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往事谈——教授们的回忆

合集下载

李煜-错位帝王的梦境与人生

李煜-错位帝王的梦境与人生

琨景李煜:错位帝王的梦境人生□胡玲玉包仪华姜东林摘要:南唐君主李煜,既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又是一位悲剧的政治家;本想做个多才文人却错位做了帝王,不仅断送了他自己,也断送了整个国家,最终以“亡国之君”之名落幕。

他的一生是不断做梦、又不断失望的一生,随着他的家国梦、佳人梦的不断破灭,他的人生走向了终点,而他的文学却走向了顶点。

关键词:李煜;错位;梦境:人生文学史上,李煜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知音律,工书画,尤在词上成就更为突出;而在政治上他却是一个悲剧的政治家,以“亡国之君”之名被载入史册。

李煜的一生如梦,这种梦境在他的词中也多有体现,如“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谢新恩》)“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采桑子》)等,皆写梦,而梦皆有所不同,反映了李煜人生不同时期的心境。

本文将从家国梦、佳人梦来讨论李煜这个错位帝王的梦境人生。

家国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是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李煜自幼就在这帝王之家中饱读诗书,不断地将才情展露出来,只是他此时的词多是描写宫廷奢靡生活,如《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写宫中的奢华生活,场面描写生动细腻。

但这首词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真实:其纯真任纵的本质,奔放自然的笔法,所表现的俊逸神飞之致,则仍然是无人可及的[1]。

虽没有为国家、为生活忧愁,可是长兄弘冀的猜忌倒是令他尴尬。

随着几个兄长的早夭,李煜已经是第二了,再加上他“广额丰颊,骈齿,一目双瞳子”[2]的帝王之相,终被皇太子弘冀嫉恨上了。

面对弘冀的猜忌,他将自己埋身于诗词歌赋之中,并作词以明志,如《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他想借此向弘冀自剖心迹:词中逍遥自在的渔父生活是他向往的,他只想在“万波中”过遗世独立的生活。

可是这个梦很快就破灭了,在叔父景遂暴亡不久,弘冀也莫名死去。

历史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使李煜欲做“渔父”而不得,被推到了南唐君主的位置,真是“天叫心愿与身违”。

李煜在位十五年,金陵城被周军攻破,李煜肉袒而降。

19491953年外语系教学和生活点滴回顾

19491953年外语系教学和生活点滴回顾

课余生活,提高了我们的文化艺术素养,令我至今难忘。

说来也巧,在我从清华建筑系毕业28年后,女儿张镝鸣也考进了清华建筑学院建筑系,并且同样加入了清华军乐队,吹黑管,她的入门老师还是周乃森先生。

那时周先生大约已经是我现在这把年纪了,还在教管乐班学生,真是宝刀不老啊!周先生1953年到清华音乐室任管乐专职教授,一生培养了大批学生,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

周乃森先生生于1918年,2004年逝世,享年八十有六,去世后清华为他立了铜像纪念。

回想1995年我们清华建筑系1965届毕业30年之际,校庆日那天全班七十多人齐聚清华园。

我们几个老军乐队员特意去音乐室拜会了周乃森先生。

年近八旬的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神采不减当年。

那年校庆,一帮年轻的清华军乐队员们在礼堂前奏乐助兴,碰巧女儿也在乐队中,我这当老爸的当然十分得意,并把她介绍给我们建五军乐队老队员们,一起照相留念。

这一晃又二十多年过去,我们这帮老吹鼓手也都垂垂老矣。

呜呼,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16年4月4日我们于1949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系主任是吴达元老师,迎接我们新生的老师有严宝瑜,他常带着大家在清华图书馆前唱革命歌曲,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高楼万丈平地起……”为了庆祝第一个国庆节,我们女生集体学习扎制五彩纸花和纸糊红五星彩灯,供游行之用。

从此,每年五一节和国庆节清华学生都在前一天半夜12点拿起馒头咸菜,集合后走到清华园火车站,坐火车到西直门。

下车后步行到和平门外某学校集合待命 。

天亮后,进入东华门附近指定地点,等待10点钟开始的游行检阅。

游行队伍走到西单后折回到和平门外某校吃干粮、休息,下午五六点再到天安门广场联欢,唱歌跳舞。

晚上10点以后列队到西直门乘火车到清华园火车站。

回到学校一般是后半夜了,食堂会供应夜宵——稀粥。

第二天休息不上课。

当时一点不觉累,心中充满自豪的激情,因为我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1952年院系调整后,我们到了新北大,条件大为改善,来回可以乘坐大巴。

雪泥鸿爪念旧事教学相长寄后人——北京大学英语系胡壮麟教授访谈录

雪泥鸿爪念旧事教学相长寄后人——北京大学英语系胡壮麟教授访谈录

雪泥鸿爪念旧事教学相长寄后人——北京大学英语系胡壮麟
教授访谈录
孙继成;沈弘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 一、教会中学rn1944年秋,我升入中学.当时人们都以进教会学校为荣.不同背景的教会学校教学也各有侧重,圣约翰大学着重英文,震旦大学教的是法文,同济大学则以德文见长.这些学校的附属中学以及圣芳济中学、徐汇中学、中西女中、清心女中、培成女中、圣玛利亚女中、晏摩士女中等都是从初一便开始以英语、法语、德语等授课的.每个学校都有外国老师.
【总页数】5页(P13-16,7)
【作者】孙继成;沈弘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发展与展望:中国符号学研究今昔谈——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访谈录 [J], 胡壮麟;吕红周;
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教授 [J], 董晋之;
3.后人类时代的文学和哲学:后人类哲学家罗西·布拉伊多蒂教授访谈录 [J], 宋根成
4.思辨笃行传承致远——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教授对我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反思与寄语 [J], 曾文雄;何涛
5.“胡壮麟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 [J], 李淑静;胡加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华园的洋教授们

清华园的洋教授们

清华园的洋教授们作者:钱文忠来源:《视野》2010年第06期当时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是以洋教授居多。

但是它的情况很特别,怎么特别呢?首先西洋文学系分三个专业,英语、德语、法语。

虽然这么分,却是英语一统天下,西洋文学系的教员,也无论你是哪国人,也无论你教什么外语,一律讲英语。

教材,也全是英语的。

这些洋教授的水平,离大师相差不止十万八千里。

他们在本国恐怕连当中学老师的资格都不够,而到了当时的中国,居然都成了堂堂的大学教授。

从季羡林先生对当时这些教授的回忆来看,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哭笑不得!一位王文显教授,名字是中国人,但这个人是华侨,基本不会讲中国话。

他能够用英语写剧本,英语非常好,从来没听他说过一句中国话,上课照本宣科,只念讲义,没有半句废话。

下课铃一响,哪怕他这个句子读到一半,他夹起皮包就走。

下节课上来,绝对严丝合缝接着往下讲。

另一位叫温德教授,他是一位美国人,后来是在北大去世的,大概年龄在百岁左右。

我20世纪80年代到北大读书的时候,他还健在。

学生们为什么注意他呢?他配了一副眼镜,价值80块大洋。

这个温德教授在校园里走路的时候,经常像喝醉了一样的东撞西撞,东晃西晃,学生就不明白,没发现你温德教授喝酒,原来,这副80块大洋的眼镜,左右镜片给装反了,他也不知道,就一路这么走。

还有一个女教授叫毕莲教授,她也是美国人,同样没有著作,也没有讲义,但是新进去的学生对她敬佩得不得了。

为什么呢?她能够把英国文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头的部分倒背如流,那些学生都吓坏了,可是慢慢好几届的学生下来,一核对,她是不是就只会背这么几句啊?后来一试,除了开头一段别的都不会。

所以学生就说这位教授还不如程咬金,因为程咬金有三板斧,毕莲教授就一板斧。

还有一位教法语的德国女教授叫华兰德,这个教授就更有意思了,极其简单的句子,她翻来覆去教,能够教你半个学期,学生厌烦,她也不在乎。

而且她脾气极坏,每课必骂,学生回答错了那当然要骂,如果学生回答得准确无误,她更加生气,浑身发抖,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破口大骂。

西南联大时期钱锺书先生

西南联大时期钱锺书先生
文人 ( 冷屋 随笔之一)里他对文人进行了冷峻尖刻的嘲讽 。他先对文人下 了一个定义 ,认为所谓 “ 文人” 只限于诗歌、散文、小说 、戏 曲之类的文艺创作者 ,其他写文章的人不算。“ 一为文人 ,便无足观” ,文人 就是无用的人。因为在他看来 ,一些文人不喜欢文学创作 ,却偏来谈文学 ;或者不懂文学 ,偏来谈文学 。
先生到昆明后居住在学校附近的文化巷 l 号 ,积极准备新学期的教学任务 ,当时与他为邻居的有顾宪 良、 l
周珏 良、杨武之等人 ( 汤晏: 一代才子钱锺书) 。在闲暇之余,钱先生爱好写诗,在一首题为 ( ( 双燕 的
{ s 嚣 囊 }
诗 中,他这样写道 :“ 双燕飞归 白海西,双飞归燕不双栖。空思故 国春相逐。苦认前巢路竟迷 。如此风光
苷 嚣 黔群 黔 静鬏 s 《 虢 l 静 # 餮黔皆 沓 萎 嚣 £ 嚣 黔 } ¥£ 酷 静 嚣磐 斡 《群 苷 & 静 g 嚣 £ 静 承 * 鞋
髫 群 黔豇 塾
豁鞋群
偏失侣,无多土地许衔泥。将雏尘上灰扬处 ,可得孤花与表题。 钱锺书: 管锥篇 ”( )据说这首诗反映了 他与杨绛分别后的苦闷与惆怅 ,其时钱夫人带着女儿到上海看望她的父亲 ,没有跟随钱先生到 内地。
且时年还不到 2 岁 ,所 以是破例 。为此,冯先生 曾给梅贻琦先生写信 :“ 8 钱锺书来一航空信,言可到清华 ,
但其于九月半方能离法 ,又须先到上海 ,故要求准其于年 底来校。经与公超、福 田商酌 ,拟请其于 1 月 1 底来或下学年第二学期来……弟意名义可与教授 ,月薪三百 ,不知近聘王竹溪、华罗庚条件如何 ,钱之待 遇不减二人为好。 (清华校友通讯 第 1 期)当然 ,钱先生对西南联大的礼遇 ,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 ” 8 没有去上海 ,而是从香港直接转赴昆明。 13 年 l 月 下旬 ,钱先生到达 昆明,其时西南联大还没有开学。根据联大教授浦薛风教授 回忆 ,一 98 0 因战乱,二因校合难 觅,故联大学期始未定期。l3 年度第一学期一直到 l 月 l 98 2 3日才正式上课 ,所以钱

民国教授们怎样做教师——《民国教授往事》阅读随感录

民国教授们怎样做教师——《民国教授往事》阅读随感录

他授课 时听讲 的不 仅有慕名 而来 的学 生, 还有许 多著名 的教授 , 因此也 被 他 誉 为“ 教授之 教授 ” 了。 “ 陈师讲 学 , 重 自然启 发 , 重 注 着 新 的发 现 。 学 生 只 指导 研 究 , 不 对 从 点名 , 无 小考 ; 从 就是 大考 , 只是 依 也
过 分 的 严厉 和过 于 溺 爱 容 易 给 孩 子
学生 的爱 心 ,也 没有 足 够 的教 育 智 慧。 这样 做 教 师 , 生双 方 都 缺 少 足 师 够 的幸 福感 。 教学 就会 变 成一种 双 重 的折 磨 ,教 学效 果 当然 不 尽 如 人 意 了! 当然 , 并 非 鼓 吹每 位 教 师 都要 我
充分 的知 识 、 少对 学 问 的热情 和对 缺
天仍 然散 发着 璀璨 的光 芒 !
请先看看辜鸿铭的教学故事。 民
国初期 , 氏不 仅在 国人 心 目中大名 辜 鼎 鼎 , 西 方 更 是 负 有盛 名 , 且 一 在 而 度成 为 了 中国文 化 的代名 词 。据说 , 当 年 日本 著 名 作 家芥 川 龙 之 介 到 中 辜 的受 害者 , 不要 让其 在 承受 单亲 家 庭 压力 的同 时 , 承担 你 自私 的发 泄 再 而给其 带来 的伤 害 。 2 . 不要采取过分偏 激的教育方式 。
决 问题 的根 本 。 而教 师就 应 当在教 学
他 常说 : 问答 式 的笔 试 , 是 观察 学 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的最好办法。罗香林在《 ” 回忆陈寅
恪 师 》 是说 。 如 著名 国学 大 师 季 羡林
者 了解 到 , 些教 师上课 前 直 接上 网 一
下 载课 件 或 教 案甚 至 都 不 加 改 动 就

恩师难忘——深切缅怀外语教育家张正东教授

恩师难忘——深切缅怀外语教育家张正东教授
生 这 些 年 对 我 的 悉 心 教诲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
我的老师究竟是多少 , 我从未做过统计 , 是随着岁月的流 但
逝 他 们 有 的 已悄 悄 消 失 在 我 的 记忆 深 处 , 但 是 张 正 东 先 生— — 我 在 西 南 师 范 大 学 读研 究生 的导 师 , 终 身 难 忘 ! 却
苦 !你 作为校长要多多体谅他们 的难处 , 尊重他们 的劳动 。
只 有这 样 , 能 充 分 调 动 他 们 的T 作 积 极 性 。” 所 在 的 学 才 我 校 虽 然 基 础 非 常 薄 弱 ,但 经 过 这 几 年 全 校 教 职 丁 的 齐 心 协 力 , 们 早 已走 出 困境 , 步入 良性 发 展 的 轨 道 。 我将 继续 我 并 努 力 T作 , 以此 告慰 先 生 对我 的殷 切 期 望 。 20 0 8年 暑 假 , 我抽 时 间 去看 望 了先 生 , 时带 去我 发 表 同
张正东先生在基础教育界名气很大 。0年代初 , 8 我刚从事外
语 教 育 , 不 时 有 人提 及 先 生 关 于 外 语 教育 的学 术 思 想 。 就 不 过 我 始 终 没 有 机 会 面 她 先 生 ,也 因 工 作 环 境 偏 僻 闭 塞 不 能
自认 识 先 生 以来 , 常 常 成 为 先 生 家 中 的 常 客 , 先生 我 与 交 往 甚 笃 。每 次 相 见 , 生 总 要 问 及 我 学 校 的 情 况 , 常 叮 先 时 嘱 我要 厚 待 学 校 的教 职员 工 。 他常 对 我 说 ,一线 教 师很 辛 “
阅见其书 , 只是偶尔在 自己所订 的《 中小学外语 教学》 中 和《
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中零 星读 到他 文章 , 而且其中好多东

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研究:70年回顾与思考

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研究:70年回顾与思考

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研究:70年回顾与思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外语作为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

在外语教育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主要矛盾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本文将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进行回顾和思考,以期为未来的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70年回顾: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历史演进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语教学起步阶段,到改革开放后的外语教育大发展时期,再到当前外语教育全面深化的阶段,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和成熟。

在这一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矛盾问题。

二、主要矛盾分析: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一)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校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拥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一些高校的外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这种不均衡的师资队伍结构,给外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和阻碍。

(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在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校拥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充分支持;一些高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施和教材断档。

这种不合理的教学资源配置,直接影响了外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存在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已经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能够进行高水平的外语专业学习;一些学生的外语基础薄弱,无法适应高水平的外语教学。

这种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导致了教学的分层和分化,不利于外语教育的整体提升。

(四)教学目标与需求不匹配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外语,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到了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程度,眼前就有一条界线,一个关口,一条鸿沟,一个龙门。

至于是哪一个时期,这就因语言而异,因人而异。

语言的难易不同,而且差别很大;个人的勤懒不同,差别也很大。

这两个条件决定了这一个龙门的远近。

一般人学习外语,走到这个龙门前面,并不难,只要泡上几年,总能走到。

课时要跳过这龙门,就绝非易事。

跳不跳过有什么差别呢?差别有如天渊。

跳不过,你对这种语言就算是没有登堂入室。

只要你稍一放松,就会前功尽弃。

你勉强使用这种语言,这个工具你也掌握不了,必然会出许多笑话,贻笑大方。

总之你这一条鲤鱼终归还是一条鲤鱼,说不定还会退化,你决变不成龙。

跳过龙门呢?则你已经不再是一条鲤鱼,而是一条龙。

可是要跳过这个龙门又非常难,并不比鲤鱼跳龙门容易,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表现出极大的毅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才有跳过的希望。

做任何事都有类似的情况。

书法,绘画,篆刻,围棋,象棋,打排球,踢足球,体操,跳水等等,无不如此。

这一点必须认清。

跳过了龙门,你对你的这一行就有了把握,有了根底。

专就外语来说,到了此时,就不大容易忘记,这一门外语会成为你得心应手的工具。

当然,即使达到这个程度,仍然要继续努力,决不能掉以轻心。

学习外语,同学习一切东西一样,必须注重方法。

但是最可靠的不是方法,而是个人的勤学苦练,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个道理异常清楚。

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过去有人讲笑话,说除臭虫最好的办法不
是这药那药,而是“勤捉”。

其中有朴素的真理。

季羡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