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1.1 计算机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及其功能。
1.2 计算机的分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包括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计算机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1.3 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让学生学会正确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开机自检过程。
第二章: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以及它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管理。
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等。
2.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让学生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如打开和关闭程序、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让学生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元素和操作方式。
2.3 常用操作系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除了Windows之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操作系统,如Linux、macOS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第三章:文字处理3.1 文字处理软件的概念和功能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概念,以及它的基本功能,如文字输入、编辑、排版等。
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种类和常用软件。
3.2 Microsoft Word的使用让学生学会使用Microsoft Word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和排版。
让学生了解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如保存、打开、打印等。
3.3 文字处理技能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文字处理的基本技能,如输入法使用、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
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文档,如日记、作文等。
第四章:电子表格4.1 电子表格软件的概念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概念,以及它的基本功能,如数据输入、编辑、计算等。
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种类和常用软件。
4.2 Microsoft Excel的使用让学生学会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输入、编辑和计算。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上册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上册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1.1 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熟悉计算机的开机与关机操作1.2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学会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第二章:文字处理2.1 文字处理软件的认识了解Word的基本界面熟悉Word的文本输入与编辑操作学习字体、段落格式的设置2.2 制作简单的文档学习文档的页面设置掌握插入图片、表格等元素的方法练习制作一篇个人介绍文档第三章:电子表格3.1 电子表格软件的认识了解Excel的基本界面熟悉单元格的基本操作学习表格的排序与筛选功能3.2 数据的基本处理掌握数据的输入与编辑学习公式的编写与使用练习制作一份成绩统计表第四章:演示文稿4.1 演示文稿软件的认识了解PowerPoint的基本界面熟悉幻灯片的基本操作学习切换与动画效果的设置4.2 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学习插入文本、图片、图表等元素的方法掌握演示文稿的播放与保存练习制作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演示文稿第五章:网络基础与应用5.1 计算机网络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掌握互联网的接入方法学习网络安全的保护措施5.2 浏览器的使用熟悉常用的网页浏览器掌握网页的搜索与浏览方法学习收藏夹与书签的使用5.3 电子邮件的基本使用了解电子邮件的定义与作用掌握邮件的发送与接收方法第六章:信息搜索与利用6.1 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使用搜索引擎的基本技巧掌握关键词搜索与高级搜索功能了解如何评估搜索结果的有效性6.2 信息检索与利用学习如何从网络获取所需信息掌握信息的筛选、整理与分析方法第七章:计算机网络交流7.1 社交媒体的认识了解社交媒体的基本类型与功能熟悉、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学习网络礼仪与网络安全知识7.2 网络交流的实践练习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个人账户掌握线上交流的基本技巧进行一次网络交友的实践活动第八章:计算机多媒体8.1 多媒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体的元素与特点掌握音频、视频等媒体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习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8.2 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学习制作音频、视频剪辑掌握图片处理与动画制作的基本技巧练习制作一份多媒体介绍资料第九章:编程基础9.1 编程语言的认识了解编程语言的分类与作用熟悉Scratch等编程工具的使用学习编程的基本概念与逻辑思维9.2 简单的编程实践学习编写简单的控制语句掌握循环、条件判断等编程结构练习制作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第十章:信息素养与伦理10.1 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学习信息伦理与法律知识10.2 信息伦理与道德了解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掌握网络道德规范讨论网络欺凌、隐私保护等现实问题10.3 信息技术与生活探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生活质量规划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与开机、关机操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原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和操作是理解计算机功能和使用的基础。
七年级(上)信息技术教案

七年级(上)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
3. 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
3. 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步骤:1.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分。
3. 演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
2. 练习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一、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2. 学会使用桌面和应用程序。
3.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2. 桌面的使用方法和应用程序的启动。
3.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步骤:1. 讲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2. 演示桌面的使用方法和应用程序的启动,让学生学会使用操作系统。
3. 讲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2. 练习使用桌面和应用程序。
3. 练习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作用。
2.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编辑和排版。
3.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作用。
2.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界面组成。
3. 文字编辑和排版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步骤:1. 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重要性。
2. 介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界面组成,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
3. 讲解文字编辑和排版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信息技术上册教育设计-七年级

信息技术上册教育设计-七年级1. 课程简介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将能够:- 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培养信息收集、处理、传播和安全使用的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教学内容3.1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概述-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3.2 网络与通信-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 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 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3.3 信息处理与表达- 文字处理- 表格制作- 演示文稿制作- 多媒体信息处理3.4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概念- 编程语言的基本使用- 算法与逻辑思维4.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分组合作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5. 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6. 教学资源- 教材:信息技术上册- 教学辅助材料:PPT、教案、实训指导书等-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7. 教学安排本册课程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8. 教学建议- 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以上是信息技术上册教育设计的基本内容,希望能为七年级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上册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学会使用键盘和鼠标,掌握基本的输入方法。
3. 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熟悉桌面、文件夹、应用程序等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
2.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硬件、软件、操作系统、文件等。
3. 键盘和鼠标的使用:键盘布局、键位功能、鼠标操作等。
4.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桌面、开始菜单、任务栏、文件夹管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键盘和鼠标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2. 难点:键盘和鼠标的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的深入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演示法:展示键盘和鼠标的正确使用方法,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熟悉键盘和鼠标的操作,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3. 演示键盘和鼠标的正确使用方法。
4. 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5. 学生动手实践,熟悉键盘和鼠标的操作,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计算机基本概念、键盘和鼠标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操作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课堂练习:安排课堂练习时间,让学生现场操作键盘和鼠标,执行指定的任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信息技术教程》2. 计算机设备:每名学生一台计算机,确保他们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3. 教学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演示PPT等。
4. 辅助材料:键盘、鼠标等相关教学辅助器材。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全册)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第一章:生活在信息社会第1 课时信息与信息社会第2 课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第3 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第4 课时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第二章:学会操作计算机第5 课时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6 课时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的文化第7 课时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第8 课时学会正确开、关机第9、10 课时初识Windows XP 与鼠标操作第11 课时键盘操作与练习第12 课时汉字输入第13 课时 Windows 的画图—绘图工具箱第14 课时画方形和圆形图形第15课时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第16 课时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第17 课时资源管理器第三章:上网浏览(6 课时)第一课走进Internet第二课认识浏览器第三课网上浏览和搜索第四课浏览“中国少年雏鹰网第五课下载信息第23 课时网络与道德第四章:word 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8 课时)第一节 WORD 基本操作第二节文本的基本编辑第三节表格的建立与编辑第四节图文混排制作小报(2 课时)第一章:生活在信息社会第1 课时信息与信息社会教学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知道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过程:一、学生看书,并进行实践。
二、精讲: 1、信息:人们通常把数据图片、文字、影像等在载体中传递,叫着信息。
2、信息的获取:人们主要用眼及其它感官来获取信息。
3、信息的处理:人工处理机器处理:主要是指用计算机处理。
4、信息社会:三、小结: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处理方法四、学生练习: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第2 课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一、学生看书:二、精讲: 1、通信技术的应用 2、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3、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科学处理数据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多媒体应用网络应用三、小结: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四、练习:什么是信息技术?它由那些技术组成?什么是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那些领域?第3 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目的:了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上册教育设计-七年级

信息技术上册教育设计-七年级一、课程目标本教育设计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熟练操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了解其基本原理;2. 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如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和电子表格;3. 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4. 学会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编辑和处理;5. 能够使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的编程,并理解编程思维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功能- 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 文件管理和存储设备的使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 办公软件应用-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演示文稿软件的制作和展示技巧- 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输入和处理3. 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安全使用互联网的方法- 有效搜索和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4. 图像处理- 图像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 图像的调整、修复和特效处理5. 编程基础- 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 简单的编程语法和逻辑- 程序设计思维的培养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技能;2. 实践:学生将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3. 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解答疑惑,促进学生参与;4. 项目:通过小组或个人项目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 考核: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上的小练习,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作业和项目:布置作业和项目任务,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4. 学习反馈: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收集,了解课程的效果和改进方向。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到现在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及其功能。
1.2 计算机的用途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文字处理、表格制作、上网等。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学科领域的应用,如数学、科学、艺术等。
1.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启动和关闭计算机。
让学生学会使用键盘和鼠标。
让学生学会使用桌面和任务栏。
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2.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如字体设置、段落设置、插入图片等。
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和编辑。
2.2 制作电子文档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文档,如作文、日记等。
让学生学会保存和打开电子文档。
2.3 排版和打印文档让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排版,如设置页眉、页脚、页码等。
让学生学会打印文档。
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3.1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如单元格操作、公式运算、数据排序等。
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编辑。
3.2 制作电子表格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各种表格,如成绩表、预算表等。
让学生学会保存和打开电子表格。
3.3 数据分析和管理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等。
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如数据排序、筛选等。
第四章: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4.1 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让学生了解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功能,如幻灯片制作、动画效果、切换效果等。
让学生学会使用演示文稿软件进行幻灯片设计。
4.2 制作演示文稿让学生学会使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各种演示文稿,如课程介绍、项目报告等。
让学生学会保存和打开演示文稿。
4.3 演示文稿的展示和播放让学生学会使用演示文稿软件进行演示文稿的展示和播放。
让学生学会使用演示文稿软件进行动画效果和切换效果的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执教人:兰景伟二O一四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时: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教学重点:信息、信息技术简介;计算机、微机简介教学过程:引入新知:有人说,在21世纪里,不懂计算机的人就是真正的文盲。
这句话虽有偏颇,但也表达出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从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我们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初中生,当然也要努力学好计算机知识,讲授新知:板书:一、信息(Information)讲解:信息是指我们对自己还不清楚需要从外界获取的各种消息的总称。
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这些载体形式主要有: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作等,在现代,更是出现了利用电话、电视、广播、录音带、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信息存储和传递形式。
板书: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讲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感测和控制技术等,可以概括为:Computer + Communication + Control(计算机+通信+控制)即所谓的“3 C”技术,它的核心和基础技术是计算机技术。
IT知识有以下四大特点:实践性、实用性、技巧性、先进性。
板书:三、计算机(Computer)1、发展简史讲解: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台计算机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共使用了1.8万个电子管、7万个电阻和1万个电容,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第小时耗电140度,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
它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经历了以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四个发展阶段,现在向第五代的智能化计算机方向发展。
第一代(1946-1957年)计算机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软件大都使用机器语言,并出现了汇编语言,容量小,体积大,故障率高,主要用于科学和工程运算,运算速度达五千~几万次/秒。
第二代(1958~1964年)计算机以晶体管为逻辑元件,软件开始使用高级语言,提出了操作系统技术,并开始用于事务处理和过程控制,其体积缩小,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达几百万次/秒。
第三代(1965~1970年)计算机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逻辑元件,小型机迅速发展,出现了与通讯结合的远程终端。
操作系统迅速发展和普及,出现了多种高级语言,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等各个领域,运算速度达几千万次/秒。
第四代(1970年以后)计算机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逻辑元件,出现了微处理器及以它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处理网络,步入了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时代,运算速度达到几亿次/秒。
第五代从1980年开始,计算机已开始向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发展过渡。
计算机的发展总趋势是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板书:2、特点①运行速度快②计算精度高讲解:理论上的计算精度不受限制。
英国著名数学家契依列花了15年的时间把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而现在利用计算机,几小时就可计算到10万位,并可发现契依列计算结果从528位起以后各位全是错的。
板书:③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讲解:计算机把运算步骤、原始数据、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等牢牢记住,并且存储容量惊人。
同时还有很强的逻辑判断能力,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从而使计算机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板书:④可靠性高讲解:计算机可以连续无故障运行几万、几十万个小时以上,不象人那样工作时间稍长就会疲劳。
板书:3、分类讲解:按计算机功能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通用计算机。
根据其规模和功能的不同一般划分为以下几种:①巨型机②大型机③中型机④小型机⑤微型机⑥工作站其中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又称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PC)。
板书:4、微机发展概况讲解:1971年美国Intel公司生产出了第一块微处理器芯片4004,从此,计算机向着两极分化:一极是巨型机向巨型化、超高速化方向发展,一极是微机向微型化、网络化和多媒体方向发展。
1977年Apple公司成功研制第一台PC,1981年8月12日,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BM/PC机,很快占领市场,并成为了PC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由于IBM公开了IBM/PC的结构与设计思想,使得其它公司可以生产与之兼容的PC机,如Compaq、Dell、HP、宏基、联想等公司生产的兼容机。
微机主要采用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即CPU)作为核心,短短三十年历史,即已更新了数代,从8086、286、386、486到Pentium 、PentiumⅡ、PentiumⅢ和Pentium 4 。
微机体积小、功能强、价格低,近十几年来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进入千家万户。
板书:5、应用讲解:计算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CAD、CAI、CAE、人工智能、娱乐等。
板书:6、工作原理讲解:人们预先把指挥计算机如何进行操作的程序和需要计算机进行处理的原始数据通过输入设备输送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然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一步步地取出指令,自动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最后将处理结果输送到输出设备。
这就是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原理。
这一工作原理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提出,故称为“冯·诺伊曼原理”,他亦被人们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板书:7、组成讲解:计算机由硬件(Hardware)系统和软件(Software)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主机(主要由主板、CPU、内存储器、机箱、电源等部分构成,现在的多媒体电脑一般还包括硬盘、光驱、软驱、声卡、显卡、调制解调器、音箱等)、输入设备(主要有键盘、鼠标等)、输出设备(主要有显示器、打印机等)组成。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课程小结:第一、二课时主要讲解关于IT、Computer、PC等基本知识。
主要名词: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Computer 电子计算机(电脑) 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微机) OS(Operation System)操作系统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John Von Neuimann 冯·诺伊曼 CAD(Computer-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CAI(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CAE(Computer-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Hardware 硬件Software 软件Memory 内存Keyboard 键盘Mouse 鼠标Display 显示器Printer 打印机课后小记:第二课时:掌握计算机中存储器和存储单位教学重点:二进制数、信息存储容量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要求学生分别说出IT、Computer、PC的含义;要求学生说明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引入新知:依照“冯氏原理”,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是采用二进制数来表示的,我们这一节课学习什么是二进制数以及如何用二进制数来表示信息等知识。
讲授新知:板书:一、二进制数讲解:二进制数是由0和1两个基数组成的,运算规则是逢二进一,这和计算机内信息借助电脉冲的有无、电位的高低或磁性的正负来进行存储、传输和运算相对应。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信息都要转换为二进制代码,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计算机自动转换为二进制代码进行识别并作相应的处理,得出的处理结果还是二进制代码,计算机又这一信息自动转换为我们能够识别的符号输出。
板书:二、ASCII码讲解:为了统一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代码的含义,解决符号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交换、处理、存储等基本问题,美国制订了用若干位二进制码按特定规则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以及专门符号的字符编码,即所谓的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ASCII)。
ASCII码是用八位二进制数组成,一个八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最高位专门用作检验位),如用1000001来表示字母“A”,而用0111001来表示数字“9”。
板书:三、信息存储容量讲解:二进制码的一个数位称为bit,它是计算机处理和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一个八位二进制码称为字节Byte,用以存放一个ASCII码信息,一个汉字需要2B的容量。
板书:四、其它存储容量讲解:其它常用的存储容量是:① KB 1KB=1024B② MB 1MB=1024KB=1048576B③ GB 1GB=1024MB=1048576MB=1073741824B板书:五、常见外存储器容量讲解:内存容量一般为2n B,如32B、64B、128B等,常见的外存储器容量是:①、软盘:1.44M②、光盘:650M③、硬盘:nG例如一个1G大的硬盘可以存储约5亿个汉字。
计算方法如下: 1000*1000*1000/2=500000000课程小结:第三课时主要讲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法、存储的容量。
课后小记:第三课时:操作系统简介教学重点:DOS系统基本知识;WINDOWS系统基本知识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要求学生说出信息存储的常见容量。
引入新知:计算机的操作必须有操作系统的支持才能进行,操作系统如同计算机的管家,它协调组织计算机工作。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最常用的两种操作系统。
讲授新知:板书:一、操作系统简介讲解: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物质基础,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
而软件系统中操作系统是应用软件的基础,一切应用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平台上才能进行使用。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OS)作为计算机的管家,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并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很多,常见的有DOS、WINDOWS、Linux、UNIX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国外的软件,我国正在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的有红旗Linux等。
板书:二、DOS系统简介1、什么是DOS讲解: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系统是最早使用于微机的操作系统之一,主要是Microsoft公司的MS-DOS,目前最高版本为6.22 。
板书:2、DOS文件和文件名讲解:在磁盘上,信息以文件的形式的来存放,它实际上是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如程序、数据或一段文字、一幅图片、一段音乐或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