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第6章 地基变形
土力学习题集及超详细解答

土力学习题及详细解答《土力学》习题绪论一、填空题1.就与建筑物荷载关系而言,地基的作用是荷载,基础的作用是荷载。
2.地基基础设计,就地基而言,应满足条件和条件。
3.土层直接作为建筑物持力层的地基被称为地基,埋深小于5m的基础被称为基础。
二、名词解释1.人工地基2.深基础3.基础4.地基第1章土的组成一、填空题1.若某土样的颗粒级配曲线较缓,则不均匀系数数值较,其夯实后密实度较。
2.级配良好的砂土是指不均匀系数≥且曲率系数为的土。
3.利用曲线可确定不均匀系数Cu;为了获得较大密实度,应选择Cu值较的土作为填方工程的土料。
4.能传递静水压力的土中水是水和水。
5.影响压实效果的土中气是与大气的气体,对工程性质影响不大的土中气是与大气的气体。
6.对于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分析应采用法,对于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分析应采用法。
7.粘性土越坚硬,其液性指数数值越,粘性土的粘粒含量越高,其塑性指数数值越。
8.小于某粒径土的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为粒径,小于某粒径土的质量占土总质量60%的粒径,称为粒径。
二、名词解释1.土的结构2.土的构造3.结合水4.强结合水5.颗粒级配三、单项选择题1.对工程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土的构造为:(A)层理构造(B)结核构造(C)层面构造(D)裂隙构造您的选项()2.土的结构为絮状结构的是:粉粒碎石粘粒砂粒您的选项()3.土粒均匀,级配不良的砂土应满足的条件是(C U为不均匀系数,C C为曲率系数):C U< 5C U>10C U> 5 且C C= 1へ3C U< 5 且C C= 1へ3您的选项()4.不能传递静水压力的土中水是:毛细水自由水重力水结合水您的选项()第2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一、填空题1.处于半固态的粘性土,其界限含水量分别是、。
2.根据塑性指数,粘性土被分为土及土。
3.淤泥是指孔隙比大于且天然含水量大于的土。
4.无粘性土根据土的进行工程分类,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土。
土力学PPT课件: 地基变形计算

e1
e0
h1 h0
1
e0
其中:e0
Gs 1 0
0
w
1
h Vs 0 A
1 e
0
hi ei
❖压缩曲线是室内压缩实验的成果,它是土的孔隙比e 与所受压力P的关系曲线。
•压缩性曲线的形状与土样的成分、结构、状态及受力历 史等有关。
•压缩性不同的土,其e-p曲线的形状不同。曲线愈陡,说 明压力增加时孔隙比减小得多,土易变形,压缩性愈高。
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观测标准:
a. 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30分钟 读数,当连续2个小时内,每1个小时的沉降量小于 0.1mm时,可加下一级荷载;
b. 当出现承压板周围土有明显的侧向挤出或发生裂纹 时、当沉降s急剧增大时、当某一级 荷载24小时不能达到稳定标准时, 即可终止加载;
(二)压缩定律
1.压缩系数
e p曲线上任一 点切线斜率 a就表示了相应于压力 p作用下的压缩性。
压缩系数
a de e1 - e2 dp p2 - p1
式中 : a称为压缩系数 单位为MPa-1;
p1 : 相当于某深度处的自重 应力[kPa]; p2 : 相当于某深度处的自重 应力与附
加应力之和[ kPa];
六、由原始压缩曲线求土的压缩性指标
原始压缩曲线是指室内压缩试验e—logp曲线镜修正 后得出的符合现场原始土体孔隙比与有效应力的关系 曲线。 1. 正常固结土
(1)先作b点 (2)再作c点 (3)然后作bc直线
(原始压缩曲线)
2. 超固结土
(1)先作b1点 (2)过b1点作一直线 (3)再作c点 (4)然后作bc直线 (原始压缩曲线)
体积压缩系数
《土力学》复习附答案版

土力学习题集及详细解答《土力学》习题第1章土的组成一、填空题1.若某土样的颗粒级配曲线较缓,则不均匀系数数值较大,其夯实后密实度较大。
2.级配良好的砂土是指不均匀系数≥ 5 且曲率系数为 1~3 的土。
3.利用级配曲线可确定不均匀系数Cu;为了获得较大密实度,应选择Cu值较大的土作为填方工程的土料。
4.能传递静水压力的土中水是毛细水和重力水。
5.影响压实效果的土中气是与大气隔绝的气体,对工程性质影响不大的土中气是与大气连通的气体。
6.对于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分析应采用沉降分析法,对于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分析应采用筛分法。
7.粘性土越坚硬,其液性指数数值越小,粘性土的粘粒含量越高,其塑性指数数值越大。
8.小于某粒径土的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小于某粒径土的质量占土总质量60%的粒径,称为限制粒径。
二、名词解释1.土的结构2.土的构造3.结合水4.强结合水5.颗粒级配三、单项选择题1.对工程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土的构造为:(A)层理构造(B)结核构造(C)层面构造(D)裂隙构造您的选项( D )2.土的结构为絮状结构的是:(A)粉粒(B)碎石(C)粘粒(D)砂粒您的选项( C )3.土粒均匀,级配不良的砂土应满足的条件是(C U为不均匀系数,C C为曲率系数):(A)C U< 5(B)C U>10(C)C U> 5 且C C= 1へ3(D)C U< 5 且C C= 1へ3您的选项( A)4.不能传递静水压力的土中水是:(A)毛细水(B)自由水(C)重力水(D)结合水您的选项( D )第2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一、填空题1.处于半固态的粘性土,其界限含水量分别是缩限、塑限。
2.根据塑性指数,粘性土被分为粘土及粉质粘土。
3.淤泥是指孔隙比大于 1.5 且天然含水量大于 W L 的土。
4.无粘性土根据土的颗粒级配进行工程分类,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 50% 的土。
土力学函授复习题给学生

二、选择题1.在土的三相比例指标中,直接通过试验测定的是( B )。
A.d s,w,e B.d s,w,ρC.d s,e,ρD.e,w,ρ2.若某砂土的天然孔隙比与其所能达到的最大孔隙比相等,则该土( B )。
A.处于最密实的状态B.处于最松散的状态C.处于中等密实的状态D.相对密实度D r=l3.对无黏性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B )。
A.含水量B.密实度C.矿物成分D.颗粒的均匀程度4.处于天然状态的砂土的密实度一般用哪一种试验来测定? ( C ) A.载荷试验B.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C.标准贯入试验D.轻便触探试验5.某黏性土的液性指数,I L=0.6,则该土的状态为( B )。
A.硬塑B.可塑C.软塑D.流塑6.黏性土的塑性指数I p越大,表示土的( B )。
A.含水量w越大B.黏粒含量越高C.粉粒含量越高D.塑限w p越高7.土的粒度成分是指( B )。
A.土颗粒的大小B.土颗粒大小的级配C.土颗粒的性质D.黏粒含量的大小8.土颗粒的大小及其级配,通常是用颗粒累计级配曲线来表示的,级配曲线越平缓表示( C )。
A.土粒大小较均匀,级配良好B.土粒大小不均匀,级配不良C.土粒大小不均匀,级配良好D.土粒大小较均匀,级配不良9.土的颗粒级配,也可用不均匀系数来表示,不均匀系数C u是用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的两个限定粒径之比来表示的,即( A )。
A.C u=d60/d10B.C u=d50/d10C.C u=d65/d15D.C u=d10/d6010.评价砂土的物理性质,是采用下列哪组指标来描述的( B )。
A.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和天然含水量B.孔隙比、相对密实度和标准贯入击数C.最大干密度、压实系数和最优含水量D.天然孔隙比、最大孔隙比和最小孔隙比11.评价黏性土的物理指标主要有哪些( C )。
A.天然孔隙比、最大孔隙比和最小孔隙比B.最大干密度、压实系数和最优含水量C.塑限、液限和天然含水量D.孔隙比、相对密实度和标准贯入击数12.已知土粒比重Gs=2.7,孔隙比e=1,则该土的临界水力坡降为多少( C )。
土力学基础习题总汇

第一章绪论一、思考题:1.与地基基础有关的工程事故主要有哪些?2.什么是地基?什么是基础?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3.什么是天然地基?什么是人工地基?4.何谓土力学?5.土与其它建筑材料相比具有哪些独特的性质?6.地基设计中必须满足的技术条件是什么?7.基础设计中必须满足的技术条件是什么?第三章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一、思考题:1.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土中次生矿物是怎样生成的?粘土矿物分哪几种?2.土分为哪几大粒组?何谓粘粒?3.什么是土的粒径级配?粒径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什么?如何从级配曲线的陡缓判断土的工程性质?4.土中水包括哪几种?结合水、毛细水有何特性?5.什么是土的结构?什么是土的构造?不同的结构对土的性质有何影响?6.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哪几个?其中哪些可以直接测定?常用测定方法是什么?7.土的密度ρ与土的重力密度γ的物理意义和单位有何区别?说明天然重度γ、饱和重度γsat、有效重度γ′和干重度γd之间相互关系,并比较其数值的大小。
8.无粘性土最主要的物理状态指标是什么?可用哪些参数来划分密实度?9.粘性土最主要的物理特征是什么?粘性土有哪些物理状态指标?塑限、液限分别如何测定?10.什么是土的塑性指数?其大小与土粒组成有什么关系?11.比较几种无粘性土,孔隙比越小者一定越密实吗?12.什么是冻胀?在什么环境下容易产生冬胀?13.粘性土在压实过程中,含水量与干密度存在什么关系?14.为什么无粘性土的压实曲线与粘性土的压实曲线不同?15.无粘性土根据什么方法定名?定名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砂土分为哪几类?16.粘性土、粉土的定名依据分别是什么?二.填空题1.确定各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称为颗粒分析试验,分为法和法。
2.砂粒与粉粒的分界粒径是mm。
3.当砾类土或砂类土同时满足C u≥C c = 两个条件时,视为良好级配。
4.土的结构可分为、和三种基本类型。
5.粘性土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分别处于、、及流动状态。
土力学 课件第6章3节

≥ uA
σA
二、饱和土的渗透固结过程(P170) 饱和土的渗透固结过程( )
u
饱和土的渗透固结过程可借助弹簧活塞模型了解 •饱和土渗透固结时的土中总 饱和土渗透固结时的土中总 应力通常是指附加应力σ 应力通常是指附加应力 z (因为土在自重下的固结已 完成) 完成)
排水面
促使水排出, 超孔隙水压力 u = γ w h 促使水排出,σ/使土压缩变形 •加压瞬间时(t=0):u=σz ,σ/=0;水未排出,土未 加压瞬间时( ) 加压瞬间时 ;水未排出, 压缩变形 σ′ = σz − u •t>0时:随着水排出,u<σz ,σ/>0,土压缩变形 > 时 随着水排出, < , 增长→u逐渐减小,σ/ 相应增大 逐渐减小, 随t增长 增长 逐渐减小 •渗透固结完成时(t→∞):u=0 ,σ/=σz;水停 渗透固结完成时( 渗透固结完成时 ) 止排出, 止排出,土固结变形完全稳定
(P174) P174)
p0 H − ∫ u z ,t dz
0
H
p0 H
某一时刻孔隙水压 图面积ade 力u图面积 图面积
•总应力图面积 起始孔隙水压力图面积 (补充) 总应力图面积=起始孔隙水压力图面积 总应力图面积 补充) =最终有效应力图面积 最终有效应力图面积
将 u z ,t = 4 σ z
π
m =∞ m =1
∑
1 mπ z s in e m 2H
−
m 2π 4
2
Tv
(P173) )
m2π 2 − Tv 4
代入上式, 代入上式,得: U
z
1 = 1− 2 ∑ 2e π m=1 m
Tv
8
m=∞
= f (Tv )
当Uz>30%时,可近似取 时
土力学

第一章土的组成1土的定义:土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常见的化学风化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
2土是由固体颗粒,水,和气体组成的三相体系。
3固体颗粒:岩石风化后的碎屑物质简称土粒,土粒集合构成土的骨架4土具有三个重要特点:散体性;多相性;自然变异性5粒组:介于一定粒度范围内的土粒。
土粒的大小叫做粒度。
6采用粒径累计曲线表示土的颗粒级配;不均匀系数Cu:反映大小不同粒组分布的均匀程度,Cu越大,越不均匀。
曲率系数Cc:反映了d10、d60之间各粒组含量的分布连续情况。
Cc过大或过小,均表明缺少中间粒组。
7土粒大小:也称为粒度,以粒径表示;8土体:9粘土矿物10液相11强结合水是指紧靠土粒表面的结合水膜,亦称吸着水弱结合水紧靠强结合水的外围而形成的结合水膜,也称薄膜水。
12自由水指土粒表面引力作用范围之外的水.自由水分为:重力水,毛细水。
重力水是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土层中的自由水。
毛细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受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作用的自由水。
13土的构造:指同一土层中的物质成分和颗粒大小都相近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征。
有层理构造,裂隙构造,分散构造14土的结构:指土粒大小、形状、相互排列及其联结关系、土中水性质及孔隙特征等因素的综合特征。
有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状结构15承压水16潜水:17排水距离18双面排水19电泳: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移动;电渗:水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因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阳离子(K+,Na+等),水的移动实际上是水分子随这些水化了的阳离子一起移动。
20双电层:反离子层与土粒表面负电荷层组成双电层。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1重度:单位体积土的重量,用γ表示密度:单位体积土的质量,用ρ表示2干密度ρd干容重γd:单位体积内土粒的质量或重量饱和密度ρsat与饱和容重γsat :土中孔隙完全被水充满,土处于饱和状态时单位体积土的质量或重量浮密度与浮容重:单位体积内土粒质量与同体积水质量之差3土粒相对密度:土的质量与同体积4℃时纯水的质量之比4土的含水率w :土中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测定方法:烘干法。
土力学各章自我练习题

第1章土的组成一、填空题1.若某土样的颗粒级配曲线较缓,则不均匀系数数值较,其夯实后密实度较。
2.级配良好的砂土是指不均匀系数≥且曲率系数为的土。
3.利用曲线可确定不均匀系数C u;为了获得较大密实度,应选择C u 值较的土作为填方工程的土料。
4.能传递静水压力的土中水是水和水。
5.影响压实效果的土中气是与大气的气体,对工程性质影响不大的土中气是与大气的气体。
6.对于粒径小于0.075mm 的颗粒分析应采用法,对于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分析应采用法。
7.粘性土越坚硬,其液性指数数值越,粘性土的粘粒含量越高,其塑性指数数值越。
8.小于某粒径土的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为粒径,小于某粒径土的质量占土总质量60%的粒径,称为粒径。
二、名词解释1.土的结构2.土的构造3.结合水4.强结合水5.颗粒级配三、单项选择题1.对工程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土的构造为:(A)层理构造(B)结核构造(C)层面构造(D)裂隙构造您的选项()2.土的结构为絮状结构的是:(A)粉粒(B)碎石(C)粘粒(D)砂粒您的选项():3.土粒均匀,级配不良的砂土应满足的条件是(C U 为不均匀系数,C C 为曲率系数)(A)C U< 5(B)C U>10(C)C U> 5 且C C= 1 へ3(D)C U>10 且C C= 1 へ34.不能传递静水压力的土中水是:(A)毛细水(B)自由水(C)重力水(D)结合水您的选项()第2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一、填空题1.处于半固态的粘性土,其界限含水量分别是、。
2.根据塑性指数,粘性土被分为土及土。
3.淤泥是指孔隙比大于且天然含水量大于的土。
4.无粘性土根据土的进行工程分类,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土。
5.冻胀融陷现象在性冻土中易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土中水分向冻结区的结果。
6.粘性土的灵敏度越低,受后其强度降低就越,所以在施工中应注意保护基槽,尽量减少对坑底土的扰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修正公式 三向变形公式(略)
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假定:地基土压缩时不考虑侧向变形,相当于薄压缩土层位于两层坚硬 密实土之间或在大面积荷载作用下地基的侧限条件。 薄压缩土层→指基底下可压缩土层的厚 度 H≤0.5b(b为基底宽度) •由于基础底面和不可压缩土层顶面的摩阻力 对薄压缩土层的限制作用,薄压缩土层压缩 时只有很少量侧向变形,这和侧限条件相近。 上软下硬的双层地基附加应力有集中现象, 几乎不扩散,故σz基本不随深度变化,即 σz≈p0, 所以计算薄压缩土层的变形量时可 不必分层计算
dz
z
A
A p0 z
p0 dz
0
z
p0 z
dz
0
z
z
分层总和法规范修正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深度z范围内的压缩量s’为:
地面
P150图6-11
p0
d
基底
Ai
dz z
Ai-1
由此可计算成层地基中第i 分层的竖向变形量
分层总和法规范修正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4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确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的新标准
z指用“形比法”替代传统的“应力 n采用变形比法(试算法)确定,应 当无相邻荷载时,基宽 b=1~30m时,基 比法”确定地基压缩层深度。 满足下式要求: 础中点的zn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n (P151 ) sn 0.025 si 0.025s
①不同土层界面; ②地下水位线; ③每层厚度不宜0.4B或4m; ④σ z 变化明显的土层,适当取小。
地面
p
d
基底
γ
自重应力
γd σszi
p0 σzi
附加应力
Hi
(f)计算每层沉降量Si (g) 各层沉降量叠加Σ Si
沉降计算深度
单向压缩基本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分层总和法单向压缩基本公式
⑷计算基底面至各层面深度内的α(P158表6-8) 荷载面积I(oabc) 荷载面积Ⅱ(oafg) 荷载面积Ⅲ(oaed) 如:以第一层底面深度z1=2m内的α 1为例:(P156)
•基础甲:
4Ⅰ 4 0.2297 0.9188
•考虑两相邻基础乙的影响:
=2 2 Ⅱ Ⅲ 4 0.2409 0.2395 0.0056
z b 2.5 0.4 lnb / n △s n—由zn处向上取厚度为△z的土层的
i 1
计算沉降量,△ z由基宽 b查P151表6-3确定 •当 zn内存在基岩时, zn可取至基岩表面;当存在较厚的坚硬黏性土层( e<
0.5,Es> 50MPa),或存在较厚的密实砂卵石层( Es> 80MPa), zn可 若zn下有软弱土层时,尚应向下继续计算,直至软弱土层中厚△ z的土 取至该土层表面(即当 zn内存在不可压缩层时, zn可取至不可压缩 层的△s /n满足上式为止 层表面)(补充)
E s 1 1 e 1 i p2 i p 1 i 10 3 e1 i e 2 i pi 1 e1i 10 3 e1i e2i 94 3 1 0.810 10 2.79MPa 0.810 0.749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考虑相邻荷载影响后: 1 0.9188 0.0056 0.9244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⑸计算各层(修正前)的沉降量△si/
p p 0 如: s1 z1 1 z0 0 0 z1 1 E s1 E s1 p0 p0 第一层: i=1,zi-1=z0=0, s1 z1 1 z0 0 z1 1 100 zi=z1=2m, α1 =0.9244 E s1 E s1 2 0 .9244=66mm 2 .79 100 2 0 .9244=66mm p 0 2s .79 z2 2 z1 1 2 E s2 p0 z2 2 z1 1 第二层: i=2,zi-1=z1=2m, s2 E s2 100 zi=z2=4m, 4 0.7596 2 0 .9244 =41mm 100 α =0.9244,α =0.7596 2 .93 4 0.7596 2 0 .9244 =41mm
Es
A
1 1 n
n
i
Ai E si
An p z 0 n n s s
Ai A5634 Ai Ai 1 p0 zii zi-1i-1
分层总和法规范修正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则地基的最终变形量s为:
z 基底面至第 i层土底面的距离,m i— E — 第 i 层土的压缩模量,按实际应力段范围取值 si P151、154、 155 zi-1 — 基底面至第i层土顶面的距离,m (即基底面至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 p —对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的基底附加压力, kP
地面
p
d γd σszi
i
γ
由以下公式代入上式
自重应 力
p0
σz
附加应力
基底
Hi
得到分层总和法单向压缩基本公式
沉降计算深 度
单向压缩基本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规范法特点 基本假定一样 为了简化计算引入了平均附 加应力系数 α。故一般同一土层不必再分薄层,可按 天然土层分层, 并 采用单一压缩性指标 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引入了沉降计 算经验系数ψs,使S计≈S实
分层总和法规范修正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例题6-2(P155) 用规范法计算基础甲最终沉降量S (考虑相邻两个基础乙荷载影响) 注意:计算步骤
⑴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 (计算过程见P104例题4-3) ⑵分层 本题先按分层厚度hi=2m共分了5层,
其实可只分4层,即将成层土的层面
和地下水位面作为分层面即可
0
a p2i p1i pi Ei、 11 e1i 1 e1i α αi- — zi 、zi-1深度范围内(中点下)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si e1i e2i e1i e2i
对于均布的矩形荷载:
I
角点下 α 由l /b、z/b查P152表6-5 非角点下 ,采用角点法: 如中点下
第六章 地基变形—概述
土具有压缩性 荷载作用 荷载大小 地基发生沉降 一致沉降 (沉降量) 差异沉降 (沉降差)
土的压缩特性
地基厚度 土的特点 (碎散、三相)
建筑物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 沉降具有时间效应-沉降速率
影响结构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第六章 地基变形—概述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包含两方面内容:
单向压缩基本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分层土沉降量计算步骤
(a)计算原地基中自重应力分布 σ sz从地面算起; (b)基底附加压力p0
地面
p d
基底
p0 = p - γ d
γ
自重应力
(c)确定地基中附加应力σ z分布
γd
p0
σ z从基底算起; σ z是由基底附加应力 p-γ d 引起的 (d)确定计算深度zn
1 2
2 .93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p0 z 3 3 z 2 2 第三层:i=3,zi-1=z2=4m, s3 Ep s3 zi=z3=6m 0 z 3 3 z 2 2 s3 100 E s3 α2 =0.7596,α3 =0.6320 6 0 .6320 4 0 .7596 =29mm 2100 .60 6 0 .6320 4 0 .7596 =29mm p .60 0 z z 2 s4 4 4 3 3 Ep s4 0 s z4 4 z 3 3 4 第四层:i=4,zi-1=z3=6m, 100 E s4 8 0.5408 6 0 .6320 =17mm zi=z4=8m 3100 .18 8 0.5408 6 0 .6320 =17mm α3 =0.6320,α4 =0.5408 3.18
b
H<0.5b
σc线 σc
σ0≈p0
σz线
隔水不可 压缩层
p1
p2
∆p
单向压缩基本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可根据§5.2公式(5-6b)计算沉降:
H/2
H sz 2
γ,e1 σz=p
H
压缩前
压缩后
p 1 sz
p 2 sz z
H/2
σ sz
侧限条件
e1
e2
则按分层总和法计算的地基 变形量s’为: Ai P150图6-11
Ai-1
为了提高计算精度,计算变 形量需乘以沉降计算经验系 数ψs,其定义为:
分层总和法规范修正公式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则地基的最终变形量s为: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也可采用P152表6-4的数值
第六章 地基变形—基础最终沉降量
pp 47kPa 由 1i =94kPa
i
如:计算第一层的 E si p 47kPa
1i
从e—p曲线上得
e1i 0.810
p =94kPa i p 141kPa 从e—p曲线上得 e2i 0.749 由 2i p2i 47 94=141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