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③不逾矩________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⑤不舍昼夜________(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仍有意义。

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赵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测试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测试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⑥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⑥遣:打发。

(1)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已】①停止,完毕;②副词,已经;③副词,太,过分;④语气词,用法同“矣”【容】①容纳;②宽容,容忍;③许可,允许;④容貌,仪容①而犹未已________ ②奕于是改容曰________(3)阅读两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读了上面这两则短文,我发现两篇文章都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甲文当谢太傅问“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时,兄女的回答是:“________。

”乙文童年时候的谢太傅看到兄长惩罚老翁时,劝兄长说“________。

”小涵:你说的没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往往最能展现人物的形象。

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我在甲文中感受到了童年时的谢道韫是________的一个人,乙文中我感受到童年的谢安是________的一个人。

(4)你赞同这两篇选文中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 dān míng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②并驱如故________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其一犬坐于前(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2)神情;原来;看;打洞(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①太丘舍去 ___________②尊君在不 ___________③下车引之 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2)①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解析】【分析】(1)① 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离开。

② 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

③ 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引:拉。

(2)① 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 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

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

B 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

D 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的眼神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

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

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

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

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

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

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

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

”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

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

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

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

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

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③。

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ī)酒:一杯酒。

④相谓:互相商议。

⑤且:将要(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 ________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③遂饮其酒________④终亡其酒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数人饮之不足”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足”的意思是“够”;“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固”“安”“为”。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故答案为:⑴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⑵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⑶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训练童趣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物外之.趣()常蹲其.身()怡然.称快()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论语》十则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ùn()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思而不学则殆()D、择其善者而从之()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B、(2)(3)/(1)(4)C、(2)(3)/(1)(4)D、(1)(3)/(2)(4)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

这本书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合称“四书”。

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古代诗歌五首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jié()石澹澹..()()萧瑟..()()没.马蹄()白沙堤.()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4、路转溪头忽现()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

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5、《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朝代)著名的词人,与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6、“西江月”是名,这首诗里写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图。

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7、《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天净沙”是名,作者,代著名家。

四、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A、七八个星/天外B、江春/入/旧年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涯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代大诗人。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作者:)山市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青冥.()2、飞甍.()3、高垣.()4、禅.院()5、逾.时()6、连亘.()7、倏.忽()8、窗扉.()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然数年恒.不一见()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3、往来屑屑..() 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5、连亘..六七里() 6、或凭或...立,不一状()()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9、见山上人烟市肆.() 10、尘气莽莽..而已()..然,城市依稀()三、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见宫殿数.十所B、层层指数.然数.年恒不一见数.至入层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D、或.凭或.立不以状又闻有.早行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A、然.数年恒不一见()B、见宫殿数.十所()尘气莽莽然.()数.至八层,裁如星点()C、始悟为.山市() D 又闻有早行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六、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七、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

孙公子禹年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八、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是以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山市”的形成阶段:“山市”的发展阶段:“山市”的高潮阶段:“山市”的消失阶段:《世说新语》两则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陈太丘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入门不顾.()下车引.之()公欣然..曰()太丘舍.去()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còu)B.公大兄无奕.女(yì)C.尊君在否.(bù)D.友人惭.(chán)四、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变化。

A、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B、太丘舍去.古义:今义:C、下车引.之古义:今义:D、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五、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尊君..期日中..在否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俄而雪骤B.即公大兄无奕女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C.待君久不至,已去。

D.元方入门不顾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差可拟.()柳絮.()无奕.()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6、谢太傅一家可谓其乐融融,你的家庭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片断吗?模仿课文,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八、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