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共27页

合集下载

梅山傩戏

梅山傩戏
地处湖南省中部的新化县,在宋以前,为“旧不与中国通”的“梅 山峒蛮”的核心区域。如今被称为“蚩尤故里,天下梅山”,属苗瑶故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着一枝古老的民间戏剧奇葩——新化傩戏。它以 原始神秘、诙谐幽默以及平民化的特点被媒体和学术界誉为“真正古老的民 间傩戏”。新化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属梅山傩戏的一部分,以湖南 省新化县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东至株洲醴陵,南至邵阳绥宁,西到怀化辰源, 北抵益阳桃江,跨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新化土著巫傩传承的傩戏,实为保 存原生态最完整的傩事原始戏曲。
文化价
值 • 新化傩戏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是记录湖湘历史文化
的“典册”。它以中国南方原始狩猎经济与农耕经济为 基础,全面生动地记录了南方原始民族传统生产、生活 习俗。反映了古梅山族群不畏艰苦,披荆斩棘,开天辟 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同时又保存了不同时期融入 的中原文化元素,是研究南方民族融合史、宗教演化史、 民俗史的“活化石”,是戏剧发生学,戏剧形态学不可 替代的信息源,是研究湖湘历史文化不可再生的资料宝 库。新化傩戏剧目丰富,表演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动 作粗犷,语言幽默诙谐,俏皮风趣,唱腔高亢亮丽又优 美婉转,自成体系,是我国傩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尴尬 现状
• 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新化傩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社会观念更 新,祭祖酬神活动减少,傩戏表演机会也随之减少, 如《和梅山》就已有40年没演出过了二是傩戏艺人 报酬低,生存压力大,积极性不高,三是后继乏人, 老一代傩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大多外出打工, 也不太愿意学习傩艺表演,使得新化傩戏有失传的 危险。
历史衍

• 新化傩戏在周代为楚地“蛮夷”之“乡人傩’,汉 以后被视为官定祀典之外的“谣祀”,北宋中期梅 山归化后,徽宗、高宗朝均诏令禁毁,从此由梅山 巫亲家族以口传心授方式秘密传承,明中叶长江下 游各有入梅移民带来汉傩后,新化傩戏始以家传和 师传两系在土著和移民中交互传承。目前湖南省新 化县两类傩坛有20余个,家传10代以上的有石冲口 镇、洋溪镇、水车镇等乡镇的傩坛。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1. 引言1.1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傩戏,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同一颗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宝石,闪烁着远古的光芒。

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习俗,被视为连接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傩戏的表演场景往往设在深山密林之中,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上才会得以展现。

演员身穿古装,戴上面具,化身为神灵的使者,引领着观众进入神秘的仪式世界。

他们舞蹈起来,歌唱起来,仿佛是古代祭司在向神祇祈祷的场景再现。

2. 正文2.1 神秘的傩戏起源神秘的傩戏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传说是由古代巫师为了祈祷丰收和驱除恶鬼而发展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傩戏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山深处,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祭祀仪式的民间艺术形式。

传说中,傩戏表演者被认为是受神灵附体的特殊存在,他们可以借助傩戏表演来与神灵沟通和传递祈福之意。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仪式,由于其神秘和神圣色彩,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传统仪式和娱乐性质的表演形式。

傩戏的表演内容多是围绕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和歌舞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具有仪式感的氛围。

2.2 傩戏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傩戏逐渐融合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方式。

不同地区的傩戏在表演内容、服饰和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在现代社会,傩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傩戏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一些文化爱好者和专家学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傩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举办演出、展览和研讨会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傩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2.3 傩戏表演的特色和意义傩戏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傩戏承载着丰富的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是人们表达敬畏和崇拜之情的一种方式。

傩戏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ppt课件
35
4.艺术特色
1)综合化 2)虚拟化
虚拟性动作(模仿生活:开门关门喝酒) (概括、美化、夸张的舞蹈组合:趟马)
虚拟性环境(开门开窗、陆战水战)
3)写意化
人物化妆;人物服饰;人物动作
4)程式化
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 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 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31
3.发展历程
一、孕育期(1790-1840) 二、形成期(1840-1860) 三、 发展期(1860-1883) 四、成熟期(1883-1918) 五、鼎盛期(1918-1937)
32
同光十三绝 清 沈容圃
自左至右: 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
(《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 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 (《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 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 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33
四大名旦
34
四大名旦简介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他以 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 程砚秋(1904—1958)他以婉转而刚健的唱腔,精美的水袖和步法,形成自 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荀慧生(1899—1968)唱腔低回婉转,做工细腻活泼,善塑造天真烂漫,性 情温柔的妇女形象,世称“荀派”。 尚小云(1899—1976)他的唱腔奔放挺拔、表演刚健婀娜,世称“尚派”。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芙蓉国里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胡邦建湖湘文化之光——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咚咚锵,咚咚锵……”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天井寨,每逢重大节日及旅游旺季,寨子里的一些村民都会戴上面具,登上戏台,为乡亲和游客表演一出地道的侗族傩戏“咚咚推”。

天井寨,怀化境内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因侗族傩戏而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

侗族傩戏流行于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故又名“咚咚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侗族农耕文明的产物。

2006年,侗族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民间生活的戏剧“活化石”傩,是一种以驱瘟避疫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最初是为了驱鬼逐疫。

由于举行仪式时,巫师口中发出“傩傩”的连声,便把这种仪式称之为傩。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地区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的分布十分广泛,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都有,但侗族傩戏却主要流传于新晃县贡溪乡天井寨。

贡溪乡位于新晃县南端,境内山坡众多。

贡溪有唐代相关传说故事,但是侗傩却并非产生于此地。

据当地龙、姚姓族谱记载,从明永乐年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龙姓家族迁徙至天井寨,姚姓家族由新晃县境新寨迁往贡溪田家寨,后又迁往天井寨,傩文化也随之而来。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课件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课件
现状
目前,傩戏的传承状况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 致傩戏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同时,由于传统傩戏表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老一辈的傩戏表演 者已经年迈或去世,这使得傩戏的传承更加困难。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要点一
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边缘化 的危险。傩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也面临着同样的 挑战。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更愿意选 择从事其他行业,而不是继承家族的傩戏技艺。
“地戏”等。
地域分布
傩戏的地域分布广泛,主要集 中在中国的西南、中部和西北 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等地。
不同地区的傩戏在表演风格、 音乐、服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 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文化的 多样性。
尽管傩戏的地域分布广泛,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 地方的傩戏面临传承危机,需 要得到保护和抢救。
05
傩戏的国际影响与交流
国际影响
傩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源头,对世 界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傩戏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内容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戏剧学者和观众。
傩戏的国际影响不仅限于戏剧领域,还 对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傩戏逐渐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之一。
02
傩戏的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面具使用
傩戏演员常佩戴面具,以区分 角色并增强表演效果。面具的 材质、色彩和图案都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
仪式感
傩戏表演中常伴随着祭祀仪式 ,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使观众 感受到神圣与庄重。
舞蹈动作
傩戏中的舞蹈动作粗犷、豪放 ,富有原始的野性美,展现出 古朴的艺术风格。

傩戏[最新]

傩戏[最新]

在中华戏曲的大家庭里,有些一直生活在民间的特殊组成部份,比如傩戏、目连戏、木偶戏、影戏等,它们构成民俗文化的一部份,并覆盖了很大的地面和区域。

它们独立于以士大夫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之外,属于底层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形态,越是偏远地区,越是主流文化覆盖不到的地区,它们越是兴盛,越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像傩戏的主要分布区域就集中在云南、贵州、江西客家等文化相对闭塞落后的地区。

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

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

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周朝叫傩。

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

《周礼·夏官》说,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及大队“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

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子等角色,出现了由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

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

傩戏经历了各个朝代,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流传至今,成为重要的信仰民俗中国的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代的傩戏并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种祭祀的仪式。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大约到了宋代,傩戏已经成为很多地域的流行娱乐方式。

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由于环境相对封闭,傩戏得以保留下来。

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人一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

傩堂戏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至今在贵州境内大部份县市仍有遗存,尤以黔东和黔北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铜仁、江口等县流传最广。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摘要】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神秘的仪式和表演形式,让人不禁为之着迷。

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傩戏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成为文化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傩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扎根于传统文化,又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只有不断努力保护和传承傩戏,才能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其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流传下去,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已经深深烙印在历史的一页上,时代在变迁,但其独特的魅力永不褪色。

【关键词】引言:正文:1.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2. 傩戏的神秘仪式和表演3. 傩戏传承与发展4. 傩戏在现代社会的影响5. 傩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结论:1. 引言1.1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傩戏,这个古老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一直隐藏在大山深处,被誉为远古回音的传承者。

傩戏这个独特的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民间传统戏曲中的珍贵品种。

傩戏承载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传统,融合了古老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

傩戏被视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同时也引发了对其保护和传承的讨论和关注。

傩戏,如同一座沉睡已久的文化瑰宝,隐藏在中国大山深处,静静地等待着被发现和传承。

2. 正文2.1 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的夏代。

据史料记载,傩戏最初是一种祭祀活动,用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傩戏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神秘意义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远古时代,傩戏表演者常常身着奇异的装束,戴着神秘的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演来模仿神灵的神态和动作。

他们相信透过傩戏的表演,可以接受神灵的指引和庇护,使人类远离疾病和灾祸。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回复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回复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回复仡佬族傩戏是中国民间戏曲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以仡佬族傩戏的史料作为主题,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仡佬族傩戏的历史渊源。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贵州、湖南等地。

而傩戏作为仡佬族的重要文化项目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代仡佬族部落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期仡佬族通过祭祀傩鬼来祈求丰收和驱逐邪恶,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舞蹈、音乐和戏剧性质的仪式活动。

进入秦汉时期,傩戏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集祭祀、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傩戏开始与佛教结合,成为佛教寺庙里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仡佬族傩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演出。

这一时期,仡佬族傩戏开始涉及庙会和民俗活动,演出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化。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仡佬族傩戏逐渐走向衰落。

在20世纪初,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冲击,仡佬族傩戏几乎濒临失传的边缘。

幸运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文化保护的呼声下,仡佬族傩戏得以重新复兴,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仡佬族傩戏的演出形式包括道教仪式和戏曲表演。

在道教仪式中,演员们通过祷告和献供以及特定的舞蹈形式来祈求上苍的保佑和庇护。

而戏曲表演则包括唱、念、打、舞等元素,演员们通过唱词、表演和舞蹈来展示剧情和情感。

除了演出形式,仡佬族傩戏的史料也表现出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

比如,傩戏中常常涉及到仡佬族民间传说中的怪物、神灵等形象。

这些形象的表演和扮演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剧情。

此外,仡佬族傩戏的史料还包括演员选角、音乐演奏、舞台布景等方面的记录,这都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傩戏的重视和传承。

仡佬族傩戏虽然在当代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复兴,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