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蜀相学习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蜀相杜甫读后感

蜀相杜甫读后感《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通过对蜀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风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蜀地的深情和对当时政治乱世的忧虑。
读完这首诗,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深思不已。
首先,诗中通过对蜀地的描绘,展现了蜀地的壮美风光。
诗中描述了蜀地的山川、江河、田野,以及蜀地人民的勤劳善良,展现了蜀地的秀丽和富饶。
诗中的“江山如画”、“云雨巫山极”、“烟尘过扬州”等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蜀地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宏伟壮美之感。
这种对蜀地的赞美,让人对蜀地充满了向往和敬畏之情。
其次,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乱世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诗中的“威封三壤,千里无人迹”、“河清海晏,龙光尽”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乱世的感叹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诗人以蜀相的身份,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对政治乱世的深思。
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人不禁为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担忧。
最后,诗中也表现了诗人对蜀相的敬仰和对蜀地的热爱。
诗中的“蜀相”一词,不仅代表了蜀地的统治者,更代表了对蜀地的热爱和对蜀地人民的关怀。
诗人以蜀相的身份,表达了对蜀地的眷恋和对蜀地人民的深情。
这种对蜀相的敬仰和对蜀地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家国的忠诚。
总的来说,《蜀相》这首诗通过对蜀地的描绘和对当时政治乱世的感叹,展现了诗人对蜀地的深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这种对家国的忠诚和对蜀地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读完这首诗,让人对蜀地充满了向往和敬畏之情,也让人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担忧和思考。
愿我们能够珍惜家国,共创美好未来。
蜀相读后感800字

蜀相读后感800字《蜀相》读后感篇一读罢杜甫的《蜀相》,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开篇,就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松柏葱茏的地方,那是诸葛丞相的祠堂所在。
我能想象得到,在那一片静谧之中,古柏参天,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圣地。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诗,初读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奇怪。
你看啊,那台阶上的碧草,长得那么茂盛,春天的景色多美啊,还有那树叶后面传来黄鹂鸟清脆的叫声,这不是很美好的画面吗?可为啥诗人要用“自”和“空”呢?后来我想啊,也许诗人是想说,这些美景虽然还在,可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他的智慧、他的抱负、他的忠诚,都随着他的离去而消逝了,这些美景也变得没那么有意义了。
就好比你去一个特别有名的景点,但是你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个已经离开的好朋友,那再美的风景也好像缺了点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那可真是把诸葛亮的一生都概括了。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咱都知道,那是何等的诚意啊。
而诸葛亮呢,就因为这份诚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刘备父子,为他们出谋划策,帮着建立蜀汉,又努力维持着这个国家。
我就想啊,这诸葛亮也太傻了吧,他干嘛要这么拼命呢?他就不能为自己活一回吗?可是再一琢磨,也许在他心里,忠诚和抱负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呢。
这就像有些人,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没日没夜地打拼,家人朋友都顾不上了,虽然旁人可能不理解,但是他们自己觉得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到这儿,我是真的有点想哭了。
诸葛亮那么厉害的人,最后还是没能完成他的大业就去世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次经历。
我曾经参加一个比赛,准备了好久好久,觉得自己肯定能拿个好名次。
可是在比赛的时候,突然出了点意外,结果就失败了。
当时我那个沮丧啊,觉得自己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诸葛亮的那种壮志未酬的感觉,我好像能体会到一点了。
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赏析杜甫《蜀相》

赏析杜甫《蜀相》杜甫的《蜀相》一诗以蜀相刘备为主要人物,反映了一代政治家的悲剧,表达了杜甫对中国历史推移的深切思考。
这首诗叙述了刘备做为封建大君的悲哀,涵盖了困惑、暴乱、坚守、担当、仁政、英勇、政治、法律、道义、民生和人性等诸多主题。
蜀相刘备是三国时代贵族文化的典范,他是历史上有名的统治者和军事家,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敬业的精神。
《蜀相》一诗清晰地把握住了刘备的宏大形象,正如诗中所言,“用兵有纪,民办有方。
汉室宗庙,俨然临绝”,可见其临危不惧,敢作敢当的英烈豪情。
诗中崇尚“效颦虔诚”,重视“志士仁人”,极尽毕恭毕敬之力,赞誉“勇士仗义”,体现了他对战场仁义的极高认同。
他为把握统治立法之门,“金错刀,玉错钩,把书奉缔汉家礼”,竭尽全力担当为天下的安危勇者。
杜甫的《蜀相》一诗歌颂了刘备的宏大形象,让人们认清了传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前代英雄英烈的情感和尊敬,抒发了他对过去的完美礼仪和古代礼法的无限感慨。
他通过诗歌把历史记载,把过去的英烈们永远留在传奇中,表达出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传承。
综观《蜀相》一诗,杜甫对刘备的描述充满了热情和敬意。
他用“天赋宝藏,三分是英豪”的句子,把刘备的智慧和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也通过“结社击贼,援弩护国”这样的句子,感叹刘备担当民族危机的英雄气概。
诗中有很多句子反映出杜甫对刘备的真诚崇敬,“罢官犹辅国,诚有恩义”,“但看社稷荣,不见斯人艰”,“关陇无还师,会稽魂何残”,都是对刘备的赞美和尊敬充满感慨。
杜甫的《蜀相》一诗,既是咏叹传统封建礼法的智慧和大礼,也是对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崇敬和赞美。
他的诗情感极为深厚,不仅把传统封建社会中政治家的价值和生活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把杜甫对刘备的崇敬和赞赏表达得淋漓尽致。
《蜀相》原文及赏析

《蜀相》原文及赏析《蜀相》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蜀相》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蜀相》是中国唐代巨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录用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即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闻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从前为刘备拟定了一系列统一全国的政策、战略,辅佐刘备复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鼎足之势的局势。
刘备逝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屡次班师北伐华夏,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终死于军中,完结了他“尽心竭力,鞠躬尽瘁”的铿锵誓词,赢得了后世大家的慕名和推重。
杜甫尽管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志向,但他宦途崎岖,志向无法发挥。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停息。
目击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本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创始基业、抢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敬慕,备加尊敬。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完毕了为时四年的居住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流离失所的日子,到了成都,在兄弟的赞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看望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郊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国都,诸葛亮在这儿掌管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损坏,只要武侯祠完好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从前设有专门的官员办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蜀相读后感

《蜀相》读后感《蜀相》是杜甫的一首诗歌,通过赞美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情怀和对贤人的敬仰。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感受到了杜甫的爱国情感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蜀相》中的经典语句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两句诗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丞相祠堂坐落在锦官城外,高大挺拔的柏树茂密繁盛。
这一场景既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缅怀,也是对历史的沉思。
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则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因病去世。
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是对那些因缅怀诸葛亮而泪流满面的英雄们的描绘。
这里的英雄不仅仅是指那些历史上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
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这些语句都以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杜甫卓越的文学才华。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的思想情感和对历史的看法。
同时,这些诗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和现实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涵。
诸葛亮为了蜀国的繁荣昌盛,不惜辛劳,最终耗尽了自己的心血。
这种奉献精神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担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尽自己的努力和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首诗也表达了杜甫对贤人的敬仰和推崇。
在古代社会,贤人被视为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
杜甫通过赞美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贤人的敬仰和推崇。
这种敬仰和推崇不仅是对贤人的肯定,更是对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的赞扬。
我也应该以贤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这首诗还让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蜀相》读后感

《蜀相》读后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去武侯祠拜谒的情景,同时也点明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氛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写出了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碧草和黄鹂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然而,“自”和“空”两个字却又表现出了诗人的感慨,武侯祠虽
然美丽,但已经物是人非,诸葛亮已经不在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心耿耿,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都在为蜀
汉政权操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惋惜和悲痛之情,诸葛亮出师北伐,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去
世了,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这首诗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诸葛亮在中
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
在于他的成就和地位,而在于他的品德和精神,诸葛亮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和品德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古诗歌赏析《蜀相 》

鉴赏一:诵读,品诗韵
一读,感受音韵美。 二读,品味语言美。 三读,体会情感美。
鉴赏二:分享,知诗味
鉴赏二:分享,知诗味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苍翠柏树,掩映祠堂 青草碧绿,黄鹂好音 功绩显著,竭尽忠诚 事业未竟,终成憾事
鉴赏三:辩论,感诗情
本诗题为“蜀相”, 而不为“诸 葛祠”,可知杜甫此诗意在写人,而不 在描绘景象。 可是,诗又分明由祠堂 写起,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 鹂空好音”正是写祠堂之景,既无必要, 也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蜀
相
许存颖
鞠旅隆中定三分, 躬亲赤壁基业奠。 尽忠收孤济两朝, 瘁心七擒安南蛮。 死誓北伐兴汉室, 而出祁山志弥坚。 后谋一计退司马, 已现忠魂五丈原。
谢
谢
走近杜甫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歌创作成就辉 煌,得到了韩愈的高度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三 吏”“三别”,记录了民间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 诗歌风格或沉郁顿挫,或雄浑奔放,或悲愤苍凉;他的辞藻 华美,或含蓄瑰丽,或平易质朴。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少年立志,兼济天下,心系苍生,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是他不曾折翼的梦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 山小”是他倾尽一生的追求。他以积极的心态入世,但官场 日趋腐败,大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的政治理想也不 堪一击,随之破灭了。饱经忧患之时,忧伤、失望、悲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民的苦难痛彻他的心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心怀天下, 却身如浮萍,无力挽狂澜。幽怨,愤懑,并没有击败他,内 心的强大使他站成一座丰碑,令后人仰望。
杜甫《蜀相》唐诗鉴赏《蜀相》全诗赏析

杜甫《蜀相》唐诗鉴赏《蜀相》全诗赏析《蜀相》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蜀相》作者: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注解】选自《杜工部集》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的别名。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顾:拜访,探望。
频烦:频繁叨扰。
频:频繁;烦:烦扰。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
济,扶助、救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蜀相》【韵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蜀相》【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蜀相:诸葛亮介绍】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杜甫《蜀相》学习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教学设计
诗词名:蜀相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七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2、在读中体验所领会的美。
教学设想: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凭吊古迹,歌颂诸葛亮的咏史诗,是他七律中的名作。
我设想从时代背景,诗人处境,凭吊诸葛亮的情感缘起及写作动机理解课题,并通过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规律中的声韵美、语言美、意象美这三点来看本诗“沉郁”(沉,既是“深沉”,强调情感;郁,既是“浓郁”,指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实现的,并从诗中“沉”“郁”的深刻内涵透析诸葛孔明及诗人杜甫崇高的生命境界。
简要赏析:
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导致了杜、孔的悲剧结局。
但比起孔明,杜甫毕竟没有“三顾频繁天下计”的君臣际遇,可见,杜甫更悲。
具体说来,此时的杜甫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的昏庸亦使杜甫尽失所望。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这让他不禁缅怀诸葛亮以毕生心血为蜀汉刘备父子两朝开国、济世――发展经济、安定边疆、化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使蜀汉由乱而治(“两
朝开济老臣心”)所建立的盖世功业及他和刘备君臣际遇,鱼水相得的可贵关系。
这种情感驱使他来到了诸葛亮庙,当他置身于武侯祠时,百感交集,心潮翻滚;所谓:“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有杜甫当日伤今吊古流下的滚滚热泪。
致使全诗处处流荡着浓郁的悲剧气息。
从意象选择上来看,既有物象,也有事象。
在物象的选择上,诗中仅“柏森森”三字,不仅写出了庄严、肃穆的典型环境,也间接烘托出杜甫对孔明崇敬、尊仰的心灵境界。
这既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又引出了下一联中浓浓的悲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二字,以悲感写乐景,感慨万端,悲而不伤,也为第三联从物象到事象作了铺垫。
在事象的选择上,“三顾”和“开济”以四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孔明的一生——超乎寻常的君臣际遇和他只手撑起蜀汉江山的历史功勋。
“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向我们昭告了诸葛亮的悲剧结局,而且包含着他对统一全国、光复汉室的理想的坚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事业为理想,用尽最后一滴心血的崇高的生命境界。
“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是这种悲剧式的崇高带给后人与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语言上来看,杜甫自谓“晚节渐于诗律细”。
这里首先是表现在声韵上颇具匠心地选择了今天广东、福建话中尚存而北方话中已不存在的“闭口韵”,以营造低回婉转,深情内敛而又庄严、肃穆的气氛。
这在吟诵中可以细细体味。
其二是表现在全诗的辞彩质朴、凝练、蕴涵丰富,不乏言外之意。
他以“森森”、“自”、“空”,就完成了气氛烘托和悲境的创造;而“开”、“济”二字则蕴涵着极度复杂纷繁的历史内容,几乎顶得上半部《三国演义》。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此诗内容的丰厚、深刻,即所谓“沉郁”。
“沉”是指情感深沉、浓烈、含蓄、意在言外;“郁”是指区区二十八字中蕴涵着丰厚的历史内容、壮烈的人生悲剧和吞吐无尽的复杂古今情愫;在声韵的低回婉转中,更有品味不尽的韵外之旨。
可见,《蜀相》一诗“沉郁”的艺术风格特征正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意象选择,高度凝练、质朴的语言及表怀古、哀悼、敬仰的闭口韵来实现的,而这些艺术要素的有机融合最终呈现出的是孔明崇高的生命境界。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悲而能壮的结尾句,更凸现了中国特有的“崇高之美”丰富内涵。
它不仅涵盖了理
想、现实的强烈冲突造成的人生悲剧,也烘托出悲剧主人公的伟大道德人格、政治人格,令万代英杰敬仰、企慕、感慨无尽而抛洒满襟热泪。
诗人凭吊蜀相的同时也呈现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从杜甫《蜀相》的崇高之美中,我们也能品味出杜甫人格的崇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本诗写作背景,诗歌中的相关人物及作者。
2、熟练背诵此诗。
3、简要交待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规律的四点构成要素(语言美、声韵美、意
象美、境界美)及什么是美的问题。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春望》吗?
生:记得。
师:那就请同学们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歌,一起把它背诵一遍,起~
生:春望
唐杜甫
,城春草木深。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师: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所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这首诗歌是什么时候作的?
生:这首诗歌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忧国忧民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写的另一首诗歌《蜀相》,并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来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过了,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把这首诗歌一齐来诵读一遍。
生:诵读《蜀相》
师:很好,看出同学们很努力的把自己对这首诗歌初步的理解通过诵读来表达了。
其实,只要用心,诵读的过程也是感受美的过程。
那么,诗歌中的美到底在哪里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思考、讨论,你觉得这首诗歌美在哪里?生:4名同学代表发言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自”“空”……
师:那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对“自”“空”……的理解。
——请该生诵读此联。
{补:①说到“开”“济”要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写谁的?写此为的是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这就要结合诗人自身的境遇理解了—美好的政治理想落空,而诸葛亮却能够得到器重。
无限的追幕之情,深沉、浓郁的背感仅此二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了。
这样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高度凝练。
师:这就是语言美啊,是精雕细琢来的。
②说到“泪满襟”要问首先是谁的泪?为什么诗人会垂泪满襟?有什么样的情感在这泪中?}
生:回答
师:小点评。
看来,这位同学是从语言的角度来欣赏诗歌的,通过语言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这就是——语言美,往往一字传情啊。
————学生发言完,小结得出语言美、意象美、声韵美(如果有人说到诸葛亮,就问“为什么诗人想到诸葛亮会有如此浓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学生说到诸葛亮,就问“你所理解到的诗歌中的情感原因在哪里?”来引出杜甫的身世际遇,看他美好的情感,以致全诗都流荡着深沉、浓郁的悲感。
进而对学生进行德育。
)
注意要有读贯穿其中,读中感知。
师:小结,其实同学们就在分析、理解、诵读这首诗歌的同时,已经学会了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既是从语言、意象、声韵来传达美好的情感。
从这首诗歌来说,作者正是通过高度凝练、质朴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意象选择以及和谐于诗歌情感的声韵来传达作者深沉、浓郁的悲感,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格,以致能够深入的打动人心,带来对美的深层思考。
下面就请同学们全心投入,带着杜甫的这种浓重的情感一起来诵读此诗。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拓展:其实,我们欣赏各种中国古代诗歌作品都能用到刚刚所学到的方法,现在,我们就再来赏读一首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看这首诗美在哪里?
生:思考作答
师:其实这首诗歌也是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暂时定居后写的,但为什么此诗就流露出欢愉的心情呢?——毕竟比起漂泊的日子,现在境遇好了许多,而且眼前的大好春色实在喜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有了一定的舒缓,也可见,毕竟是人,人的情感是很丰富的,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是“沉郁”,但并不代表他所有的诗歌为我们呈现的都是这种感觉,所以同学们要客观的看待。
作业:课后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蜀相》小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