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合集下载

简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魅力

简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魅力

简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魅力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徐潋(646000)在意大利,人们探亲访友时一般都要送一本诗集,去看病友时也是送一本诗集。

诗歌不仅能够愉悦心情,也能“治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审美情趣等艺术的魅力“魔幻”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我仅从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角度简要论述中国古诗词所蕴涵的魅力。

1、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字“值千金”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

凝练是一种紧凑、简练、精要的语言。

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使诗歌顿生力量;“绿”字是形容词,在这里是动词——使动的用法,有“使……绿”的意思,这句意思就是“春风吹来又使江南的大地一片绿色,春意盎然、生机蓬勃。

”由此可见一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从而显示出一股语言的力量。

在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

还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他写完不满意,韩愈听见后说用“敲”字,并分析说这样敲门之声在月光下响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由此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而“推敲” 一个新词语也就诞生了——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参考朱光潜《咬文嚼字》阐述,高中语文第二册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真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可见这些精准的语言,都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了的。

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我国古代的诗人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比如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有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

所以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

因此我们要细心揣摩和体会,才能感悟出古诗词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

当然在这里面还包含有“千金”难买的友谊,以及中国古诗词保留下来的文化底蕴。

2、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一两个词就能创造情趣境界我国古诗词,在对物象的描写上,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能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从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诗歌意象的载体(物象)。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精选5篇)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精选5篇)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精选5篇)演讲稿可以提高演讲人的自信心,有助发言人更好地展现自己。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演讲稿,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演讲稿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篇1亲爱的xxx: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

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

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

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

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

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

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

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

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精品文档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中国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欢迎参考阅读~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1 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

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

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

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

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

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

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1 / 25精品文档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

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

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

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

论古典诗词之美

论古典诗词之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以李白为例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又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四、美在语言上..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毫无文采是个缺陷;诚如孔夫子所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有人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大漠孤烟直”中的“直”;以及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与“闲”等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嘉例..在诗词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上进行认真的推敲;以使作品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五、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也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观点..例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勇于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然心境;展现出清幽明净、豪迈洒脱的境界..这些诗句无不使人坚定对理想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更为坚守内心的底线原则..六、很多古典诗词不仅美在意境;而且富于哲理;意味深长..无情不成诗;无理不成诗..情随事发;理因情生;道理从实践中来;感情从实践中生;由于感情的发展;积累;升华;浓缩;一些诗人就创作出了富有哲理的诗句..大家普遍知道的当然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句诗表明纯正的心念源自于圣贤之理的指导;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在山水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之中;出路何在总是在不轻易间出现的;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会豁然开朗而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也喻指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思想境界升华后必然展现出的更高更广阔的空间;以及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一句哲理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现了月亮永恒;人生短暂这个真理;所以才有最后一句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人生应及时行乐的道理..诗仙李白行侠仗义;豪放不羁..他政治无谓;却可遨游天海..他胸怀开阔;爱憎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诗句句都能让我们看到他崇高的理想;宽阔的胸襟..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诸多中国诗词中的精华中华诗词“以愉而至致;以悦而至美;以乐而至懿;以韵而至德”;因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我们阅读中华诗词;既能享受到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也能品味到诗词的哲理美;思辨美..中华诗词刻录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轨迹;历经生命的涅盘;岁月的砥砺;终于成为题旨鲜明;语言生动;内容充实;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紧密结合现实;深切感悟生活;具有真挚情愫和崇高理想的千古名篇;成为被时代接纳并认同、被社会采集并融合、被人民喜爱并啜汲的不朽之作..“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诗词所闪耀的文化灵光;技能内化我们的精神魂魄;改善我们的心智;又能外化我们的气质、行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读点中华诗词;可以使我们变得更优有知识一点;更智慧一点;认识更全面一点;修养更好一点;品格更高尚一点;精神境界更丰富一点;说话更有文采一点..诗词凝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林语堂曾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这其中也就便可看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与重要性了吧..。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答: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凝练简洁:古代诗词语言凝练简洁,寓意深远。

通过极少的文字,古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2. 意境优美:古代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出优美的画面和感人的场景。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美好世界。

3. 情感真挚:古代诗词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家国情怀,诗人都能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

4. 哲理深刻:古代诗词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探讨,诗人能够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这些哲理思考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性,能够让读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共鸣。

5. 韵味无穷:古代诗词具有韵味无穷的特点,无论是押韵、格律、对仗还是排比等修辞手法,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这种韵味无穷的特点也是古代诗词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传承文化: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古代诗词,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这些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于塑造读者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体现在语言凝练简洁、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韵味无穷以及传承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魅力使得古代诗词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人
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范文5篇)[修改版]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范文5篇)[修改版]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范文5篇)[修改版]第一篇: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朦胧”,就是模模糊糊、不清楚地意思。

诗歌的“朦胧美”,是一种隐约、含蓄的美,是一种有所感触却往往难以了然于心的美。

追求朦胧含蓄的表现风格,是中国诗词的一贯传统,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讲究朦胧美的诗歌。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描写爱情的诗歌。

古希腊诗人是这样写的: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里有心情织布?我已经充满了对那个人的爱慕。

——萨福《相思》中国人是这样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两相对比,很明显,《相思》表达情感是直接的强烈的;而《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其实,这种宛转幽深的朦胧美,可以说是我国各类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如建筑领域运用照壁,林木遮掩,回廊曲径等方式营造朦胧曲折的美;国画更是典型的写意风格,讲究神似、渲染、留白;即使女子巧笑嫣然,也不忘记用一方罗帕或一纸团扇遮住半边脸,让人看不真切……回到诗词上,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为什么传统诗词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2、是什么构成传统诗词的朦胧美。

一.为什么传统诗歌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这里指自然。

“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这种思想反映到文学创作领域,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中国的诗人总是把个体置于天地万物的大背景中,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这个大背景中,达到一种彼此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形成圆融含蓄的朦胧美。

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陶渊明《饮酒》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词心得体会(10篇)

诗词心得体会(10篇)

诗词心得体会(10篇)诗词心得体会篇一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词之美与魅力。

诗词的世界宛如一席丰盛的盛宴,让我津津有味,领略着其中的韵味与情趣。

首先,诗词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阅读《宋词三百首》时,我对于宋代词人生活境遇的描写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宋词的字字珠玑、句句入扣也让我更加欣赏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宋词中的那些行云流水的词牌、婉转动人的歌词、含蓄深情的意境,都展现出了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其次,诗词给予了我对于生活的冥思和思考。

读诗词,就仿佛与古人对话,感悟着他们笔下的世界观和人生哲理。

例如,读杜甫的《登高》一诗,我仿佛置身于那高山之巅,陶醉在山水的美妙中,思考着人生的哲理。

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美好世界,不禁令我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那份珍视生命与热爱自然的情感。

同时,诗词唤起了我情感的共鸣。

每当我深情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仿佛触摸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到了他对于乡愁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感到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领略到了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力量。

正是这些情感的共鸣,让我对于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最重要的是,诗词的学习与创作,激发了我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渴望。

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我学会了欣赏、品味和创作诗词的基本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每当我在写作诗词时,我都沉浸在其中,享受着那种独特的创作快感。

写下一首自己的诗词,就仿佛在创造和塑造一个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美丽世界,这种创造的乐趣和魅力是无法言喻的。

综上所述,学习和欣赏诗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诗词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对于生活和美的热爱,也启迪了我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写作诗词,我也学会了准确表达和艺术创造的技巧,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词创造的乐趣和魅力。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

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

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

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

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

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

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

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

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

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

《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

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

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

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

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

”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

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

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

“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

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

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

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

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

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
脱,又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

四、美在语言上。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毫无文采是个缺陷,诚如孔夫子所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也有人说“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大漠孤烟直”中的“直”,以及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与“闲”等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嘉例。

在诗词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上进行认真的推敲,以使作品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

五、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也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思想观点。

例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勇于追求真理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然心境,展现出清幽明净、豪迈洒脱的境界。

这些诗句无不使人坚定对理想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更为坚守内心的底线原则。

六、很多古典诗词不仅美在意境,而且富于哲理,意味深长。

无情不成诗,无理不成诗。

情随事发,理因情生,道理从实践中来,感情从实践中生,由于感情的发展,积累,升华,浓缩,一些诗人就创作出了富有哲理的诗句。

大家普遍知道的当然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句诗表明纯正的心念源自于圣贤之理的指导;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描述了在山水迂回曲折、扑朔迷离之中,出路何在总是在不轻易间出现的,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会豁然开朗而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也喻指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思想境界升华后必然展现出的更高更广阔的空间;以及李白的《把酒问月》中也有这样一句哲理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表现了月亮永恒,人生短暂这个真理,所以才有最后一句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人生应及时行乐的道理。

诗仙李白行侠仗义,豪放不羁。

他政治无谓,却可遨游天海。

他胸怀开阔,爱憎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

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诗句句都能让我们看到他崇高的理想,宽阔的胸襟。

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诸多中国诗词中的精华
中华诗词“以愉而至致,以悦而至美,以乐而至懿,以韵而至德”,因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

我们阅读中华诗词,既能享受到诗词的艺术美、意境美,也能品味到诗词的哲理美,思辨美。

中华诗词刻录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轨迹,历经生命的涅槃,岁月的砥砺,终于成为题旨鲜明,语言生动,内容充实,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紧密结合现实,深切感悟生活,具有真挚情愫和崇高理想的千古名篇,成为被时代接纳并认同、被社会采集并融合、被人民喜爱并啜汲的不朽之作。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诗词所闪耀的文化灵光,技能内化我们的精神魂魄,改善我们的心智,又能外化我们的气质、行为,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读点中华诗词,可以使我们变得更优有知识一点,更智慧一点,认识更全面一点,修养更好一点,品格更高尚一点,精神境界更丰富一点,说话更有文采一点。

诗词凝集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林语堂曾说,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这其中也就便可看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与重要性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