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一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课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讲解含习题

第3课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普查讲3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1.特殊的天文现象,一般是由天体间的特殊位置关系形成的(1)(2016.4浙江选考,2分)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地球上的观察者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
下图数码代表的行星中,能产生“凌日”的是( A )A.①B.②C.③D.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凌日”这一特殊天文现象产生时,太阳、地球与“凌日”行星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凌日”行星应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根据图中的行星公转轨道距日远近可判断,①为水星,②为地球,③为木星,④为天王星,只有①(水星)在公转时可能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因而能产生“凌日”现象,故A项正确。
2.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大气、水及外部环境)判断行星是否宜居(2)(2016.10浙江选考,2分)科学家最近发现,距太阳4.2光年的比邻星周围有一颗潜在的宜居行星。
宜居行星与比邻星相距约700万km,比邻星比太阳暗1000倍。
据此完成下题。
判断该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据是( A )A.具有与地表相近的温度B.具有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C.距比邻星接近日地距离D.获得与地面上相似的可见光解析:本题考查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
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要结合材料从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等自身条件以及安全的宇宙环境等外部条件分析。
该宜居行星与比邻星的距离远小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但是比邻星比太阳暗1000倍,使得该行星具有与地表接近的温度,故A项正确。
地月系、光照不属于生命存在的主要条件,故B、D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宜居行星与比邻星相距约700万km,而日地距离约1.5亿km,故C项错误。
3.根据影响航天器发射的因素(纬度、气象、交通等),分析发射中心选址的区位条件(3)(经典题,6分)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下题。
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案:有利条件:纬度低。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地球圈层结构

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 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3.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1)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2)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4)地质条件好。 (5)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我国的回收场地就选 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作用
氧
维持生物生命活动必分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③分层:
特点
作用
气 温 随 高度 的 增加 而 _降__低__
对流层(A)
;空气 对流运动 十分 与人类关系密切
显著; 天气 变化最大
【点1】 煤、石油、天然气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
能;风能、水能、波浪(风浪)、洋流(风海流)是太阳能的转化形
式,其能量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
【点2】 太阳黑子与耀斑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发生的大气层不同: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 色球层。②表现不同:黑子是光球层上温度较低,光线较暗的区 域;耀斑是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区域,它释放巨大的能量。 (2)联系:①周期都约为11年;②黑子增强的年份也是耀斑频繁爆 发的年份;③黑子发生的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
(2)层次:图中A为总星系 为 地月系 。
,B为银河系,C为太阳系 ,D
二、太阳系
1.组成 由太阳、 八颗行星 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 星际物质组成。 2.分类 (1)类地行星:A 水星 、B金星、C 地球 、D火星。 (2)巨行星:E 木星 、F土星。 (3)远日行星:G 天王星 、H 海王星 。 【联1】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八大行星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 ②近圆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③共面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三单元(第一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D C
分类
震 纵 波(P) 波 地 横波(S)
所经物质状态 固体、液体、
气体
固体
特点 传 播速度
共同点
较快 较慢
都随着所通
过 物质的性 质 而变化
不连续 面
地下深度
莫霍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
பைடு நூலகம்
古登堡面 2 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 面下,P、S波速都 明显增加
5 150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6 370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呈固态
B D
A A
外部 圈层 大气
圈
水圈
生物 圈
概 念
包裹地球的 气体层
由各种水体 组 成的外部 圈层
地球表层的 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的总 称
组 成
其 他
气体及其中的悬浮 厚度
物质,主要由氮、 2 000~3 000
氧组成
千米
按状态包括液态水、 固按陆态位地水置水和包、气括大态海气水洋水,水和、连则 续 但不规 生物水
生物、环境
分布于地壳、 大气圈和水 圈中,最活 跃 的圈层
C A
B
D
D
A
A
C
D
D
A
C
B
A
C
B 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2 900千米
不连续 面
古登堡面 地幔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 下降,S波完全消失
A
圈层名称 不连 续面
地壳
莫霍 上地幔 面
地 幔 下地幔
外核
古登 堡面
地 核 内核
深度
特 征
(km)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结构(共36张PPT)

B.② D.④
两栖动物的出现(古生代末期) 标志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 4~5 题。 4.图中所示 A、B、C 分别为
第5题,生物圈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 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生物圈是 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 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行星地球特有 的圈层,厚度并不是最小的;质量最 大的圈层是岩石圈;生物圈不仅仅由 生物组成,还包括其他物质;生物圈 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故选A。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__无__脊__椎__动物 _脊__椎___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的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_蕨__类___植物繁盛
④结束:古生代末期,出现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95%的物种消失。
3.显生宙——中生代
(1)时间:
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意为“中间的生命 时代”。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
的位置漂移。
3.显生宙——中生代
②生物演化植物: 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代表动物恐龙,后期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 乳动物 ③地质矿产: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④结束: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 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合古陆开始解体
兴盛
动物出现
联合古陆最终解
哺乳动物快速
体,地壳运动剧烈,被子植物高度
新生代
发展,第四纪出
—
形成现代地势起伏
繁盛
现人类
的基本面貌
知识总结2:生物演化 1、从过程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课件

2.宇宙的运动性和层次性
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返回地
(1) 运 动 性 : 宇 宙 中 的 天 体 都 在 运 动 着 , 它 们 面的航天器。 _相__互__吸__引、___相__互_绕__转_、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
(2)层次性:目前所知的天体系统分为四级,具体如 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
C.“嫦娥四号”探测器克服了强温差的月面环境
D.“嫦娥四号”探测器直接建立了与地球的联系
解析 第 1 题,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 月球绕地球运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永远用同一面对着地 球,而另一面(即月球的背面)则永远背对着地球。故选 A 项。第 2 题,月球没有大气,所以白天月球表面温度很高,夜晚月球表 面温度很低,温差极大。故选 C 项。
适宜的_温__度_条件 (2)自身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_液__态__水_的存在
(3)氧气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 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点】 地球上主要能量的来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源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能源:
(1) 概 念 : 太 阳 能 量 来 源 于 太 阳 内 部 的
水圈中。
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环境系统中
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
关键能力
能力一 学会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2016·上海)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
索越来越深入……据此回答(1)、(2)题。【突破一】
(1)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
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D )
下图所示:
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宇宙中的地球及圈层结构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宇宙中的地球及圈层结构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程内容]
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2.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
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思维导图]
1.读下图,回顾并完成相关知识。
(1)主要天体:宇宙是由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如上图所示的天体系统。
(3)结合上图,完成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结构。
总星系⎩⎪⎨⎪⎧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2.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相关知识。
(1)八颗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 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2)运动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哈雷彗星的公转方向与八颗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自身条件
拓展延伸 航天基地的区位条件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2021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第二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第3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圈层结构
考点一 考点三
考点二 限时规范训练
考点一
考点一 宇宙中的地球 1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天体系统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2)根据上图,填写完成下列框图。
总星系A:银河系
B:太阳系
【方法点拨】 生命存在条件题目的分析思路
考向二 航天基地的区位选择
[考题引领] 2.(2020·福建三明一中高三月考)库鲁航天发射中心也称圭亚 那航天中心,是法国唯一的航天发射场,位于南题。
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
半球恶劣的海况
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 用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3.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1)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2)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4)地质条件好。 (5)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我国的回收场地选在了内 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系宜居带有外移趋势,其产生的原因与影 响可能是( C )
A.地球体积变小,地球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B.公转轨道变小,火星将逐渐适宜生命存在 C.太阳辐射增强,木星表面气温将逐渐升高 D.太阳活动减弱,金星将逐渐适宜人类居住
解析:从图中看,影响太阳系宜居带的主要因素是距太阳的 远近,宜居带外移说明太阳辐射增强,木星表面气温将升高,故 C 项正确。
析火星生命体的条件。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 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 寒冷”,火星表面干燥寒冷应该是由于火星距太阳较远所致,所 以 D 项正确。第(2)题,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 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火 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水资源、适宜的光照、温度和 大气,所以 B 项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鲁教版

最新 考纲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知 识 体系考纲 解读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2.理解三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特点。
3.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理解其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册 第三单元 第1讲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鲁教版考点一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 地球内部分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 :横波,实线N :纵波。
(2)分层名称 特征界面A 层 地壳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 a 莫霍界面b 古登堡界面B 层 地幔 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c 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C +D 层地核分C 外核、D 内核2. 岩石圈(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图中字母E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2 900(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误区警示]地壳与岩石圈的比较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全部,还包括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1·大纲全国文综)读图知,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表。
( × )解析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目标]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大气受热过程
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
考点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对应学生用书p27
1.地球内部圈层
(3)划分
三个圈层:图中C为__地壳__,D为__地幔__,E为__地核__(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是__岩浆__的主要发源地。
(4)岩石圈:由坚硬的__岩石__组成,包括地壳和__上地幔顶部__。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A表示__大气圈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氧。
(2)B表示__水圈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连续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表示__生物圈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__大气圈__的底部、__水圈__的全部和__岩石圈__的上部。
对应学生用书p28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1.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概况,可简化总结成下表以便于记忆: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呈固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
要注意对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分。
2.地壳的结构
地壳的厚度和物质组成各处并不相同。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成两层,上层叫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下层叫硅镁层,这一层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
二层之间的界面为康拉德面。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是普遍存在的。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存环境的总称
(2019·海南)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
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
据此完成(1)~(2)题。
(1)该钻井(A)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2)该钻井深达8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D)
A.侵入岩B.喷出岩
C.变质岩D.沉积岩
[解析]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
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
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该地位于塔里木盆地,钻井深度约9千米,未穿透地壳,A项正确;
B、C、D项错误。
(2)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沉积岩中,A、B、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二 地壳的物质组成
对应学生用书p 28
1.矿物
(1)概念:是具有确定__化学成分__、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成:__气态__、液态和__固态__。
(3)分类:__金属__矿和__非金属__矿。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__矿物__组成。
(2)按成因分:
①岩浆岩(火成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__化石__,常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如由花岗岩变质形成的__片麻岩__,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__大理岩__,由砂岩变质形成的石英岩,以及由页岩变质形成的__板岩__等。
对应学生用书p 29
(2018·北京)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图中(C)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入,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考点三地壳的物质循环
对应学生用书p29
1.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__转化__,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__运动__和__变化__之中。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__岩浆__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__地壳物质循环__。
3.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__物质__交换和__能量__转化。
对应学生用书p29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
以上变式图中,①代表冷却凝固作用,②代表外力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2.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的方法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一般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
(2018·江苏)“玉中之王”和田玉是中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中的白云岩(镁含
量较高的碳酸岩)在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到“戊”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
读图回答(1)~(2)题。
(1)和田玉属于(D)
A.甲B.乙C.丙D.丁
(2)和田玉形成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C)
A.(b1+b2)→a B.(e1+e2)→d
C.e1D.e2
[解析] (1)图中风化物是确定物质名称的突破点,可先确定戊为沉积岩,进而确定其他物质类型分别为甲侵入岩、乙喷出岩、丙岩浆、丁变质岩。
(2)和田玉为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因此为变质岩。
和田玉是由白云岩(沉积岩)变质形成,因此其地质过程为e1。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1)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判读方法(地质作用:侵蚀、沉积、褶皱、断裂、升降运动等)
地壳稳定:各岩层整合接触。
地壳活跃:①岩层弯曲或错位(水平运动);②岩层缺失(升降运动)。
※具体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首先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岩层是否含有化石;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等等。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均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如下图所示。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如下图所示。
④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如下图所示。
注:若图中同时有褶皱和断层,一般情况为由于褶皱而导致断层,即先发生褶皱,再发
生断层。
⑤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下图所示。
(2)岩层新老关系判读方法
①沉积规律(下老上新原则):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②破坏与被破坏的原则:岩浆岩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③覆盖与被覆盖的原则: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
④若为褶皱,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⑤海底岩层:距大洋中脊(海岭)越近,岩层越新距海沟越近,岩层越老;
⑥根据化石:生物越简单形成时间越早,越复杂形成时间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