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之美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论文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永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比较大,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的词句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代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应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具有独特的功效。
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揭示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心情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1中国古典诗词是优美的、是智慧的,是有生命力的。
爸爸的书架上有很多书籍,我在翻找喜爱的书籍时,发现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
今年暑假,我在这本书作为我的暑期课外读物,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认为古诗词中蕴含了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蓄积了古代诗人的所有灵性、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是一位研究古诗词的专家,书中共收录作品二百一十八首,其中包括一百七十七首诗和四十四首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这里面的一些诗歌我以前也读过几首,比如说《春晓》、《回乡偶书》等等。
通过阅读,我发现了一些好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另外在读古诗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字的读音平常都没有注意,比如,饮酒二十首中“而无车马喧”的“车马”要读ju马;还有“飞鸟相与还”的“还”要读huan;“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读xian;过故人庄的“青山郭外斜”的“斜”念xia,还有很多字的诗中读音和现在读音都是有区别的。
在读了诗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道理,只要是有感觉。
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有灵魂的,是可以传承的`。
我还发现了《给孩子的古诗词》是个系列丛书,其他系列还有对散文、地理、历史等知识的介绍,我决定要把这些书一本本的认真读一读,一定会增加的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的。
中国诗词的恒久魅力和时代价值作文2成长路上,总有着自己的一片蓝天,自己的一方乐土,在这片蓝天中翱翔,在乐土中寻觅真正的自己。
也许拥有着那样一份宝贝,便有了心的归宿。
而你,诗词,便是将我心牵住的那样神器。
小时呀呀学语,在奶奶的推车里,总是念着奶奶手中小小的册子中的类似儿歌的古诗词,那一首《江南》,让年幼的我随着鱼儿的嬉戏,游东逛西,观南赏北,将那一幅有着水乡清墨韵味的荷中图,在那朗朗上口的`诗歌中展现给我。
关于诗歌的议论文(通用)

关于诗歌的议论文(通用)诗歌的谈论文篇1在中国数千年的绚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灿烂瑰丽的一颗明珠。
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化,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唯恐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
它为后世的我们供应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学问,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
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学问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
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
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索、讨论过程,纸上谈兵,经常只会打擦边球。
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忽有好诗生眼底,支配句法已难寻。
'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捕获灵感?闻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登记来。
是呀,经常积累,时时做有预备的头脑,何须等到"支配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
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看、擅长预备的1/ 17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
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意,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自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究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照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
古诗词对我们的重要性议论文

古诗词对我们的重要性议论文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
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
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
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
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
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
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
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
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
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
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诗词鉴赏论文

序号:104 姓名:曹丽院系:工商管理学院工管一班我所认可的诗词之美——赏析论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
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
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从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我所欣赏的诗词之美。
意境美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
所谓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的。
例如: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
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
关于古诗词的议论文

关于古诗词的议论文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魅力在于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精心创作下,形成了一批经典之作,它们不仅代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华。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古诗词对于我们的思考、审美和情感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古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将自然景色、人物形象或个人内心体验作为创作的题材,他们通过对细节的描摹和意象的编织,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富有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几句诗通过对夜晚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对岁月流转、生活细节的感悟,使人们感受到秋夜的寂静和浪漫。
正是这种凝练的文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古诗词具有隽永的美感,令人百读不厌。
其次,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载体。
古代文人追求文学与艺术的卓越,他们在自身修养和艺术创作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种精妙的语言运用在古诗词中得到充分展示,使得古诗词成为一种雅致的艺术形式。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几句简短而优美的诗句,通过使人联想到广阔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壮志豪情,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正是由于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流畅的表达方式,古诗词不仅富有美的享受,也成为人们品味文学的重要途径。
另外,古诗词是文人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
中国文化擅长表达情感,而古诗词作为一种短小精致的文学形式,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们的情感体验。
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一首词以对明月的追问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和未知未来的思考。
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使人产生共鸣并引发内心思考,这也是古诗词令人陶醉的原因之一。
最美的诗词议论文作文10篇(精编版)

最美的诗词议论文作文10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
以下是准备的最美的诗词议论文作文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最美的诗词议论文作文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
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
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而遭受排挤。
《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
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
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
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最美的诗词议论文作文2我国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可多了,例如:中国的功夫、国画、书法等等,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仰慕的。
古诗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古诗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她以简练的词句,有节奏的韵律,深刻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洛神赋》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
2012212871 刘成晨
内容摘要:魏晋以后,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不断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洛神赋》
纵观历史星河,中华文化如同一脉熠熠生辉的清流,由我们睿智的祖先们一代又一代创造、发展、传承,或许会有断裂,但是从来不会断绝。
中国的诗词,独立于世界,它的遣词造句之优雅,平仄对仗之古意,字里行间之深情,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种异族文化能与之相媲。
但它当然不是单一乏味的。
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也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开端《诗经》开始,历经沧桑数千年,诗歌已经历经萌芽,繁盛,衰落,蔓延等过程。
有人认为诗词发展的顶峰是唐宋,的确,在此期间,出现了众多文人骚客,名家大士。
他们的篇篇佳作百世流芳,多少人怀有对那个年代的孺慕之思。
但有一个朝代,风流人物层出不穷,他们追求自我的本真,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
光华尚未绽放便消逝在时间里,所以并不如唐宋那样让人如数家珍。
魏晋南北朝,后人总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就姑且当做是一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化的发展,与君主专制政治的变化关系最为密切。
君主专制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职官制度的变化。
职官制度本身又是文化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个时代在职官制度上,出现了一个最重要的迹象,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与尚书省六部制的形成,外朝台阁制度的建立。
这种变化,表现了秦、汉君主专制政治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发生了松动,获得了改造。
毫无疑问,这种松动与改造,必将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因此,魏晋时候的诗赋,就是诉不尽的风流。
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曹植的《洛神赋》,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故有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这样评价它: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
(诗品集注)
自晋代以来,绘画家们不断描画它,书法家们不断书写它,诗赋家们不断题咏它,小说家们不断演绎它,批评家们不断评点它,研究者们不断讨论它。
(中古语境中的《洛神赋》)足以证明其地位之高,影响之深。
除此之外,《洛神赋》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
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
(中古语境中的《洛神赋》)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赋,是讲究对仗的,因此这篇名满天下的赋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繁复,堪称对美人的极致歌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有这样的珠玉之言,有这样的仙人之姿。
怎么能不让人心生向往。
不仅仅是对美人,还有对风流自在的文人雅士,还有狂放不羁的魏晋南北朝。
如今,《洛神赋》究竟是为了甄后还是鄄城所作,不得而知,但是后人能感受到这篇行云流水般的情感宣泄,对《洛神赋》的思想以及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赋》诸赋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诸赋对女性美的精美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妙处,是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决定了它们在今后发展方向。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
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他们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
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该有的重视。
魏晋以后,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不少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不断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
由于那时候的名士流行服用五石散,导致全身燥热,所以名士都穿着衣带宽松,长袍宽袖,衣袂飘飘。
所以那个年代也很崇尚修仙,修炼长生不老术,炼制丹药。
人们时常会问,什么是真名士,红楼梦借湘云道:是真名士自风流。
那些眉角眼梢的风华,魏晋雅士借诗赋之魂将其风流一一道尽。
参考文献:
[1] 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南朝]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王晓东,中古语境中的《洛神赋》[J],郑州师范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