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敷与冷敷的区别
冷敷和热敷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冷敷和热敷的方法和适用范围冷敷和热敷是常见的物理疗法,它们在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紧张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正确的冷敷和热敷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两种疗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冷敷和热敷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一、冷敷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冷敷是指利用低温物质(通常是冰袋或冰块)来降低皮肤和组织的温度,以达到止痛、消肿、减轻炎症的目的。
冷敷的方法如下:1. 准备冰袋或冰块,并用毛巾等包裹好,以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2. 将冰袋或冰块轻轻敷在患处,每次持续15-20分钟。
3. 每次冷敷后要让皮肤休息,至少间隔1小时再进行下一次冷敷。
冷敷适用范围广泛,常见于扭伤、挫伤、关节炎、肌肉疼痛、牙痛等情况下。
在这些情况下,冷敷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起到镇痛和消炎的作用。
二、热敷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热敷是指利用高温物质(通常是热水袋或热毛巾)来增加局部组织的温度,以舒缓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方法。
热敷的方法如下:1. 准备热水袋或热毛巾,并用适当的温度热水将其充分浸湿。
2. 将热水袋或热毛巾轻轻敷在患处,每次持续15-20分钟。
3. 热敷后可以适当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热敷适用范围也很广泛,常见于肌肉紧张、关节炎、经期疼痛、神经痛等情况下。
在这些情况下,热敷可以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有助于身体放松和恢复。
三、冷敷和热敷的注意事项。
1. 冷敷和热敷都不宜过久,每次持续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2. 冷敷和热敷的间隔时间应至少1小时,以免对皮肤和组织造成过度刺激。
3. 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冷敷和热敷。
4. 在进行冷敷和热敷时,应注意保持局部卫生,避免感染。
总之,冷敷和热敷是常见的物理疗法,它们在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紧张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正确的冷敷和热敷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两种疗法,但在进行冷敷和热敷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热疗法 热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促进炎症的消散或局限.温热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有解除疼痛作用.温热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减轻深部组织充血.对老年人,婴幼儿,体温过低,末梢循环不良者,可用热进行保暖,使患者舒适.
常用的热疗方法 硫酸镁热湿敷 热水坐浴 热水袋热敷 烤灯、热湿敷、温水浸泡.
6.调温功能 通过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 通过皮肤交感神经血管调节皮肤温度 7.免疫功能 皮肤免疫系统 淋巴细胞 郎格汉斯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
第二节冷敷法操作并发症
冷疗法 是利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止血、止痛、消炎和退热的治疗方法
一、冷疗法的目的
1减轻局部出血 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血液的粘稠度增加,有利于血液凝固而控制出血.适用于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局部软组织损伤的初期.
第一节皮肤解剖与生理 第二节冷敷法操作并发症 第三节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皮肤解剖与生理
一皮肤解剖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是机体最大的器官,本身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皮肤的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顶泌汗腺,指趾甲
皮肤解剖与生理
二皮肤组织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1.表皮由外向内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冷热对人体都是一种刺激,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 当机体接受寒冷或湿热的刺激时,改变机体各系统的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活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还可使病人感到身体舒适,情绪稳定.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冷敷疗法 可使局部血管和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控制炎症扩散;抑制神经细胞的感觉功能,减轻疼痛,具有降温、止血、止痛,防止继发感染和血肿增大等作用.
冷敷和热敷的区别

冷敷和热敷的区别冷敷和热敷是两种常见的物理疗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处理一系列不同的疾病和除痛的方法。
虽然它们都能有效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和改善血液循环,但它们的原理、适用条件和作用方式却有所不同。
冷敷和热敷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其对身体组织的作用方式和机理上。
冷敷是指使用冷凝胶、冰袋或冷水等冷却物质来降低局部组织的温度,从而减少炎症反应、止痛和减缓血液流动。
热敷则是通过将热水袋、热毛巾或热敷贴贴在身体上,以提高组织的温度,增加血液流量,促进疼痛和肌肉的舒缓。
首先,冷敷适用于急性创伤、炎症和肿胀。
当身体受到外伤或运动引起的肌肉酸痛时,应立即使用冷敷以降温。
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血流量,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此外,冷敷还可以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率,减少炎症反应,预防细胞损伤和坏死。
与此相反,热敷适用于慢性疼痛或无活动中的肌肉紧张和僵硬。
在这种情况下,热敷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帮助肌肉放松和软化,同时减轻疼痛。
通过增加组织温度和血流量,热敷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废物的排出。
其次,冷敷和热敷对于使用的时间和频率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冷敷的适用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以免造成冷烫伤。
然而,在治疗严重创伤或炎症反应时,冷敷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仍需注意保护皮肤。
相比之下,热敷的时间可以更长,通常为20-30分钟,以充分发挥其效果。
此外,冷敷和热敷的频率也略有不同。
在初始救治时,冷敷可以连续应用数次,每次间隔10-15分钟,以获得最佳效果。
而热敷通常每天使用2-3次,在每次使用之间保持至少2小时的间隔,以允许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冷敷和热敷的使用有一些注意事项。
冷敷不适用于冻伤、湿疹、高血压或循环系统疾病患者,以及对寒冷敏感的人群。
而热敷则不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烧伤、真菌感染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下。
在使用冷敷或热敷之前,应先进行皮肤测试以确定个体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以避免烫伤或其他不适。
冷热敷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冷热敷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冷热敷是一种常见且简单的物理疗法,常用于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和促进伤口愈合。
在使用冷热敷之前,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了解和遵循。
本文将详细介绍冷热敷的作用、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方法。
冷敷和热敷的作用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1.疼痛缓解:冷敷可以减轻局部疼痛,当冷物体与体表接触时,会引起血管收缩、减慢炎症反应和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少疼痛感知。
热敷则可以舒缓痉挛、放松肌肉,减少痛觉传导。
2.减轻肿胀: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炎症部位的血液流动,降低组织的代谢率和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肿胀。
热敷则会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有助于排出局部多余水肿。
3.促进伤口愈合:冷热敷对于创伤后的伤口愈合起到重要作用。
冷敷可以减少伤口出血,缩小血管,增加凝血效果。
而热敷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加速伤口的愈合。
在使用冷热敷时,需要遵循以下注意事项:1.应用时间:冷热敷的时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冷敷的时间应控制在15到20分钟左右,以免对皮肤造成冻伤。
而热敷的时间可以更长,一般为20到30分钟。
在一次治疗后至少间隔1小时再进行下一次。
2.保护皮肤:在冷热敷之前,应保证皮肤的清洁,并使用适当的保护垫。
冷敷时,应将冷物体用毛巾或纱布包裹后再敷于患处,以免直接接触皮肤。
热敷时,也需要用毛巾包裹热物体,防止烫伤。
3.温度控制:对于冷敷,可以使用冰袋、冷水浸泡的毛巾等。
温度不宜过低,以免损伤皮肤。
对于热敷,可以用热水袋、热毛巾等。
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个别禁忌症:冷热敷在一些情况下禁忌使用。
对于一些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等,冷热敷可能会加重症状。
对于眼部受伤、烫伤、损伤的患者,禁止使用热敷。
对于心脏病、高血压、感染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冷热敷。
冷热敷的使用方法也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1.冷敷方法:取适量冷物体(冰袋、冷毛巾等),用纱布或毛巾包裹好后敷于患处。
可以每次冷敷15到20分钟,每天多次进行。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常用的热疗方法
硫酸镁热湿敷 热水坐浴 热水袋热敷 烤灯、热湿敷、温水浸泡。
冷敷法与热敷法疗法的时间部位、患者
对温度的敏感性、患者的心理反应和合作 程度、家属的态度和能力、不舒服的程度 和关节活动度。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2.吸收作用 ① 有害物质通过皮肤吸收致病 ② 外用药通过皮肤吸收治病 皮肤通透性的影响因素:
物质的理化性质 皮肤角质层的厚度 角质层是否有病变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3分泌排泄作用 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进行。 汗液PH4.5-5.5,99%为水分 皮脂腺分泌的物质为皮脂。
(一)皮肤解剖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是机体最大的器官,
本身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皮肤的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
顶泌汗腺,指趾甲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皮肤解剖与生理
(二)皮肤组织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1.表皮由外向内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
基底层。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2.减轻组织的肿胀和疼痛
冷可以抑制细胞的活动,减慢神经冲 动的传导,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而减轻
疼痛;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同时冷使血管
收缩,血管壁的通透性降
低,渗出减少,减轻由组织肿胀压迫神经 末梢引起的疼痛。适用于烫伤、局部软组 织挫伤、急性损伤初期。头部冷疗,可降 低脑细胞代谢,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 性,减少脑细胞损伤。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影响冷疗效果的因素 1方法 2面积
3时间 4温度差
5部位 6个体差异
冷敷法与热敷法操作并发症
应用冷疗法的禁忌 1.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冷疗会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可出现组织
简单的区别冷敷和热敷

简单的区别冷敷和热敷简单点说就是:先冷敷后热敷。
要想搞明白是应该冷敷还是热敷,那么要首先搞清楚冷敷和热敷各会起到什么作用?冷敷的目的:冰敷的作用是降低身体局部的温度,抑制患处的二次肿大,,收缩血管并减少通往伤处的血流,使受伤部位的出血和肿胀得到控制,阻止毛细血管的继续破裂,降低红肿。
冰敷其实就是利用了又胀冷缩的原理,通过降低局部的温度,使局部的血管收缩,血管一收缩,那么出血量和渗出自然就会减少,从而减轻局部肿胀。
充血或肿胀越轻,自然吸收也就越性,恢复的也就越快。
相信看足球的人都看过,在足球场上,如果球员受伤倒地了,队医生上去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拿一个东西往局部喷一下,这个和冷敷的作用其实是类似的,只不过球员喷的那一种是一种化学物品。
主要的作用是使皮肤快速冷冻,从而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肿胀和减轻疼痛。
冷敷的时间:既然冰敷有这么明显的好处,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越冷越好呢?这个自然是错误的。
冰敷一般在受伤24小时内进行,2到4小时进行一次,每次10-20分钟,冰袋要与皮肤之间要用毛巾、绷带类的东西隔开,以免冻伤局部组织。
那么冰敷的时间是不是越长越好呢?这个显然也是错误的,当局部组织周围的温短时间下降的情况下,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的收缩,但是如果说长时间局部温度过低的话,又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反射性的扩张,就像冬天皮肤会冻得通红一样。
说了那么多的冷敷,热敷的主要作用就是什么?热敷的作用和冷敷相反,主要是促进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局部新陈代谢,促进炎症及淤血的吸收,从而达到促进局部恢复、消炎水肿的目的。
对于热敷的时间:一般建议在扭伤的48~72小时之后,单次的时间建议在15~20分钟左右,一天建议不超过两次。
对于用户的时机这个和受伤的程度是有关联的。
如果是比较轻微的损伤24小时之后可以考虑,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就需要在48小时以后才能根据局部的症状考虑热敷,有的时候也可以冷敷和热敷交替使用。
冷敷与热敷各有什么作用,怎样操作?

2013.3/FOR YOUR HEALTH 防病强身/祝您健康信箱冷敷与热敷各有什么作用,怎样操作?常听人说冷敷与热敷是临床常用的物理疗法,但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又怎样操作?我不清楚。
请您予以解答,谢谢!安徽刘建国刘建国读者:先说冷敷:冷敷不仅能促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具有止血作用,而且可使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减轻疼痛;冷敷还能减少组织液渗出,消除肿胀;降低细菌活力和组织代谢,可制止炎症扩散和化脓;降低体温。
临床上常用于鼻出血、急性扭挫伤24小时前、高热等。
冷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干净小毛巾置冷水或冰水中浸透,拧至半干,折叠数层后敷于患处,每隔3分钟更换1次,持续15~20分钟。
为方便起见,可用小毛巾交替更换。
使用冰袋可避免频繁更换毛巾。
若无冰袋,可用热水袋或双层塑料袋代替,外边用毛巾或布单包裹,置于患处。
放置冰袋后若皮肤出现青紫,感觉麻木,提示静脉瘀血,应立即停止。
若用作降温,除额头、颈部外,还可在腋窝、肘关节、腹股沟等处同时进行冷敷。
再说热敷:热敷可使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吸收,具有消炎消肿作用;热敷还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在脓肿未形成时,有消散炎症作用;在炎症不能消退时,能促进脓肿形成。
常用于疖肿、麦粒肿、肌炎、扭挫伤后24小时后的治疗以及受寒引起的腹痛。
老年人、重症病人、血液循环不良、体温降至35.5℃以下时,也可用热敷保暖。
热敷分为干热敷和湿热敷。
干热敷常用热水袋,也可用盐水瓶代替。
将50~60℃的热水灌入袋中,灌至1/3~1/2即可。
斜放水袋,排出气体,拧紧塞子,装入布套或用布包好,置于患处。
根据需要及时换热水,以保持温度。
做湿热敷时,将小毛巾放在热水中浸透拧干,以不觉烫手为度,放在患处,上面再盖毛巾以防散热。
3~5分钟更换1次,20~30分钟为宜。
也可用炒热的盐、砂子装入布袋中使用。
不论何种热敷,均应防止烫伤。
“肩袖撞击综合征”是什么样的病?我退休后一直坚持体育锻炼,尤其喜爱打网球。
如何正确使用冰敷和热敷

如何正确使用冰敷和热敷冰敷和热敷是常见的急救和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减少肿胀和促进伤口康复。
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何时使用冰敷,何时使用热敷,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两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冰敷和热敷,以便让您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冰敷和热敷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温度来影响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疼痛的效果。
冰敷主要通过收缩血管,减少血液流入受伤或疼痛部位,从而降低肿胀和麻木的感觉。
热敷则通过舒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入受伤或疼痛部位,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加速伤口康复。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使用冰敷呢?一般来说,冰敷适用于急性损伤或疼痛,比如扭伤、骨折、关节炎和牙痛等。
当您受伤后,应该尽快使用冰敷。
将冰块或冷水袋包裹在毛巾中,然后轻轻敷在受伤部位上,每次持续敷用15-20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记得不要直接将冰块或冷物体贴在皮肤上,以免引起冻伤。
与此相反,热敷更适用于慢性疼痛或肌肉紧张的情况。
比如肌肉酸痛、关节僵硬和经期痛等。
与冰敷不同,热敷使用的是热毛巾、热水袋或热水浴的方式。
将热物体包裹在毛巾中,放在疼痛部位上,每次持续敷用15-20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热敷能够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感。
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一些情况下既可以用冰敷又可以用热敷。
比如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或扭伤后的恢复期。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用冰敷降低肿胀和疼痛,然后过几天再改用热敷促进康复。
这个方法被称为冷热交替疗法,可以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冰敷和热敷并不适合所有人和所有情况。
比如,对于关节周围有感染或伤口未愈的情况,不能使用热敷,以免加重感染或引起局部出血。
另外,对于循环系统有问题的人(比如心脏病患者)也不宜使用热敷和冷敷。
在使用冰敷和热敷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正确使用冰敷和热敷是缓解疼痛、减少肿胀和促进伤口康复的有效方法。
冰敷适用于急性损伤或疼痛,而热敷适用于慢性疼痛或肌肉紧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敷与冷敷
热敷
一般可利用热毛巾、暖水袋、暖袋(先以毛巾包裹,可协助吸收汗水及减低灼伤的机会),直接敷治患处,每天二至三次,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钟。
热敷疗法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
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药物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适用症状
慢性炎症及痛症(患处没有发红或发热的症状),例如:慢性腰颈痛、慢性退化性膝关节炎、肌肉疲劳或痉挛等。
注意事项
切忌使用过热的温度或躺於暖水袋上。
患有心脏病及高血压者,如欲於左肩及颈的位置使用热敷,应先请教医生或物理治疗师。
热敷期间,若病情加剧或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向医护人员查询。
禁忌
患有急性炎症、皮肤炎、血栓性静脉炎、外周血管疾病,患处有伤口、刚愈合的皮肤、过份疼痛或肿胀、失去分辨冷热的能力(例如部分糖尿病人) ,不能明白指示者(例如患有严重老人痴呆症的人士) ,都不宜使用。
患处反应
於敷治后,患处应感到和暖和皮肤短暂变红。
若患处於热敷后有持久的红疹、痛楚或不适,应尽快求医。
应用
适当的热敷,配合足够休息和正确患处护理,例如适当姿势及辅助性运动,能加速不少痛症的痊愈,若有疑问,请向物理治疗师或医护人员查询。
热敷分类
热敷能使肌肉松弛,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用热敷的方法能使宝宝温暖舒适,对一些末梢循环不良(手足冰凉)的宝宝进行保暖。
同时,热敷还有助于消炎、消肿和加速组织再生;局部的热敷还能缓解疼痛。
所以,热敷也常常用于宝宝皮肤疖肿、臀部肌肉注射后吸收不良而出现的硬结、腹痛、腹胀等。
热敷的方法有干热敷和湿热敷两种
干热敷
常常用热水袋。
一般在家庭中做干热敷非常方便且易行。
方法是热水袋内灌入1/2-2/3的热水,斜放水袋将气排出,而后拧紧塞子,用布擦干水袋表面的水,倒提起来抖动,检查无漏水后,用布或毛巾包裹好,放在需要热敷的部位。
使用中应注意水温不宜过高,用开水时应加入适量的冷水,使袋中水温在50-60℃较为合适,并要仔细检查有无漏水。
使用热水袋后,要随时观察,以防烫伤。
如果发现皮肤潮红时应停止。
做热敷时可根据需要及时换热水,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湿热敷
将小毛巾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放在所需要热敷的部位,然后盖上干毛巾或棉垫,以保持热度。
敷布的温度以不感觉烫、能耐受为原则。
湿热敷也可采用在热湿毛巾上放热水袋的方法,以保持热度。
湿热敷一般可持续20-30分钟。
在热敷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局部皮肤颜色,询问烫不烫?避免发生烫伤。
同时,热敷后应将局部擦干盖好,不要立即外出,避免着凉感冒。
冷敷
即用冰袋或冷湿毛巾敷于头额、颈后或病变部位皮肤上。
敷于病变部位,主要目的是促使局部血管收缩,控制小血管的出血和减
轻张力较大肿块的疼痛,达到消肿止痛之功效。
高热病人,敷于头额、颈后可降低体温、改善不适感。
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可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降温退热,可减少局部血流,防止炎症和化脓扩散。
可将体内的热传导发散,增加散热,降低体温。
冷敷适用于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早期局部软组织损伤、高热病人及中暑者、牙痛及脑外伤病人。
冷敷可用小毛巾在冷水或冰水中浸湿,拧成半干,敷于局部,每隔1-3分钟更换一次,持续15-20分钟。
也可用冰袋裹上毛巾敷于局部,但要注意避免冻伤。
作用
1、止血:寒冷致使血管收缩,而起到止血作用。
在止消化道出血时,间断喝些冰水,疗效远胜于一般止血药。
又如外伤血肿,立即局部冰敷,可止血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大。
2、消肿:扭伤或挫伤后,由于小血管破裂,血液渗入周围组织而出现肿胀,肿胀压迫神经末梢还带来疼痛。
而冷敷使血管收缩以阻断这一病理过程。
待冷敷停止后,血液恢复正常时,受损部分机体已进行了修补及产生凝血,因而减轻了局部发青及肿胀。
2-3天后再进行热敷,以促进瘀血的吸收,
这是扭伤的最佳处理方法。
如扭伤后立即热敷、按摩、活动,只能加重肿胀,有害无益。
3、降温:冷可带走热量。
遇到高热,一般退热药无效时,多求助于全身冷敷,其主要部位是头部、颈部、腋部、大腿根部、窝部等有大血管的部位。
冷敷可用冷水、冰水、酒精等。
冷敷对高热可谓是简单、安全、速效、经济的退热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