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办银行业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主银行制度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启示

权力分配与制衡 , 同时也包括对资金市场 的监管制
高 涛
( 中央财经 大学 法学院 , 北京 108 ) 001
摘要: 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充分重视银行及其他金 融机 构在企业融资的重要作 用, 从而使其 以债权
人的身份参与到公 司治理 结构中, 降低乃至化解潜在的金 融风险, 优化公 司治理机制。通过介 绍
日 本的主银行制度 , 结合我 国具体情况 , 针对不同资产 负债类型的公 司的金 融机构介入 治理机制
c r o a i n g v r i g s r cu e o i a o p r t o e n n tu t r fCh n o
Ga a oT o
( a c ol et l n esyo i n eadE o o i , e ig10 8 ,C ia Lw Sho,C nr i r t f n c n cnmc B in 00 1 hn ) a U v i F a s j
ca ik ,t pi z h o oain g v rig me h ns il s s o o t r miete c r rt o e n c a im.B nrd cn h i a k rg lt n p o n y it u ig te man b n e uai s o o
c u d tk a t n t e c r o ain g v r i g sr c u e a r d tr ,t e r a e a d a o d p tn il i a — o l a e p r i o p r t o e n t t r sc e i s o d c e s n v i o e t n n h o n u o af
Ab ta t T eman b n e uain fJ p n p tge te h s so h mp r n oe o a k sr c : h i a k rg lt s o a a u ra mp ae n te i ot trl fb n s o a
浅析日本主办银行制的优劣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本 企 业融 资 的 主流 方 式 r
的 预 期 。于 是 , 日本的 盘 业 员工 乐于
日本 主 办 银 行 制 的 历 史 贡 献
( ) 二 日本 采 用 主 办 银 行 科 是 当 时 只从 事唯 一 适 用 于 本 公 司的 盘业 环
与 优 劣 分 析
历 史 条件 下 的 各 利益 主体 的 占忧 选择 境 技能 ” 青木昌彦 , ( 奥野正宽 l9 ) 9 6 的学
一
致选 择 从 而 成 为整 个 社 会 的稳 定 制 生 内 部人 控 制 问 题 的 投 资 者所 购 耍 ,
主 办 银 行 制 功 不 可 没,拽 国 目前银 企 度 ,主 办银 行 制必 定 是 与 其 他 相 关 的 所 以 直 接 融 资的 资 金有 跟 。 2 当 时 日 本 法 律 体 系 正 处 于 一 种 制 度 共生互 补 的 ,井 且 是 众 多 企业 的 之 间难 以理 清 的 种种 融 资 问题 引发 了 难 健 , ^ 们对 于借 鉴 日本 主 办 银 行 制 来推 进 理 性 选 择 在 日 本 当 时 的 历 史 条 件 重 构 与 转 型 之 中 , 言 “ 全 ” 匿 此 莘不宽 话 ,获得 主 办 资金 供 求双 方 若 无 一 种 在长 期 合 作 中 我 国 的 融 资 制 度 改 革 的 兴 趣 。 根 据 下 ,社会 资金 一 { 比较 制 度 分 析 学 派 的 观 点 , 为 由 银 行 扶持 的 企 业 能够 有 充 褡 的 资金 供 建立 起 的信 任 关 系 ,便 会 由于 “ 认 不完 于 制 度 之 间 存 在 着 战略 性 互 补,因此 培 , 而 且 即 使 偶 尔 的 决 策 失 误 导 致 的 全台 同 下 的双 方 对 于 重 新 谈 判 成 在 一 个社 会 中的 制度 比 较 同 质 。这 本 破 产 风 险 也 可 由 于 主 办 银 行 的 支 撑 而 本 ” 的 忌惮 ,很 难达 到 企 业 有 效 的 资 身 就 是制 度变 迁 中不 同 制 度 阃 竞争 与 化 险 为 夷 。 在 当 时 的 日本 历 史 条 件 下 金借 贷 量 。 鬻 台 的 结 果 ,也 倍 恰 说 明 了脱 离一 定 选 择 主办 银 行 制 无 论 各方 利 益主 体 都 3 日本 企 业 普 遍 实 行 “ 功 序 列 年 , 人 丰 的 历 史 阶段 、一定 的 体 制 背景 来 探 讨一 是 占优战 略 .采 用 的主 办 银 行制 的 企 制 ” 由 于 “ 质 ( 厚 的 退 休 金 ) 种制 度 引进 或 者 改 良 的优 劣 是 盲 目的 业 或 者 银 行 或 者 日 本 政 府 山 头 林 存 在 , 日本 的公 司职 工往 往 一 生 只 服 形 而 上学 的 。 日 此 ,本 文 认 为 设计 中 立 ” 各 省 、亍 , 佛 采 取 了 猛 吃 战 务 于 一 家 企业 。而且 员 工们 明 白 在 日 的 { 仿 国 未 来融 资结 构 改革 的 目标 模 式 以 及 略 的动 物 它们 在 风云 变 幻 的市 场 中 本 的 人 才市 场 上 ,如 果他 们 所 就 业 的 借 鉴 日本的 主办 银 行制 ,都 必 须 考虑 的 生 存 获刊 能 力 更强 ,它 们 的选 择 不 公 司将他 们 解 雇 ,这 一 名声 一 旦 传 出 到 它 与我 国现 存 有 关 制度 以及 在 路 仅 改 变 了其 他 动物 的 战 略 选择 并 且 它 去 该 公 司就 很 难 在 激 烈的 招 聘 应 届生 径 像 赣性 ” 下演 进 中的 其 他 相 关 制度 们 这 种选 择 通 过 基 因 ” 传给 了下 一 的 竞 争 中招 募 到 第一 流 的 人 才 ,所 以 的 未 来 形 态 所 可 能 存 在 的 互 补 性 及 代 。 因此 ,主办 银 行 制 很 快 就成 为 日 他 们 对 于未 来 的 就业 稳 定 都 有 着 良好 “ 制 摩擦 ” 体
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启示

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启示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日本的金融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金融体系。
日本的金融体系明显具有传统金融体系的特征,更注重长期发展和回报率,而不是短期利润。
日本的金融体系分为四大板块,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财务公司,这些板块在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体系。
而这种稳定的金融体系是由日本政府、日本银行、财政部、金融监管部门等机构共同合作达成的。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日本的银行数量虽然已经减少到160多家,但是它们依然掌握着金融业的核心资源。
日本的银行在严格的监管下,保持着高水平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同时也在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与变革。
证券市场在作为日本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证券市场提供了融资和投资的平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源。
日本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保险市场不仅提供了风险保障,也为整个金融系统提供了资金支持。
保险公司一般注重长期投资,相比于一些短期金融机构,其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较低,更强调风险控制和长期回报。
财務公司也是日本金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板塊。
由於金融货币市场的开放,财政公司在经济中的影响力正在增加。
这种金融机构不仅为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还为现代服务行业、房地产业、小型制造业等行业提供融资和对外投资等金融支持。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公共金融机构,比如股权合同、政府直接投资,社区投资等,这些形式都好比中国的国有企业,它们在政府、银行和市场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对于中国,从日本的发展经验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曾经在改革开放后遭受到了诸多的风险和危机,为了规范金融市场、完善制度体系,中国通过引进国外经验和技术,通过于2015年推出的金改方案及之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水平。
中国的金融市场目前缺乏多元化营收来源,银行几乎是绝对主导,同业竞争激烈,但市场内的信用风险仍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日本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

日本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也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角色之一。
然而,在这个进程中,中国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而日本作为一个先进的经济体,其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借鉴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日本商业模式的基本特点日本商业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多元化和细分化。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行业,日本公司都善于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将自己的业务细分为多个小块,并将每个小块专门打造。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加强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可以降低公司运营的风险。
另外,日本公司还非常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始终保持着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与此同时,日本商业模式也非常强调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的重要性。
日本公司通过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体系和有效的培训计划,帮助员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企业意识和忠诚度,从而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二、日本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启示1. 细分化和差异化发展中国在很多行业中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同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
如何在这个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行业的佼佼者,就需要借鉴日本商业模式中的细分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
在细分化和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将自己的业务细分为多个小块,并在每个小块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注重品质和品牌的塑造,提升竞争力。
2. 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培训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之一,员工培训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现在的商业环境下,企业愈加需要注重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借鉴日本商业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3.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借鉴日本商业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体系,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引言日本泡沫经济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达到高峰后,突然崩溃的经济现象。
这场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带来了启示。
本文将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2.1 经济快速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
2.2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日本泡沫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都出现了高度的投机活动,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
很多人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2.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日本政府和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了资金供应的过度扩张。
低利率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信贷流动性过剩,资金流向了投机性的资产市场,加剧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3.1 资产价格崩溃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最终崩溃。
1989年,日本股市崩盘,股票价格迅速下跌。
随后,房地产市场也崩溃,房价急剧下跌。
3.2 银行业危机由于大量借贷资金流入投机性资产市场,许多银行放贷不当,资产质量恶化。
泡沫破灭后,许多银行面临巨大的坏账风险,引发银行业危机。
3.3 经济长期低迷泡沫经济的崩溃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上升,消费萎缩,投资缩减,通缩现象严重。
这种经济状况持续了十余年,被称为“失落的二十年”。
四、对我国的启示4.1 谨防资产价格泡沫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告诉我们,过度投机和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最终会导致泡沫的破灭。
我国需要加强监管,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4.2 健全金融体系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给整个经济带来了冲击。
我国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防范金融风险。
日元汇率政策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和价值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日元汇率政策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和价值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一、引言美国财政部在2013年4月12日发布全球汇率问题报告中称:自中国2010年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0%,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大幅下降。
此次美国财政部虽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仍表示人民币被“显著低估”,仍有进一步升值的理由。
报告指出中国央行每天只允许人民币汇率在1%左右的范围内浮动。
报告呼吁中国进一步提高本币汇率弹性,增加“透明度”。
报告中这样的言论,目的是敦促中国汇率更加灵活化。
讨论汇率政策最好的方法是国际案例研究。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日元一直呈升值趋势,直至近日实施量化宽松新政并在二十国集团(G20)央行默许下才开始阶段性走低。
对日本而言,自1973年实施了新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怎样避免或者应付快速的日元升值成了最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
本文就意在观察日元政策过去40年的转变历程并根据日本案例总结我国应该汲取的经验。
二、影响日元汇率政策的主要事件(一)“尼克松休克疗法”和日元投机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日本经济一直是收支盈余状态,而美国陷入长期的通胀和赤字。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改善收支状况的措施,包括单方面终止黄金可自由兑换。
德国在1967年升了币值,日本仅是放松了资本流出控制并使进口商品和劳务进一步自由化,这些举措对缓解日元低估远远不够。
很快就被迫放弃固定制度。
日元兑美元马上由360:1升到了340:1,虽然进行了很严重的外汇市场干预,但是在当年年底还是升到了315:1,并且在东京市场上货币的投机十分严重。
投机者通过经常项目交易积累日元权益和美元负债,比如,在外贸收支中预付、缓付货款,多开、少开发票等等。
1971年12月18日,各国经过漫长的多边磋商达成协议,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下调7.89%,并且大部分其他的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也要做出调整,特别是日元需要调整16.88%,将兑美元汇率调至308:1。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案例原因和启示
大和银行是日本一家历史悠久的银行,在过去几年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和困境,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和银行的问题主要源于内部管理不善、市场竞争激烈、机构改革迟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分析大和银行案例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内部管理不善
大和银行长期存在着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管决策失误、监控失灵、风险控制不力等方面。
这种问题导致了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有效应对外部挑战,加剧了银行业务的不稳定性。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加剧,大和银行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金融机构的
竞争压力。
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导致银行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机构改革迟缓
大和银行在机构改革上的进展缓慢,很多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缺
乏创新和灵活性。
这种情况使得银行无法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加剧了银行整体的僵化和落后。
综上所述,大和银行案例的原因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不善、市场竞争激烈和机构
改革迟缓等几个方面。
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吸取以下启示: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高效的监控和风险控制机制,提升决策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创新经营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和方式,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变化。
•推进机构改革,加快机构变革步伐,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营灵活性,保持竞争优势。
通过对大和银行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有益
的借鉴和参考,帮助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稳步发展和良好运营。
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启示作者:杨爽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04期摘要:日本政策性金融曾在支持日本经济战后重建,推动日本经济实现赶超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日本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原有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定位、业务范围等均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日本政府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改革。
日本政策性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和措施,对深化我国正在进行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改革启示日本政策性金融曾在支持战后重建、实施“赶超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型以及国内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原有政策性金融体系已显不适,弊病逐步暴露。
为此,日本政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启动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改革,总体思路是回归政策性定位、坚持“官退民进”。
但是,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已是积重难返,导致后续改革成本很高,本轮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延缓了改革进程。
本文对日本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改革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特点(一)种类繁多“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促进经济崛起而实施“赶超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
为配合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几乎在每一个需要扶持的领域都设立了对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进出口、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及住宅、医疗、环境卫生、农林渔业、区域振兴开发,等等。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形成了覆盖全面的“三行十库”政策性金融体系。
(二)规模较大政策性金融在日本金融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大。
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性金融体系发放的信贷量约占日本国内信贷总量的1/3,仅次于城市银行。
1964年,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足10%,2004年上升到18%,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5.4%,德国6.8%,法国8.7%)。
二、日本政策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不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日本几乎每一个需要扶持的领域都对应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最终导致机构庞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主办银行业务模式对我国的启
示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入世后金融服务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内的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
资产业务的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领域。
本文在分析日本商业银行主办银行业务模式的运作方式及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本模式对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能力的借鉴。
关键词:主办银行资产业务模式启示
日本的主办银行业务模式简述
日本主办银行业务模式的运作方式
战后日本的银企关系是以主办银行为
中心的模式。
所谓主办银行,指的是与公司长期密切联系往来的一两家主要商业银行。
主办银行关系只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一种
默契关系,并不受法律约束。
这种体制通常有以下特征:主办银行是企业最大的贷款银行,长期以来,银行贷款是日本企业最重要
的外部资金来源,同时贷款是日本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贷款数量的稳定增长会扩大银行收益,而且主办银行通常更倾向于提供短期贷款,从而加强对企业日常财务工作的监督;主办银行大都向企业派遣董事等经理人员,与英美模式中由外部董事代表股东不同,日本的银行董事多为由公司支薪的内部董事,这一作法源于战后日本企业财务人员极度不足,政府鼓励银行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当然,银行也可借此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主办银行与企业有综合业务往来,除贷款外,还提供清算汇兑、咨询等服务。
此外自1993年起,主办银行可以承
销企业债券,同时它也是债券的主要持有者之一。
在企业财务危机时,主办银行往往会单方面放弃偿付权利,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日本主办银行业务模式的功能分析
实现稳定的功能收集和处理风险信息
以及防范不稳定性所带来的回报,一直是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动力。
日本主办银行业务模式化解风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作为主办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更为理性。
一旦对企业注入资金,双方即成为利益共同体,双方就会合力促使资金的效率最大化,降低了出现坏帐的风险。
即使企业的投资暂时陷入了困境,作为主办银行还有可能通过继续对企业追加贷款帮助其度过难关,使其重新具有还贷能力。
不过这种追加贷款并没有法律或合同的基础,而是取决于银行对利益得失的考虑,一旦主办银行对企业失去信心,或认为不值得花费如此巨资,就可能会袖手旁观。
从债转股的实施过程看,居于主导地位的应当是债权人或是金融监管当局,日本商业银行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往往会主动提出将债权转为股权,既保障了企业生存,又使银行扩大了对企业的控制权。
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使各大银行的客户相对
稳定,企业同主办银行之间的资金流转通常会有事前的通知和协商,基本上避免了恶意的挤兑和拖欠情况。
主办银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的双重身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在以直接金融为主的社会里,企业的经营状况受资本市场监督,如果经营不善,随
时随地都有被敌方收购的可能,因此资本市场作为外在压力迫使企业竭尽全力提高资
产运用效率,而在日本这样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格局下,主办银行代替资本市场的外在压力,发挥监督作用。
实现发展的功能日本的商业银行主要
通过以下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经营支援功能,即主办银行通过资金援助派遣经营管理人
员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
同时,在必要时主办银行向企业派遣经营干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
信息生产和传递功能,即主办银行通过企业经营者的日常接触,取得内部信息。
特别是日本的企业缺少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往往无法通过公开途径获取信息,只有具备长期稳定交易关系的主办银行,才会积累起完整的信息,从而起到公共信息中介的作用。
据调查,日本大多数企业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背后缺少一个有实力的主办银行,主办银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不会因暂时的困难陷于破产。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的运作
方式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银行中占
绝对优势,资产业务模式的运作方式表现为“国企—国有银行”模式。
我国的银企关系有一个根本特点,即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国有企业。
尽管国企占GDP的比重不到40%,但它们获取了超过80%的贷款,其中四大国有银行90%以上的贷款在国企,从而使银企关系呈现出以国企与国有银行博弈为主的
格局。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的评
价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模式源于计
划经济,一方面,这一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逐步实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向纯粹商业银行的过渡,极大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入世后金融服务业的逐步对外开放,这一模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
我国的银行坏帐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性贷款,大
多回报率低,周期长,管理不善,资金使用随意性大,因此偿还率极低,据估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性贷款占国有银行贷款的35%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积淀为不良贷款。
二是企业的倒逼机制,由于企业的自有资本率低,资产市场不发达,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一旦银行减少信贷,就会使企业陷入困难,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引来政府干预,结果银行几乎不可能以外部力量促使企业还贷,其抵押担保的处置权往往得不到地方法院的支持,这导致银企之间形成一个完全信息的不均衡动态搏弈。
三是自身利益的驱动,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央行采取利润留成制度,给每一家专业银行和分支行下达利润指标,并按规定比例分成,在这种情况下,投放基础货币越多,收取利息越多,利润越大,而政策性贷款的扩张正是实现其目标的最好途径。
在这种机制下,甚至有银行向企业“送”贷的现象,直到1995年利润留成制度取消后,这种情况才有所缓解。
而此前正是不良贷款积淀最多的时期。
1999年通过政府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万亿
不良资产后,官方公布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为22%,而根据国外机构的评估值还有50%。
由于国家的“剥离”政策导致国有银行在信贷过程中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总认为只要把资金贷给国有企业,即使出现信用危机,国家也会搞“剥离”,最终的风险依然是政府,从最新统计数据看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与1999年剥离后相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又有了新的上升。
债转股在运作上只是一个形式。
我国目前的债转股方式都是由地方政府申报,国家经贸委审批,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对此均无决定权,而债转股对象条件是“产品适销对路,有市场竞争力,工艺设备先进,债务债权关系清楚,企业领导班子强”等,事实上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没有理由造成不良债权。
相反它应当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而如果这些企业债转股,银行从吃利息变成分红利,对照我国的股市就可以看出,不论企业是否绩优,恐怕没有哪家公司支付的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