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抗炭疽病优良单株筛选及抗病机理研究
不同油茶种和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观察

2 0 1 5 . 4 1 ( 2 ) : 1 9 5 — 1 9 9
不 同油 茶 种 和 品 种 对 炭 疽 病 的抗 性 观 察
杨 华 , 赵丹 阳 , 秦长 生, 徐金柱 , 揭育泽 , 廖仿炎
( 广东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广州 5 1 0 5 2 0 ) 摘要 在林 间调 查 了广 东省 内栽培 的高州油茶、 广 宁红花 油茶和 3 9个品种 的普通 油茶对 油茶 炭疽病 的抗 病性 , 并
在室 内研 究了高州油茶、 广 宁红花 油茶和 9个品种的普通 油茶叶 片对炭疽病 的抗病性 。林 间 自然状 态下调查 结果
表明 , 广宁红花油茶对炭疽病 的抗 病性 最强 , 普通 油茶 ‘ 粤韶 7 7 —1号’ 、 ‘ 铁城 1 号’ 和‘ 湘林 1 号’ 抗性 中等 , 其 他品
种均表现 为感病 ; 室内测定 结果表 明 , 广 宁红花 油茶属 于抗病种 类 , ‘ 铁城 1号’ 和‘ 粤韶 7 7一l号 ’ 属 于 中度抗 病品
种, 其他 为感病品种 。
关键 词
油茶 ; 炭疽病 ; 抗病性 ; 品 种 文献标识码 : A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5 2 9— 1 5 4 2 . 2 0 1 5 . 0 2 . 0 3 8
中图分类号 : S 4 3 5 . 6 5
G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t o C o l l e t o t r i c h u m g l o e o s p o r i o i d e s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n n a t u r a l f o r e s t s ,a n d d i s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油茶炭疽病拮抗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20 ,71 :45 0 92 () 5—6
油茶炭疽病拮抗真菌 的分离与筛选
卢 丽俐 , 国英 , 周 李 河, 宋光桃
( 中南 林 业 科 技 大学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 湖南 长 沙 4 0 0 ) 10 4
摘 要 :为防治油茶炭疽病 ,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油茶炭疽病叶 、 病果 中分离到病原菌, 经柯 赫法则验证是油
o r sr & Te h oo y, a g h 1 0 4 fFo e ty c n lg Ch n s a 4 0 0 ,Hu a n n,Chn ) ia
Ab t a t n o d rt r v n n o t o i t a a t r c o e a h g n s r i s io a e r m sr c :I r e o p e e ta d c n r 1 l e n h a n s ,p t o e t a n wa s l t d f o o—
mo p a trsis h sr i wa ah g n f olta n h a n s , a d t s p t o e o i e a tr c o e n i — wa s
i ntfe a Col t tihum gl e s ro de . Thr e t ans f ngi t s r ng nt go s i de iid s le or c o o po ii s e s r i of u wih t o a a nitc
LU —i Lil ,ZH OU u - i g,LI He,S NG u ng—a G o yn O G a to
( l g fRe o r e n vr n n , n r lS u h U n v r iy Co l e o s u c s a d En io me t Ce t a o t i e st e
不同油茶品种抗炭疽病的生理生化指标比较研究

黄酮化合物含量比中抗 的小叶油茶和高感的普通油茶高, 与
林 间抗 炭疽 病 的表 现呈正 相关 。 同种油茶 的健 叶 和健果 皮 的 多酚类 物 质含 量均 比病 叶和病 果皮 高 , 类 黄酮 化合 物则 是 而
病 斑 交界 处 取样 本 , 常规 法提 取 酶液 , 愈 创本 酚 法测 定 。 按 用 酶 活 性 以 l分 析 物质在 l i氧 化愈 创木 酚 的 u 表 示 。 g mn g 1 . 过 氧化 物 酶 同工 酶测 定 。样 本 按吴 少 柏 指导 的方 .4 2 法 提 取 酶液 , 于夹 心 垂 直板 型 电泳槽 上 进行 。电泳 后胶 片 用
规法 处理 , 酒 石 酸 比色法 测 定 多 酚类 物 , 三 氧化 铝 比色 用 用 法 测 定类 黄酮化 合物 含量 。
123 过 氧化 物酶 活性 测定 。取标 准 株病 叶和病 果 皮 , .. 在
普通油茶
1 3 16 23 1 2 . .8 .6 8 县 油茶 叶与果 皮 的多 酚类 物质 和类
多酚类物质和类黄酮化合物与植物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 5 , 6 t 因 为多 酚类 物 质 在多 酚 氧 化物 酶 和 过 氧化 物 酶 等协 同作 用
下 , 化氧 化形成 O 催 一醌 , 在抑 制病菌扩 展 中起 重要 的作 用 。 同
样 , 酮化合 物 , 酚类物质 氧化 过程 中形成 的游 离酚 与 类黄 是多
4r n 在室温下静置 1 , 5 i, a h 浸液用 D s 1A型电导率仪测定 D~ l
电导 率 。 122 多酚 类物 质 与类 黄 酮化合 物含 量 测 定 。样 品按 常 ..
油品 西弓 茶种 黑
攸县油茶 4n油茶 ,f 39 .2 48 1 2 . 9 . 0 2 4 2 1 36 23 . . .4 4 O . 6
1株油茶真菌病害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拮抗作用

1株油茶真菌病害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拮抗作用摘要:为获得并鉴定高效拮抗油茶主要真菌病害的拮抗菌,研究其拮抗作用,采用点接法和发酵培养法从油茶根部土壤分离获得1株能同时拮抗6种油茶病害真菌的拮抗菌。
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该拮抗菌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命名为BacilluamyloliquefacienD2WM。
该拮抗菌能拮抗油茶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nicotianae)、胶孢炭疽病病菌(C.gloeoporioide)、叶斑病病菌(Phyllotictacapitaleni)、软腐病病菌(Agaricodochiumcamellia)、黑斑病病菌(Altermariaalternate)和溃疡病病菌(Bothyophaeriadothidea)6种油茶病害病原菌,且拮抗菌发酵产生的无菌滤液对以上6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均高于95%。
同时,D2WM菌株发酵产生的10倍稀释菌液还对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欧文氏菌3个亚种的抑菌圈均大于22mm,是1株具有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
D2WM菌株发酵液耐酸碱范围广,在pH值为9时拮抗作用最佳;不耐高温,温度达到80℃及以上时抑菌活性完全喪失。
研究结果对细菌性软腐病及油茶无公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鉴定;油茶病害;拮抗作用收稿日期:2022-04-24芽孢杆菌(Bacillu)是一类理想的生防菌,在目前生防细菌中研究较多。
周盈等报道了1种对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Sn5及其产生的抑菌蛋白APn5,但该菌只能拮抗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亚种,其生防范围较窄[3]。
刘君昂等公开了1种拮抗油茶病害的短芽孢杆菌Z26,它能有效抑制油茶炭疽病病菌、根腐病病菌、半边疯病菌等病原菌的生长,该生防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的最大抑制率达到83.4%[4]。
陈琼珍等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有害真菌的生防作用及最佳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只对红镰刀菌的拮抗作用明显[5]。
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摘要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油茶;炭疽病;防治;研究油茶炭疽病(图1)的危害时期很长,近年来该病发生有加重的趋势。
笔者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现有感病品种的老林,在综合措施基础上,仍需以适当打药为主。
在掌握病源、病状的基础上,于秋季或早春施用内吸杀菌剂能取得较好防效,幼果带菌数量显著降低。
1 早期带菌试验1.1 幼果带菌数量于2007年早春3、4、5月分别在油茶林中的严重感病株上采幼果30~50个。
洗净后先在70%酒精中浸泡几分钟,然后放入0.1%升汞液消毒1 min,取出后用无菌水清洗2次,转入保温皿置28℃下,经5 d左右检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3月中旬幼果内部带菌量为14%左右,至4月中旬无明显增加,而5月中下旬诱发时,带菌量已高达33%以上。
带菌幼果外表无症状,经诱发小果变黑并布满菌丝,长出炭疽菌的分生孢子。
5月份以后,幼果已较大,诱发后可见黑色病斑。
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炭疽病菌在油茶幼果上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1.2 早期带菌与落果的关系3月中旬在重病株上用硫酸纸袋将幼果套好,分别于4月和5月下旬开袋收集袋中落果,并诱发落果中的炭疽病菌,方法同前。
试验结果:在2次开放的91个纸袋中,收集落果30个,落果率33%左右,经过诱发,其中13个带有炭疽病菌,落果带菌率达43.3%。
这些病菌显然是在3月中旬套袋之前侵入的,而落果中的带菌率,又显著高于树上果的带菌率,表明炭疽病菌在油茶幼果上的潜伏侵染,增加了早期落果率。
1.3 早期侵染的来源早春孢子捕捉采用凡士林玻片法。
从3月21日起,在油茶林中选择5个点,设置涂有凡士林的玻片共10片,每5 d换1次。
在80倍显微镜下沿14 mm×14 mm盖片纵向或横向查看5行,统计炭疽病菌分生孢子数量,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4月中旬林间始有少量孢子扩散,5月份以后数量稍多,可见油茶幼果3月下旬内部所带病菌不是早春空气传播造成的,而5月下旬幼果带菌率增高,则可能与4月中旬以后林间病菌孢子扩散量渐多有关。
一株多粘类芽胞杆菌防治油茶炭疽病初探

中国森 林病 虫 2 0 1 5年 7月 第3 4卷 第 4期
・ 1・
一株 多粘 ຫໍສະໝຸດ 芽 胞 杆 菌 防治 油 茶 炭疽 病初 探
胡飞 , 胡本进 , 李 昌春 , 周 子燕 , 徐 丽娜 , 李瑞 雪
( 1 . 安徽省农 业科 学院植 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1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Pa e ni b ac i l l u s po l y my x a i s a bi o c o n t r o l b a c t e r i u m a p p l i e d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o f pa t h o g e n i c f u n gi
(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l a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A g r o — p r o d u c t s S a f e t y , A n h u i A c a d e my o f A g i r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H e f e i
6 8 . 9 1 %和 3 1 . 1 l %~ 6 7 . 5 5 %; 发 病 高峰 期 施 药后 3 0 d林 间防 效 为 2 6 . 6 l % 一5 0 . 2 0 %和 2 1 . 9 5 %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油茶是我国南方种植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是与油棕、橄榄、椰子齐名的世界四大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生产中的关键病害,也是制约当前油茶稳产、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炭疽病可以引起落果、落蕾、落叶、枝梢枯死、枝干溃疡,甚至整株衰亡,一般为害造成减产达10%~30%,重病区减产50%以上甚至可达100%,因此,做好油茶炭疽病综合防治对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病特点油茶炭疽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油茶的地上各幼嫩部位均可受害,以果实、叶片为主。
果实发病初期为褐色小点,以后扩大成圆形,中央灰褐色,边缘黑褐色,严重时全果变黑,后期病斑凹陷,其上有轮生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小黑点处可产生淡粉红色、黏稠状物的分生孢子。
叶片发病多自叶尖和叶缘处发生,呈圆形黑褐色病斑,叶部老病斑中间枯死变灰白色,其上轮生小黑点,后期穿孔脱落。
果实发病往往提前脱落,接近成熟期的果实,病斑易从中间开裂,油茶果实被炭疽病侵染后,种子的含油量下降一半。
果实、叶片发病后轮生明显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这是识别该病重要的外观特点。
二、发病规律1.病菌主要来源和越冬场所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油茶树各受侵害部位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越冬,树体上的越冬病菌是翌年主要初侵染来源。
2.传播途径病菌借助雨水、风力、害虫扩散传播。
3.病菌侵染途径病菌侵染的途径较多,可以通过自然孔口如气孔侵入或表皮直接侵入,但伤口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4.侵染潜育期侵染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气温低,潜育期长;气温高,潜育期缩短。
果实炭疽病潜育期在15℃时需15天左右,在28℃时仅需要5天。
5.发病盛期油茶炭疽病发病盛期在4~10月,7~9月蔓延最快、为害最重。
新梢、嫩叶、叶芽萌动期、花芽分化始期等,植物组织柔嫩,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果实的严重发病盛期为每年的8~9月。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方向

E vrn n,C agh 1 0 4 hn ) n i me t h n sa 0 0 ,C ia o 4
A s atOicmel ea trc oewa i i aei a la oe eai hn , hc d c d b t c : l a la nhan s s ma ds s n C me i li r n C ia w ihr u e r i a n e l f e
1 油茶 炭疽 病症 状及 其病 原 物特 征
1 1 症状 特点 .
果实、 梢、 枝 叶片 均 可 发 病 。果 实
上 的典型 病斑 为 黑 褐 色 或 棕 褐 色 圆斑 。初 期 , 面 果
上 出现 红褐 色 小点 , 扩 大 , 为 褐 色 至 黑褐 色 , 后 变 后 期 的病 斑 上轮 生 小 黑 点 , 病 菌 的 分 生孢 子盘 。雨 为
后, 露水 浸 润和 湿 度 大 时 , 生 粉 红 色颗 粒 状 、 产 黏质
士林 、 发 油 、 械 润 滑 油 、 生 机农 药使用 。 也
油茶 炭 疽病 是 油茶 树 的 主要 病 害 , 长 江 流域 在 以南各 省 的大 面积 油 茶栽 培 区 , 别 是在 我 国 油茶 特
K e r s: y o t o o y; i c m e l e a t r c o e; leotih m l e po i i e o c  ̄e c e u— y wo d ph t pah l g o l a l a n h a n s Co l t rc u g o os ro d s; c u n er g i l rt r ssa e m e h nim ;c n r l a iy;e itnc c a s o to
茶 油是 木本 油料 植物 的果 实— — 油茶 籽经 压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调查 和 3 人工接 种鉴定 ,从 湖南常 宁油茶基地 年
筛选出 l 株抗病优 良 单株 , 并初步研究了其抗病生
化 机制 .
害 防治[,其 中无公 害 防治包 括使 用生 物源农 药及 1 ]
idvd a es f a laoe ea n iiu lre mel li r t oC i f
CHE Y , HOU o y n S N u Z Gu — i g , ONG a g to L U u — n , Gu n . , I J n a g DONG a - a, a Xi o n GOU i u Zh — i h
k me i r t 4 e l 1 a e5 %. h h so o ia i c e s y o r ss n er s l v ae a e s o eg r n t n r t n e o T ep y il g c l o h mit f e it c e u t r e ld t t h p r e mi ai ae a d t b r a se h t o h r t f r e t n h d p st er lt i . h OD ci i e r p wh l eS a eo f c i a o i v ea i t T eP i i o i vy a t t swe eu i t OD ci i e r o fe o u ai n v i eh at t s v i wee d wn a t i c l t . rn o T e c a g a g s i h OD n OD c i i s p st e r lt i t ie s d r ssa c o C l t tih m h h n e r e n t e P n adS a t t wa o i v ea i t wi d s a e e itn e t o l o rc u vy i vy h e g o o p i i e t i fe o u ai n le s ro d swi n 4 dat ri c lt . h n o
关
键
词 :油茶 ;炭疽病 ; 抗病 品种 ;生化机制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40 60 0 0 0 4 4
中图 分 类 号 :¥9. 4 74 0 4
M e h nim fr ssa ea d Colttihu gl e s rd si e it n c a s o e it nc n leo rc m o opo i e n r ssa t
第3 6卷第 4 期
21 0 0年 8月
湖南农 业 大学学 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n l f n nAgiutrl nv ri Naua S in e) o ra a r l a U ies y( trl ce cs o Hu c u t
v0 . O. 136 N 4
Ke r s:Ca laoe e a Co eorc u go op rod s rss n ec lv r; eitn eme h ns ywo d mel li r ; l ttih m le s o iie;e it c ut as rssa c c a im i f a i
油茶 炭疽病 (olor hm goop r e) 油 C lttcu lesoi s在 e i d 茶产 区普遍发生 ,引起 严重落 果 、落蕾 ,降低产 量.
A src :Ln a10 asano eC m laoe eawi ihrs t c , a b ie rm h nnn , u a , b tat i 4 , t i f h a el lfr t hg ia e w so t ndf d r t i i h esn a o C ag ig H n n
C m l a la aA e po u e ra . t n trl n c l in ic e c a eo f s rd c ds e t 5 % a d a el eof r b l rd c d ae s I a a io ua o i n ew szr . e hp o u e e dr e 3 n i s u t n d l a
(aie f it h oo y et l S uhU ies y f oet & T cn lg, hn sa 10 4 C ia F c i o Boe n lg nr , o t nvri F rs y ts c C a to r eh ooy C agh 0 , hn ) 40
摘 要 :通过 4年 自然感病性调查和 3年人工接种鉴定 , 从湖南常宁油茶基地筛选出抗病优 良单株林大 10 其 4, 自然感病率为 0 ,人工接种果感病率 为 0 ,鲜出籽率 5%,种 含油率为 5 %.单株抗病 的生化机制结果表 明: 3 4 果皮滤液孢子萌发率与感病性呈正相关 ;接种 4d内,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 ,提高幅度与抗病性呈正相关 ; 超氧化 物歧化酶活性下降 ,下降幅度与抗病性呈正相关.
Au g. 2 0 01
D0 I1 . 7 / .. 2 . : 0 3 24 SPJ 1 3820l 0 26 0.04
油茶抗炭疽病优 良单株筛选及抗病机理研究
陈或 ,周 国英 ,宋光 桃 ,刘 君 昂 ,董晓娜 ,苟志 辉
f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物技术 中心 ,湖南 长沙 4 0 0 ) 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