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班长的战争”
怎么打造流程型组织建设正确路线

乔诺商学院
前言
听王翔 老师的讲座,读公司关于变革的发文,都提到 了美军,美军作战有三个典型特点:目标导向、灵活应 对、快速致胜。“目标导向”是对准结果,“灵活应对 ”是策略和方法,“快速致胜”是目标达成,这三个方 面简单、清晰、有效,其背后反映的是一套适应现代战 争特点的管理体系和组织运作机制:构建“军政”(养 兵)、“军令”(用兵)两大流程,明确各流程的范围 、定位、职责、边界、关联协同机制,实现根据战争规 模和战场形势有效组合、配置一线集成作战的多专多能 团队——“班长”,提供给“班长”应对不同作战场景的 平台和武器装备,使其可依据战场形势及时向后方呼唤 炮火和资源,支撑其现场作战、自我决策、打赢战争, 这就是流程型组织的特质。
•2
前言
任总在《谁来呼唤炮火,如何及时提供炮火支援》讲话 中提到,通过全球流程集成,把后方变成系统的支持力 量,沿着流程授权、行权、监管,来实现权力的下放, 以摆脱中央集权的效率低下、机构臃肿,实现客户需求 驱动的流程化组织建设目标。
•3
第一、机制保障
就是“客户需求驱动”的授权体系、流程架构及管 理体系的设计:从客户视角、业务实质出发,既要构建 面向客户、端到端的主价值链流程,并明确各流程的使 命和价值定位、承接的权力框架和职责边界、目标和交 付结果,以及流程间的关联关系和协同机制,使流程中 的各组织职责清晰、有效衔接、高效运作,避免通一段 而不全通带来的运作低效;又要设计例外弹出机制,管 理与政策和流程要求不符或暂无政策流程支撑的业务事 项,使面临紧急、临时性业务时也能高效处理,快速决 策,所有业务都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以规则的确定来应 对结果的不确定,这是基础。
•7
Thanks
乔诺商学院
班长打擂台读后感600字小学生作文

班长打擂台读后感600字小学生作文2017年7月14日星期五晴《网侠龙天天》之班长打擂台读后感我看了一本书,他的名字叫做《网侠龙天天》之班长打擂台。
它的作者是童喜喜。
有一天,一班的同学正在和七班进行足球对抗赛。
但是,一半的实力远远超不过七班,结果输给了七班。
这一次,他们呢的队长龙天天很失望,正在他失望的时候,男同学们觉得应该把严茉莉这位已经当了三年的班长换掉,改成龙天天,但是女生不想把严茉莉这位班长换掉,于是,一班男女大班长大作战作战正式开始了!但是严茉莉,因为家里有事,自己宣誓退出竞选。
而这次,只有龙天天才能获得班长宝座。
但是龙天天早就看出茉莉有一些事,于是,进行了一次“神探计划”。
有一天放学,龙天天在放学的时候跟踪严茉莉,但是他并没有跟踪成功,因为严茉莉今天是骑自行车来上学的。
但是因为一个巧合,龙天天有遇见了严茉莉。
于是,他继续追踪。
并来到了人民医院。
她为什么要来人民医院呢?原来是他妈妈的腿骨折了!龙天天很想帮忙,但茉莉说不用了,而且还要保密这件事!但是龙天天用自己的网名,来到了网络上的一个论坛,并把这件事说了出去。
有一位叫做“鮑不平”的网友告诉他这件事完全是茉莉妈妈公司的错误。
因此,他叫上茉莉,并把这件事说了出去。
茉莉感到很奇怪。
于是,他们来到公司的领导的办公室。
向领导说出了这件事。
领导很奇怪。
原来,那位小组长见周围没有人,就想办法隐瞒了过去。
于是这件事就解决了!当然,因为这件事,龙天天顺利的当上了班长。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龙天天是一个非常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这位网名为“鮑不平”的网友,也很有热心!。
形容在帐中 指挥打仗的诗词

形容在帐中指挥打仗的诗词
【名句·出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原文·语境】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
【释义·点评】
帷幄:军用帐幕。
意思是:在军帐之内做出计策部署,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形容人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指挥才能。
运用中常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例如——
谢国明《打赢班长的战争》:
军事学术界有一种说法:传统战争是将帅的战争,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马宜明《领兵打仗谋略为先》:
参谋长是协助主官领导军事建设、指挥军事行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协调者,肩负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重任。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
《狼牙山五壮士》课文
[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课文]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
(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班长的战争读后感

班长的战争读后感
《班长的战争》是由卡拉卡尔编剧,塞吉奥·安东尼诺拉斯执导,乔瓦尼·埃斯皮诺萨主演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以描写1939年西班牙
内战期间的一位班长的故事为背景,在历史背景的引导下,剧中的人
物的思想、行动和精神状态都十分真实,也充分表现出了内战中人们
的痛苦和悲伤,令人肃然起敬。
从班长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内战带来的悲惨,动荡,黑暗,和
无情。
影片叙述着西班牙班长对西班牙抵抗运动的支持和参与,感受
到他们牺牲自己家园和前程,只为了期待自由。
影片中的班长,他的
年轻,令人感动,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心仪,为了打败敌人而战斗。
他
的勇敢,和他的仁慈,令人难以忘怀。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黑暗,血腥,混乱,令人害怕。
同时,战争下的人们,面对飢饿,绝望,无の
痛苦,显得毫无力量可言。
电影《班长的战争》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内战对于一个国家和民众
的恐怖和残酷。
在这个时代,没有谁能逃脱战争的灾难,只有靠着一
个个彼此坚持不懈的理想,才能重新拥抱自由,生活在让人尊敬的新
时代当中。
正如片中班长所说:“用自由换取自由,把压迫战胜,就
能拯救我们的国家!”
从班长的战争中,我学到了人类的友爱和团结的重要性。
团结一致,才能够战胜重重困难。
当赢得勇气,当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斗争就会得到解决。
总之,班长的战争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友谊和希望。
尽管内战过
程中,人们饱受痛苦折磨,但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可以通过自
己的努力实现一个新的自由的国度。
部队青年班长队伍

部队青年班长队伍班长,兵头将尾,“军中之母”。
某种程度上,班长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着部队战斗力建设的水平。
制胜未来战场,班长骨干队伍必须建强。
信息化战争之所以被称作“班长的战争”,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基本作战单元日益趋于精干化、小型化、高效化,班组这一作战单元地位作用明显提升。
当前,我军班长骨干的岗位变得更加多元,专业技师、车长、炮长等分担了部分班长职责。
在战斗力体系生成的链条中,每一环都不可或缺。
为适应未来作战需求,在抓建班长队伍的过程中,应统筹兼顾,把培养对象范围从传统意义上的班长拓展到整个班长骨干队伍,多方摔打班长骨干的能力素质,增强他们带兵打仗的能力。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兵员质量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士兵逐年增多。
加上各类培训学习贯穿士兵成长进步的全程,班长骨干队伍的素质明显提升。
学历较高、思维活跃、闯劲十足、较有主见……这些特点一方面使班长骨干学习能力很强,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他们产生骄傲自满心理,进而影响班组战斗力生成的幅度与进程。
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搭建更大平台,引导大家在展示能力素质的同时,看到自身差距,进而产生赶超的压力和紧迫感,进而带动班组战斗力建设向前发展。
如果说一个班组就是一支箭,那么班长就是箭镞的尖。
对一支箭来说,仅有箭镞的尖利显然不行。
因此,抓建和培养好班长骨干队伍,应该时刻和班组的作战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换句话说,哪种方法更有利于提升班组的战斗力,班长骨干的培养就应向哪个方向“生长”。
因此,在抓建班长骨干队伍的过程中,应该把班组作战能力的提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突出出来。
只有将班长骨干的能力素质迅速转化为班组全员的军事素质,才能实实在在地推动基层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建设向前发展。
班长的战争:华为一线管理者实战指南

读书Reading92班长的战争:华为一线管理者实战指南文 | 韩东阳何将组织战略导向基层,一线团队如何用行动力支撑企业的经营目标,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这是众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华为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推进各种组织变革工作,其中最为显著的,给华为的发展带来持续动力的就是它的精兵组织模式,也就是任正非常说的“班长的战争”。
这种强化一线作战能力的小组织模式为华为的发展壮大贡献了非凡的力量。
在作者与华为荣辱与共的 14年奋斗中,在西非流过汗水,也在南非收获过成功,这一路走来,更加深化了作者对一线管理的感触和思考。
作为咨询顾问,很多企业友人都向作者询问,华为如此出色的一线管理,其成功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核心的指导思想和运营模式?总的来说,华为的业务运营主要是围绕前端的一线团队展开的,通过授权前置,充分授予一线团队调动后方平台资源的权力,并佐以系统、全面的配套体系,贯彻落实华为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作者在华为所积累的经验和继承的先进管理思想,是他能够不断改进和充实自我的最初的推动力。
随着华为越加发展壮大,很多企如业的管理工作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华为成功案例的影响,有意无意地借鉴华为先进的企业文化,并模仿华为的组织形式、制度和流程。
在为众多企业友人提供咨询服务时,作者发现大部分的“学习者”对其核心理念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比较表面化。
华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华为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营环境,并不是照搬照抄就能解决问题的。
基于此,我们学习华为,必须全面了解华为面对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在这样的管理之下产生了怎样的改变等。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效地消化,再进一步进行取舍,并灵活应用。
回到华为的精兵组织建设来说,为了帮助更多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系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华为的“班长的战争”,通过学习成功案例进而改善自身,作者按照华为一线团队管理的各个关键要素策划编写了本书。
希望通过对华为超一流的一线运营的解读,为众多企业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细致化的一线团队管理思路和执行力提升模板。
【独家】华为如何打赢“班长的战争”

【独家】华为如何打赢“班长的战争”【大师讲堂·第103期】聚焦彭剑锋、黄卫伟、吴春波、杨杜、孙健敏、施炜、吴晓求、田涛、周其仁等经济管理学家最新重磅管理研究与经典思想成果,对焦夏惊鸣、黄健江、苗兆光等新一代重要管理研究专家,有高度,更有深度!未来的战争是班长的战争未来的战争其实是班长的战争,什么是班长的战争?华为一直在学军队,军队是走在变革最前面的组织,也是最有功利性的组织。
军队组织的演变经历了如下历程: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师”为作战单位,不管斯大林还是希特勒,都是“师”。
到了近代的中国,我们以“军团”为作战单位,不管是淮海战争还是辽沈战役,都是“军团”。
到了20世纪80年代,演变成“营长的战争”,战争的主体由师长,团长演变成为营长。
到了21世纪,战争以信息化为特点,其实就成为了“班长的战争”。
阿富汗战争就是“班长的战争”,战争主要是以“三个哥们”组成的一个战斗单位,他们是战争的主体,也是战争胜败的决定者。
这“三个哥们”一个带着电脑打仗,是信息情报专家,主要负责搜集敌方信息、天气信息、地形信息等。
第二个哥们也是带着电脑打仗,是爆破专家。
信息专家把信息传递给爆破专家,爆破专家计算到底从哪打好,从空中打,从海上打,还是从地面进攻,哪个最经济,哪个效果最好,用多少炸弹,以实现精确打击。
第三个哥们才拿着枪打仗,保护信息专家和爆破专家,这就是现代战役。
有一部美国大片叫《拆弹部队》,里面就是三个人一个小组。
我们再看现代狙击战,也是三个人一个组,一个负责搜集目标,第二个是狙击手,第三个负责战略撤退。
狙击手只有放一枪的机会,一旦一枪过去,狙击手和观察者就撤退,后边留一个人做掩护,这就是现代战争。
现代战争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前端组织变成全能的,这三个人应该都是高手,都是“未来战士”。
未来战士的装备,能够保证48小时不睡眠,美军现在已经在运作了。
他们有各种保障系统,身上带着各种电脑和装备,都是精兵强将。
第二,后台变成了支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赢“班长的战争”
信息化时代,创新型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就要打赢“班长的战争”。
军事学术界有一种说法:传统战争是将帅的战争,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1世纪的信息化战场,则是以士官为主的“班长的战场”。
在传统的军队概念中,班是最小的战术单位,而班长也只是一个最小的战术支点,所谓兵头将尾。
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远程作战能力强大,卫星、宽带、大数据,与导弹群组、飞机群、航母集群进行火力配置,使得班这个最小的战术单位,可以直接与指挥部信息转换,制定作战计划。
班长这个最小的战术支点,有可能成为决定全局的要点。
敏锐的企业家迅速把握住“班长的战争”这一时代特征。
拥有七八万名员工的华为公司掌门人任正非,就公开提出,要改变过去集团冲锋的作战方式,转向“班长的战争”模式,以此来抓住“战略机会点”。
其理由是,“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唤炮火”。
把指挥权交给一线,通过指挥权前移,让小团队在一线发现战略机会,即时向相关各方请求支援,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精确攻击打击,这正是许多创新型企业的成功经验。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市场的扩大,企业的组织模式必须相应改变。
如果依然像过去那样把大部分甚至所有权力都收到后方机关来,机关势必越做越庞大,组织流程势必越来越繁杂,指挥成本势必越来越高,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公司创新艰
难,甚至被市场淘汰。
有企业家从实践中得出经验:创新产品的研发,五六个人的团队即足矣。
五六个人研发不了,五六十人也研发不了,就算配置到五六百人,还是难以成功。
即使是一些大项目的开发,比如大型客机,也会分拆成一系列小课题,分头进行研发,最后进行统一集成。
因此,当下的创新型企业,“班长”往往成为决战决胜的主力,打赢“班长的战争”已经成为竞争的利器。
国际上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无论是微软、苹果,还是谷歌,甚至中国的腾讯,其赢得市场的主导产品,无一不是小团队研发的。
即使是一些传统大型企业、百年老店,如通用电气、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进行新产品研发之时,也开始组建小分队。
这对“班长”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从组织规模看,一个班可能还是五六人、七八人,但是,此时的班长,其作战能力、指挥能力、战略定力,却需要是少校乃至少将级的。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金字塔组织模式下底层(或曰一线)配置能力最弱的局面,真正使前方组织被赋权、赋责。
当然,“班长的战争”并不是孤立一人、一个班在作战。
实现这一战争模式,必须建立在整个大后方强有力的远程支援、数百人数千人通过网络平台的数据支持之上,以及随时可以根据“炮火”“敌情”而呼唤的后方总指挥的运筹帷幄。
管理学上有一项关于管理宽度的研究,即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实施直接管理的数目是多少?研究表明,一个管理
者,不管才能多么杰出,层次多么高级,最有效的管理对象,都在个位数之内,这正好是一个“班”的人数。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层管理者,也是一位班长。
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培养能征善战的“班长”,打赢“班长的战争”,应当成为企业和其他团体领导人的自觉,当然,也是一场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