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SD战略看华为的长跑之道
从追赶到领先——华为战略升级与转型路径解析

从追赶到领先——华为战略升级与转型路径解析从追赶到领先——华为战略升级与转型路径解析近年来,华为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科技巨头。
这家中国公司在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市场上崭露头角,不断刷新人们对中国科技公司的认知。
然而,华为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经历多年的探索、战略升级和转型。
一、追赶时期华为成立于1987年,当时是一家致力于提供通信设备解决方案的小公司。
在90年代初期,通信产业正在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在此背景下,华为面临着西方巨头的竞争和技术壁垒。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意识到,要想在这一行业获得成功,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
华为在追赶时期主要采取的是高速扩张和技术引进的策略。
华为扩大了自身的研发能力,与国内外的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合作,引进各种新技术,提升自己的研发实力。
同时,华为加大了产品的市场投放力度,通过降低价格、提升品质、优化售后服务等措施,不断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市场份额。
二、差异化战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华为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追赶已经不再足够,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华为开始加大在核心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并在2000年成功推出了第一款全球领先的4G通信解决方案——UMTS。
这一举措让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逐渐摆脱了厂商角色。
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
华为积极投资于研发和创新,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来提供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体验。
此外,华为还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建立了多样化的团队,引入了国外专业人士,加强了公司的全球化经营。
三、全球化战略在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上,华为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战略。
1997年,华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占比只有1%,而到了2015年,已经提升到了约66%。
华为积极进军发达市场,与全球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是深入理解和融入当地市场,并以当地化的方式进行运营。
华为 观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编者按:从两万元起家,到现在年销售额逼近400亿美金,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厂商,华为一直以来都是外界颇感兴趣的话题。
华为低调,它的创始人任正非更低调,过去20多年里几乎看不到他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华为成功了。
为什么华为成功了?难道背后有神秘的力量?西方人质疑、猜忌,媒体也在企图“揭秘”,并且极尽渲染,即使是华为的一些员工,也从未停止过好奇与怀疑。
最新出版的一本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尝试性地进行了总结。
以下是《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部分章节:引子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第一节时代•命运:妄想家任正非20 多年前的1987 年,一个叫作任正非的中年男人,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抛离了,那年他虚岁44 岁。
“4”在汉语的谐音中意味着死亡、寂灭、消失;但双4 相加则是8,在中国南方的谐音中是“发”的意思,而“4×4=16 ”又代表着“期待顺利”—“要顺”,“6”意味着“顺”。
在这个充满了明喻、暗喻的多义命运玄机的年龄,任正非开始了他的商业人生。
其实,在此之前,他也有过不到三年的商海经历,但结果却是以失败者的角色出走。
44 岁的“失败者”任正非创建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一个民营企业。
从此,任正非与华为成了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华为是那个变革年代初期的边缘者、“私生子”,而任正非则是那个手持长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
20 世纪70 年代末,伟人邓小平和他的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一批老人,在中国大地上发动了一场颠覆性的经济革命。
从1978 年到1988 年,不到10 年,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即发生了巨大变化。
几千年来,在中国,政治家与人文知识分子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农业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主脉;商人,作为一种职业,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成功如吕不韦、胡雪岩之流也不过是政治的依附者。
是邓小平,以其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对国内外大势的深刻洞察,在中国千年旧体制和“文革中国”的僵化模式上,拉开了一道敞亮的豁口。
华为的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

华为的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1.华为的企业使命1.1华为的愿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其实这里面也是讲未来网络对这个世界的作用。
网络的存在使得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对于华为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是世界所有国家都不可避免的。
因此,这个时候希翼封闭起来不要走全球化的道路,实际上是错的。
这个时候必须勇敢地面对全球化,发挥自己国家的优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1.2华为的使命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十年以前,华为就提出:华为的追求是实现客户的梦想。
历史证明,这已成为华为人共同的使命。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护客户的投资,降低客户的Capex和Opex,提高了客户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至今全球有超过1.5亿电话用户采用华为的设备。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华为的存在,丰富了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今天,华为形成为了无线、固定网络、业务软件、传输、数据、终端等完善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给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及服务。
全球有700多个运营商选择华为作为合作火伴,华为和客户将共同面对未来的需求和挑战。
1.3华为的企业价值核心价值观在以前的媒体宣传中,外界总认为华为的企业文化就是总裁任正非的众多管理思想,例如“毛泽东思想”、“狼性文化”、“军事化管理”等一系列新式的企业管理文化,集中体现在“华为基本法”中。
实际上,在全球化运营的发展时期,华为真正的企业文化在于其核心价值观, 如下所述:发展的原动力。
艰难奋斗:华为没有任何稀缺的资源可依赖,惟有艰难奋斗才干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赖。
坚持奋斗者为本,使奋斗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自我批评:惟独坚持自我批评,才干倾听、扬弃和持续超越,才干更容易尊重他人和与他人合作,实现客户、公司、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开放进取:积极进取,勇于开辟,坚持开放与创新。
至诚守信:诚信是华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华为坚持以诚信赢得客户。
团队合作: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为什么每一次重大危机,华为都变得更强

为什么每一次重大危机,华为都变得更强文/华夏基石业务副总裁兼成长企业研究中心总经理 苗兆光孟晚舟事件还没有最终结果,但它预示着华为在新的经济周期下要面临新的危机。
如何渡过这次危机,关乎华为未来的发展走向。
从华为经历过的4次大危机及其应对措施来看,华为的危机管理和风险防控机制已经相当成熟。
第一场危机:2002年“华为的冬天”2001-2002年,华为遭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存亡关头。
为此,任正非曾写过《华为的冬天》一文。
从1987年至今,华为的业绩都处于上升趋势,只有2002年出现过例外的负增长。
任正非同时罹患抑郁症。
对全员持股的华为来说,负增长简直是一场灾难。
此前,员工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投入到华为的钱有可能血本无归。
员工人心惶惶。
华为推行员工持股制后,任正非的股权已经被稀释到1.42,其他部分都是员工共同持有。
员工也从来不会担心这些钱会回不来,因为公司每年给员工的分红率高达30%。
面对突如其来的负增长,员工心里出现了波动。
有的要求退股,有的要求离职并且要求公司兑现股权,甚至还有人要求股权重组。
同时,华为还面临很多官司。
现金流本来就是负增长,此前的2001年,华为还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万人大招聘”,企业在逆势扩张。
当年的业绩目标是330亿元,实际完成了220亿元,还有1/3没完成。
业绩没完成,但预算是扩张性的。
82019.6非告诉员工,要冷静应对互联网。
他打了个比方:我们是修铁皮管道的,而互联网面的很多内容就像是水,水要依托管道才能输送。
互联网是一项技术,本身并不制造新的东西,只是在改变制造的效率。
有了互联网,房子依然是房子;车依然是车,也飞不起来;豆腐还是用来吃的,也变不成互联网豆腐。
互联网本身的价值,是应用好这项技术带来的效应。
它越发达,越需要铁皮,越需要管道,而华为恰好就是做这个的。
这种定力,是老任的厉害之处。
所以,华为在互联网冲击下没有晕头转向,再次安然渡过危机。
孟晚舟事件第一,财务出身的梁华代替孟晚舟行使CFO职责,保证公司有序运行。
任正非在华为务虚会上讲话:两年后就要冲锋了

xx在xx务虚会上讲话:两年后就要冲锋了2015-03-12 08:51:15来源:网易财经综合xx终情xx在大变革时代,巨头华为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华为公司近日的战略务虚会上,任正非发表讲话,就如何把握时代转型机会发力点提出具体规划。
任正非在讲话中称,华为要发现善于学习的苗子,敢于给他们去“上甘岭”打仗的机会,不死就是将军,死了就是英雄。
以下是xx讲话全文:我们公司就像赛跑冠军一样,终于跑到世界的边缘线上。
大江大河、大海大浪,信息的洪流即将起来了,我们有乘风破浪的机会,要有勇气搏击这个世界。
但如果我们还是粗放管理的公司,看到机会,只能望洋兴叹;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英雄倍出,不是千军万马上战场,不能听得进批评,如何做到行业领先?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这次大时代转型的机会点发力!一、在向高端市场进军的过程中,不要忽略低端市场我们在争夺高端市场的同时,千万不能把低端市场丢了。
我们现在是“针尖”战略,聚焦全力往前攻,我很担心一点,“脑袋”钻进去了,“屁股”还露在外面。
如果低端产品让别人占据了市场,有可能就培育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将来高端市场也会受到影响。
华为就是从低端聚集了能量,才能进入高端的,别人怎么不能重复走我们的道路呢?低端产品要做到标准化、简单化、生命周期内免维修。
我们不走低价格、低质量的路,那样会摧毁我们战略进攻的力量。
在技术和服务模式上,要做到别人无法与我们竞争,就是大规模流水化。
客户想要加功能,就买高端产品去。
这就是薇甘菊理论,而且我们现在也具备这个条件。
(徐直军:应对中国的手机市场,一定要把品牌区分开。
把中高端产品价格提起来,建立品牌,就能挣钱;低端产品,就是高质量、标准化、低价格、终生不坏、软件升级容易。
)面对大流量时代的流量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未来网络的稳定对品牌影响很大,我们要建立起大质量体系架构。
过去我们的质量体系关注的是产品、工程,将来质量体系要从文化、哲学……各方面来看,所以我们要在中国、德国、日本联合建立大质量体系的能力中心。
华为BEM第2篇:关键成功因素CSF与战略举措

华为BEM·第2篇:关键成功因素CSF与战略举措首发:麦子禾咨询作者:石头|战略营销咨询顾问在BEM第1篇,我们初步介绍了华为业务战略执行力模型BEM的八大要素(战略方向的运营定义、关键成功要素、战略KPI、CSF构成要素、年度重点工作及目标、组织KPI、管理者PBC、重点工作运营)和BEM操作的六大步骤。
本篇我们将重点介绍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顺便聊聊战略举措相关话题,按照顺序BEM的第二篇,我们应该先介绍战略方向及其运营定义,在这里,我们暂时打乱一下顺序,后续会补上。
关键成功要素主题,我们聊什么,实际上这个话题,石头有很多想澄清的内容,一时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比较好,比如关键成功要素的定义,关键成功要素的应用,关键成功要素的导出方法。
与此相关的几个话题,也想涉及一下,比如关键成功要素与战略举措的关系,关键成功要素与战略地图的关系,关键成功要素与决定性购买标准的关系,关键成功要素与优劣势分析的关系,关键成功要素与供应商档案中权重分析的关系。
1、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在华为BEM中,关键成功因素CSF,指为达成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需组织重点管理的,以确保竞争优势的差别化核心要素。
在市场细分中,关键成功要素CSF,指一个产品包含的内容,能够确保企业满足客户所需实益;或可理解为公司要在某个细分市场取得成功,其制定的产品计划,必须比其它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客户这些决定性购买标准,这种产品计划的具体内容被称之为关键成功要素。
BEM中的关键成功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就是支撑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举措,而市场细分中的关键成功因素,不好理解的原因在于,要想理解关键成功要素,需要先理解关键差异特征(KDF)与决定性购买标准(DBC),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澄清,有机会后期在市场细分专题进行具体讲解。
不同场景下,关键成功因素的定义,可能不一样,石头最早了解的关键成功因素是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每次进行行业分析的时候,少不了关键成功要素分析,后来慢慢才明白,不仅有行业关键成功因素,还有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
从华为三次战略转型,看企业如何做好战略管理

从华为三次战略转型,看企业如何做好战略管理都说企业转型是九死一生,但华为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差异化的全球竞争”,再到“三大BG划分”,自成立以来成功进行了三次大的战略转型,塑造了今天的华为。
华为战略转型为什么能成功?它的战略规划有何独到之处?是什么在支撑华为战略成功?自1987年至今,华为在过去30年里,先后历经多次重大战略转型,形成了从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到保障机制的战略管理流程链,使其业务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持续盈利的发展态势。
正是基于一次次成功的战略“转身”,华为在动荡的行业浪潮之中存活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华为的三次战略转型在华为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其历次的战略制定与调整当中,“活下去”是华为始终坚持的最高目标,但它同时也是华为战略目标的最低标准。
因为,只有活下去,企业才有机会寻求更好的发展。
如果企业连活着都成为问题,那么所谓的发展都是空谈。
同时,任正非强调,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结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
对战略而言,一定是基于对未来的大胆假设,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行动路径以及战略目标。
事实上,华为公司也并非没有出现过战略失误。
但是,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一定的反馈机制,华为所有的动作都能够从客户层面迅速被反馈回来。
并且,这种反馈能够直接到达集团层面,有利于高层对战略做出迅速的调整。
这是华为始终能够以客户为中心驱动公司运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华为看来,战略所要解决的是“做正确的事”,而战术解决的一定是“正确地做事”,因此我们说,首先一定要解决做正确的事,并坚定地沿着这个方向走,才能够达成最终的目标。
但是,我们接触了很多中小板、创业板或新三板等上市公司老板,发现大家往往有两种思维的误区:第一,战略是老板一个人制定的,没有通过组织或系统的研讨就得出结果。
第二,战略制定出来了,但是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很多战略目标无法落地。
3.5万字深度解析任正非的战略思维:活下去,永远是企业的硬道理

3.5万字深度解析任正非的战略思维:活下去,永远是企业的硬道理作者:任正非来源:传承福格书院(ID:fugeshuyuan)本文从任正非300万字的讲话中提炼出九个逻辑连贯的战略思维:(一)坚持生存优先;(二)顺应时代发展;(三)客户需求驱动战略;(四)坚持聚焦、压强原则;(五)良性竞争;(六)坚持管理优化;(七)战略预备队;(八)坚持逐步发展,自然生长;(九)适时战略退却。
在正式介绍其这九个战略思维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任正非对“什么叫战略”、“谁来负责战略”、“怎样实现战略”的理解。
1、什么叫战略?什么叫战略?“略”是什么意思?“略”是指舍弃一部分东西。
你不舍弃一部分东西,不叫略;没有方向,不叫战。
对于形势不好的市场,要敢于抛弃一部分、聚焦一部分,聚焦后有利润赚就行了。
(内容来源:任总在中亚地区部员工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23日)抓住了战略机会,花多少钱都是胜利;抓不住战略机会,不花钱也是死亡。
节约是节约不出华为公司的。
(内容来源:任总在上海研究所的讲话,2007)当长得长,当短得短。
长短结合,相得益彰。
这就是战略。
我们要坚持以3GPP为大标准的路线不动摇,搭大船,过大海。
坚持在大平台上持久地大规模投入,拒绝机会主义,拒绝短视。
要看到30亿用户共同一张网、并如何不断地及时更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其技术支持的艰难度,是很难想象的,我们还任重道远。
我们要坚信全IP、有线无线合一的宽带化是未来的道路。
要敢于加大投入,要敢于吸收有用的人才与我们一起奋斗,共享未来的成功。
我们同时要对短线无线产品,以及其他无线配套产品的开发,在有清晰长远目标的思路的条件下,要敢于机会主义,敢于抓住机会窗开窗的一瞬间,赢取利润,以支持长线产品的生存发展。
(内容来源:让青春的火花,点燃无愧无悔的人生――任正非在无线产品线奋斗大会上的讲话纪要,2008年5月31日)2、谁来负责战略?主官要聚焦战略目标和胜利,处理不确定性事务;生产性的日常确定性事务由总经办、流程质量运营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