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学试题

水土保持学试题

XX大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卷《水土保持学》试题参考答案(B卷)(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2005级)1、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对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黑箱方法:是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其动态过程,而不通过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来定量的认识研究对象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以及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3、水流挟沙能力:是指在既不产生冲刷也产生不淤积的前提下,河道中的水流能够挟带泥沙的最大能力4、风力侵蚀:指在强风作用下,土壤表层被吹蚀,使土壤肥力下降而在另一地区遭受风沙埋没的现象。

5、沟头防护工程:为了防止侵蚀沟溯源侵蚀所采取的工程治理措施,是斜坡固定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分为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和排水式沟头防护工程两类。

6、土壤侵蚀强度:指地壳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通常用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流失厚度等来表示。

7、喷播绿化技术:是将草种、肥料、粘合剂、保水剂、土壤改良剂、色素等通过液压喷播机械将液态混合物喷射到所需绿化区域的一种绿化新技术。

8、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是指在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或指除播种或注入肥料外,不再搅动土壤,施肥可与播种同时进行,也可以在播前或出苗后进行,不耕不耙,不中耕。

9、套作:指在同一田块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移栽在前季作物的株间、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式。

如小麦/烤烟。

10、水土保持规划:是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总纲领,也是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1、侵蚀性降雨强度与侵蚀性降雨量能够引起明显的土壤侵蚀的降雨强度称为起始降雨强度,又称临界雨强。

水土保持考试题库及答案

水土保持考试题库及答案

水土保持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土地退化B. 土壤养分流失C. 增加地表径流D. 改善生态环境2. 以下哪项措施不是水土保持的常用方法?A. 植被覆盖B. 梯田建设C. 土地平整D. 土壤侵蚀3. 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包括哪些?A. 风蚀和水蚀B. 风蚀和化学侵蚀C. 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D. 水蚀和生物侵蚀4. 以下哪项不是水土保持的目标?A. 减少土壤侵蚀B. 保护水源C. 提高土地利用率D. 增加土壤盐碱化5. 土壤侵蚀的直接后果是什么?A. 增加土壤肥力B. 减少土壤养分C. 增加地表水体D. 改善土壤结构6. 梯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土地利用率B. 减少土壤侵蚀C. 增加农作物产量D. 改善土壤质地7. 植被覆盖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是什么?A. 增加土壤养分B. 减少地表径流C. 增加土壤盐碱化D. 促进土壤侵蚀8. 土地平整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是什么?A. 减少地表径流B. 增加土壤侵蚀C. 改善土壤结构D. 促进土壤养分流失9. 以下哪项措施不是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A. 植树造林B. 草地建设C. 土壤改良D. 湿地恢复10. 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增加农作物产量B. 减少土壤养分C. 改善土壤结构D. 增加土壤盐碱化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保护生态环境B. 保障粮食安全C. 促进经济发展D. 改善居民生活2.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 植被覆盖B. 梯田建设C. 土地平整D. 土壤改良3. 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土地退化B. 水资源减少C. 水质恶化D. 生物多样性下降4.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包括哪些?A. 梯田建设B. 护坡工程C. 排水系统建设D. 植被覆盖5.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壤侵蚀?A. 降雨强度B. 土壤类型C. 土地利用方式D. 植被覆盖度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土壤侵蚀只发生在山区。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工程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1、一座小型水库的完整典型的堰流式溢洪道一般由进口段、、、和等五段组成。

其中主体部分指段段和段。

2、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主要类型包括挡墙、、、反压填土、、、和等3、谷坊设计的任务包括合理选择谷坊类型、确定谷坊、、及溢水口尺寸。

4、拦砂坝在外力作用下遭到破坏,破坏的形式一般有三种,分别为坝基摩擦力不足以抵抗水平推力而发生,在水平推力和坝下渗透压力的作用下坝体绕下游坝趾的,和坝体强度不足以抵抗相应的应力而发生。

5、在土坝的稳定计算中,计算坝体自重时,一般是侵润线以上的土体按计算,侵润线以下、下游水面以上的土体按计算,侵润线以下、下游水面以下的土体按计算。

6、治滩造田工程中,整治线的形式一般分为和等三种7、梯田需功量是指。

8、河道演变的基本形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和河道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

9、工程上对土坝稳定分析计算的方法主要有和复合滑动面法10、溢洪道设计包括和结构设计等任务。

11、水库的特征水位包括四种。

12、淤地坝坝系的形成顺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和。

13、在山洪与泥石流排导工程中,排导沟的平面布置形式主要有和等四种,根据挖填方式和建筑材料的不同,常用的排导沟可分为三种,分别为和。

14、整治建筑物分为和两种。

15、土坝渗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坝体和下游渗流的位置,确定坝体和坝基的,从而估算水库和确定坝体,确定坝坡和下游地基表面的,确定库水位降落时上游坝壳内自由水面的位置。

16、一座小型水库的完整典型的放水建筑物包括进水口和、和出水段三部分,其中进水口又分为卧管式等形式。

17、设计抛石护脚工程时主要考虑、抛石范围和等因素18、在梯田的其它设计条件相同时,粘性土壤的田坎一般比砂性土壤的(陡、缓、相等)田坎的密度越大,则田坎越(陡、缓、不变)。

19、一个合理的淤地坝系布设方案应满足、、的要求,使、和三者紧密结合为完整的体系。

20、在坝体稳定力学设计计算中,应根据具体条件及各种作用力同时作用的可能性,确定作用力组合。

水土保持工程学试、习题及答案6套

水土保持工程学试、习题及答案6套

一、名词解释(每个 3 分,共 12 分)1.水窖;修建于地面以下并具有一定容积的蓄水建筑物叫水窖。

水窖由水源、管道、沉沙、过滤、窖体等部分组成。

2.河道横向侵蚀;河(沟)道与流向垂直的两侧方向的侵蚀,如河(沟)岸崩塌,沟道被冲刷而变宽等现象。

3.渡槽;渡槽又称高架渠,是一组由桥梁,隧道或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

4.蓄水池;以拦蓄地表径流为主而修建的,蓄水量在50~1000m 的蓄水工程,称为蓄水池(涝池)。

二、填空(每空 2.分,共 48 分)1.梯田的断面要素梗坎高度H、田面宽度B、梗坎坡度α、地面坡度θ、田面毛宽Bm、梗坎占地Bn、田面斜宽B1。

2.淤地坝工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坝体、溢洪道、放水建筑物。

3.护岸工程一般可分为护坡、护基(护脚)两种工程。

4.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工程四种类型。

5. 特征水位包括设计低水位、设计蓄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

6. 特征库容包括死库容、兴利库容、防洪库容、超高库容。

三.简述山坡防护工程措施。

(10 分)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蓄水池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四.简述谷坊工程的种类与作用。

(15 分)根据谷坊建筑材料不同分为:土谷坊、干砌石谷坊、枝梢谷坊、插柳谷坊、浆砌石谷坊、竹笼装石谷坊、木料谷坊、混凝土谷坊、钢筋混凝土谷坊、钢料谷坊。

(7 分)谷坊的主要作用:1、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2 分)2、抬高沟床,稳定山坡坡脚,防止沟岸扩张及滑坡;(2 分)3、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泥石流灾害;(2 分)4、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坝阶地,为发展农林业生产创造条件。

(2 分)一、名词解释(每个 3 分,共 9 分)1.谷坊谷坊,又名防冲坝、沙土坝、闸山沟等,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山洪与泥石流的主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试卷

水土保持试卷

水土保持试卷水土保持学试卷姓名:学号:课程老师:总分:一、名词解释(5*5分)1、水土保持学2、水量平衡原理3、水土流失4、溅蚀5、涵养水源二、简答题(共45分)1、流域的水文要素有哪些?分别简要阐述。

(10分)2、内外营力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什么?(6分)3、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分)4、简述谷坊的作用和位置选择。

(7分)5、简述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作用。

(10分)6、简述地面观测的类型。

(6分)三、论述题(3选2,2*15分)1、试论述土壤侵蚀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2、试论述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

3、试论述综合效益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5*5分)1、水土保持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水土保持分支中明确指出: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2、Water balance(水量平衡)是指在任一时段内研究区的输入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储水量的变化值。

水量平衡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全球、某区(流)域、或某单元的水体(如河段、湖泊、沼泽、海洋等)。

研究的时段可以是分钟、小时、日、月、年,或更长的尺度。

水量平衡原理是物理学中“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3、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2004)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The destruction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loss of land production by wind, water, freeze-thaw, and gravitation)。

4、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rain drop splash erosion),简称为溅蚀(splash erosion)。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doc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doc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一、名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又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分大循环:大循环是海陆间的大尺度水分交换。

小循环:从海面上蒸发的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又降落至海洋中,或者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至陆地上,形成的局部水分循环。

容许土壤侵蚀量: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的年均土壤流失量。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正常侵蚀—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土壤侵蚀。

这种侵蚀不易被人们察觉,实际上也不至于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土壤侵蚀强度: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常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t/km2·a)。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保规划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林草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总称。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沿海防护林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和运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与风沙,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应用科学。

土壤侵蚀: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生产潜力减低,甚至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二、填空1、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福建土壤侵蚀现状的特征:以低强度侵蚀为主,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和比例小;东南沿海地市比中西部山区地市严重;局部地区侵蚀很严重。

3、20世纪30年代,美国贝内特(H.H.Bennet)创立了“土壤保持学”。

4、水土保持学与基础性自然科学的关系:气象学、水文学、地貌学、地质学、土壤学。

5、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特点: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比率下降,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轻。

6、海岸防护林其他效应:减轻旱、涝与沙埋灾害,提供木材及燃料,绿化,美化,国防。

7、基岩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包括侵蚀性基岩海岸、堆积型基岩海岸。

8、沙质海岸(沙砾质海岸)由沙砾质的海滩和流动沙地构成。

9、第二道防线——防潮防浪林10、改良土壤的绿肥和耐盐植物:咸水草、大米草、细绿萍、苕子、田箐、紫穗槐、耐盐树种。

三、选择1.防治水土流失是研究和的综合措施。

(B)A、土壤保持、土壤侵蚀B、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C、水土保持、土壤保持D、水土保持、土壤侵蚀2.水土保持是学科。

(A)A、应用型B、实用型C、理论型D、基础型3.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以及研究。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一、名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又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分大循环:大循环是海陆间的大尺度水分交换。

小循环:从海面上蒸发的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又降落至海洋中,或者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至陆地上,形成的局部水分循环。

容许土壤侵蚀量: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的年均土壤流失量。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正常侵蚀—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土壤侵蚀。

这种侵蚀不易被人们察觉,实际上也不至于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土壤侵蚀强度: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常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t/km2·a)。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相似性和区际间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保规划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林草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一、名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又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分大循环:大循环是海陆间的大尺度水分交换。

小循环:从海面上蒸发的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又降落至海洋中,或者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至陆地上,形成的局部水分循环。

容许土壤侵蚀量: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的年均土壤流失量。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正常侵蚀—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土壤侵蚀。

这种侵蚀不易被人们察觉,实际上也不至于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土壤侵蚀强度: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常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t/km2·a)。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保规划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林草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总称。

土壤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泛即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建设区是指生产建设扰动的区域,包括征地范围、占地范围、用地范围以及管辖范围。

直接影响区:是指超出征占地界的,由于建设项目的影响而引发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危害的区域。

二、简述、简答、列举1、简述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全国山地丘陵占比高达2/3;国土面积中耕地、林地、天然草地分别占14%,16.5%和29%,其他难利用土地占35%;全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

其中水蚀面积约占16.8%,风蚀占20.4%。

2、简述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侵蚀强度大,危险程度高;区域差异明显。

3、简述我国水土流失的危害造成土地严重退化,制约农业生产;淤积江河水库,加剧洪涝灾害;加重面源污染,威胁饮水安全;导致生态退化,加剧农村贫困;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4、列举至少5个我国水土保持相关机构、研究院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土保持勘测规划研究所)(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各省市水利厅水土保持局)5、列举至少5种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气象因素:降雨对土壤的作用,雨滴打击地面,产流;降雨强度,雨型不同,雨滴大小和分布不同;风力作用。

地形因素:坡度、坡向、坡长和坡形。

地质:岩性不同;新构造运动;岩石的节理、断层对崩塌有影响;植被:覆盖度,根系和落叶层。

人为因素:加剧土壤侵蚀活动,破坏森林、陡坡开垦和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工程建设;积极作用:水保活动。

6、简述生态系统各组分的主要角色和功能生产者:植物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水和CO2合成碳水化合物,从而将无机界与有机界联结在一起;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而是通过食物链消费生产者所生产的有机物,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分解者:指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通过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到环境中去,从而完成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简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结构;水平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有机体、种群或群落的水平分布状况和动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二维水平结构,种群和群落。

8、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征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与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特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平衡;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持久,没有明显变化。

9、简述土壤侵蚀的内营力和外营力类型(细分到次级)内营力: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营力:风化、搬运、堆积。

10、简述水土保持区划的命名方法(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命名)(两因素命名:区域+地貌,如南方丘陵区)(三因素命名:区域+地貌+侵蚀强度,如南部冲积平原轻度侵蚀区)(四因素命名:区域+地貌+侵蚀强度+措施类型,如南部冲积平原轻度侵蚀护岸保滩区)11、简述水土保持措施的主要类型(工程、林草、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指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

林草措施:指通过人工植树种草、封育、管护等措施,恢复退化土地上植物群落数量和改善植被质量。

农业技术措施:指在水蚀风蚀农田中,以改变坡面微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性等方法,蓄水保土,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

12、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指上述三大措施的细分)P9213、简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种类坡面防护:沟道治理、小型水库工程、山地灌溉14、以黄土高原为例,列举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体系(分水岭防护林、护坡林、坡地果园、梯田地埂林、侵蚀沟道防护林、护岸护滩林、天然次生林)15、简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种类(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共8种;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共8种;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共5种)16、简述生态垃圾的处置方式(卫生填埋法、焚烧法、高温堆肥法)17、简述污水处理的方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好氧生物滤池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土地处理法、稳定塘技术)18、简述危岩体崩塌防护的主要工程措施(锚固灌浆、排水、削坡稳定、软基加固、生物工程)19、简述滑坡整治的途径(通过截排水、卸载荷、坡面防护等措施终止或减轻形成滑坡;改善边坡内部的力学特性和物质结构;通过抗滑桩、挡土墙、预应力锚固等措施阻止滑坡的发展)20、简述抑制滑坡发生的主要工程措施(排水、削坡稳定、加固、重力挡墙)砍头、压脚、捆腰21、简述泥石流的成因及分类(成因:内在因素:陡峭地形、松散风化物;外在因素——强降雨。

分类:泥流、泥石流、水石流)22、简述泥石流的流域划分及成灾类型(清水供给区、物质供给区、流通区、堆积区;成灾类型:崩塌滑坡型、溃坝型、侵蚀型、火山泥石流、冰川泥石流)23、简述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拦挡、排导、固沟、护坡、调治、停淤工程)24、简述我国崩岗侵蚀的发生区域及崩岗的类型主要发生于长江下游、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南岭花岗岩分布区较为集中,行政区域上主要包括徽、赣、鄂、湘、桂、粤、闽7省区;类型:条形、瓢形、笤箕形、爪形(混合形)。

25、简述经济开发型崩岗综合治理模式治坡(沟头集水区)、降坡(崩岗冲刷区)、稳坡(沟口冲积区)、培育崩岗经济。

26、简述易发盐碱化的条件(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封闭地形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高含盐量母质、稀疏的植被、不合理的灌溉方式)27、简述土壤盐碱化的分级及改良工程技术(碱斑率<30%为轻度、30%~50%为中度、50%~70%为重度、>70%为极重度)(台田技术、暗管排碱技术)28、简述盐碱化治理中台田技术和暗管排碱技术的优缺点29、简述我国石漠化发生的地域规律(主要是西南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区,包括贵州、云南、广西,也包括湖南、湖北、重庆、广东的部分地区)30、简述石漠化防治的工程与生物措施(农田建设、开发水利、沼气工程、生态移民)(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农林复合系统)31、简述生产建设活动引发新的水土流失的原因(扰动地表地下岩土、堆置废弃物、构筑人工边坡、排放有毒有害物质)32、简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发生特点(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流失地域的扩展性和不完整性;流失规律与强度的跳跃性;流失形式的多样性;与环境污染相伴生;流失物质成分的复杂性;流失的突然性和不均衡性)33、简述建设类项目水土保持六项指标扰动土地整治率:是项目建设区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是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是项目建设区内,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之比。

拦渣率:是项目建设区内采取措施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量与工程弃土(石、渣)总量的百分比。

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植被面积与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的比值。

林草覆盖率是林草植被面积与项目建设区总面积的比值。

34、简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类型拦渣、斜坡防治、土地整治、植被建设、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防洪排水、降水蓄渗、临时防护35、简述生态护坡工程的类型(生态植生袋护坡、土工网垫植草护坡、厚层基质喷射植被护坡)36、简述水土流失监测的常用方法(径流小区法、侵蚀沟量测法、沉砂池法、三维激光扫描法、插钎法)三、综合论述1、综述土壤侵蚀的形式和特点(水力、风力、重力、混合、冻融、冰川、化学、动植物、人为侵蚀等9大类,细分为若干小类)2、综述水土保持调查的对象和内容(包括自然因素调查、社会经济调查、水保及流失现状调查三大类)四、填图填表碳循环:建设生产类项目防治标准分组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时段施工建设期 试运行期 生产运行期 施工建设期 试运行期 生产运行期 1扰动土地整治率(%)* 95 >95 * 95 >95 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0 >90 * 85 >85 3土壤流失控制比0.7 0.8 0.7 0.5 0.7 0.5 4 拦渣率(%)95 98 98 90 95 95 5林草植被恢复率(%)* 97 97 * 95 >95 6林草覆盖率(%) * 25 >25 * 20 >20级别平均侵蚀模数(t /km 2·a ) 平均流失厚度(㎜/a )微 度轻 度中 度强 度极强度剧 烈 <200,500,1000 200,500,1000~2500 2500~5000 5000~8000 8000~15000 <0.15,0.37,0.74 0.15,0.37,0.74~1.9 9~3.7 3.7~5.9 5.9~11.1 水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