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诗词的议论文

诗词的议论文引言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且广泛流传。
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诗词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传统文化的珍宝中华传统文化中,诗词被视为珍贵的遗产。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重视诗词的学习和创作。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观察和反思。
他们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和社会的一面镜子。
通过研究古代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历史事件。
2. 情感的表达方式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它通过精巧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语言魅力,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无论是表达喜悦、愤怒、悲伤还是思考人生的意义,诗词都能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诗词常常被用作表达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情感。
3. 美的追求诗词是一种美的追求。
在创作诗词时,诗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追求音韵的和谐、形象的生动、意境的深远以及语言的美感。
诗人们注重诗句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对字句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一种美的感觉。
这种美感是综合了音乐、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美,使人欣赏时产生审美愉悦的感受。
4. 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社会对于诗词的需求大大减少。
人们更倾向于追求速度和实用性,对于诗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关注度不高。
然而,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
在当今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而诗词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发现内心的美,给予心灵一片宁静的净土。
结论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它能够表达情感、追求美感,同时也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论文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永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比较大,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的词句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代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应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具有独特的功效。
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揭示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心情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1中国古典诗词是优美的、是智慧的,是有生命力的。
爸爸的书架上有很多书籍,我在翻找喜爱的书籍时,发现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
今年暑假,我在这本书作为我的暑期课外读物,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认为古诗词中蕴含了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蓄积了古代诗人的所有灵性、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是一位研究古诗词的专家,书中共收录作品二百一十八首,其中包括一百七十七首诗和四十四首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这里面的一些诗歌我以前也读过几首,比如说《春晓》、《回乡偶书》等等。
通过阅读,我发现了一些好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另外在读古诗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字的读音平常都没有注意,比如,饮酒二十首中“而无车马喧”的“车马”要读ju马;还有“飞鸟相与还”的“还”要读huan;“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读xian;过故人庄的“青山郭外斜”的“斜”念xia,还有很多字的诗中读音和现在读音都是有区别的。
在读了诗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道理,只要是有感觉。
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有灵魂的,是可以传承的`。
我还发现了《给孩子的古诗词》是个系列丛书,其他系列还有对散文、地理、历史等知识的介绍,我决定要把这些书一本本的认真读一读,一定会增加的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的。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2成长路上,总有着自己的一片蓝天,自己的一方乐土,在这片蓝天中翱翔,在乐土中寻觅真正的自己。
也许拥有着那样一份宝贝,便有了心的归宿。
而你,诗词,便是将我心牵住的那样神器。
小时呀呀学语,在奶奶的推车里,总是念着奶奶手中小小的册子中的类似儿歌的古诗词,那一首《江南》,让年幼的我随着鱼儿的嬉戏,游东逛西,观南赏北,将那一幅有着水乡清墨韵味的荷中图,在那朗朗上口的`诗歌中展现给我。
【议论文】文化墨宝――古诗词 议论文范文600字

【议论文】文化墨宝――古诗词议论文范文600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墨宝,它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描绘出了中国人民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无穷智慧。
古代诗人们借助汉字的美妙组合和语言的优美表现力,创作了一系列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首先,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中华文艺传统的代表。
古代诗人们通过对自然、人生、感情等方面的描绘,深刻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爱好和人文素质,提供了非常多的思想和道德下的指引。
古诗词对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古诗词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诗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在追求艺术风格方面的探索。
诸如杜甫的雄浑豪放、李白的豪放洒脱、苏轼的豪嘯清曲,胡适云:“每一首诗都是艺术,它不仅有语言技巧,更重要的是有艺术感。
”因此,古诗词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替代的。
再次,古诗词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推广的媒介和工具。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始的传统文化日趋淡漠,人们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的陈迹,古诗词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现在,许多都市人更喜欢读繁琐单一,缺乏艺术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流行文化作品。
而古诗词因为具有浅显易懂,高度艺术化特征,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和追捧,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优美的语言风格,弘扬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它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更可以成为我们文化的代表和推广者。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珍惜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光荣历史和丰富遗产,才能继承和发展它,传承人类优秀文化。
【议论文】诗词_600字

【议论文】诗词_600字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诗词之美源于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意境,通过简练而有力的文字,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它以简洁的语言、流畅的节奏和对仗的音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无论是唐诗宋词的豪放风格,还是元曲明清的婉约风格,都展现了诗词的独特魅力。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简短的文字,杜甫展现了边塞的凄凉和思乡之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诗词承载着深邃的思想和哲理。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思想表达。
诗词中蕴含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月夜的美丽景色,更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
诗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它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诗词通过对人、事、物的描绘和议论,使人们对历史和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折射出了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展现了白居易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深邃的思想和哲理,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心灵之美的表达。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诗词的传统,用诗词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关于诗歌的议论文(通用)

关于诗歌的议论文(通用)诗歌的谈论文篇1在中国数千年的绚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灿烂瑰丽的一颗明珠。
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化,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唯恐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
它为后世的我们供应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学问,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
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学问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
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
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索、讨论过程,纸上谈兵,经常只会打擦边球。
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忽有好诗生眼底,支配句法已难寻。
'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捕获灵感?闻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登记来。
是呀,经常积累,时时做有预备的头脑,何须等到"支配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
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看、擅长预备的1/ 17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
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意,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自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究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照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
古诗词对我们的重要性议论文

古诗词对我们的重要性议论文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
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
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
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
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
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
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
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
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代诗歌的部分特征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她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艺术审美以及终极价值等等。
中国之所以有诗国之称,足以说明诗歌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在众多个朝代中,我最欣赏的是清代的诗歌。
由于时代的沧桑巨变,清初学人遭遇着空前的情感错位,士大夫强烈的自尊与异族入主中原的对比促成了以名节相标榜的风气,表现在文论中便是强调诗品与文品的统一,诗文表现个人的真实感情成为当时许多人的共同诉求。
就辞赋创作而言,一如当时的诗文创作,取径多方,不拘故常,赋作以古体为主,各体赋作兼有。
由于创作主体的遗民身份,其抒发家国之痛、故国之思的作品蔚然中兴,律体赋作的数量则不是太多,即使偶有为之者,也多是寄感慨于笔端,抒郁愤于言外。
严格说来,清初二三十年间的赋血是以遗民的有关理论为重心,遗民文论虽然在诗文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在赋学方面却没有太多的理论建树,清初学人对于拘于格律、板滞呆重的律体赋多持否定意见。
清初赋学就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可以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试赋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由骚情到博正醇雅,由明清之际的悲切、激婉渐趋于雅正平和。
清代立国之初二三十年间的赋论以抒情写意的骚体赋等古体赋为主要评价对象,重情感、崇风骨,是由时代剧变及创作主体的遗民身份所制约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学风貌。
这既是由文学发展的外部语境所规约的,同时也是文学更生的必然要求。
就文学理论而言,这一时期,清廷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事业上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无与伦比的成就,也是清朝最为繁盛的时期,俗称为康乾盛世。
与此相适应,在文化政策和审美取向上,各体文学也都提出了以“雅正”为主的文论主张,如诗学方面有“王士祯”的“神韵说”,强调诗歌的兴与境会、情与景合,追求一种清幽淡远、自然浑成的境界。
此时的辞赋作家也创作了大量的辞赋作品,由于康熙帝及其词臣没有刻意提倡律体赋的创作,因此各种赋体无不具备。
这其间虽然也有许多歌颂谀赞之辞,但总体而言,其他体类的赋作更为繁盛。
文学史发展到清代,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
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识和强调。
以地域文学为对象的文学选本,也许是清代总集类数量最丰富、最引人注目的种群,而其中最主要的
部分又是诗歌,数量庞大的郡邑诗选和诗话,显示出强烈的以地域为视角来搜集诗歌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是诗歌创作观念中区域性视野和创作实践中地域性特征的自然反映。
嘉、道两期可以说是清诗创作的平庸时期,性灵诗风到嘉庆末而绮靡之至,道光初程恩泽等起而以宋诗风矫之,开同光体之先河。
当时的诗坛,虽然有舒位、孙原湘、龚自珍等一批诗人力图突破故常,有所创革,但总体上不能改变创作萎靡不振的状态。
与这种创作现实相应,诗学也没有出现有全国影响的诗论家。
无论从哪方面看,嘉道间的诗学都呈现一种平庸的面貌,与其前后各时期诗学的丰富多彩不可相比。
不过,嘉、道诗学整体上却有一个醒目的倾向,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清代诗学的转型,即诗学开始重视记录性而淡化了理论与评论色彩。
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侵,社会矛盾空前剧烈,清代社会进入一个动荡和变革的转型时期。
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更迭,显得前所未有的激烈,诗歌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变和新旧杂糅的色彩。
同光体的宋诗风虽占据诗坛的主流位置,但以自我表现为旗帜的“诗界革命”同样是强劲的思潮。
诗歌讽世的社会功能在这穷则思变的时代得到最为淋漓的发挥,而社会变革带来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同时也改变了诗歌的风貌。
相比之下,诗学较之诗歌创作对世道的反应则显得很滞后。
如果说诗歌创作对世变的反应始于龚自珍,那么诗学的反应却要迟到道光末咸丰初的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及同治间所作另一部诗话《海天琴思录》等才显现出来。
纵观中国古代诗学著述的流变,从南北朝时期的文体论、创作论、品第论,到唐代的诗格,宋代的诗话,关于诗歌本体论、创作论、风格论、修辞学以及诗人、诗史批评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的积累,到明代已出现王世贞《艺苑卮言》等内容全面、结构严谨的诗学专著。
可以说,中国古代诗学的理论框架到明代已完成,清代诗学的贡献主要是在内容的专门化、细节的充实和深描,其成就不是基于一种创造性的冲动,而是一种真实的学术精神。
清代诗论家不再满足于将自己对诗的理解、期望和判断表达为一种主张,而是努力使之成为可以说明的,可以从诗歌史获得验证的定理。
大到一种观念的提出,小到一个修辞的解释,他们不仅付以多方的论述,而且要在历史的回溯中求得证实,从前人的诗歌文本中获得应验。
清代诗学著述由此而显出浓厚的学术色彩,由传统的印象性表达向实证性研究过渡。
中国古代诗歌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一经产生,就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日常生活、政治态度、哲学观念之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清代诗歌尤为突出,我由衷赞美她们!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李建中著)《明清巴蜀诗学研究》(四川出版集团郑家治李咏梅著)
《清代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蒋寅著)
《清代赋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孙福轩著)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李达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