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的意境美(一)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 兹|. j 孚琥
曲 径
一
探
一
幽
浅谈 古典诗词意境 美鉴 赏
0葛
剑
性 和灵活性 ,审美 情感 的丰 富性 ,充分调 动起 学生体验 , 其 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 想象和领悟等心理机能。 案叫绝 。在新课标 的要求下 ,语文教师如何在迷人深邃的诗 歌森林 中恰当采撷 ,引领学生 自觉地品读 、感悟,很值得探 讨。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 , “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送 孤
须介绍辛 弃疾的生平 及写作背景 。然后 ,又要 学生联系此 流 ”,让 学生在脑海 中想象 当时 的船 帆、晴空 、楼 台、江 诗破折 号前后 的内容 ,体味本文对 比的写作手 法,加深对 水——名满天 下的孟浩然 乘船漂流而 去,豪放 多情 的李 白
、
巧妙点拨 ,激发想象,进入意境
诗词审美教 学中 ,教师 能否巧妙地 启发学生张开想 象的翅 说明 了诗歌丰 富的想象 。诗歌中常常采用 “ 白”的艺术 空 膀 ,再现诗 词的艺术 形象,是学生 能否进入意境 的重要 因 手法 ,诗人在 写景叙事 的基础上并不 直抒胸臆 。教学中应 素。能否启 发学生想象 ,首先取决于教 师 自身对诗词 作品 通 过创设某种 意境 ,让读者 去想象和体会 诗中所蕴涵 的思 体验感情 的深广度 。教师 发现诗句 中的 “ 弦外之音 ,言外 想 感情 ,达到无 声胜有 声的效 果。如苏 东坡 的 《 念奴娇 ・ 赤 之响 ”越 多,形象就越有 可能通过 教学中的点拨传 递给学 壁怀古》 ,诗 人思维极度 的活跃 ,凭着 高超的想象 力描绘 生 ,触发 学生的灵感 。教师如从学 生的知识水平 ,生活经 长江 “ 惊涛 拍岸 ,卷起 千堆雪 ”这样 波澜壮 阔的场面 ,具 验 的实 际出发 ,设计 一系列 的提 问和启示 ,诗 中描绘的形 有永恒 的艺术魅力 。学 生在欣赏这些 诗歌的 同时 ,他 们的 象就会活灵 活现地浮现在 学生 的脑 中,学生就容 易进入诗 想象思维也 随之被激发 ,随着古人一道进 入历史 的时空隧 道,与古人作一神游交往。 如教学 《 破阵子 》,教师第一 次范读时 ,读 “ 了却君
状难描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 夕阳普照,高远的蓝天衬出了一种辉煌 , 碧绿的江水上铺
的生机正悄悄滋长,虽没有看到人影 。但分明从山中传出 人语声, 朦胧 中似见出真景。也正是 “ 人语响”打破 了青
山的宁静。我们 可 以不去 设想 是 些什 么人 ,在 说 些什 么 ,
管, 清脆动人, “ 鸟鸣山更幽” ,动中有静 。 中有动,由 静 近 ( 、 人 花)及远 ( 山) 夜 ,又 由远 ( 鸣声)及 近 ( ) 人 , 面对此景, 人的心是空淡安闲的,景色是清朗雅致的,人
在其中又超然于物外 ,达到 了物我合一 的审美境界 。 上。 ”(《 鹿柴》 )诗人 以 己观物 ,通过 人与物 ,物与 物的关 系,采用 动静 结合 的手 法 ,来表 达这 种意境 美 。踏 入寂 静 清冷的山林 , 翠 幽深 的景致 弥漫 了诗人 的双 眼 ,大 自然 苍
析 王 维 山水诗 的意 境 美
杜 瑞 娟
0 40 ) 2 00
( 赤峰二 中,内蒙古 赤峰
摘 要 闲静淡远、意境空是是王雏山水诗意境美的主要体现,而归隐思想则贯穿于王堆作品的始终。 关键词 王雏 ;山水诗 ;意境 美;闲静 淡远 ;意境 空更 ;归隐
中图分类号 10 .2 2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0 6 2 0 )0 0 1 4 7(0 6 3—0 4 0 7—0 2
人足迹延伸到远方或沙滩上停泊了一条或几条渔船,有谁
还会说这是一 种空寂 、呆板 的风 景 ?这 难 道不 是一 幅蕴 含
了人的因素的绝好山水画吗?只要你尽情想象,红彤彤的
满了一层金色 的光彩 ,一条 船在 静 泊着 , 个 画面 是 闲静 整 远逸的 ,因无人而显得空灵 ,因人 已归于 自然 而有 了灵性 。 “ 江流大地外 ,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泛》 , 白云回望合 , 《 ) “ 青霞入看无 ” (《 终南 山》 ,大江奔 流到远方 ,几乎 和天 地 ) 相连 ,进而 自然使人 想 到它要 流 向天 地 之外 ,表现 了一 种 雄壮美 。但一登上 山顶 ,原 来 的那 种呈 现 于 目前的 山色 又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意境优美的现代诗(精选10首)

意境优美的现代诗意境优美的现代诗(精选10首)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意境优美的现代诗,欢迎大家阅读。
意境优美的现代诗 1阅读旅行者在海岸踯躅不前,一连多少日,睡觉,看风景,写纪行,苦思冥想,看着越刮越猛的季风叹气。
不是不水手,没有船,没有帆,而是一页书签,悄悄地躺着,表明旅行止步于此,探险的过程到此为止。
早已走完的路不被认可,就相称于没有走过,那些他早已看过的景致就相称于从来没有存在过。
一个潮湿的吻过了良久仍会在一页纸上停留。
一句没有说完的话会停在一页到另一页的界标上。
即使是一个人,还没有见过,也会扫兴地等在远处。
读者啊,你的浏览仿佛是如许主要。
意境优美的现代诗 2旅人在小客栈中醒来,闻声了久违的雨的淅沥。
它们击打着青瓦的屋顶,院子里也是沙沙一片。
想着无边的雨的斜线把清早的山,小城,原野跟湖连成一片。
所有都浸在了水里。
冷巷,院落,三角梅,神仙掌。
青春的时日正在悄悄隐逝。
偶尔间来到这儿,却像回到了始终寻找的家。
风景好像熔化了狂野的心。
为什么你想走遍这个世界?岂非所有的地方不会是统一个处所?所有的人不会是同一个人?当初,停留在这儿。
坐在回廊上看雨,看山茶的水绿。
我想,即使分开,也会回来。
意境优美的现代诗 3等你, 在雨中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到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傍晚, 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光之内,等你, 在霎时, 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假如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这只手应当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迷信馆的飞檐耳坠子个别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突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恋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意境优美的现代诗 4《摇篮歌》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睡呀,宝宝,蜜蜂飞的真轻。
中华诗词美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19篇)

中华诗词美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1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华诗词美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19篇)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和体验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浅谈戴望舒诗歌《雨巷》中的意境美

合 ,相 融相 生 ,从而 形成 具有 中 国特色 的诗 歌韵 味 。作为 也 和 当时 期其 他 文 学大 家一 样 , 既具有 开 拓革 新 的精 神 , 深 受 中国古 典文 化 熏陶和 影响 的现 代著 名诗 人戴 望舒 ,在 也沉 淀 了深厚 的中 国古典 文化修 养 。
其 代表 诗作 《 雨巷 》里 ,就充 分运 用 了具有 中 国元素 的 意 在 诗歌 中 ,诗 人给 读者 营造 一个 迷离 朦胧 的意境 :一 象 ,把 胸 中之情 与 自然之 景完 美融 合 ,创 生 出了一种 隽永 个 像梦 一样 的姑 娘 ,撑着 一把 油纸伞 ,从 长长 的雨 巷飘 然 回环 的意境 ,成为 中国现代 诗歌 史上 的名篇 之作 。 走 过来 ,然 后 向诗歌 的主 人公 投来哀 怨太 息 的 目光 ,之 后 《 雨巷》作于 1 9 2 7年 , 当时 中 国正 处 于 血 雨腥 风 的 又 擦身 而去 ,消 失于 长长 的雨 巷 。这 是一 个具 有很 强 画面
诗 歌 中 的 雨 巷 、姑 娘 、 丁 香 的 香 味 、油 纸 伞 、 篱 墙 的诗 句 “ 芭蕉 不 展 丁香 结 , 同向春 风 各 自愁 ” ,南唐 中主 可 以算作 实在 的意 象 ,正是 这些 单个 的意 象构 成 了一个 完 李 璩 的 “ 青 鸟不 传 云外 信 ,丁 香 空结 雨 中愁 ” ,都把 丁 香 整 的意象群 ,勾勒 了一 幅生 动 的油墨 图 画。这 些意 象 的组 作 为诗 歌 的典 型景物 加 以抒 写和运 用 ,表达 诗人 自己的情 合 ,为 诗歌 的 含蓄 、委婉 的风 格和 徘徊 、彷徨 而略 带忧 伤 绪 。戴 望舒 笔 下的丁 香姑 娘 ,也一 脉相承 ,将 传 统温婉 的 的基调 构筑 了一个 审美 基础 。但 是我们 单 纯去 欣赏 这些 意 东方姑 娘 的情 致刻 画得 非常传 神 。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规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风格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受到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具体表现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物与情的融合等方式来呈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在表现物与情的融合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却没有因为其生命的消逝而消逝。
徐志摩生前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他逝世后又由陈梦家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
读他的诗歌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各种美。
徐志摩通过对诗歌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使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并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注: 谢冕:《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08页。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
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
“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
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
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
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
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一个好的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的。
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
读徐志摩的诗歌,可以将读者一下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
诗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的面前。
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我们将会被深深地打动,仿佛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诗歌的意境美(一)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
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
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歌更具有期独特的意境美。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
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文心雕龙。
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
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
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
”《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
”崔景页《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
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二、移情入景
在意境隽永的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语也。
”(王国维《人间语话》)。
景物是有开的,实的,情思是无形的,虚的,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
譬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崔莺莺送别张生赴试时唱的一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布满青云的天,铺满落花的地,秋风萧瑟,北雁南归,连排四个景物,画出一片荒落衰败的景色,正好衬托出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一派灰蒙中也有一片红色的树林,在别人看来“红于二月花”的枫林,映入莺莺眼里,片片红枫都化作了离人的血泪。
于是透过这萧条凄厉的秋色,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伤别悲凉痛苦的心绪。
秋凉与悲秋融成一体,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
将情思化入景物的笔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一词一物,一句一景,看起来它们互不干涉,但并不各自为政。
这是因为每个景物都呈现一种枯瘦昏暗的色调,连那小桥流水也仿佛没精打彩的样子,于是这些景物将结连成为一脉景色,这沉沉暮勾通,正适应着天涯孤客的肠断心裂。
这里用景物的色调来把情思溶入景物的。
移情入境,景不过是达情的媒介。
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们的媒介物,这就是景。
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
三、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
古代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众
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登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冈,良苗亦怀新”。
杜甫《发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再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
诗人和鸬鹚达到了凉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不论运用何种手法,都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景生情,情生景,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从而创造出生动优美、韵致精深的意境。
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要像欣赏音乐一样,要有心灵的参与,要用心地去领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的意境美中驰骋翱翔。
既要用上述的方法对诗歌的意境美进行比较深入的赏析,又不要拘泥于这些方法,不要拘泥于前人已有的对诗歌注释,不要对诗歌做吹毛求疵的挑剔。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受到周围境和自身意(情)的影响因素太多,已完成的诗歌是诗人当时意境交融的结果,是已经凝固了的琥珀。
让我们用欣赏琥珀的细心和敏锐的眼力,去品味琥珀的形、色、意之美,去体会琥珀形成的过程美!这诗歌的琥珀在每一位细心的欣赏者面前都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独特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