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扯“棱镜”丑闻 谷歌求除“封口令”
棱镜事件

棱镜事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根据斯诺登提供的信息,美国情报机构长期以来,尤其是“9·11”事件以来,采取技术上大规模升级,制度上大规模改革,资源上大规模重组的方式,动用大量人力,发展大批先进技术,对国内外实施大范围监控,以预防、制止对美国进行恐怖主义威胁的国际犯罪活动。
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但实际上美国的监控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反恐的正当需求。
比如,偷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打了什么电话,有哪个恐怖分子会给潘基文打电话说要一起搞美国?这显然说不过去。
比如窃听巴西女总统罗塞尔的电话,她跟家里小孩发个邮件发个短消息,你都要看。
如果反过来,人家也去看米歇尔和奥巴马每天说点什么,你美国人也不会舒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美国开展网络渗透的对象十分广泛,从朝鲜、巴基斯坦到德国和诸多欧洲盟国无所不包,亲疏不分,远近平等。
美国不仅监视远在其他大陆的国家,对自己家门口的美洲大陆更是不放过,就连巴西和墨西哥总统的通讯也在其情报机构的严密监视之下,这使后者的国家机密在美国政府面前几乎“裸露”。
根据目前透露的情况,美国在“9·11”事件后大力整合情报部门,16个情报局的预算在十年内翻了一番,目前已达526亿美元。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

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棱镜事件的介绍及影响分析作者:傅戈作者简介:拥有CISSP、CISA证书认证。
曾任北京神州绿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技术经理,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办事处高级安全咨询顾问,现任云电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保障部安全咨询顾问。
1棱镜项目的情况1.1棱镜项目的背景PRISM(以下简称“棱镜”)项目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在2007年开始的一个高度机密的国家安全电子监控计划。
“棱镜”是该项目的编号,其官方SIGAD编号(该编号将在随后章节给予介绍)为US-984XN,项目主要是通过收集数据的方式获取情报信息。
2007年9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签署了“保护美国法案2007”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监控项目。
该项目的运行依照《外国情报监控法(FISA)》并处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委员会(FISC)的监管之下。
该项目一直保持秘密运行但在2013年6月6日被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服务商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两家媒体。
1.2棱镜项目PPT介绍图1这张幻灯片清楚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采取两种主要的信息收集方式,一种直接从光纤线路和设备上对经过的数据流进行收集;另一种则是通过棱镜项目直接从提供服务的美国公司的服务器上进行收集。
图2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工作流程,下面章节将对该工作流程的进行具体描述。
图3这张幻灯片显示了棱镜项目的数据处理的流程。
从雅虎,微软等公司提供数据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据窃听终端单元(DITU)送至美国国家安全局。
国家安全局通过多次的数据精简以及数据的协议分析将数据分解为语音、视频、元数据等分项数据并送完不同的系统进行处理。
例如“核子”系统负责语音数据,而“码头和主干道”则负责元数据图4这张幻灯片表明了棱镜计划的情报记录格式,最左边的两位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来源的提供者,即现在的9家美国公司;左边第三个字符表明了该记录所包含的数据内容;左边第四,五、六个字符是一个混合的三字符组合,表明了棱镜的收集源;左边第七,八表明了监控项目建立的时间;最后面的七位则是这个记录的序列号。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PRISM GATE)图文资料:互联网编辑制作:ljh929 2013年6月16日名词——光学棱镜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抛光与平坦的表面折射光线。
传统的几何形状是以三角型为基础长方形为边的三棱柱子。
我们说的棱镜,通常是指这种类型,但许多光学棱镜都不是这种形状,只要是对波长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造棱镜,一般都是玻璃制成的。
棱镜可以将光线分裂成原来的成分,也就是光谱(在彩虹中的颜色),也可以用来反射或分裂成不同的偏极光。
然而本片所说的“棱镜”并非是这种棱镜。
名词—美国“棱镜”(PRISM)项目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动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视频采访,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项目,被公开曝光,一系列不间断、有节奏的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的、可预知的舆论重磅炸弹。
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的舆论震级不小于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的“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项目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名词—爱德华·斯诺登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1983年6月21日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后搬到马里兰州。
他曾到当地的社区学校学习计算机来获得必要的学分,但最终没获得高中文凭。
棱镜门事件分析

“棱镜”折射的危机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并告之媒体何时发表。
按照设定的计划,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先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6月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
美国舆论随之哗然。
开始了解这个事件,我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隐私?人人都有隐私,如果个人隐私被非法公之于众,人无异于生活在玻璃屋里,只能在众目睽睽下惶惶不可终日。
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受法律所保护。
美国对于自己的种种行为不仅为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诬陷其他国家,转移公众注意力,他所取得的效果讲师更加让世界人民感到失望与愤怒。
如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国也应该从中获得警示,借此次事件思考重视网络通讯的隐私保护,对公民负责。
同时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不可让他国威胁自身安全。
当从该事件的始端来分析。
911事件以来,美国国内对反恐的呼吁之声越来越强烈,他给美国扩大监视行动提供了及时的借口。
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PRISM)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据,侦查用户行为。
这些互联网企业主要包括微软、谷歌、脸谱、苹果、雅虎等,而这些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
强大的技术支持,让他在全球互联网有绝对的话语权,使美国有能力去监视任何他想监视的对象,使人们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棱镜门”事件曝光美国网络监控计划

[编者按]自2013年6月6日起,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陆续披露了一系列美国国家安全局绝密级文件,涉及美国网络监控政策及项目。
据悉,泄密者是美国家安全局合同商雇员、前中央情报局技术助理爱德华斯诺登。
在这些文件中,由于“棱镜(PRISM )”计划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故本次事件又被称为“棱镜门”事件。
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对国外有关媒体披露的美国网络监控计划涉密文件及美国情报监听相关法律进行了翻译整理,以期对读者了解美国网络监控系统有所帮助。
|保密科学技术|3年6月“棱镜门”事件曝光美国网络10201事件进展告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于1983年6月,2007年任美中央情报局(CIA )技术助理,2009年离开中央情报局,先后就职于戴尔(Dell )及博思艾伦(Booz Allan )公司。
这两家公司皆为国家安全局合同商。
事发前,他在国家安全局位于夏威夷的办公地点从事系统管理员工作。
2013年5月20日,他携带一批国家安全局涉密文件,前往香港。
随后,通过英国《卫报》及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开了部分文件内容。
在事件曝光后,斯诺登公开其身份并接受了《卫报》《南华早报》等媒体专访。
目前,美国已对其展开调查。
截至6月3日,披露的文件共涉及3类内容。
一是网络安全政策,主要是2012年10月发布的绝密级总统政策指令“美国网络行动策略”;二是网络监控项目,包括“棱镜”计划、“上行(Upstream )”计划、“无界线人(Boundl ess Informant )”系统;三是网络监控事件,包括以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密令形式要求美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向国家安全局每日提供用户通信记录、英美联手在2009年20国峰会期间对国外政要实施网络监控和电话监听,以及美国对法国、意大利等国设在纽约、华盛顿的使领馆,共38处目标实施监听。
事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美国政府通过“棱镜”计划侵犯个人隐私表示质疑和强烈不满。
消息称谷歌Facebook正与美政府就

消息称谷歌Facebook正与美政府就“棱镜门”展开谈判北京时间6月15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谷歌和Facebook正与美国政府谈判,以公开更多有关国家安全数据请求的信息。
此次谈判,是继谷歌致美国司法部部长埃里克•霍德尔(Eric Holder)和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公开信后最新举措。
谷歌在这封公开信中要求公布有关调查用户数据的请求信息。
目前,微软和Facebook也已加入谷歌行列,要求披露相关信息,以安抚用户当局并未肆无忌惮的基础他们私人信息。
知情人士透露,尽管这些公司表示并未向政府机构直接提供访问自家系统权限,但上千家科技、金融、制造业公司都与美国情报机构交换了数据。
截至目前,谷歌以及司法部均拒绝对此置评,Facebook 方面则暂未予以答复。
上周,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以及联邦调查局(FBI)收集民众信息的报道引起公众哗然。
一位名叫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的揭发向公众披露了此事。
根据斯诺登公开的机密文档,美政府这项监视工作代号为PRISM,可令其直接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以及苹果在内的这9个公司服务器收集信息。
谷歌首席法律官员大卫•德鲁蒙德(David Drummond)表示:“谷歌公布的数据可以清楚显示我们在遵从这类要求的数量上,远比发起的量低。
谷歌没什么可隐藏的。
”
其他科技公司也表示,只有在法律要求下,才会向政府提交相关数据。
而AOL、苹果以及Paltalk则声明称从未听过“PRSIM”项目,也未在没
有法庭命令下提供数据访
问权限。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

谈谈你对美国棱镜们事件及斯诺登的看法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展以棱镜为名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过去6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等9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等秘密资料。
该事件因为前中情局的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棱镜门”事件引发了全球的关注,褒贬不一。
对斯诺登的评价也一样,很难有绝对的标准。
我想说说个人的观点。
1、美国官方主张以叛国者来认定斯诺登的行为另一方面,有相当的美国民众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对于他的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对他评价:(1)斯诺登属于高薪阶层,不会为钱出卖个人前程,之所以会曝出“棱镜门”事件,是因为其难以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
(2)斯诺登公布了个人信息,要知道导致国家秘密的外泄,是要冒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危险。
可以看出他既不是一个爱国者,也不是一个间谍,只是一个真实的美国人,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互联网自由,说出了真相而已。
正如曼宁曾经讲的,他之所以把大量情报交给阿桑奇,是因为作为一个情报分析官,每天面对大量血腥的资料,并且资料与美国政府所声称的不同,他的内心难以承受。
斯诺登不幸成为美国情报部门的“异端”,徘徊于公民自由与国家利益之间,最终选择了自由。
在合法性上,犯罪是不二选择;然而,无论其行为对美国当局造成多大损害,却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独立、进取精神,故而有可宥之处。
2、对于棱镜门事件:3、(1)对于美国,向来标榜自己的自由、人权至上,更是喜欢用这样的旗号干涉中国事务,然后此次事件的披露,再次将美国的高姿态推上了风口浪尖。
自由和人权似乎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极富讽刺意义了。
因此我们国内民众更是该看清美国这虚伪的一面,客观而清醒的认识美国,认识自由、人权这四个字的含义。
(2)棱镜门”事件对于美国政府宣称的网络安全、网络自由和一贯标榜的形象是明确的揭露。
从这九大互联网遍及全球的影响力来说,这对于全球大部分公民无疑是最大的隐私侵犯。
对“棱镜门”事件和斯诺登的看法

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安防监控随处可见,人们也习以为常,但由美国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而起的“棱镜门”事件及背后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安全和监控问题还是让人们大吃一惊。
“棱镜门”事件本身就像一个冷静,折射出现代社会大至国家安全,小至个人隐私的信息安全问题。
6月初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
美国利用黑客手段在互联网空间窃取他国信息,是“海盗”行为,这种做法与美国所倡导的“信息自由”理念背道而驰。
一直宣称维护个人自由的美国却在私底下收集别人的隐私,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权观的虚伪性,同时也暴露出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的阴暗心理,体现出其担忧西方资本主义没落和仇视共产主义的冷战思维。
而在美国历史上,像斯诺登一样的“泄密者”还有曼宁、艾尔斯伯格,身为美国人,他们为何要揭露自己国家的丑闻?面对人们的疑问,英国《卫报》的评论也许是一个合适的解释“他们在美国‘自由精神’的熏陶下长大,又经历了被召唤去监控或行使美国力量的现实。
而随着时光流逝,平衡这两者的冲突,让他们的世界观混乱。
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战争,伤害其他国家的人民,侵犯本国公民的隐私。
对斯诺登们来说,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另一方面是忠于旗帜和制服所曾象征的理想,他们被迫作出选择。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们选择忠于美国所宣称的理想。
他们并非叛徒,而是美国新一代爱国者。
”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斯诺登是一个民族英雄,为了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似锦的前程,选择揭露美国政府监听真相,选择独自承受内心道德的压力,这是没有几人能做得到的。
但从美国公民来说,比较国家安全与个人自由后,也许更多人会认为他是美国的“叛徒”。
但是,对于我们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棱镜”计划只是美国庞大的信息劫掠系统的冰山一角,其实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都通过路由器监控着中国网络和电脑,这给中国维护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牵扯“棱镜”丑闻谷歌求除“封口令”
18日,在德国柏林,示威者手持海报抗议美国情报监视项目。
美国IT巨头谷歌为辩白自身牵扯的美国“棱镜”项目监视丑闻,18日在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发起司法动议,要求解除禁令,公布政府以国家安全名义向谷歌索要用户信息的具体数量。
发动议
媒体日前曝光谷歌、微软、雅虎、苹果、“脸谱”等9家美国IT企业参与“棱镜”项目,允许国家安全局了解客户信息。
谷歌18日在设立于美国华盛顿的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发起司法动议,要求解除“封口令”,以获准公布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名义向谷歌索取用户数据信息的数量。
外国情报监视法庭是依据外国情报监视法设立的特别法庭,负责监督和审查政府情报监视活动。
谷歌要求法庭确认,谷歌依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享有自由发布信息的“权利”。
“谷歌的声誉和业务受到媒体不实或误导报道的伤害,谷歌用户对这些说法感到担忧……谷歌必须对这些说法作出超过一般的回应,”谷歌说。
不混合
谷歌先前定期发布《透明度报告》,披露公司所收到的来自执法部门和联邦调查局索取信息的数据。
“脸谱”、微软等企业14日公布了去
年下半年从政府部门收到的索取信息请求数据。
但这些企业不被允许公布区分于普通刑事调查、传票的涉及国家安全及依据外国情报监视法的索取信息请求数据。
谷歌一名发言人说,“需要更高透明度”,因此谷歌申请分开披露国家安全请求的数据。
谷歌18日在声明中说:“把国家安全请求与刑事调查混在一起……对我们的用户来说是一种倒退。
”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律师亚历克斯·阿布多说,所有IT企业都应获准公布尽可能多的细节,政府应该揭示其监视项目的合法理由。
新华社特稿
声音
美高官:监视项目挫败50多起阴谋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18日在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替陷入丑闻的“棱镜”项目辩护,声称自2001年起借助监视项目挫败超过50起潜在恐怖袭击阴谋,包括一次爆炸袭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阴谋。
按他的说法,这些阴谋的袭击目标位于超过20个国家,至少10起涉及对美国本土的威胁。
亚历山大说,4起事件的细节正在公开,其中包括针对爆炸袭击纽交所和纽约地铁的阴谋。
他说,这些监视项目拥有良好法律基础,受到法院和国会监督。
就纽交所案例,联邦调查局副局长肖恩·乔伊斯说,国家安全局监
控了一个“在也门的已知极端主义者”,此人与一名美国堪萨斯市二手车配件商哈立德·瓦扎尼联络。
依据这一信息,联邦调查局获取依据外国情报监视法批准的针对性监视令,由此破获正在形成的爆炸袭击纽交所阴谋。
两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执法部门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记者,这一信息导致纽交所会计师萨博汗·哈萨诺夫2010年被捕。
哈萨诺夫后来认罪,承认向“基地”组织提供关于纽交所阴谋的物质支持。
检方称,被告与一名美国人和两名在也门的同谋合作,他于2008年对纽交所监视,当做潜在袭击场所。
但哈萨诺夫的律师乔舒亚·德拉特尔对这种说法提出批评。
“如果他们(国家安全局)想这样证明窃听正当,这真太过分了,”他说。
德拉特尔说,在他看来,哈萨诺夫的案子里没有袭击纽交所的阴谋。
他说,哈萨诺夫只不过向海外人员传递一些从谷歌等公开渠道获得的信息,而那些海外人员回复称这些信息“毫无价值”而且“愚蠢”。
新华社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