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地利用、经济系数评价农用地利用现状与发展特征——以江西省为例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 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是在土地资源详查和变更调查基础上,汇总各分类土地面积数据获得的。
据统计,至2005 年底,南昌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743218.34 公顷,其中农用地473761.63 公顷,建设用地86377.85 公顷,未利用地183078.8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63.74%、11.63%、24.63%。
1、农用地2005年南昌市农用地面积为473761.63公顷,其中耕地262302.43 公顷,园地9979.48 公顷,林地131713.82 公顷,牧草地990.44 公顷,其他农用地68775.46 公顷。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29%、1.35%、17.72%、0.13%和9.25%。
南昌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园地和牧草地只占农用地面积的2.31%。
从南昌市目前农业用地结构及资源特点看出: 耕地和林地是南昌市的主要农地资源,传统种植业仍占较大的比例。
(1) 耕地截至2005年10月30日,南昌市共有耕地262302.43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5.37%,占土地总面积的35.29%。
受自然条件、耕垦历史、种植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境内耕地在利用构成、面积比重、地域分布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从耕地利用类型构成看,南昌市的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共有176627.55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34%,其次是旱地和望天田,分别为41404.12 公顷和35958.74 公顷,分别占全市耕地的15.78%和13.71%,水浇地最少,仅占耕地的0.08%,这种耕地以灌溉水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状况,与南昌市地处滨湖、江河冲积平原、江河湖水系稠密、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生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解析版)

专题22 城乡土地利用及其演变的题型分析城乡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经济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都推动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但主要驱动力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地理位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耕地向建成区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地形、坡度等地理环境的差异是耕地向森林和草原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气温和降水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暖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贫瘠草原和荒地转为耕地的主要驱动力。
一、乡村土地利用及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已利用的程度及开发利用潜力。
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虽以农林渔牧用地即广义的农用地为主体,但其他形式的用地亦占一定的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未利用地等。
乡村土地利用受人口迁移、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政策等的影响,土地利用形式发生改变。
1.人口外迁,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撂荒地增加,引发农业经营的新模式,如土地流转;2.城市化推进,交通、住宅等对耕地的占用等;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3.乡村引进工业,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用地结构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农业保护政策等都会对农村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1.(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
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
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解读】(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珠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洼,河流多分叉,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河网密布,使得能用来耕种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
性和人为管理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以某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属于淤泥土,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透水性良好。
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对地形和水文条件进行了考察。
该地区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良好,
灌溉便利。
这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
再者,我们对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
水充沛。
这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最后,我们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经
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得出结论,该地区适宜
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
这将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将为土地
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2.04•【字号】赣府厅发〔2024〕3号•【施行日期】2024.02.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按照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工作部署,聚焦全省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在“节地增效”行动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推进用地提质增效,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
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企业“亩产论英雄”工作(一)优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
进一步优化《全省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细则》,持续推进各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探索对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优势特色行业、重点产业平台(小微创业园、标准厂房等)开展综合评价。
持续调整优化亩产效益大数据管理平台功能,整合企业登记、统计、税务、用地、用能、污染物排放等数据,推进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建立数据准确的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数据库。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务服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二)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每年梳理汇总全省参评企业各项数据指标,分行业、分区域、分指标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形成全省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绩效报告。
通过评价对工作推进扎实、要素配置精准、亩均效益水平提升明显的市、县(区),在财政政策、用地指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能耗排放等方面给予倾斜。
制定亩产效益领跑者遴选方案,统一发布全省领跑企业名单。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当前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2. 方法2.1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采用了以下数据来源:•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土地规划文件•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2.2 数据处理针对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进行了以下处理: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去重、缺失值处理等。
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以形成完整的土地利用信息。
3.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土地利用现状概述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当前土地利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农用地利用农用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占据了大部分的土地面积。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农用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用地逐渐受到压缩,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亟待解决。
3.2 工业用地利用工业用地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
工业用地的利用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确保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3 建设用地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等。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利用应该更加注重合理布局和节约利用。
3.4 生态用地利用生态用地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生态用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和湿地等。
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土地利用问题与挑战在当前土地利用现状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1.土地资源短缺: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亟待加强。
2.生态环境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失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土地的适宜用途、适宜开发方式、适宜经营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以某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但是受限于地理条件,部分土地存在坡度过大、土层较薄、土壤质量较差等问题,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作物,需要采取相应的土地治理措施。
其次,我们对土地适宜用途进行了评价。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我们将土地划分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区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的区域,适宜养殖畜禽的区域,适宜发展林业的区域等。
在确定土地适宜用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评价了土地的适宜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最后,我们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土地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建议。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该地区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江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测算及影响因子分析

近年来,多地出现村庄衰落现象,主要是由于村庄产业缺失导致人口外流造成[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而乡村振兴需要依托产业兴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发展农村经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在这个背景之下,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都在积极发展。
学者们针对国内农村产业融合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乡村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方面的研究探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2-3],一方面,相对以往农村产业的模式,部分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收效应提高50%以上[4-5]。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协调机制不全,农民卖得难,消费者买得贵,农村劳动力迁移导致村庄空心化严重[6]。
目前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对农村产业融合测算,形成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的探究,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嬗变过程[7],依据从分工理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定义[8]。
在借鉴以上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 )、灰色关联分析和熵值法对江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进行了测算,梳理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阐述了农业与相关行业的内在特点和产业融合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1研究方法1.1背景资料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土地面积16.69万km 2,总人口4666.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86.8万人,比重42.6%。
农业农村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一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是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供应地,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
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江西省农村产业现状,提出江西省农村产业发展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综合土地利用、 经济 系数 的计算
2 1 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 .
江西 农 业 学报
20 ,0 1 ) 14~16 0 82 ( 1 :2 2
A t r u ua in x caAgi h reJa g i c
以土地 利用 、 济 系数评 价农 用地利用现 状与发展 特征 经
一
以江西省为例
齐怒涛, 柳炳友, 培 马
( 江西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 南昌 302 ) 302
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 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 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合评定农用
式中: 为行政村第 j 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 为第 i 个样点第 j 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为样点 i 编号 ; m为样点数 ; 为权重。
113 计算县级指定作物土地利用 系数 .. 根据县域 内
作者简介 : 齐怒涛(9 3 , , 18 一)男 山东临沂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 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 。
l 期 1
齐怒涛等 : 以土地利用 、 经济系数评价农用地利用 现状与发展特征一 以江西省为例
15 2
积 占全县样点总面积的比重 。计算公式如下 :
式中: 为最大标 准粮单产 ; () 3 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 :
式中: 为县级第 j 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为第 i 个行政村第 j 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为行 i 政村编号; m为行政村数; 为权重。
12 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 . 121 样点指定作物土地经济 系 .. 数的计算 样点的第 j
潜力的发挥程度。《 农用地分等规程》 中规定 , 土地利用 系数可以分指定作物计算和综合计算两种方式 , 本文采 用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计算 。
K =Y / Yi 一
式 中: 为第 i 个样点第 j 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 数 ; 为第 i 。 个样点第 j 种指定作物“ 产量 一 成本” 指数; A 为第 j 种指定作物省 内二级区最高单产。 122 计算行政村的指定作物土地 经济 系数 ..
根据行
样点的第 j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村 内各个样点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 采用加权平均
法计算行政村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 权重是单个样
式 中 : 为第 i 个样 点 第 j 指定 作 物 土地 利用 系 种
点面积占行政村样点总面积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
Kg i‘ 呵
数;
第i 个样点第 j 种指定作 物的单产; ~ 为第 j . 根据行
123 计算县级指定作物土地经济 系数 .. 根据县域内
法计算行政村指定作物 的土地利用系数, 权重是单个样 点面积占行政村样点总面积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
=
各个行政村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
三 ‘
算县级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 权重是单个行政村面
收稿 日期 :08— 8— 6 20 0 2
点面积占全县样点总面积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
Ko . 埘 ’
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土地开发整理和征地制度改革等 方面。土地利用系数、 土地经济系数 的计算与确定是农 用地分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用
地分等的成败 , 关系到分等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土地利用系数是指 当地作物实际产量与 当地土地 生产潜力, 即土地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之比, 反映农用地
=
为第 j 种指定作
K = 埘。 q 乏 ‘
式中: 为县级第 j 如 种指定作物的土地 经济系数; 为第 i 个行政村第 j 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为行 i
政村编号; m为行政村数; 为权重 。
物二级区内的最高单产; 为产量比系数。
Y /
式中: 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 Y为标准粮实际产量;
式中:, n 为样点的产量 一 成本指数 , 为第 j 种指定
作物的单产 ,, c 为第 j 种指定作物的实际成本。
样点的指定作物经济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Kc 8 / Ai
方式, 本文采用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计算。
1 指定作物 的土地利用、 经济系数的计算
11 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 . 111 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 系数 的计算 .. 种制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 :
种指定作物省内二级区最高单产。 112 计算行政村的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
政村 内各 个样点指 定作 物 土地 利用 系 数 , 采用 加 权平 均
式中: 为行政村第J 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为第 i 个样点第j 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为样点 i 编号; m为样点数 ; 埘 为权重。
摘
要: 介绍了江西省土地利 用系数 、 土地经济 系数计算与确定的过程, 并以此评价农用地利用现状与发展特征 。
关键词 : 江西; 土地利 用系数 ; 土地经济 系数 ; 用地 农 中图分类号 :3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5 1 20 ) 1 02 o F0 A 1 1 88 (08 1 — 14一 3 0
土地经济 系数指 的是 当地作物 实际的“ 产量 一成
种指定作物的“ 产量 一 成本” 指数可根据下式计算 :
Bi j, :1iCi 【
本” 指数与当地作物最大“ 产量 一 成本” 指数 的比值, 反 映农用地生产经济效益水平。《 农用地分等规程》 中规
定, 土地经济系数可以分指定作物计算和综合计算两种
地土地质量的优劣并划分等级。其成果数据库中不仅包
括农用地的质量状况 , 而且还有土壤条件 、 地形地貌、 土 地利用状况( 投入产 出情况) 等方面 的信息。这些成果 可以应用于农用地生产能力核算 、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 土
各个行政村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 算县级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权重是单个行政村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