:要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美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中.那么这句话便可以理解为:这个普通的卖菜妇人和我拉家常,使我对她产生了亲近的感觉,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温暖.又如:在《小橘灯》中,作者写到小橘灯发出“朦胧的橘红的光”,初一看,这句话没什么深意,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这层含义,单单在这个句子中是看不出来的,应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例如:《荷塘月色》中,“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句中“浮、洗、笼”这三个动词,写出了月光从上而下朗照荷塘、雾气从下而上轻盈升腾那种醉人的朦胧的飘飘欲仙的情景,描绘出了荷花荷叶在月下雾中特有的乳白的颜色和娇媚欲滴的姿容、轻柔飘渺的状态.达到了让读者如亲临荷塘、见到那迷人的月下荷塘美景一般的效果.理解句子,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又如:《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去替换“灵魂里的杂草”.经过分析,找到了许多可以替换的词语,如“不良的思想”、“坏思想”、“不健康的想法”、“邪念”等等.通过替换词语,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辨析修辞思考意图文中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例如:《提醒幸福》一文中对幸福有以下的描述: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的训练.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从修辞入手理解画线句的含义,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金鬃毛”比喻“幸福”.正确答案应该是:人们经常拥有幸福.又如:《苏州园林》中的语段阅读题:“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寂寞”一词的含义,它的本义是指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单,而这里是用来形容树的;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句中的“这”,它指代上文三种树形成的景致;最后联系到这一段文字的说明重点.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写得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园林中的落叶树与常绿树以及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理解句子,就是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因此,考生要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审读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关键语句的,辨析修辞方法及作用,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正确解答“理解句子含义”这类试题了.。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
(l)有些人学问渊博,但少才识,往往只成为供人查阅的活字典。
唐朝李善,学淹古今,精通典故,为《昭明文选》作注,旁征博引,后人叹服。
他的工作是有益的,但也有人说他才识不高,缺乏创造,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
(2)苏轼《贾谊论》说,贾谊才学虽高,但不善于分析把握形势,以致郁郁而死,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
苏轼分析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尽管苏轼的意见未必正确,因为导致这场悲剧主要是统治者的错误,但是贾谊未尽其才,却是历史事实。
在这点上他不如司马迁。
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忍受人间最大的耻辱,终于达到了目的。
(3)由此可见,一个人有学问未必有才能,进一步说,即使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
这就需要有自知之明,在实践中针对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弥补不足。
(4)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
其实,在这以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者观察过它了。
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土星以外,再没有行星了。
要打破这种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
持这种观念的天文学者因循守旧,他们既不敢,也从未想到应该扩大太阳系的领域,因而总是把天王星当作恒星而不加注意。
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达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
识见不高,可为发一浩叹!“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谁又能断定,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太阳系已经到了尽头呢?(1)(2)两段中用来说明下列两个论断的事例分别是①说明“有学问未必有才能”的事例是A.苏轼和贾谊的事例B.贾谊的事例C.贾谊和司马迁的事例D.李善的事例②说明“才学有余也可能识见不高”的事例是A.李善和贾谊的事例B.贾谊的事例C.贾谊和司马迁的事例D.司马迁的事例对文中“自谓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一句最确切的理解是A.概括上文指明勒莫尼耶的工作离成功还有很大距离。
B.借行星发现的过程表明天外有天,宇宙无限的观点。
C.引出下文感叹我们今天对太阳系的认识尚未到达尽头。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一、课前导入二、知识点讲解(一)理解句子含义1、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
例如《胡同文化》最末句“再见吧,胡同。
”纵观全文,第一到第四段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可是,第五到第十二段说的都是胡同文化——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的特点,由此可知,全文主要内容是说胡同文化,而且,作者在叙述描写这些特点中运用的都是些或令人可笑的口语(如“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的好吃”))、或过时了的俗语格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或令人反感的事例、或贬义色彩的词语(“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因此,我们就知道,作者对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是持调侃嘲笑讽刺态度,由此进一步推测,这句话后还省略了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因此我们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思考句子后面是否有省略的言外之意。
2、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我们都知道,《琐忆》中描写的鲁迅对青年的讲话。
鲁迅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这里鲁迅运用比喻来教育青年,从效果上,使自己的讲话显得更亲切,从目的看使道理更通俗,使人更易于接受。
下文“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里,鲁迅为什么用“猴子、虫豸”来比喻变坏了的青年?其目的是要表达自己对这些青年极度的失望和憎恨。
由此看来,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其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所以,我们在理解句子深层含义时一定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句子中运用拈连和讳饰的修辞方法,其效果是突出马克思是一个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又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逝世,自己悲痛之极的感情。
“他对这一切都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句子中运用比喻“像蛛丝一样”,其表达的效果是说明了敌人的诬蔑诽谤诅咒像蛛丝一样的,对马克思来说显得那么无力、不起作用,其目的是让读者联系上文的“毫不在意”体会到马克思那种对敌人的攻击不放在心上的大无畏的气概。
理解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文学类阅读-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全国通用)

(3)抓住关键词语。句子中一般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 词,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可以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句子 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它 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 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 文中的含意。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
(1)从语法分析入手。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 明确陈述的对象和修饰限制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分句间 的关系。此外,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 的中心或重点。
(2)从修辞分析入手。对含有修辞方法的语句的理解应从 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入手。这是理解文章语 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 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其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 中心句、关键句等。
(4)从语句的情感和文章主旨入手。联系作者的思想 感情、文章主旨等分析句子的作用,如强调什么、突出什 么或表达什么等。
(5)常用答题模式:句子表层义+情感义+在情感、 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
(4)判断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从下文的内容入 手理解句意;如果是过渡句,要联系前后文来理解句意; 如果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的内容归纳意义;如果是照应 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 到了什么作用。
(2)修辞句:指的是那些表达比较生动、形象的或是 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既精彩又难理解的句子。
(3)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 深层意义,解答时又有利于发挥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如何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与怎么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探求句子的深层含意与怎么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现代文阅读怎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现代文阅读怎样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呢?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 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 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
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
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解除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有着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理解句子含义

把握中心 整体领悟 :
有些文章, 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 小事中, 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 文的中心, 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 主旨才能理解。 主旨才能理解。
抓关键词 揣摩句意 :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 核心作用的词语。 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 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 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 是定、 补等修饰成分, 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 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 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 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 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 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 的。
理解句子解答法: 理解句子解答法:
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 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 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 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 子最基本的原则。 子最基本的原则。
把握中心 整体领悟 :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 叙事、状物或抒情, 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 一定看法或情感, 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 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 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 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 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 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 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 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 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 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 础。
思考意图: 辨析修辞 思考意图:
文中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 文中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 排比等修辞方法, 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 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 辞方法, 辞方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 作用。 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总结——理解语句含意VS赏析句子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为100%。
然而,有不少不少解答此类问题时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不得分。
为此我们结合我们做过的有关试题进行一下简要辨析。
第一类: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旧题回顾】1、《枪口下的人格》题目: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2分)参考答案:⑴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
⑵表现了霍夫曼复姓的人性。
2、《何容何许人也》题目:“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6分)参考答案: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
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④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3、《被时间决定的讲述》题目: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 分)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
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参考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
4、《十月,山楂红了》题目:分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李嫂的笑声成了山楂树特殊的养分。
(2)带着对山楂树别样的情怀,我来到山楂树的近前。
参考答案:.(1)“笑声”写出了李嫂乐观的人生态度,“养分”写出了李嫂对山楂树的精心呵护,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李嫂乐观精神的赞美。
(2分)(2)“别样的情怀”有对李嫂深情的怀念,也含有从李嫂身上受到的精神鼓舞。
作者正是带着这种特殊的情感观赏山楂,才有了下面的人生感悟。
(2分)【技巧点拨】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
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对其语境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抓句子的结构。
单句分清主干、枝叶,复句分清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
3.抓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总领句,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总结句,须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过渡句,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
⒋抓句子的表达特点。
明确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
【方法总结】联系上下文多问为什么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第二类: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旧题回顾】1、《胡杨人家》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缩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道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景物鲜明生动。
2、《雪中六盘》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
(1)点面结合。
从“路”“枝条”“山岩”写到整个山体,较全面的描写了雪中的六盘山。
(2)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写景,“悲壮”突出了六盘山的贫瘠,“沉甸甸”表现了浓雾的湿重。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山岩”比作雕塑,赋予白雪以人的情态动作,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六盘山的雪景。
3、《香鱼的故乡》(4分)(1)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
(2分)(2分)(1)运用排比手法,突出了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的麻木不醒,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之情。
(2)运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说明鸟和鱼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句式整齐,表意鲜明。
4、《隐秘》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分)(1)妈妈一把拽住我的胳膊,厉害兮兮地。
(2)祖父日益老了,越来越久地坐在藤椅里,用已经不成调的调子哼唱着李叔同的《旅愁》。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妈妈无意中说出真相的恐惧,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点明了父母“欺骗”祖父的部分原因。
(2)这些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祖父明白了真相,思念亲人但无法相见的绝望和痛苦。
5、《十月,山楂红了》(4分)在十月朗阔的天空,果子们挤来嚷去,一个挨着一个,它们笑声嘎嘎,没有一丝掩饰或修饰地从枝叶间飞出,落在地上,飞向空中,四下到处是喜悦,到处是嘎嘎的笑声。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楂挤满枝头的美好景象,“挤来嚷去”“一个挨着一个”,写出了山楂树果实的稠密和作者的喜悦。
(2)运用通感手法,用听觉中的笑声表现视角中山楂的色彩、形态,生动地描写出山楂的鲜艳和稠密,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通过想象,写笑声“从枝叶间飞出”“落在地上,飞向空中”等,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好场景。
(4)运用“挤”“挨”“笑”“飞”等词语,生动地写出山楂树果实累累、色彩鲜艳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6、《村庄的灵光》(4分)(1)拥挤的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
(2)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卷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幅水墨长卷,一次次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描摹。
(1)运用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秋收季节乡村忙碌的场景和丰收的喜悦。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表现了村庄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她能不断引起人的回忆,让人反复品味咀嚼。
7、《残弹》(4分)(1)帕西警官浑身一震,脸色也倏然变了。
(2)奎多斯吃力地站了起来,看了呆住的帕西警官一眼,缓缓地走了。
(1)细节(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帕西警官被揭穿心事时的震惊。
(2)动作描写,突出了奎多斯身体状况的不佳和说出真相后的如释重负。
8、《回家》(1)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的笑。
(2)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1)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瞅”“嘿嘿的笑”表现出了父亲自豪幸福的心理和内敛的性格特点。
(2)细节描写。
“一个包”“一层又一层”显示出这张明信片在爹娘心中的分量。
【技巧点拨】赏析句子题所涉及的句子,散文往往都新颖别致,语言生动形象,常常以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富有语言表现力的修辞考查为主,侧重于散文的艺术特色;小说往往都细致生动,常常与人物刻画手法(正面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辞评价、作者的介绍、环境描写等)密切相关,基本隶属于“人物”类考题。
一般情况下,这些句子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这些句子之所以显得富有语言表现力,就是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在起作用。
句子蕴涵的情味,与文章的主旨和要表达的情感一脉相承,要联系全文,整体把握。
【方法总结】手法+效果+情感用了……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
散文类该题型最常考的几种修辞手法的好处(作用):1.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通俗化,把枯燥的生动化,把呆板的形象化。
总之,可以达到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说明事理,抒写情感的目的。
关键词:生动、形象。
2.拟人通过把事物人格化,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对事物的强烈感情,能引起共鸣。
关键词:生动、形象。
3. 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增强语势,加强效果。
4.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关键词: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加强表达。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节奏鲜明,有音乐美感。
关键词:整齐匀称,凝练概括6.反复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关键词:强调、突出7.设问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有时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在结构上还起到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关键词:吸引读者,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感情。
关键词:加强语气,感情强烈。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关键词:鲜明、生动。
小说类该题型最常考的几种人物刻画手法的好处(作用)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6)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