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与《形影神》互证及相关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谈谈你对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认识和理

1. 《形影神》组诗啊,那可真是太有意思了!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比如说影吧,它老是担心自己会消失,这多像我们有时候担心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呀!你说是不是?
2. 陶渊明的《形影神》,哎呀,真的让我有好多感触!形追求物质享受,这不就像我们有时候追求那些外在的华丽嘛!你难道不这么觉得?
3. 你想想看《形影神》里的神,它的观点多深刻啊!就好比我们在迷茫时突然找到的那一丝清明,难道不是吗?
4. 每次读《形影神》组诗,我都觉得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影的那种无奈,不就和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一样吗?
5. 《形影神》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形的执着,像不像我们对梦想的坚持,哪怕遇到很多困难也不放弃?
6. 陶渊明这《形影神》组诗啊,简直是太绝了!神所说的那些道理,不就如同在我们耳边敲响的警钟吗?
7. 来看看《形影神》吧,里面的内容丰富得很呢!影的担忧,是不是和我们担心自己的未来有点像呢?
8. 哇,《形影神》组诗,那可是文学的瑰宝呀!形对享受的追求,和我们偶尔想要放纵一下自己是不是很像?
9. 《形影神》真的值得好好品味,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

神的豁达,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10. 讲真的,陶渊明的《形影神》组诗太有魅力了!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各种模样,这和我们自己的生活难道不是紧密相连的吗?
我觉得《形影神》组诗生动地展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不同层面和意义。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诗歌赏析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诗歌赏析
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 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 •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
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 • 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
吗?
神释
•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 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 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 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 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 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 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 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译文
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 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 生命。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 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 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 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 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 普遍的道理。
形赠影
•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浅谈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哲学思想

浅谈陶渊明《形影神》组诗的哲学思想

此诗为陶渊明自剖之语,分别以形、影、神三者为依托,表达三种人生观。

这三首组诗依次为《形赠影》、《影答形》与《神释》。

「形」指的是人的形体(肉身);「影」指的是人的影子;「神」指的是人的精神。

1.「形」感叹自然万物之长久不绝,人身之短暂。

主张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2.「影」感叹身没影灭,但身没名或可存,因此主张「立善」求名以不朽;3.「神」有感「形」「影」二者的苦恼,提出解决之法——顺其自然。

既不主张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也不主张汲汲于追求富贵,为物所累。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一想到「陶渊明」,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的便是:隐者代表;不为五斗米折腰;品质高洁,淡泊名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菊花;田园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的,他确实是一名隐者,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人。

这首组诗《形影神》就是表现他作为人的自我矛盾与解脱。

在我心目中,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是「中国人」最好的代表,都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人之中,三者并存。

一、《形影神》简析第一首《形赠影》主要是作者对「生死」的态度:人生如寄,及时行乐。

第二首《影答形》主要是作者对「名利」的态度:通过「立善」留名以不朽。

第三首《神释》主要是作者为前两者解惑:面对短暂的人生,不管是追求肉体的长生,还是企图通过立善扬名赢得身后名。

都是不是最佳处理方式。

汲汲追求这二者,对生命都是一种伤害。

不如顺应自然之理,不喜亦不惧。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影相对于形,就像名相对于身。

形体消逝,影子必然跟随幻灭。

但是人即使死了,名声还有留存不朽的可能。

可以说前两种人生观就是我们「世俗之人」,也是陶渊明「作为现实人」的人生追求。

而第三种人生观则是我们「世俗之人」的「理想」,也是陶渊明正在过着的生活。

陶渊明实现了,我们还在为前两者苦苦挣扎。

陶渊明不是对前两者的否定,而是对前两者的「放弃」。

人生若寄_——_陶渊明的形影神之辩

人生若寄_——_陶渊明的形影神之辩

题记: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 陶渊明《形影神并序》形:带月荷锄归形是肉体,是坐卧行走的皮囊,一个人最初的形态便是表现在形体上,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担负起行走世间的所有负累。

陶渊明也概莫能外,早早没落的家境,让他一度陷入窘境之中,他也曾努力过,“骞翮思远翥”,“投策命晨装”,“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但这一切都已过去,他现在的身份不过是一个隐居乡野的士人,一个默默在庐山脚下耕耘的种田人。

所有的喧嚣与他无关,所有的争名夺利与他无关,他关心的是蔬菜与粮食,以及在日光晴好的天气携三五好友走出家门,去踏春,或把酒言欢。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便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周、陶两家世婚,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或许就是周访家墓,即所谓的“牛眠地”。

陶墓与周墓毗邻而望,很多年过去,山还是旧时的山,树还是当年的树,郁郁葱葱,仿佛那些记忆中的故人并未走远,他们只是变成了草间的鸣虫,化作了山林里的草木,清风吹来,以自己的方式在山野中低语。

《晋书·隐逸传》载:“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庞遵等,或有酒要(邀)之,或要之共至酒座……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由此来看,陶渊明归隐之初的日子并不孤独,或在田间劳作,或于田舍读书,或与朋友相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其二)”他想要的或许就是这些,自来南村,邻居时有造访,彼此间畅谈那往古时节,发现奇妙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赏,一起探讨问题。

这一年陶渊明四十九岁,距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已十年有余,与雁门周续之、彭城刘遗民并称为“寻阳三隐”。

《宋书·周续之传》:“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征命,谓之‘寻阳三隐’。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陈必超(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200)摘要:陶渊明真正超越了生死,《形影神》清晰地呈现了诗人心灵超越的轨迹,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形影神》;生死观归田隐居、躬耕自守后的陶渊明,内心深处不仅始终有贫与富的交战、穷和达的烦扰,更多的是生与死的焦虑。

随着暮年的到来,亲人的离世、生活的艰难、体力的衰损,使诗人对生死问题特别关注。

在现存120多首陶诗中,正面歌吟生死这一主题的就有51首之多,如果再加上侧面和间接涉及生死之忧和迟暮之叹的作品,吟咏生死的诗歌竟占了他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

而在所有这些诗中,最集中而又最深刻地表现陶渊明生命意识的首推组诗《形影神》。

清代马在《陶诗本义》卷二中说:“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

”本文拟就《形影神》对陶渊明生死之思的特点和意义作一些阐发。

一、矛盾焦虑故寻求解脱《形影神》组诗,现代的研陶者多认为是针对当时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亦涉及道教徒的“长生久视”说。

这种观点尽管缺乏考证学的坚实的支撑,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应该是基本可以成立的。

魏晋易代之际,战乱频仍,死亡枕藉,人们对生死问题极为关注,道教、佛教乘时流行。

陶渊明写作《形影神》与这些情况都有一定的联系。

但不能简单地断定组诗就是就一人一事而发。

《形影神》诗前小序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这告诉我们组诗是针对“惜生”之惑而写的。

可慧远不但不“惜生”反而主张弃生,因怯于生死之苦和轮转之痛,他曾致书王谧劝其不要欣羡高寿久生,在《致刘遗民等书》中也劝弟子弃绝世俗的感性生活以为“来生之计”。

基于“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他宣扬出世解脱以实现人生的永恒幸福,其实质是以弃生即牺牲今生现世为代价的。

再者,从诗人创作本意上看,也并没有对形、神的关系着力探讨。

说《形影神》是就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与诗人的本意和诗歌的主旨都不相符。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赏析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赏析

形影神诗三首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作品鉴赏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

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即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不可缺一。

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这便是老庄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然而,在佛教兴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灭神不灭,灵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与陶渊明同时的沙门慧远曾作《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以发挥此种理论,《佛影铭》中就说:“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

陶渊明《形影神》的现代性解读

陶渊明《形影神》的现代性解读

陶渊明《形影神》的现代性解读作者:赵润清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8期内容摘要:《形影神》一诗对生死、名誉、灵魂等问题做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在形、影、神三者的辩论中最终走向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境界。

前人多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阐释此诗,本文试图将形、影、神比况为肉体、身体、灵魂这一组具有现代性色彩的词语,换一种视角让文本与当下对话。

从惜生与怕死、肉身的焦虑、灵魂的药方三个方面具体论述。

关键词:陶渊明《形影神》身体肉体灵魂面对1600多年前的陶渊明,“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敦厚善良,他对人生所做的哲学思考”①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起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思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陶渊明常常在对生命的追问中带着我们去寻找家园。

面对这位十几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乞食一首》)②的乞讨者,每每“叩门拙言辞”③窘迫而尴尬,再到“虽有无男儿,总不好纸笔”④(《责子一首》)的恨铁不成钢,最终高呼“天运苟日此,且进杯中物”⑤地洒脱。

渊明一切顺乎自然,有所求而不强求,求而得之固然好,不得也无不可。

面对这样一位诗人,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从鲁迅笔下祥林嫂“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发问到潘岳《悼亡诗·其三》“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的困惑到孔子“不知生,焉知死”的作答再到西方科学天平秤上的21克。

生、死一直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哲学中永恒的难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谜等待着俄狄浦斯的出现,探寻生死之谜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因为失败就会“被吃”。

很多人胆怯绕行,拒绝追问,沉湎于物质的享乐和力比多的无限膨胀,肉体(形)沉重而灵魂轻飘(神),中西方在肉体与灵魂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中缺少了中介——承重精神和欲望的肉体“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使得现代人犹如没有思想的稻草远离真切和实在,而在此岸苦苦挣扎。

东晋是中国典型的乱世,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争而来的饥馑、瘟疫又不知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陶渊明奇文“形影神”对答凸显深刻哲学内涵

陶渊明奇文“形影神”对答凸显深刻哲学内涵

陶渊明奇文“形影神”对答凸显深刻哲学内涵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情景:有这么一天,你不再是一个囫囵的你了。

你的身体、你的影子、你的精神成了三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对谁优谁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这个创意听起来很像相声《五官争功》嘛!不过与《五官争功》最后要表明的是五官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形影神则分出了名次:形第三,影第二,神第一。

《形影神》是陶渊明诗中比较特殊的一首。

渊明在诗歌中很少进行比较抽象的人生思考,这首《形影神》是个例外。

务实的渊明如何会写出这样一篇“虚”的作品来呢?宋代周密认为,渊明的创意来自《列子·力命》一篇。

《力命》开篇就把“力”和“命”假设为两个有人格的个体,让他们俩进行对话,分个高下。

按我理解,力就是指人力(人的能力与奋斗),命指命运。

《力命》是这样争论的: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物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于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于首阳,季氏富于展禽。

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力曰:“若如若言,我固无功于物,而物若此邪,此则若之所制邪?”命曰:“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

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简言之,一上来,力认为命的功效不如他,而命问力有什么本事,力说他可以让人们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自己的寿命、处境、身份、经济状况。

命举了一大堆好人倒霉、恶人享福的例子,来驳斥力。

力没词了,但他反过来问命,难道好人倒霉、恶人享福就是你造成的吗?命说,命运是没有人能控制的,我虽然是命,但我也不了解什么是命——这才是命啊!渊明好读异书、道家书,《列子》当然是必读书目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陶 证 陶 ,指 在 陶渊 明 的诗 文 中寻 找 内 证 ,
兼 采众 籍 ,以揭橥 语 典 出处 ,而 其 中征 引 最 多 的
用以阐释文意或笺注诗篇 ,进而探赜作 品内涵及 诗人思想的方法。早 在宋汤汉 的 《 陶靖 节诗 注》 中,就率先使用 了这种方法 ,如汤 氏于 《 饮酒》 其十八 “ 子云性 嗜酒”篇 下注引 《 五柳先生传》
示。本文首次提 出以陶证陶的概念和方法, 并以《 形影神》 为例分析 了王叔岷《 陶渊明诗笺 证稿》 对此方法的运用。其贡献主要在于对惯用语的分析和诗歌意蕴的阐解上 , 而在思想层
面则较 少发 挥 , 尤其 对“ 形” 、 “ 影” 、 “ 神” 三词 的 内证付 之 阙如 。三词在 陶 渊明诗 文 中屡 屡 出
影响甚深” ,以王叔岷征引 《 庄子》 之 多,亦不
过二十 五次 ( 其 中还有 十次是 转 录 “ 古 笺” 和 “ 车补笺” ) ,可 推 “ 以庄证陶”反不 如 “ 以陶证 陶”为多。 《 笺证稿》 在 同一 条下征 引典籍 时, 多将陶集内证置于首位 ,如 “ 老少同一死 ,贤愚
( 总第 1 7 0期 )
( A u t N O 1 7 0 )
陶 渊明 诗 文 与 《 形 影 神 》 互 证 及 相 关 问 题 探 析
王京 州
( 河北师 范大学文学院 河北石 家庄 0 5 0 0 2 4 )
摘要 : 以陶证 陶的方 法在 陶渊 明诗 文 注释 和 研 究 中 多有 运 用 , 然 而 尚 未见 有人 予 以揭
并以此诗为主发掘 陶渊 明 自然、名教合一 的新 自 然观 ,同时以 《 归去来兮辞》 、《 自祭文》 、《 五柳
九篇、三十 四次。其 中 《 游斜川》 、 《 杂诗》 其 五 、其八 , 《 归去来兮辞》 、《 自祭文》 都分别征
引了两次。王叔岷认为 “ 渊 明之诗 ,用 《 论语》 、 《 庄子》特多” 】 ,《 形影神》 三诗 “ 受 《 庄子》
《 荣木》 :静言孔念 ,中心怅而 。
也 ,后人不得其义 ,妄改为湎。
< 饮酒> 一 : 逝将不 复疑。
《 杂诗》 八 :正尔不 能得。
独复不如兹 何斯人之独灵 。
彼言 “ 山河改” ,乃 喻 晋 室 革 易 ,
与 此言 “ 山川无改时”,取义有别 。
适 见在世中 , 《 祭从 弟敬 远文 》 :年 甫过 立 ,奄 奄去靡 归期 与世辞 ,长归蒿里 , 邈无还期 。
情 可言 凄 ,不可 言湎 。…… 而犹 然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4— 2 8
无复数 ”句下 , 《 笺 证稿》 将 《 与子俨 等疏》 、 《 挽歌》置于 《 古诗十九首》 、曹操 《 精列》 等引
文之前 ,不复以时代先后为序 ,更可见 《 笺证稿》 对 以陶证陶方法 的重视 J 。具体征 引情况详见表
现, 可谓是陶集中的常用语和关键词, 《 形影神》 诗的对话结构 , 似无需借鉴或反对他人 才能
提 出。
关键词 :以陶证 陶 《 形影神》 《 笺证稿》 中图分 类号 :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4 5 8 0 ( 2 0 1 3 ) 0 3一 O O O 6一( o 6 )
先生传》等文反复互证 ,堪称 以陶证陶的典范之
作。
王叔岷 《 陶渊明诗笺证稿》 ( 以下简称 《 笺 证稿》 )一书撰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十年后 在大陆印行。 《 笺证稿》 以陶澍 《 靖节先生集》 、 古直 《 陶靖节诗笺》 和丁福保 《 陶靖节诗笺》 为 基础 ,间证 以车柱 环 《 陶潜 诗补笺 稿》 及 杨勇 《 陶渊明集 校笺》 ,并案 以己意。笺证旁征博 引 ,
1 。
作者简介 :王京州 ( 1 9 7 7一) ,男,文学博 士,河北师 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研 究方向为魏晋 南北朝文 学。
2 0 1 3年第 3期
九江学 院学 报
・ 7・
言神辨 自 然 《 归 园 田 居 》 一 :久 在 樊 笼 里 , 以释之 好事君子 , 复得 反 自然。 《 五柳先 生 传 》 :尝 著 文 章 自娱 ,
< 归去来 兮辞序> : 质性 自 然 ,非矫 厉所得 。
陶公生性 , 及 一 生归 宿 ,皆不离 白 然二字。 三诗正 陶诗 示志 之作 ,故 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 事
君 子共 取其心 ”也 。
共取其心焉 颇示 己志。
天地常不没 , 《 拟古》 九 :种桑 长江边 ,三年望 山川无改时 当采 ,枝条 始欲茂 , 忽值山河改 。 谓 人最灵智 , 《 感 士不 遇 赋 》 :咨 大块 之受 气 ,
2 0 1 3年第 2期
N 0 , 3 , 2 0 1 3
九江 学 院 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
J o u ma l o f J i u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反而是陶集本身 ,可谓是集 大成式地运用 了以陶
证 陶的方法。 《 笺证稿》对 以陶证 陶方法的使用 , 自有卓 绝贡献 ,然 而也有不 足 之处 。 《 笺证稿 ・ 形影神并序》 明确征引陶诗计二十
四首、二十七 次,陶文计五篇、七 次,合计 二十
“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 旧或置酒招之,造饮 辄尽” ,以说 明 “ 此 篇 盖托 子 云 以 自况” 之 深 意…。 《 形影神并序》 是陶集 中的代表作品,马 璞 《 陶诗 本义》 卷 二 以为 “ 渊明一生 之心 寓于 《 形影神》三诗之内” J ,陈寅恪 《 陶渊明之思想 与清谈之关系》 称之为 “ 最可窥见其宗 旨者 ” 【 3 j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