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的复习提高练习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苏科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的复习提高1.有下列说法:①有一条边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②两个三角形分别全等,它们的最大角是对应角;③有一个锐角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④两边和其中一条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如图,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能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由三角形全等可知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A.SASB.ASAC.SSSD.AAS3.如图,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则在P1,P2,P3,P4四个点中,符合条件的点P有()A.4个B.3个C.2个D.1个4.如图,已知,BD为△ABC的角平分线,且BD=BC,E为BD延长线上的一点,BE=BA.下面结论:①△ABD≌△EBC;②AC=2CD;③AD=AE=EC;④∠BCE+∠BCD=180∘.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5.如图,已知△ABC中,AB=AC=12厘米,∠B=∠C,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若点Q的运动速度为v厘米/秒,则当△BPD与△CQP全等时,v的值为()A. 2B. 3C. 2或3D. 1或56.如图,△AOB≌△ADC,点B和点C是对应顶点,∠O=∠D=90°,记∠OAD=α,∠ABO=β,当BC∥OA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α=βB.α=2βC.α+β=90°D.α+2β=180°7.如图,△ABC中,∠B=60∘,AD,CE分别平分∠BAC,∠BCA,AD,CE交于点F,则()A. AE+CD>ADB. AE+CD=ADC. AE+CD>ACD. AE+CD=AC8.如图,四边形ABCD中,∠C=50∘,∠B=∠D=90∘,E、F分别是BC、DC上的点,当△AEF的周长最小时,∠EAF的度数为()A. 50∘B. 60∘C. 70∘D. 80∘9.如图,AE⊥AB,且AE=AB,BC⊥CD,且BC=CD,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是()A. 30B. 50C. 60D. 8010.如图,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掉在地上打成三块,现要到玻璃店重新划一块与原来形状、大小一样的玻璃,只需带第()块到玻璃店去。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一)

全等三角形复习(一)一、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 ”)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 ”)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方法指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1):已知两边----找第三边(SSS )找夹角(SAS )(2):已知一边一角---已知一边和它的邻角找是否有直角(HL )已知一边和它的对角找这边的另一个邻角(ASA )找这个角的另一个边(SAS)找这边的对角(AAS )找一角(AAS )已知角是直角,找一边(HL )(3):已知两角---找两角的夹边(ASA)找夹边外的任意边(AAS )练习二、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 “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5)利用和为90︒或180︒作角的等量代换得到角相等。
(6)利用线段的运算和角的运算构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7)通过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① 连结两点,构造公共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全等三角形》强化提高(含答案)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全等三角形》强化提高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所示的图形是全等图形的是()A .B.C.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B.两个长方形是全等图形C.两个全等图形形状一定相同D.两个正方形一定是全等图形3.如图,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到Rt△DEF,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BE=EC B.BC=EF C.AC=DF D.△ABC≌△DEF4.如图,△ACB≌△A′CB′,∠ACB=70°,∠ACB′=100°,则∠BCA′的度数为()A.30°B.35°C.40°D.50°5.如图,若△MNP≌△MEQ,则点Q应是图中的()A.点A B.点B C.点C D.点D6.如图,△ABC≌△ADC,∠ABC=118°,∠DAC=40°,则∠BCD的度数为()A.40°B.44°C.50°D.84°7.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ED,AC∥F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DEF 的是()A.∠A=∠D B.AC=DF C.AB=ED D.BF=EC8.如图,AB⊥CD,且AB=CD,E、F是AD上两点,CE⊥AD,BF⊥AD.若CE=8,BF=6,AD=10,则EF的长为()A.4B.C.3D.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第分二.填空题(共8小题)9.如图所示的方格中,∠1+∠2+∠3=度.10.如图①,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图②中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与图①中△ABC全等的图形是.11.如图,△ABC中,∠C=90°,AC=8,BC=4,AX⊥AC,点P、Q分别在边AC和射线AX上运动,若△ABC与△PQA全等,则AP的长是.12.如图,△ABC≌△EDB,AC=6,AB=8,则AE=.13.如图,△ABC≌△ADE,线段BC的延长线过点E,与线段AD交于点F,∠ACB=∠AED=108°,∠CAD=12°,∠B=48°,则∠DEF的度数.14.如图,AB⊥CF,垂足为B,AB∥DE,点E在CF上,CE=FB,AB=DE,依据以上条件可以判定△ABC≌△DEF,这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以简写为.15.如图,已知∠ABC=∠DCB,添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①∠A=∠D,②AC=DB,③AB=DC,其中不能确定△ABC≌△DCB的是(只填序号).16.将2019个边长都为1cm的正方形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摆放,点A1,A2…,A2019分别是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则2019个正方形重叠形成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和为cm2.三.解答题(共11小题)17.如图,某校有一块正方形花坛,现要把它分成4块全等的部分,分别种植四种不同品种的花卉,图中给出了一种设计方案,请你再给出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18.已知:如图,△ABC≌△A′B′C,∠A:∠BCA:∠ABC=3:10:5,求∠A′,∠B′BC的度数.19.如图,已知△ABC≌△DEF,B、E、C、F在同一直线上.(1)若∠BED=130°,∠D=70°,求∠ACB的度数;(2)若2BE=EC,EC=6,求BF的长.20.如图所示,A,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BAD≌△ACE,求证:BD=CE+DE.21.已知:△ABC≌△EDC.(1)若DE∥BC(如图1),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连结BE,交AC于F,点H是CE上的点,且CH=CF,连结DH交BE于K(如图2).求证:∠DKF=∠ACB 22.如图,在△ABC中,AB=AC,点O为∠BAC的平分线上一点,连接OB、OC.(1)求证:OB=OC;(2)若OA=OC,∠BAC=46°,求∠OCB的度数.2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DAE≌△CFE;(2)若AB=BC+AD,求证:BE⊥AF.24.如图,在五边形ABCDE,∠BCD=∠EDC=130°,∠BAC=∠EAD,AC=AD.(1)求证:△ABC≌△AED;(2)当∠BAE=120°时,求∠B的度数.25.如图,在△ABC和△ADE中,∠B=∠D,AC=AE,∠1=∠2,求证:BC=DE.26.△ABC中,AB=AC,∠A=40°,D、E分别是AB,AC上的不动点.且BD+CE=BC,点P是BC上的一动点.(1)当PC=CE时(如图1),求∠DPE的度数;(2)若PC=BD时(如图2),求∠DPE的度数还会与(1)的结果相同吗?若相同,请写出求解过程;若不相同,请说明理由.27.(1)阅读理解:如图1,在△ABC中,若AB=10,BC=8.求AC边上的中线BD的取值范围.小聪同学是这样思考的延长BD至E使DE=BD连结CE利用全等将边AB转化到CE,在△BCE中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求出中线BD的取值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小聪同学证三角形全等用到的判定方法是;中线BD的取值范围是.(2)问题解决:如图2,在△ABC中,点D是AC的中点,点M在AB边上,点N在BC边上,若DM⊥DN.求证:AM+CN>MN.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根据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可得答案.【解答】解:如图所示的图形是全等图形的是B,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关键是掌握全等形的定义.2.【分析】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A: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故A错误;B:长方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故B错误;C:两个全等图形形状一定相同,故C正确;D:两个正方形不一定是全等图形,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图形,熟练运用“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是本题的关键.3.【分析】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所以Rt△ABC与Rt△DEF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Rt△ABC≌Rt△DEF.【解答】解:∵R 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到Rt△DEF∴Rt△ABC≌Rt△DEF∴BC=EF,AC=DF所以只有选项A是错误的,故选A.【点评】本题涉及的是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应用平移的基本性质.4.【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角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ACB≌△A′CB′,∴∠A′CB′=∠ACB=70°,∵∠ACB′=100°,∴∠BCB′=∠ACB′﹣ACB=30°,∴∠BCA′=∠A′CB′﹣∠BCB′=4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图形得出即可.【解答】解:∵△MNP≌△MEQ,∴点Q应是图中的D点,如图,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熟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内容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6.【分析】根据全等的性质得出∠DAC=∠BAC=40°,∠B=∠D=118°,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CD即可.【解答】解:∵△ABC≌△ADC,∴∠ABC=118°=∠D,∠DAC=40°=∠BAC,∴∠BAD=80°,∴四边形ABCD中,∠BCD=360°﹣2×118°﹣80°=44°,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时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7.【分析】分别判断选项所添加的条件,根据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AS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选项A、添加∠A=∠D不能判定△ABC≌△DEF,故本选项正确;选项B、添加AC=DF可用AAS进行判定,故本选项错误;选项C、添加AB=DE可用AAS进行判定,故本选项错误;选项D、添加BF=EC可得出BC=EF,然后可用ASA进行判定,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熟练地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是解此题的关键,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比较典型.8.【分析】由题意可证△ABF≌△CDF,可得BF=DE=6,CE=AF=8,可求EF的长.【解答】证明:∵AB⊥CD,CE⊥AD,∴∠C+∠D=90°,∠A+∠D=90°,∴∠A=∠C,且AB=CD,∠AFB=∠CED,∴△ABF≌△CDF(AAS)∴BF=DE=6,CE=AF=8,∵AE=AD﹣DE=10﹣6=4∴EF=AF﹣AE=8﹣4=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8小题)9.【分析】标注字母,然后根据网格结构可得∠1与∠3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以推出∠1+∠3=90°,再根据∠2所在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2=45°,然后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如图,根据网格结构可知,在△ABC与△ADE 中,,∴△ABC≌△ADE(SSS),∴∠1=∠DAE,∴∠1+∠3=∠DAE+∠3=90°,又∵AD=DF,AD⊥DF,∴△A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45°,∴∠1+∠2+∠3=90°+45°=135°.故答案为:13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根据网格结构的特点找出全等三角形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ASA,AAS,SSS)逐个判断即可.【解答】解:已知图①的△ABC中,∠B=62°,BC=a,AB=c,AC=b,∠C=58°,∠A=60°,图②中,甲:只有一个角和∠B相等,没有其它条件,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和△ABC不全等;乙:只有一个角和∠B相等,还有一条边,没有其它条件,不符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和△ABC不全等;丙:符合AAS定理,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答案为:丙.【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11.【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ABC与△PQA全等,∴AP=BC=4或AP=AC=8,故答案为:4或8.【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2.【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ABC≌△EDB,AC=6,AB=8,∴BE=AC=6,∴AE=AB﹣BE=8﹣6=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求出BE的长是解此题的关键.13.【分析】由△ACB的内角和定理求得∠CAB=24°;然后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EAD=∠CAB=24°.则结合已知条件易求∠EAB的度数;最后利用△AEB的内角和是180度和图形来求∠DEF的度数.【解答】解:∵∠ACB=108°,∠B=48°,∴∠CAB=180°﹣∠B﹣∠ACB=180°﹣48°﹣108°=24°.又∵△ABC≌△ADE,∴∠EAD=∠CAB=24°.又∵∠EAB=∠EAD+∠CAD+∠CAB,∠CAD=12°,∴∠EAB=24°+12°+24°=60°,∴∠AEB=180°﹣∠EAB﹣∠B=180°﹣60°﹣48°=72°,∴∠DEF=∠AED﹣∠AEB=108°﹣72°=36°.故答案为:36°【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理论依据,应用时要会找对应角和对应边.14.【分析】依据AB⊥CF,AB∥DE,可得△ABC和△DEF都是直角三角形,由CE=FB,可得BC=EF,所以可用SAS判定△ABC≌△DEF,于是答案可得.【解答】解:∵AB⊥CF,AB∥DE,∴△ABC和△DEF都是直角三角形.∵CE=FB,CE为公共部分,∴CB=EF,又∵AB=DE,∴△ABC≌△DEF(SAS).故答案为:SAS.【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及平行线的性质;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5.【分析】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SS,SAS,AAS,ASA,据此可逐个对比求解.【解答】解:∵已知∠ABC=∠DCB,且BC=CB∴若添加①∠A=∠D,则可由AAS判定△ABC≌△DCB;若添加②AC=DB,则属于边边角的顺序,不能判定△ABC≌△DCB;若添加③AB=DC,则属于边角边的顺序,可以判定△ABC≌△DCB.故答案为:②.【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基本判定方法,只要判定方法掌握得牢固,此题不难判断.16.【分析】过正方形ABCD的中心O作OM⊥CD于M,作ON⊥BC于N,则易证△OEM≌△OFN,根据已知可求得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面积的,已知两个正方形可得到一个阴影部分,则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即为n﹣1阴影部分的和,即可得出结果.【解答】解:如图,过正方形ABCD的中心O作OM⊥CD于M,作ON⊥BC于N,则∠EOM=∠FON,OM=ON,且∠EMO=∠FNO=90°,∴△OEM≌△OFN(ASA),则四边形OECF的面积就等于正方形OMCN的面积,则OMCN的面积是,∴得阴影部分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即是,∴则2019个正方形重叠形成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和=2008×=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的计算方法,难点是求得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三.解答题(共11小题)17.【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①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②作一组对边的平行线也能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矩形;③连接一组对边的中点,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矩形,再作矩形的对角线就把每个矩形都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这样就分成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④过正方形的中心做互相垂直的两条线也能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四边形.【解答】解:设计方案如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图形的意义,要利用正方形及全等形的性质解答,方案多种多样,只要是满足要求就可以.18.【分析】先求出△ABC的各角的度数,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求出∠B′CB′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知识求出∠A′,∠B′BC的度数.【解答】解:∵∠A:∠BCA:∠ABC=3:10:5,∴设∠A=3x,∠ABC=5x,∠BCA=10x.∵∠A+∠ABC+∠BCA=180°,∴3x+5x+10x=180°,x=10°.∴∠A=30°∠ABC=50°∠BCA=100°.∵△ABC≌△A'B'C,∴∠A'=∠A=30°,∠B'=∠ABC=50°.∵∠B'C B=180°﹣∠BCA=80°.∴∠B'B C=180°﹣∠B'﹣∠B'C B=180°﹣50°﹣80°=5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比值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的各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19.【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出∠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解答;(2)根据题意求出BE、E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F=∠BED﹣∠D=60°,∵△ABC≌△DEF,∴∠ACB=∠F=60°;(2)∵2BE=EC,EC=6,∴BE=3,∴BC=9,∵△ABC≌△DEF,∴EF=BC=9,∴BF=EF+BE=12.【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2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D=AE,AD=CE,代入求出即可.【解答】解:∵△BAD≌△ACE,∴BD=AE,AD=CE,∴BD=AE=AD+DE=CE+DE,即BD=DE+CE.【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通过三角形全等得出正确的结论.21.【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答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CD,∠ACB=∠DCE,进而证明三角形全等解答即可.【解答】解:(1)∵△ABC≌△EDC,∴∠ABC=∠EDC,∠ACB=∠ECD,∵DE∥BC,∴∠EDC=∠ACB,∴∠ABC=∠ACB,∴AB=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2)∵△ABC≌△EDC,∴BC=CD,∠ACB=∠DCE,在△BCF和△DCH中,∴△BCF≌△DCH,∴∠FBC=∠HDC,在△FBC和△FDK中,∵∠FBC=∠HDC,∠BFC=∠DFK,∴∠DKF=∠ACB.【点评】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答.22.【分析】(1)由OA平分∠BAC可知∠BAO=∠CAO,由SAS即可证明△BAO≌△CAO,从而得出结论.(2)由(1)可知∠OAC=∠OAB=23°,由OA=OC可知∠OAC=∠OCA=23°,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知∠OCB =2∠OAC+2∠OAB=2∠BAC即可解答.【解答】证明:(1)∵OA平分∠BAC,∴∠BAO=∠CAO =∠BAC.在△BAO和△CAO 中,,∴△BAO≌△CAO(SAS)∴OB=OC.(2)由(1)得∴∠BAO=∠CAO =∠BAC,OB=OC,∵OA=OC,∴OA=OB=OC,∴∠OAC=∠OCA=∠BAO=∠OBA=23°,∵∠OCB=∠OAC+∠OCA+∠BAO+∠OBA=2∠BAC=92°.【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3.【分析】(1)根据AD∥BC可知∠ADC=∠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求出△ADE≌△FCE;(2)由(1)知△ADE≌△FCE,得到AE=EF,AD=CF,由于AB=BC+AD,等量代换得到AB=BC+CF,即AB=BF,证得△ABE≌△FBE,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证明:(1)△DAE≌△CFE理由如下:∵AD∥BC(已知),∴∠ADC=∠E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E是CD的中点(已知),∴DE=EC(中点的定义).∵在△ADE与△FCE 中,,∴△ADE≌△FCE(ASA);(2)由(1)知△ADE≌△FCE,∴AE=EF,AD=CF,∵AB=BC+AD,∴AB=BC+CF,即AB=BF,在△ABE与△FBE 中,,∴△ABE≌△FBE(SSS),∴∠AEB=∠FEB=90°,∴BE⊥AE;【点评】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解决此类问题,前面的结论可作为后面的条件.24.【分析】(1)由“ASA”可证△ABC≌△AED;(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五边形内角和,可求∠B的度数.【解答】证明:(1)∵AC=AD∴∠ACD=∠ADC∵∠BCD=∠EDC∴∠ACB=∠ADE,且AC=AD,∠BAC=∠EAD∴△ABC≌△AED(ASA)(2)∵△ABC≌△AED∴∠B=∠E∵∠B+∠E+∠BAE+∠BCD+∠EDC=540°,且∠BAE=120°,∠BCD=∠EDC=130°∴∠B=∠E=80°【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多边形内角和,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本题的关键.25.【分析】先证出∠BAC=∠DAE,根据AAS证明△ABC≌△ADE,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证明:∵∠1=∠2,∵∠DAC+∠1=∠2+∠DAC∴∠BAC=∠DAE,在△ABC和△ADE中,,∴△ABC≌△ADE(AAS)∴BC=DE.【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26.【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AB=AC,∠A=40°,∴∠B=∠C=70°,∵CE=PC,∠EPC=(180°﹣70°)×=55°,又∵BD+CE=BP+PC,PC=CE,∴BD=PB,∠BPD=55°,∴∠DPE=180°﹣∠BPD﹣∠EPC=180°﹣55°﹣55°=70°;(2)相同,理由:∵PC=BC﹣BP,BD=BC﹣CE,PC=BD,∴BP=CE,∴△BDP≌△CPE(SAS),∴∠CPE=∠BDP,又∵∠BPD+∠CPE+∠DPE=180°,∠BPD+∠BDP+∠B=180°,∴∠DPE=∠B=70°.【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正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7.【分析】(1)由SAS证明△ABD≌△CED得出CE=AB=10,在△CBE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2)延长ND至点F,使FD=ND,连接AF、MF,同(1)得:△AFD≌△CND,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F=CN,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F=MN,在△AFM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解:∵BD是AC边上的中线,∴AD=CD,在△ABD和△CED中,,∴△ABD≌△CED(SAS),∴CE=AB=10,在△CBE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CE﹣BC<BE<CE﹣BC,∴10﹣8<AE<10+8,即2<BE<18,∴1<BD<9;故答案为:SAS;1<BD<9;(2)证明:延长ND至点F,使FD=ND,连接AF、MF,如图2所示:同(1)得:△AFD≌△CND(SAS),∴AF=CN,∵DM⊥DN,FD=ND,∴MF=MN,在△AFM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AM+AF>MF,∴AM+CN>MN【点评】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关系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通过作辅助线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a2e61b0722192e4536f6f7.png)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习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要点梳理】【379108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本概念梳理回顾】要点一、全等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要点二、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要点诠释: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等等.要点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要点诠释: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研究其它全等图形的重要工具.【典型例题】类型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1、请观察下图中的6组图案,其中是全等形的是__________.【答案】(1)(4)(5)(6);【解析】(1)(5)是由其中一个图形旋转一定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4)是将其中一个图形翻折后得到另一个图形的,(6)是将其中一个图形旋转180°再平移得到的,(2)(3)形状相同,但大小不等.【总结升华】是不是全等形,既要看形状是否相同,还要看大小是否相等.举一反三:【变式1】全等三角形又叫做合同三角形,平面内的合同三角形分为真正合同三角形与镜面合同三角形,假设△ABC和△A1B1C1是全等(合同)三角形,点A与点A1对应,点B与点B1对应,点C与点C1对应,当沿周界A→B→C→A,及A1→B1→C1→A1环绕时,若运动方向相同,则称它们是真正合同三角形(如图1),若运动方向相反,则称它们是镜面合同三角形(如图2),两个真正合同三角形都可以在平面内通过平移或旋转使它们重合,两个镜面合同三角形要重合,则必须将其中一个翻转180°,下列各组合同三角形中,是镜面合同三角形的是( )【答案】B;提示:抓住关键语句,两个镜面合同三角形要重合,则必须将其中一个翻转180°,B答案中的两个三角形经过翻转180°就可以重合,故选B;其它三个选项都需要通过平移或旋转使它们重合.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2、(2016春•新疆期末)如图,△ABC≌△AEF,那么与∠EAC相等的角是()A.∠ACB B. ∠BAF C. ∠CAF D. ∠AFE【答案】B【解析】∵△ABC≌△AEF,∴∠BAC=∠EAF,∴∠BAC-∠CAF=∠EAF-∠CAF,即∠BAF=∠EAC.【总结升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的字母放在对应位置上容易确定出对应边或对应角. 类型三、全等三角形性质3、(2014秋•盐城期中)如图,△ABD≌△EBC,AB=3cm,BC=6cm,(1)求DE的长.(2)若A、B、C在一条直线上,则DB与AC垂直吗?为什么?【思路点拨】(1)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D=BC=6cm,BE=AB=3cm,然后根据DE=BD ﹣BE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2)DB⊥AC.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BD=∠EBC,又A、B、C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ABD+∠EBC=180°,所以∠ABD=∠EBC=90°,由垂直的定义即可得到DB⊥AC.【答案与解析】解:(1)∵△ABD≌△EBC,∴BD=BC=6cm,BE=AB=3cm,∴DE=BD﹣BE=3cm;(2)DB⊥AC.理由如下:∵△ABD≌△EBC,∴∠ABD=∠EBC,又∵∠ABD+∠EBC=180°,∴∠ABD=∠EBC=90°,∴DB⊥AC.【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也考查了平角的定义与垂直的定义,熟记性质与定义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2014春•吉州区期末)下列命题中:(1)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2)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是对应角,相等的边是对应边;(3)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及对应角平分线分别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有()A.3个B.2个C.1个D.0个【答案】C;提示:(1)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而原说法没有指出大小相等这一点,故(1)错误;(2)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而非相等的角是对应角,相等的边是对应边,故(2)错误;(3)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及对应角平分线分别相等,故(3)正确.综上可得只有(3)正确.故选C.【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例14】4、如图,△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α的度数是_________.【思路点拨】(1)由∠1,∠2,∠3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可求出∠1,∠2,∠3的度数;(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EBC,∠BCD的度数;(3)运用外角求∠α的度数.【答案】∠α=80°【解析】∵∠1∶∠2∶∠3=28∶5∶3,设∠1=28x,∠2=5x,∠3=3x,∴28x+5x+3x=36x=180°,x=5°即∠1=140°,∠2=25°,∠3=15°∵△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翻折180°形成的,∴△ABE≌△ADC≌△ABC∴∠2=∠ABE,∠3=∠ACD∴∠α=∠EBC+∠BCD=2∠2+2∠3=50°+30°=80°【总结升华】此题涉及到了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定理,并且要运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来解决问题.见“比例”设未知数x是比较常用的解题思路.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在△ABC中,∠A:∠ABC:∠BCA =3:5:10,又△MNC≌△ABC,则∠BCM:∠BCN 等于()A.1:2 B.1:3 C.2:3 D.1:4【答案】D;提示:设∠A=3x,∠ABC=5x,∠BCA=10x,则3x+5x+10x=18x=180°,x=10°. 又因为△MNC≌△ABC,所以∠N=∠ABC=50°,CN=CB,所以∠N=∠CBN=50°,∠ACB=∠MCN=100°,∠BCN=180°-50°-50°=80°,所以∠BCM:∠BCN=20°:80°=1:4.。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总复习课件

一、挖掘“隐含条件”判全等
1.如图(1),AB=CD,AC=BD,则 △ABC≌△DCB吗?说说理由 B
A
D
2.如图(2),点D在AB上,点E在AC上,CD与 A O 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若 E ∠B=20°,CD=5cm,则∠C= ,BE= C 5cm 20 ° 图(2) .说说理由. A D 3.如图(3),AC与BD相交于O,若OB=OD, 3cm ∠A=∠C,若AB=3cm,则CD= O . 说说理由. B C 图(3)
13.如图,∠1=∠2,∠3=∠4 求证: △ABD≌△ABC D 证明: ∵ ∠ ABD +∠3 = 180 ∠ ABC +∠4 =180
又∵ ∠3= ∠4 ∴ ∠AB D = ∠ABC 又∵ ∠1 = ∠2 AB = AB ∴ △ AB D ≌ △ABC 14.如图,AB=DC,AC=DB, 的理由吗?
图(1) B D
C
学习提示:公共边,公共角, 对顶角这些都是隐含的边,角相等的条件!
7
例题选析
例1:如图,D在AB上,E在AC上,且∠B =∠C,那么补充下列一具条件后,仍无法判 定△ABE≌△ACD的是( B )
A.AD=AE
C.BE=CD
B. ∠AEB=∠ADC
D.AB=AC
例2:已知:如图,CD⊥AB,BE⊥AC, 垂足分别为D、E,BE、CD相交于O点, ∠1=∠2,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 D B.2对 C.3对 D.4对 A.1对
答△ABC≌△DEF., 证明: ∵ AB∥DE
∴ ∵ ∴ ∴
△ABF≌△DEC, △ECF≌△BFC,
E
∠A=∠D AF=DC AF+FC=DC+FC AC=DF ∠A=∠D AB=DE ∴ △ABC≌△DEF (SAS)
【精选】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1.已知OP平分∠AOB,∠DCE的顶点C在射线OP上,射线CD交射线OA于点F,射线CE交射线OB于点G.(1)如图1,若CD⊥OA,CE⊥OB,请直接写出线段CF与CG的数量关系;(2)如图2,若∠AOB=120º,∠DCE=∠AOC,试判断线段CF与C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CF=CG;(2)CF=CG,见解析【解析】【分析】(1)结论CF=CG,由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即可判断.(2)结论:CF=CG,作CM⊥OA于M,CN⊥OB于N,证明△CMF≌△CNG,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结论:CF=CG;证明:∵OP平分∠AOB,CF⊥OA,CG⊥OB,∴CF=CG(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CF=CG.理由如下:如图,过点C作CM⊥OA,CN⊥OB,∵OP平分∠AOB,CM⊥OA,CN⊥OB,∠AOB=120º,∴CM=CN(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AOC=∠BOC=60º(角平分线的性质),∵∠DCE=∠AOC,∴∠AOC=∠BOC=∠DCE=60º,∴∠MCO=90º-60º =30º,∠NCO=90º-60º =30º,∴∠MCN=30º+30º=60º,∴∠MCN=∠DCE,∵∠MCF=∠MCN-∠DCN,∠NCG=∠DCE-∠DCN,∴∠MCF=∠NCG,在△MCF和△NCG中,CMF CNGCM CNMCF NCG∠=∠⎧⎪=⎨⎪∠=∠⎩∴△MCF≌△NCG(ASA),∴CF=CG(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熟练证明三角形全等.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a,b)的坐标满足|a﹣b|+b2﹣8b+16=0.(1)如图1,求证:OA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2)如图2,过A作OA的垂线,交x轴正半轴于点B,点M、N分别从O、A两点同时出发,在线段OA上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不包括点O和点A),过A作AE⊥BM交x轴于点E,连BM、NE,猜想∠ONE与∠NEA之间有何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3)如图3,F是y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连接FA,过点A作AE⊥AF交x轴正半轴于点E,连接EF,过点F点作∠OFE的角平分线交OA于点H,过点H作HK⊥x轴于点K,求2HK+EF的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3)8【解析】【分析】(1)过点A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AN=AM,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即可得结论;(2)如图2,过A作AH平分∠OAB,交BM于点H,则△AOE≌△BAH,可得AH=OE,由已知条件可知ON=AM,∠MOE=∠MAH,可得△ONE≌△AMH,∠ABH=∠OAE,设BM 与NE交于K,则∠MKN=180°﹣2∠ONE=90°﹣∠NEA,即2∠ONE﹣∠NEA=90°;(3)如图3,过H 作HM ⊥OF ,HN ⊥EF 于M 、N ,可证△FMH ≌△FNH ,则FM =FN ,同理:NE =EK ,先得出OE+OF ﹣EF =2HK ,再由△APF ≌△AQE 得PF =EQ ,即可得OE+OF =2OP =8,等量代换即可得2HK+EF 的值.【详解】解:(1)∵|a ﹣b|+b 2﹣8b+16=0∴|a ﹣b|+(b ﹣4)2=0∵|a ﹣b|≥0,(b ﹣4)2≥0∴|a ﹣b|=0,(b ﹣4)2=0∴a =b =4过点A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则AN =AM∴OA 平分∠MON即OA 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2)过A 作AH 平分∠OAB ,交BM 于点H∴∠OAH =∠HAB =45°∵BM ⊥AE∴∠ABH =∠OAE 在△AOE 与△BAH 中OAE ABH OA ABAOE BAH ==∠∠⎧⎪=⎨⎪∠∠⎩, ∴△AOE ≌△BAH (ASA )∴AH =OE在△ONE 和△AMH 中OE AH NOE MAH ON AM =⎧⎪∠∠⎨⎪=⎩=, ∴△ONE ≌△AMH (SAS )∴∠AMH =∠ONE设BM 与NE 交于K∴∠MKN =180°﹣2∠ONE =90°﹣∠NEA∴2∠ONE ﹣∠NEA =90°(3)过H 作HM ⊥OF ,HN ⊥EF 于M 、N可证:△FMH ≌△FNH (SAS )∴FM =FN同理:NE =EK∴OE+OF ﹣EF =2HK过A 作AP ⊥y 轴于P ,AQ ⊥x 轴于Q可证:△APF ≌△AQE (SAS )∴PF =EQ∴OE+OF =2OP =8∴2HK+EF =OE+OF =8【点睛】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已知4AB cm =,3AC BD cm ==.点P 在AB 上以1/cm s 的速度由点A 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在BD 上由点B 向点D 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s .(1)如图①,AC AB ⊥,BD AB ⊥,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当1t =时,ACP △与BPQ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C 和线段PQ 的位置关系;(2)如图②,将图①中的“AC AB ⊥,BD AB ⊥”为改“60CAB DBA ∠=∠=︒”,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 的运动速度为/xcm s ,是否存在实数x ,使得ACP △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x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全等,PC 与PQ 垂直;(2)存在,11t x =⎧⎨=⎩或232t x =⎧⎪⎨=⎪⎩【解析】【分析】(1)利用SAS 证得△ACP ≌△BPQ ,得出∠ACP=∠BPQ ,进一步得出∠APC+∠BPQ=∠APC+∠ACP=90°得出结论即可;(2)由△ACP ≌△BPQ ,分两种情况:①AC=BP ,AP=BQ ,②AC=BQ ,AP=BP ,建立方程组求得答案即可.【详解】解:(1)当t=1时,AP=BQ=1,BP=AC=3,又∠A=∠B=90°,在△ACP 和△BPQ 中,AP BQ A B AC BP =⎧⎪∠=∠⎨⎪=⎩,∴△ACP ≌△BPQ (SAS ).∴∠ACP=∠BPQ ,∴∠APC+∠BPQ=∠APC+∠ACP=90°.∴∠CPQ=90°,即线段PC 与线段PQ 垂直.(2)①若△ACP ≌△BPQ ,则AC=BP ,AP=BQ ,34t t xt =-⎧⎨=⎩, 解得11t x =⎧⎨=⎩, ②若△ACP ≌△BQP ,则AC=BQ ,AP=BP ,34xt t t =⎧⎨=-⎩, 解得232t x =⎧⎪⎨=⎪⎩, 综上所述,存在11t x =⎧⎨=⎩或232t x =⎧⎪⎨=⎪⎩使得△ACP 与△BPQ 全等.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解题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4.综合实践如图①,90,,,ACB AC BC AD CE BE CE∠=︒=⊥⊥,垂足分别为点D E、,2.5, 1.7AD cm DE cm==.(1)求BE的长;(2)将CE所在直线旋转到ABC∆的外部,如图②,猜想AD DE BE、、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3)如图③,将图①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C BC D C 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并且BEC ADC BCAα∠=∠=∠=,其中α为任意钝角.猜想AD DE 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0.8cm;(2)DE=AD+BE;(3)DE=AD+BE,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本小题只要先证明ACD CBE≅,得到AD CE=,CD BE=,再根据2.5, 1.7AD cm DE cm==,CD CE DE=-,易求出BE的值;(2)先证明ACD CBE≅,得到AD CE=,CD BE=,由图②ED=EC+CD,等量代换易得到AD DE BE、、之间的关系;(3)本题先证明EBC DCA∠=∠,然后运用“AAS”定理判定BEC CDA≅,从而得到,BE CD EC AD==,再结合图③中线段ED的特点易找到AD DE BE、、之间的数量关系.【详解】解:(1)∵,AD CD BE CE⊥⊥∴90ADC E︒∠=∠=∴90ACD DAC︒∠+∠=∵90ACB︒∠=∴90ACD BCE︒∠+∠=∴ACD BCE∠=∠在ACD与CBE△中,90ADC EACD BCEAC BC︒⎧∠=∠=⎪∠=∠⎨⎪=⎩∴ACD CBE≅∴,AD CE CD BE ==又∵ 2.5, 1.7AD cm DE cm ==, 2.5 1.70.8()CD CE DE AD DE cm =-=-=-= ∴0.8BE cm =(2)∵,AD CD BE CE ⊥⊥∴90ADC E ︒∠=∠=∴90ACD DAC ︒∠+∠=∴90ACB ︒∠=∴90ACD BCE ︒∠+∠=∴ACD BCE ∠=∠在ACD 与CBE △中,90ADC E ACD BCE AC BC ︒⎧∠=∠=⎪∠=∠⎨⎪=⎩∴ACD CBE ≅∴,AD CE CD BE ==又∵ED EC CD =+∴ED AD BE =+(3)∵BEC ADC BCA α∠=∠=∠=∴180BCE ACD a ︒∠+∠=-180BCE BCE a ︒∠+∠=-∴ACD BCE ∠=∠在ACD 与CBE △中, ADC E a ACD BCE AC BC ∠=∠=⎧⎪∠=∠⎨⎪=⎩∴ACD CBE ≅∴,AD CE CD BE ==又∵ED EC CD =+∴ED AD BE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确定一种判定定理,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判定全等所需要的边相等或角相等的条件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5.如图1,在长方形ABCD 中,AB=CD=5 cm , BC=12 cm ,点P 从点B 出发,以2cm/s 的速度沿BC 向点C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s .(1)PC=___cm ;(用含t 的式子表示)(2)当t 为何值时,△ABP ≌△DCP ?.(3)如图2,当点P 从点B 开始运动,此时点Q 从点C 出发,以vcm/s 的速度沿CD 向点D 运动,是否存在这样的v 值,使得某时刻△ABP 与以P ,Q ,C 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全等?若存在,请求出v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122t -;(2)3t =;(3)存在,2v =或53v =【解析】【分析】(1)根据P 点的运动速度可得BP 的长,再利用BC 的长减去BP 的长即可得到PC 的长; (2)先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得出当BP=CP ,列方程求解即得;(3)先分两种情况:当BP=CQ ,AB=PC 时,△ABP ≌△PCQ ;或当BA=CQ ,PB=PC 时,△ABP ≌△QCP ,然后分别列方程计算出t 的值,进而计算出v 的值.【详解】解:(1)当点P 以2cm/s 的速度沿BC 向点C 运动时间为ts 时2BP tcm =∵12BC cm =∴()122PC BC BP t cm =-=-故答案为:()122t -(2)∵ABP DCP ∆≅∆∴BP CP =∴2122t t =-解得3t =.(3)存在,理由如下:①当BP=CQ ,AB=PC 时,△ABP ≌△PCQ ,∴PC=AB=5∴BP=BC-PC=12-5=7∵2BP tcm =∴2t=7解得t=3.5∴CQ=BP=7,则3.5v=7解得2v =.②当BA CQ =,PB PC =时,ABP QCP ∆≅∆∵12BC cm =∴162BP CP BC cm === ∵2BP tcm =∴26t =解得3t =∴3CQ vcm = ∵5AB CQ cm ==∴35v =解得53v =. 综上所述,当2v =或53v =时,ABP ∆与以P ,Q ,C 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和矩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将动态情况化为某一状态情况,并以这一状态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求解.6.如图1,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点D ,BE MN ⊥于点E .易得DE AD BE =+(不需要证明).(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你认为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此时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此时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答案】(1) 不成立,DE=AD-BE ,理由见解析;(2) DE=BE-AD【解析】【分析】(1)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AD-BE .由垂直的性质可得到∠CAD=∠BCE ,证得△ACD ≌△CBE ,得到AD=CE ,CD=BE ,即有DE=AD-BE ;(2)DE 、AD 、BE 之间的关系是DE=BE-AD .证明的方法与(1)一样.【详解】(1)不成立.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AD-BE ,理由如下:如图,∵∠ACB=90°,BE ⊥CE ,AD ⊥CE ,AC CB =, ∴∠ACD+∠CAD=90°,又∠ACD+∠BCE=90°,∴∠CAD=∠BCE ,在△ACD 和△CBE 中,90ADC CEB CAD BCE AC CB ∠=∠=︒⎧⎪∠=∠⎨⎪=⎩,∴△ACD ≌△CBE(AAS),∴AD=CE ,CD=BE ,∴DE=CE-CD=AD-BE ;(2)结论:DE=BE-AD .∵∠ACB=90°,BE ⊥CE ,AD ⊥CE ,AC CB =, ∴∠ACD+∠CAD=90°,又∠ACD+∠BCE=90°,∴∠CAD=∠BCE ,在△ACD 和△CBE 中,90ADC CEB CAD BCE AC CB ∠=∠=︒⎧⎪∠=∠⎨⎪=⎩,∴△ADC ≌△CEB(AAS),∴AD=CE ,DC=BE ,∴DE=CD-CE=BE-AD.【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所夹的角等于旋转角.7.操作发现:如图,已知△ABC和△ADE均为等腰三角形,AB=AC,AD=AE,将这两个三角形放置在一起,使点B,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1)如图1,若∠ABC=∠ACB=∠ADE=∠AED=55°,求证:△BAD≌△CAE;(2)在(1)的条件下,求∠BEC的度数;拓广探索:(3)如图2,若∠CAB=∠EAD=120°,BD=4,CF为△BCE中BE边上的高,请直接写出EF的长度.【答案】(1)见解析;(2)70°;(3)2【解析】【分析】(1)根据SAS证明△BAD≌△CAE即可.(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3)同法可证△BAD≌△CAE,推出EC=BD=4,由∠BEC=∠BAC=120°,推出∠FCE=30°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证明:如图1中,∵∠ABC=∠ACB=∠ADE=∠AED,∴∠EAD=∠CAB,∴∠EAC=∠DAB,∵AE=AD,AC=AB,∴△BAD≌△CAE(SAS).(2)解:如图1中,设AC交BE于O.∵∠ABC=∠ACB=55°,∴∠BAC =180°﹣110°=70°,∵△BAD ≌△CAE ,∴∠ABO =∠ECO ,∵∠EOC =∠AOB ,∴∠CEO =∠BAO =70°,即∠BEC =70°.(3)解:如图2中,∵∠CAB =∠EAD =120°,∴∠BAD =∠CAE ,∵AB =AC ,AD =AE ,∴△BAD ≌△CAE (SAS ),∴∠BAD =∠ACE ,BD =EC =4,同理可证∠BEC =∠BAC =120°,∴∠FEC =60°,∵CF ⊥EF ,∴∠F =90°,∴∠FCE =30°,∴EF =12EC =2. 【点睛】 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8.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BAC ∠=,点D 是直线BC 上的一个动点(点D 与点B C 、不重合),以AD 为腰作等腰直角ADE ∆,连接CE .(1)如图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直接写出,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②,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试判断线段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③,当点D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时,试判断线段,BC CE 的位置关系,线段,,BC C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BC CE ⊥,CE BC CD =+,理由见解析;(3),BC CE CD BC CE ⊥=+,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条件AB=AC ,∠BAC=90°,AD=AE ,∠DAE=90°,判定△ABD ≌△ACE (SAS ),利用两角的和即可得出BC CE ⊥;利用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出BC CE CD =+;(2)同(1)的方法根据SAS 证明△ABD ≌△ACE ,得出BD=CE ,∠ACE=∠ABD ,从而得出结论;(3)先根据SAS 证明△ABD ≌△ACE ,得出ADB AEC ∠=∠,BD CE =,从而得出结论.【详解】(1)∵△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AE =AD ,在△△ABD 和△ACE 中90AB AC BAC DAE AD AE ⎧⎪∠∠=︒⎨⎪⎩=== , ∴△ABD ≌△ACE (SAS ),∴∠B =∠ACE ,BD=CE,又∵△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B=90︒,∴∠ACE +∠ACB=90︒,即BC CE ⊥,∵BC=BD+CD, BD=CE ,∴BC CE CD =+;(2)BC CE ⊥,CE BC CD =+,理由如下:∵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AB AC AD AE BAC DAE ==∠=∠=,∴BAC DAC DAE DAC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 AB AC BAD CAE AD AE ⎧⎪∠=∠⎨⎪⎩==∴()ABD ACE SAS ∆≅∆∴BD CE =∵BD BC CD =+∴CE BC CD =+,∴ABD ACE ∠=∠,∵090ABD ACE ∠+∠=∴090ACE ACB ∠+∠=∴BC CE ⊥.(3),BC CE CD BC CE ⊥=+,理由如下:∵ABC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0,,90AB AC AD AE BAC DAE ==∠=∠=,∴BAC BAE DAE BAE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 AB AC BAD CAE AD AE ⎧⎪∠=∠⎨⎪⎩== ∴()ABD ACE SAS ∆≅∆,∴ADB AEC ∠=∠,BD CE =,∵CD BD BC =+,∴CD CE BC =+,∵090ADE AED ∠+∠=,即090ADB CDE AED ∠+∠+∠=∴090AEC CDE AED ∠+∠+∠=,∴090DCE ∠=,即BC CE ⊥.【点睛】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解题关键是根据利用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三角形全等.9.(1)如图(1),已知:在△ABC 中,∠BAC=90°,AB=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求证:DE=BD+CE .(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B=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 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D 、E 是D 、A 、E 三点所在直线m 上的两动点(D 、A 、E 三点互不重合),点F 为∠BAC 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 和△ACF 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 、CE ,若∠BDA=∠AEC=∠BAC ,求证:△DEF 是等边三角形.【答案】(1)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分析】(1)因为DE=DA+AE ,故通过证BDA AEC ≅△△,得出DA=EC ,AE=BD ,从而证得DE=BD+CE.(2)成立,仍然通过证明BDA AEC ≅△△,得出BD=AE ,AD=CE ,所以DE=DA+AE=EC+BD.(3)由BDA AEC ≅△△得BD=AE ,=BDA AEC ∠∠,ABF 与ACF 均等边三角形,得==60BA AC ︒∠F ∠F ,FB=FA ,所以=BA BA AC AC ∠F +∠D ∠F +∠E ,即FBD FAB ≅∠∠,所以BDF AEF ≅△△,所以FD=FE ,BFD AFE ≅∠∠,再根据=60BFD FA BFA =︒∠+∠D ∠,得=60AF FA =︒∠E +∠D ,即=60FE =︒∠D ,故DFE △是等边三角形.【详解】证明:(1)∵BD ⊥直线m ,CE ⊥直线m∴∠BDA=∠CEA=90°,∵∠BAC=90°∴∠BAD+∠CAE=90°,∵∠BAD+∠ABD=90°∴∠CAE=∠ABD,又AB=AC ,∴△ADB≌△CEA∴AE=BD,AD=CE,∴DE=AE+AD= BD+CE(2)∵∠BDA =∠BAC=α,∴∠DBA+∠BAD=∠BAD +∠CAE=180°—α∴∠DBA=∠CAE ,∵∠BDA=∠AEC=α,AB=AC∴△ADB≌△CEA,∴AE=BD,AD=CE∴DE=AE+AD=BD+CE(3)由(2)知,△ADB≌△CEA, BD=AE,∠DBA =∠CAE∵△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ABF=∠CAF=60°∴∠DBA+∠ABF=∠CAE+∠CAF,∴∠DBF=∠FAE∵BF=AF,∴△DBF≌△EAF∴DF=EF,∠BFD=∠AFE∴∠DFE=∠DFA+∠AFE=∠DFA+∠BFD=60°∴△DEF为等边三角形.【点睛】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线段相等是证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方法.10.已知点P是线段MN上一动点,分别以PM,PN为一边,在MN的同侧作△APM,△BPN,并连接BM,AN.(Ⅰ)如图1,当PM=AP,PN=BP且∠APM=∠BPN=90°时,试猜想BM,AN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Ⅱ)如图2,当△APM,△BPN都是等边三角形时,(Ⅰ)中BM,A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试说明理由.(Ⅲ)在(Ⅱ)的条件下,连接AB得到图3,当PN=2PM时,求∠PAB度数.【答案】(1)BM=AN,BM⊥AN.(2)结论成立.(3)90°.【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可证△MBP≌△ANP,得出MB=AN,∠PAN=∠PMB,再延长MB交∠=︒,因此有BM⊥AN;AN于点C,得出MCN90(2)根据所给条件可证△MPB≌△APN,得出结论BM=AN;(3)取PB的中点C,连接AC,AB,通过已知条件推出△APC为等边三角形,∠PAC=∠PCA=60°,再由CA=CB,进一步得出∠PAB的度数.【详解】解:(Ⅰ)结论:BM=AN,BM⊥AN.理由:如图1中,∵MP=AP,∠APM=∠BPN=90°,PB=PN,∴△MBP≌△ANP(SAS),∴MB=AN.延长MB交AN于点C.∵△MBP≌△ANP,∴∠PAN=∠PMB,∵∠PAN+∠PNA=90°,∴∠PMB+∠PNA=90°,∴∠MCN=180°﹣∠PMB﹣∠PNA=90°,∴BM⊥AN.(Ⅱ)结论成立理由:如图2中,∵△APM,△BPN,都是等边三角形∴∠APM=∠BPN=60°∴∠MPB=∠APN=120°,又∵PM=PA,PB=PN,∴△MPB≌△APN(SAS)∴MB=AN.(Ⅲ)如图3中,取PB的中点C,连接AC,AB.∵△APM,△PBN都是等边三角形∴∠APM=∠BPN=60°,PB=PN∵点C是PB的中点,且PN=2PM,∴2PC=2PA=2PM=PB=PN,∵∠APC=60°,∴△APC为等边三角形,∴∠PAC=∠PCA=60°,又∵CA=CB,∴∠CAB=∠ABC=30°,∴∠PAB=∠PAC+∠CAB=90°.【点睛】本题是一道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性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的应用的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需要数形结合,借助辅助线才得以解决,因此,作出合理正确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7《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提高)

17《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并能用符号语言正确表示三角形,理解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2.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通过作三角形的三条高、中线、角平分线,提高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并能运用图形解决问题.3.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证明问题.4.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了解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5.了解多边形、多边形的对角线、正多边形以及镶嵌等有关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外角和,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养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之差小于第三边.要点诠释:(1)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的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的线段长之和大于最长线段的长,则这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2.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要点诠释: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的位置情况有三种:锐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交点在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外.(2)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连线叫三角形的中线,要点诠释: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要点诠释: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要点二、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固定,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固定了,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要点诠释:(1)三角形的形状固定是指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不会改变,大小固定指三条边长不改变.(2)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很有用.例如,房屋的人字梁具有三角形的结构,它就坚固而稳定;在栅栏门上斜着钉一条(或两条)木板,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使栅栏门不变形.大桥钢架、输电线支架都采用三角形结构,也是这个道理.(3)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也就是说,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确定后,不能确定它的形状,它的各个角的大小可以改变.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有广泛应用,如活动挂架,伸缩尺.有时我们又要克服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如在窗框未安好之前,先在窗框上斜着钉一根木板,使它不变形.要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三角形外角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意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3.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要点四、多边形及有关概念1. 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要点诠释:多边形通常还以边数命名,多边形有n条边就叫做n边形.三角形、四边形都属于多边形,其中三角形是边数最少的多边形.2.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个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要点诠释:各角相等、各边也相等是正多边形的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如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也不一定是正方形,只有满足四边都相等且四个角也都相等的四边形才是正方形.3.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要点诠释:(1)从n边形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2)n边形共有(3)2n n条对角线.要点五、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公式1.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n是正整数) .要点诠释:(1)一般把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①已知多边形的边数,求其内角和;②已知多边形内角和,求其边数.2.多边形外角和:n 边形的外角和恒等于360°,它与边数的多少无关.要点诠释:(1)外角和公式的应用:①已知外角度数,求正多边形边数;②已知正多边形边数,求外角度数.(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外角和的关系:①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2)·180°(n≥3,n 是正整数),可见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n 有关,每增加1条边,内角和增加180°.【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8,x ,若x 的值为偶数,则x 的值有 ( ).A .6个B .5个C .4个D .3个【答案】D【解析】x 的取值范围:511x <<,又x 为偶数,所以x 的值可以是6, 8, 10,故x 的值有3个.【总结升华】不要忽略“x 为偶数”这一条件.举一反三:【变式】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x-3,4,且都为整数,则共能组成 个不同的三角形.当x 为 时,所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大.【答案】三;8 (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4-2<x-3<4+2,解得5<x<9,因为x 为整数,故x 可取6,7,8;当x=8时,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大为11).2.如图,O 是△ABC 内一点,连接OB 和OC .(1)你能说明OB+OC <AB+AC 的理由吗?(2)若AB =5,AC =6,BC =7,你能写出OB+OC 的取值范围吗?【答案与解析】解:(1)如图,延长BO 交AC 于点E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得到,在△ABE 中,AB+AE >BE ;在△EOC 中,OE+EC >OC ,两不等式相加,得AB+AE+OE+EC >BE+OC .由图可知,AE+EC =AC ,BE =OB+OE .所以AB+AC+OE >OB+OC+OE ,即OB+OC <AB+AC .(2)因为OB+OC >BC ,所以OB+OC >7.【总结升华】充分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进行解题.类型二、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3.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为12cm和15cm两部分,求三角形的各边长.【思路点拨】因为中线BD的端点D是AC边的中点,所以AD=CD,造成两部分不等的原因是BC边与AB、AC边不等,故应分类讨论.【答案与解析】解:如图(1),设AB=x,AD=CD=12 x.(1)若AB+AD=12,即1122x x+=,所以x=8,即AB=AC=8,则CD=4.故BC=15-4=11.此时AB+AC>BC,所以三边长为8,8,11.(2)如图(2),若AB+AD=15,即1152x x+=,所以x=10.即AB=AC=10,则CD=5.故BC=12-5=7.显然此时三角形存在,所以三边长为10,10,7.综上所述此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8,8,11或10,10,7.【总结升华】BD把△ABC的周长分为12cm和15cm两部分,哪部分是12cm,哪部分是15cm,问题中没有交代,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举一反三:【变式】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田,现引进四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方案供选择.【答案】解:方案1:如图(1),在BC上取D、E、F,使BD=ED=EF=FC,连接AE、AD、AF.方案2:如图(2),分别取AB、BC、CA的中点D、E、F,连接DE、EF、DF.方案3:如图(3),取AB中点D,连接AD,再取AD的中点E,连接BE、CE.方案4:如图(4),在 AB取点 D,使DC=2BD,连接AD,再取AD的三等分点E、F,连接CE、CF.类型三、与三角形有关的角4.在△ABC中,∠ABC=∠C,BD是AC边上的高,∠ABD=30°,则∠C的度数是多少?【思路点拨】按△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分类讨论.【答案与解析】解: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在△ABD中,∵BD是AC边上的高(已知),∴∠ADB=90°(垂直定义).又∵∠ABD=30°(已知),∴∠A=180°-∠ADB-∠ABD=180°-90°-30°=60°.又∵∠A+∠AB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C=120°,又∵∠ABC=∠C,∴∠C=60°.(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所示.在直角△ABD中,∵∠ABD=30°(已知),所以∠BAD=60°.∴∠BAC=120°.又∵∠BAC+∠AB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C=60°.∴∠C=30°.综上,∠C的度数为60°或30°.【总结升华】在解决无图的几何题的过程中,只有正确作出图形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解答者必须具备根据条件作出图形的能力;要注意考虑图形的完整性和其他各种可能性,双解和多解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C⊥BC,CD⊥AB,图中有对互余的角?有对相等的锐角?【答案】3,2.类型四、三角形的稳定性5. 如图是一种流行的衣帽架,它是用木条(四长四短)构成的几个连续的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答案与解析】解:这种衣帽架能收缩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挂钩间的距离。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提高)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经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深刻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结合具体实例感悟证明的思路和方法,能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3.能正确运用尺规作图的基本方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以及绘制特殊三角形.【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HL.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并且有关它的计算也很常见,因此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要熟记于心,不如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他的高是2a ,面积是24;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有角或边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 要点二、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与逆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的;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 、B 为圆心,以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 、N ;作直线MN ,则直线MN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 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可解决两条线段的和距离最短问题. 要点四、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几何语言的表述,这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遇到角平分线时,要构造全等三角形. 【典型例题】类型一、能证明它们么1. 如图,△ACD 和△B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BCE=90°,AE 交CD 于点F ,BD 分别交CE 、AE 于点G 、H .试猜测线段AE 和BD 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由条件可知CD=AC ,BC=CE ,且可求得∠ACE=∠DCB ,所以△ACE ≌△DCB ,即AE=BD ,∠CAE=∠CDB ;又因为对顶角∠AFC=∠DFH ,所以∠DHF=∠ACD=90°,即AE ⊥BD . 【答案与解析】猜测AE=BD ,AE ⊥BD ;理由如下:∵∠ACD=∠BCE=90°,∴∠ACD+∠DCE=∠BCE+∠DCE , 即∠ACE=∠DCB ,又∵△ACD 和△BC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CD ,CE=CB , ∵在△ACE 与△DCB 中, ,AC DCACE DCB EC BC =⎧⎪∠=∠⎨⎪=⎩∴△ACE ≌△DCB (SAS ), ∴AE=BD , ∠CAE=∠CDB ; ∵∠AFC=∠DFH ,∠FAC+∠AFC=90°, ∴∠DHF=∠ACD=90°, ∴AE ⊥BD .故线段AE 和BD 的数量相等,位置是垂直关系.【总结升华】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涉及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对顶角的性质等知识点. 举一反三:【变式】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 和DBE 按图1方式摆放,其中∠ACB=∠DEB=90°,∠A=∠D=30°,点E 落在AB 上,DE 所在直线交AC 所在直线于点F . (1)求证:AF+EF=DE ;(2)若将图1中的△DBE 绕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α,且0°<α<60°,其它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变换后的图形,并直接写出你在(1)中猜想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3)若将图1中的△DBE 绕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β,且60°<β<180°,其它条件不变,如图3.你认为(1)中猜想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AF、EF与D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连接BF(如下图1),∵△ABC≌△DBE(已知),∴BC=BE,AC=DE.∵∠ACB=∠DEB=90°,∴∠BCF=∠BEF=90°.∵BF=BF,∴Rt△BFC≌Rt△BFE.∴CF=EF.又∵AF+CF=AC,∴AF+EF=DE.(2)解:画出正确图形如图2.(1)中的结论AF+EF=DE仍然成立;(3)证明:连接BF,∵△ABC≌△DBE,∴BC=BE,∵∠ACB=∠DEB=90°,∴△BCF和△BEF是直角三角形,在Rt △BCF 和Rt △BEF 中,,BC BEBF BF=⎧⎨=⎩ ∴△BCF ≌△BEF , ∴CF=EF ; ∵△ABC ≌△DBE , ∴AC=DE ,∴AF=AC+FC=DE+EF .类型二、直角三角形2. 下列说法正确的说法个数是( ) ①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②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③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④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A.1 B.2 C.3 D.4【思路点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HL”定理,判断即可; 【答案】C.【解析】A 、三个角相等,只能判定相似;故本选项错误;B 、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符合两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故本选项正确;C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符合两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故本选项正确;D 、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首先根据“HL”定理,可判断两个小直角三角形全等,可得另条直角边相等,然后,根据“SAS”,可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 所以,正确的说法个数是3个. 故选C .【总结升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都适合它,同时,直角三角形有它的特殊性,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3.(2016•南开区一模)问题背景: 在△ABC 中,AB 、BC 、AC 三边的长分别为、、,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辉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先建立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如图所示.这样不需求△ABC的高,而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1)请你将△ABC的面积直接填写在横线上;(2)若△ABC三边的长分别为、、2(m>0,n>0,且m ≠n),运用构图法可求出这三角形的面积为.【思路点拨】(1)是直角边长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长为1,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长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把它整理为一个矩形的面积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2)结合(1)易得此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直角边长为m,4n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长为3m,2n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长为2m,2n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同样把它整理为一个矩形的面积减去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得.【答案与解析】解:(1)S△ABC=3×3﹣×1×2﹣×2×3﹣×1×3=;(2)构造△ABC如图所示,S△ABC=3m×4n﹣×m×4n﹣×3m×2n﹣×2m×2n=5mn.故答案为:(1)3;(2)5mn.【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应用,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是解题关键,关键是结合网格用矩形及容易求得面积的直角三角形表示出所求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解答.类型三、线段垂直平分线4. 如图,在锐角△ABC中,AD、CE分别是BC、AB边上的高,AD、CE相交于F,BF的中点为P,AC的中点为Q,连接PQ、DE.(1)求证:直线PQ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2)如果△ABC是钝角三角形,∠BAC>90°,那么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按钝角三角形改写原题,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给予必要的说明.【思路点拨】(1)只需证明点P、Q都在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上即可.即证P、Q分别到D、E的距离相等.故连接PD、PE、QD、Q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结合图形,改写原题.【答案与解析】(1)证明:连接PD、PE、QD、QE.∵CE⊥AB,P是BF的中点,∴△BEF是直角三角形,且PE是Rt△BEF斜边的中线,∴PE=12 BF.又∵AD⊥BC,∴△BDF是直角三角形,且PD是Rt△BDF斜边的中线,∴PD=12BF=PE,∴点P在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可证,QD、QE分别是Rt△ADC和Rt△AEC斜边上的中线,∴QD=12AC=QE,∴点Q也在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PQ垂直平分线段DE.(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1)中的结论仍成立.如图,△ABC是钝角三角形,∠BAC>90°.原题改写为:如图,在钝角△ABC中,AD、CE分别是BC、AB边上的高,DA与CE的延长线交于点F,BF的中点为P,AC的中点为Q,连接PQ、DE.求证:直线PQ垂直且平分线段DE.证明:连接PD,PE,QD,QE,则PD、PE分别是Rt△BDF和Rt△BEF的中线,∴PD=12BF,PE=12BF,∴PD=PE,点P在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可证QD=QE,∴点Q在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上.∴直线PQ垂直平分线段DE.【总结升华】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等知识点,图形较复杂,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是很大.举一反三:【变式】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N,交BC的延长线于M,∠A=40度.(1)求∠M的度数;(2)若将∠A的度数改为80°,其余条件不变,再求∠M的大小;(3)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试证明;(4)将(1)中的∠A改为钝角,(3)中的规律仍成立吗?若不成立,应怎样修改.【答案】(1)∵∠B=12(180°-∠A)=70°∴∠M=20°(2)同理得∠M=40°(3)规律是:∠M的大小为∠A大小的一半,证明:设∠A=α,则有∠B=12(180°-α)∠M=90°-12(180°-α)=12α.(4)不成立.此时上述规律为:等腰三角形一腰的垂直平分线与底边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顶角的一半.类型四、角平分线5. 如图,△ABC中,∠A=60°,∠ACB的平分线CD和∠ABC的平分线BE交于点G.求证:GE=GD.【思路点拨】连接AG,过点G作GM⊥AB于M,GN⊥AC于N,GF⊥BC于F.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及逆定理可得GN=GM=GF,AG是∠CAB的平分线;在四边形AMGN中,易得∠NGM=180°-60°=120°;在△BCG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CGB=120°,即∠EGD=120°,∴∠EGN=∠DGM,证明Rt△EGN≌Rt△DGM(AAS)即可得证GE=GM.【答案与解析】解:连接AG,过点G作GM⊥AB于M,GN⊥AC于N,GF⊥BC于F.∵∠A=60°,∴∠ACB+∠ABC=120°,∵CD,BE是角平分线,∴∠BCG+∠CBG=120°÷2=60°,∴∠CGB=∠EGD=120°,∵G是∠ACB平分线上一点,∴GN=GF,同理,GF=GM,∴GN=GM,∴AG是∠CAB的平分线,∴∠GAM=∠GAN=30°,∴∠NGM=∠NGA+∠AGM=60°+60°=120°,∴∠EGD=∠NGM=120°,∴∠EGN=∠DGM,又∵GN=GM,∴Rt△EGN≌Rt△DGM(AAS),∴GE=GD.【总结升华】此题综合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点,难度较大,作辅助线很关键.举一反三:【变式】(2015春•澧县期末)如图:在△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 于E,F在AC上,BD=DF;证明:(1)CF=EB.(2)AB=AF+2EB.【答案】证明:(1)∵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C⊥AC,∴DE=DC,∵在Rt△DCF和Rt△DEB中,∴Rt△CDF≌Rt△EBD(HL).∴CF=EB;(2)∵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C⊥AC,∴CD=DE.在△ADC与△ADE中,∵∴△ADC≌△ADE(HL),∴AC=AE,∴AB=AE+BE=AC+EB=AF+CF+EB=AF+2E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等三角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学习目标】1.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知识要点】 要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要点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SAS HL SSS AAS SAS ASA AAS ASA AAS ⎧→⎧⎪⎪→⎨⎪⎪⎪→⎩⎪⎪→→⎧⎪⎪→⎧⎪⎪⎨⎨⎪→⎨⎪⎪⎪⎪⎪→⎩⎩⎪⎪→⎧⎪⎨→⎪⎩⎪⎩找夹角已知两边找直角找另一边边为角的对边找任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找夹边已知两角找任一边 要点三、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一般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判定 边角边(SAS ) 角边角(ASA ) 角角边(AAS )边边边(SSS )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 斜边、直角边定理(HL ) 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其他对应元素也相等,如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备注 判定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对应边相等2.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4.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要点四、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内容的基础,这是因为全等三角形是研究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图形、圆等图形性质的有力工具,是解决与线段、角相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角相等、两直线位置关系等常见的几何问题.可以适当总结证明方法.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 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 等式性质.2.证明角相等的方法:(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2) 证明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 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进行证明.(4) 同角(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5) 对顶角相等.3.证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的方法: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相等,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垂直定义证明. 4.辅助线的添加:(1)作公共边可构造全等三角形;(2)倍长中线法;(3)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全等三角形;(4)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旋转变换的全等三角形.5.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维方法:(1)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需要我们敏捷、快速地发现两条线段和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及它们全等的条件.(2)如果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充分时,则应根据图形的其它性质或先证明其他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以补足条件.(3)如果现有图形中的任何两个三角形之间不存在全等关系,此时应添置辅助线,使之出现全等三角形,通过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典型例题】类型一、巧引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1).倍长中线法1、已知,如图,△ABC中,D是BC中点,DE⊥DF,试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FEBA【思路点拨】因为D 是BC 的中点,按倍长中线法,倍长过中点的线段DF ,使DG =DF,证明△EDG ≌△EDF ,△FDC≌△GDB,这样就把BE 、CF 与EF 线段转化到了△BEG 中,利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证.【答案与解析】BE +CF >EF ;证明:延长FD 到G ,使DG =DF,连接BG 、EG∵D 是BC 中点 ∴BD=CD 又∵DE⊥DF在△EDG 和△EDF 中ED ED EDG EDF DG DF =⎧⎪∠=∠⎨⎪=⎩∴△EDG ≌△EDF (SAS ) ∴EG=EF在△FDC 与△GDB 中⎪⎩⎪⎨⎧=∠=∠=DG DF BD CD 21 ∴△FDC≌△GDB(SAS) ∴CF=BG ∵BG+BE >EG ∴BE+CF >EF【总结升华】有中点的时候作辅助线可考虑倍长中线法(或倍长过中点的线段). 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所示,CE 、CB 分别是△ABC 与△ADC 的中线,且∠ACB =∠ABC .求证:CD =2CE .【答案】证明: 延长CE 至F 使EF =CE ,连接BF . ∵ EC 为中线,∴ AE=BE.在△AEC与△BEF中,,,,AE BEAEC BEF CE EF=⎧⎪∠=∠⎨⎪=⎩∴△AEC≌△BEF(SAS).∴ AC=BF,∠A=∠FB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相等)又∵∠ACB=∠ABC,∠DBC=∠ACB+∠A,∠FBC=∠ABC+∠A.∴ AC=AB,∠DBC=∠FBC.∴ AB=BF.又∵ BC为△ADC的中线,∴ AB=BD.即BF=BD.在△FCB与△DCB中,,,,BF BDFBC DBC BC BC=⎧⎪∠=∠⎨⎪=⎩∴△FCB≌△DCB(SAS).∴ CF=CD.即CD=2CE.(2).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构造全等三角形2、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C=2∠B,∠1=∠2.求证:AB=AC+CD.【答案与解析】证明:在AB上截取AE=AC.在△AED与△ACD中,()12()() AE ACAD AD=⎧⎪∠=∠⎨⎪=⎩已作,已知,公用边,∴△AED≌△ACD(SAS).∴ ED=CD.∴∠AED=∠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角相等).又∵∠C=2∠B ∴∠AED=2∠B.由图可知:∠AED=∠B+∠EDB,∴ 2∠B=∠B+∠EDB.∴∠B=∠EDB.∴ BE=ED.即BE=CD.∴ AB=AE+BE=AC+CD(等量代换).【总结升华】本题图形简单,结论复杂,看似无从下手,结合图形发现AB>AC.故用截长补短法.在AB上截取AE=AC.这样AB就变成了AE+BE,而AE=AC.只需证BE=CD即可.从而把AB =AC +CD 转化为证两线段相等的问题.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H ,G 分别在AC ,AB 上,且HD =BD.(1)求证:∠B 与∠AHD 互补;(2)若∠B +2∠DGA =180°,请探究线段AG 与线段AH 、H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 证明:(1)在AB 上取一点M, 使得AM =AH, 连接DM.∵ ∠CAD=∠BAD, AD=AD, ∴ △AHD≌△AMD. ∴ HD=MD, ∠AHD=∠AMD. ∵ HD=DB,∴ DB= MD. ∴ ∠DMB=∠B.∵ ∠AMD+∠DMB =180︒, ∴ ∠AHD+∠B=180︒. 即 ∠B 与∠AHD 互补.(2)由(1)∠AHD=∠AMD, HD=MD, ∠AHD+∠B=180︒.∵ ∠B+2∠DGA =180︒, ∴ ∠AHD=2∠DGA. ∴ ∠AMD =2∠DGM.∵ ∠AMD=∠DGM+∠GDM. ∴ 2∠DGM=∠DGM+∠GDM. ∴ ∠DGM=∠GDM. ∴ MD=MG. ∴ HD= MG.∵ AG= AM +MG,∴ AG= AH +HD.(3).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构造全等三角形3、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M 是AD 上任意一点, 求证:MB -MC <AB -AC .【思路点拨】因为AB >AC ,所以可在AB 上截取线段AE =AC ,这时BE =AB -AC ,如果连接EM ,在△BME 中,显然有MB -ME <BE .这表明只要证明ME =MC ,则结论成立. 【答案与解析】HDCA证明:因为AB >AC ,则在AB 上截取AE =AC ,连接ME .在△MBE 中,MB -ME <BE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在△AMC 和△AME 中,()()()AC AE CAM EAM AM AM =⎧⎪∠=∠⎨⎪=⎩所作,角平分线的定义,公共边, ∴ △AMC ≌△AME (SAS ).∴ MC =M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 BE =AB -AE , ∴ BE =AB -AC , ∴ MB -MC <AB -AC .【总结升华】充分利用角平分线的对称性,截长补短是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 >AC,求证:AB -AC >BD -DC【答案】证明:在AB 上截取AE =AC,连结DE∵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BAD=∠CAD 在△AED 与△ACD 中⎪⎩⎪⎨⎧=∠=∠=AD AD CAD BAD AC AE ∴△AED≌△ADC(SAS ) ∴DE=DC在△BED 中,BE >BD -DC 即AB -AE >BD -DC ∴AB-AC >BD -DC(4).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4、如图所示,已知E 为正方形ABCD 的边CD 的中点,点F 在BC 上,且∠DAE =∠FAE .求证:AF =AD +CF .E DBA【思路点拨】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则∠D=90°.而∠DAE=∠FAE说明AE为∠FAD的平分线,按常规过角平分线上的点作出到角两边的距离,而E到AD的距离已有,只需作E到AF的距离EM即可,由角平分线性质可知ME=DE.AE=AE.Rt△AME与Rt△ADE全等有AD =AM.而题中要证AF=AD+CF.根据图知AF=AM+MF.故只需证MF=FC即可.从而把证AF=AD+CF转化为证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答案与解析】证明:作ME⊥AF于M,连接EF.∵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C=∠D=∠EMA=90°.又∵∠DAE=∠FAE,∴ AE为∠FAD的平分线,∴ ME=DE.在Rt△AME与Rt△ADE中,()()AE AEDE ME=⎧⎨=⎩公用边,已证,∴ Rt△AME≌Rt△ADE(HL).∴ AD=AM(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又∵ E为CD中点,∴ DE=EC.∴ ME=EC.在Rt△EMF与Rt△ECF中,()(ME CEEF EF=⎧⎨=⎩已证,公用边),∴ Rt△EMF≌Rt△ECF(HL).∴ MF=FC(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由图可知:AF=AM+MF,∴ AF=AD+FC(等量代换).【总结升华】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5、如图所示,在△ABC中,AC=BC,∠ACB=90°,D是AC上一点,且AE垂直BD的延长线于E,12AE BD=,求证:BD是∠ABC的平分线.【答案与解析】证明:延长AE和BC,交于点F,∵AC⊥BC,BE⊥AE,∠ADE=∠BDC(对顶角相等),∴∠EAD+∠ADE=∠CBD+∠BDC.即∠EAD=∠CBD.在Rt△ACF和Rt△BCD中.所以Rt△ACF≌Rt△BCD(ASA).则AF=B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AE=BD,∴AE=AF,即AE=EF.在Rt△BEA和Rt△BEF中,则Rt△BEA≌Rt△BEF(SAS).所以∠ABE=∠FB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BD是∠ABC的平分线.【总结升华】如果由题目已知无法直接得到三角形全等,不妨试着添加辅助线构造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使问题得以解决.平时练习中多积累一些辅助线的添加方法.类型二、全等三角形动态型问题【高清课堂:379111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巩固练习5】6、在△ABC中,∠ACB=90°,AC=BC,直线l经过顶点C,过A,B两点分别作l的垂线AE,BF,垂足分别为E,F.(1)如图1当直线l不与底边AB相交时,求证:EF=AE+BF.(2)将直线l绕点C顺时针旋转,使l与底边AB相交于点D,请你探究直线l在如下位置时,EF、AE、BF之间的关系,①AD>BD;②AD=BD;③AD<BD.【答案与解析】证明:(1)∵AE⊥l,BF⊥l,∴∠AEC=∠CFB=90°,∠1+∠2=90°∵∠ACB=90°,∴∠2+∠3=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