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教学案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⒈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结论

⑴怎样测算操场中被一障碍物隔开的两点A、B的距离?小明测量的方法是: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BC,取AC、BC的中点M、N。连结MN,量出MN=20m,这样能算出AB的长吗?AB与MN有何关系?经观察,你猜测

AB与MN的关系是:①②。

⑵MN这条线段既特殊又重要,我们把它叫做△ABC的

中位线。即连结三角形两边点的线段叫三角

形的。

⑶一个三角形有条中位线,画出图4的三角形的所有中位线,观察、测量发现:

( )∥( ),( )=( );( )∥( ),( )= ( );( )∥( ),( )=

( )。用语言叙述上述结论:三角形的中位

线并且 .

⑷再画出图2的△ABC的三条中线,它与中位线有何区别?

说明:⑴以上内容让学生按印发的学习提纲在课前完成。⑵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的引入、定理的结论课本是直接给出的,这不符合过程性原则.我们①以“应用性问题”导入,揭示了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强化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②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比较、估计猜测,自己发现结论,

这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少数天才创造的,而是经过努力一般人都可以发现的,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而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⒉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证明结论的思路和方法

⑴检查课前自学情况。教师提问有关问题,学生回答,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

⑵教师指出:同学们观察发现的这些结论是否正确,还需严格证明。教师板书,学生在提纲上写已知、求证。

⑶启导全班学生思考、讨论证法,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研究,收集信息,了解情况。

①本题与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方法有关?是什么关系?学生进行联想,回答。△ADE与△ABC有何关系?若过D作平行于BC的直线,发现什么(用多媒体演示)?②怎样证一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的一半?学生回答:截(把长的平分)与补(把短的加倍)。经过探讨,学生不难发现以下三种证法:(过程略)

证法㈠: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法㈡: 证法㈢:

说明:定理的证明,不拿现成的方法给学生,而是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联想”到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顺利同化,并引导学生展开讨

论,实现思维交锋,智力杂交,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就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对提高学生的独立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⒋精讲总结,理性归纳

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理的特点:题设:两个“中点”;结论:“平行”,“一半”。

⑵再指出:凡是与“中点”、“平行”、“线段倍分”有关的问题可考虑使用此定理。

说明:帮助学生揭示定理的本质特征,为灵活运用定理作准备。

⒌精心设计练习,进行变式训练

悦,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⒊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证明

⑴要求A组同学选做一种证法,B组同学任选两种证法,C组同学三种证法都做,尖子生能发现新的证法或问题;⑵两人板演;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学困生,并收集有关信息。

说明:传统教学的证明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这不符合了主体性原则。既然学生已经知道怎样解,⑴引导学生观察图8,问:可发现哪些新的结论?让学生抢答,注意简单的结论先让A组或B组同学回答,不明显的结论让C组同学补充,给各类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结论有:3个平行四边形;4个小三角形全等;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的一半,面积为原三角形

的四分之一。这些结论很重要,若学生没全部找出,可稍加提

示。

⑵这个问题能否进行推广?若把△ABC改为四边形ABCD,

又发现什么结论(见图9)。让学生抢答,原则同上。结论有:EFGH为平行四边行;EG与FH互相平分;EFGH的面积为ABCD的一半等。

⑶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另两个结论是否进行证明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启导:①由条件“4边的中点”,可联想到什么知识?是否有三角形的中

位线?

②EF是哪个三角形的中位线?FG、GH、HF呢?学生马上意识到要连“对角线”。

⑷抢答:让三个学生先后口述证明(证法不同)过程,教师板书或用多媒体演示。

⑸教师指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两个结论可选用一个或两个都用。

⑹变式训练:①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则四边形EFGH分别

是、、、、 ;

②为使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则原四边形ABCD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教师用《几何画板》在计算机上拖动一个顶点让四边形进行变化,学生观察发现结论,教师问其理由;

③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四边形EFGH的形状是由什么决定的?(AC与BD,而与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没有直接联系)。

说明:①把课本练习3与例1两个孤立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问题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过程,促进学生新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②把它们改编成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活动环境,让师生思维双向暴露,符合活动性原则;③再次体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

⒍课堂小结(以问题形式进行)

⑴教师引导: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否进行拓广?

⑵若把“中点”改为“三等分点”,如图10,D、

F与E、G分别是△ABC边AB、AC的三等分点即

AD=DF=FB,AE=EG=GC,则DE、FG、BC之间有何关系?

⑶若把三角形改为四边形,是否也有中位线?哪些四边形有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⑷请同学看提纲的作业补充思考题⑵(如图11),让学生思考,教师作启导:

①教师:M为BC的中点可联想到哪些知识?

学生:三角形中位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

②教师:有没有符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条件?学生:没有,欠一个中点;

③教师:怎么办?学生:再取一个中点;

④教师:另一中点可取在哪一边上?学生:AB或AC上。

说明:采用两个思考题进行小结,打破传统小结方法。这是因为:⑴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不难记,难的是如何创造性地应用;⑵把定理进行引伸,让学生余味未尽,带着问题回家,并为下节课研究“梯形中位线”做好铺垫,一举两得。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备课偶得——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再证明 王贵林 皖南陵县烟墩镇烟墩中心初级中学 241313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长的半。 关于它的证明方法,课本上给出了一种证法。笔者在备课中发现它的证法有8种之多,而且非常有趣,这里写出来与同仁共享,企斧正。 已知:如图1,△ABC 中,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求证:D E ∥BC 且 证法一、(构造法)如图2,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结AF 、CF 、 DC ∵E 为AC 中点 ∴AE=CE ∵EF=DE ∴四边形ADCF 为平行四边形 ∴CF AD ∵D 为AB 中点 ∴AD=BD ∴BD CF ∴四边形DBCF 为平行四边形 ∴DF BC ∴DE=EF ∴DE ∥BC 且 证法二、(构造法)如图3,过CF 作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F ,则 ∠A=∠ACF ∵E 为AC 中点 ∴AE=CF ∴△AD E ≌△CFE (ASA ) ∴CF=AD ∵D 为AB 中点 ∴AD=BD ∴CF=BD ∵CF ∥BD ∴CF BD ∴四边形DBCF 为平行四边形 ∴DF BC ∴△ADE ≌△CFE ∴DE=EF ∴D E ∥BC 且 证法三、(同一法)如图4,过D 作D E ′∥BC ,交AC 于E ′,过E ′作E ′F ∥AB ,交BC 于F ,则 ∠B=∠ADE ′=∠E ′FC ,∠AE ′D=∠C 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 ∴E ′F=BD ∵D 为AB 中点 ∴AD=BD ∴E ′F=AD ∴△ADE ′≌△E ′FC (AAS ) ∴AE ′=CE ′即E ′为AC 中点 ∵E 为AC 中点 ∴E 与E ′重合即DE ∥BC ,△ADE ≌△EFC ,四边形DBFE 为平行四边形 ∴DE=CF DE=BF 即 ∴DE ∥BC 且 图1 B C A D E 图2 B C A D E F 图3 B C A D E F C 图4 B A D E F E ′ 图5 B C A D E 1 2 DE BC =1 2 DE BC =1 2DE BC =12 DE BC =1 2DE BC =

初中几何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初中几何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初中教材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定理,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梯形中位线定理乃至整个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1)平行于第三边,这是位置关系; (2)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是数量关系。就第一个特性而言,中位线定理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中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存在着互逆关系。我们利用这两个特性,能证明(求解)许多几何问题,以下举例说明它的具体应用。 一、证明问题 1、证明角相等关系 例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 对角线AC=BD ,E 、F 分别为AB 、CD 中点,点O 为AC ,BD 的交点,M 、N 为EF 与BD ,AC 的交点。求证:OM=ON 分析:证明OM=ON 可转化成证明 ∠OMN=∠ONM ,由于E 、F 为AB 、CD 的中点这时只要取AD 中点H 作出△ABD 与 △ACD 的中位线,即可得到EH=21BD ,HF=21AC,因为AC=BD,从而 得到EH=HF 所以∠HEF=∠HFE,因为 EH//BD, FH//AC 所以∠HEF=∠OMN, ∠HFE=∠ANM 从而得到∠DMF=∠ANM 这样要求证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取AD 中点H 并分别连结EH 、HF ,即EF 与FH 分别为△ABD 与△DAC 的中位线。 ∴EH=21BD ,EH//BD ,HF=21AC ,FH//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而 AC=BD ,∴EH=HF ,∴∠HEF=∠HFE 又∵EH//BD ,HF//AC ,∴∠HEF=∠ DMF ,∠HFE=∠ANM ∴∠DMF=∠ANM ,∴OM=ON 例2、如图、四边ABCD 中,AB=CD , 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EF ⊥MN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知识讲解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2. 掌握中点四边形的形成规律. 【要点梳理】 要点一、三角形的中位线 1.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1)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每一条与第三边都有相应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原三角形分成可全等的4个小三角形.因而每个 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1 2 ,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原三角形 面积的1 4 . (3)三角形的中位线不同于三角形的中线. 要点二、顺次连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 (1)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要点诠释:新四边形由原四边形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而成. (1)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新四边形是矩形. (2)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则新四边形是菱形. (3)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且相等,则新四边形是正方形.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三角形的中位线 1、(优质试题?北京)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90°,AC=AD,M,N分别为AC,CD的中点,连接BM,MN,BN. (1)求证:BM=MN; (2)∠BAD=60°,AC平分∠BAD,AC=2,求BN的长. 【思路点拨】(1)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MN=AD,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得BM=AC,由此即可证明.

三角形中线的阿波罗尼斯定理及其应用

三角形中线的阿波罗尼斯定理及其应用 阿波罗尼斯定理 三角形两边平方的和,等于所夹中线及第三边之半的平方和的2倍. 具体地说,就是:设AD 是△ABC 的中线,则)(22222BD AD AC AB +=+. 证明 如图1,作BC 边上的高AH . 由勾股定理,得 222DH AH AD +=,2 2 2BH AH AB +=, 2 2 2 CH AH AC +=. 所以222222CH BH AH AC AB ++=+. 由 CD BD =, 可 得 )(2)()(2 2 2 2 2 2 DH BD DH BD DH BD CH BH +=-++=+. 所以)(2)(22222222BD AD BD DH AH AC AB +=++=+. 该定理应用广泛,不但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中线的长度,而且对于多线段的平方和问题,尝试构造三角形的中线后运用它往往也能凑效.下面举例说明此定理的应用. 1.直接使用 当题设条件中出现三角形的中线时,可考虑使用阿波罗尼斯定理建立相关线段的联系,以助解题. 例 1 AD 、BE 、CF 是△ABC 的三条中线.若a BC =,b CA =,c AB =,则 = ++2 2 2 CF BE AD ______. (2005年山东省初中数学竞赛) 分析 AD 、BE 、CF 是△ABC 的三条中线,故可直接使用三角形中线的阿波罗尼斯定理进行计算. 解 如图2, AD 是BC 边上的中线,由阿波罗尼斯定理得 ?? ? ??+=+222 2 412BC AD AC AB . 代入已知数据,变形得2 2 2 24 12 121a b c AD - + =. 同 理 2 2 2 2 4 12 12 1b a c BE - + = ,2 2 2 2 4 12 12 1c b a CF - + = . 故()2 2 2 2 224 3c b a CF BE AD ++= ++. 例2 如图3,△ABC 的内切圆⊙O 与边CA 上的中线BM 交于点G 、H ,并且 点G 在点B 和点H 之间.已知HM BG =,2=AB ,2>BC .那么,当BC 、CA 为何值 D C B E A 图2 F A B 图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运用

教学案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⒈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结论 ⑴怎样测算操场中被一障碍物隔开的两点A、B的距离?小明测量的方法是: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BC,取AC、BC的中点M、N。连结MN,量出MN=20m,这样能算出AB的长吗?AB与MN有何关系?经观察,你猜测 AB与MN的关系是:①②。 ⑵MN这条线段既特殊又重要,我们把它叫做△ABC的 中位线。即连结三角形两边点的线段叫三角 形的。 ⑶一个三角形有条中位线,画出图4的三角形的所有中位线,观察、测量发现: ( )∥( ),( )=( );( )∥( ),( )= ( );( )∥( ),( )= ( )。用语言叙述上述结论:三角形的中位 线并且 . ⑷再画出图2的△ABC的三条中线,它与中位线有何区别? 说明:⑴以上内容让学生按印发的学习提纲在课前完成。⑵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的引入、定理的结论课本是直接给出的,这不符合过程性原则.我们①以“应用性问题”导入,揭示了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强化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②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比较、估计猜测,自己发现结论,

这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少数天才创造的,而是经过努力一般人都可以发现的,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而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⒉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证明结论的思路和方法 ⑴检查课前自学情况。教师提问有关问题,学生回答,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 ⑵教师指出:同学们观察发现的这些结论是否正确,还需严格证明。教师板书,学生在提纲上写已知、求证。 ⑶启导全班学生思考、讨论证法,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研究,收集信息,了解情况。 ①本题与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方法有关?是什么关系?学生进行联想,回答。△ADE与△ABC有何关系?若过D作平行于BC的直线,发现什么(用多媒体演示)?②怎样证一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的一半?学生回答:截(把长的平分)与补(把短的加倍)。经过探讨,学生不难发现以下三种证法:(过程略) 证法㈠: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法㈡: 证法㈢: 说明:定理的证明,不拿现成的方法给学生,而是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联想”到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顺利同化,并引导学生展开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性质1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性质2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定理 2证明 3逆定理 1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不与中位线接触),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1] 三角形的中位线 2证明 如图,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两边中点。 求证DE平行于BC且等于BC/2 方法一:过C作AB的平行线交DE的延长线于G点。 ∵CG∥AD ∴∠A=∠ACG ∵∠AED=∠CEG、AE=CE、∠A=∠ACG(用大括号) ∴△ADE≌△CGE (A.S.A) ∴AD=CG(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D为AB中点 ∴AD=BD ∴BD=CG 又∵BD∥CG ∴BCG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G∥BC且DG=BC ∴DE=DG/2=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成立. 方法二:相似法: ∵D是AB中点 ∴AD:AB=1:2 ∵E是AC中点 ∴AE:AC=1:2 又∵∠A=∠A ∴△ADE∽△ABC ∴AD:AB=AE:AC=DE:BC=1:2

∠ADE=∠B,∠AED=∠C ∴BC=2DE,BC∥DE 方法三:坐标法: 设三角形三点分别为(x1,y1),(x2,y2),(x3,y3) 则一条边长为:根号(x2-x1)^2+(y2-y1)^2 另两边中点为((x1+x3)/2,(y1+y3)/2),和((x2+x3)/2,(y2+y3)/2) 这两中点距离为:根号((x2+x3)/2-(x1+x3)/2)^2+((y2+y3)/2-(y1+y3)/2)^2 最后化简时将x3,y3消掉正好中位线长为其对应边长的一半 方法4: 延长DE到点G,使EG=DE,连接CG ∵点E是AC中点 ∴AE=CE ∵AE=CE、∠AED=∠CEG、DE=GE ∴△ADE≌△CGE (S.A.S) ∴AD=CG、∠G=∠ADE ∵D为AB中点 ∴AD=BD ∴BD=CG ∵点D在边AB上 ∴DB∥CG ∴BCGD是平行四边形 ∴DE=DG/2=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成立[2] 方法五:向量DE=DA+AE=(BA+AC)/2=BC/2[3] ∴DE//BC且DE=BC/2 3逆定理 逆定理一:在三角形内,与三角形的两边相交,平行且等于三角形第三边一半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E//BC,DE=BC/2,则D是AB的中点,E是AC的中点。 证明:∵DE∥BC ∴△ADE∽△ABC ∴AD:AB=AE:AC=DE:BC=1:2 ∴AD=AB/2,AE=AC/2,即D是AB中点,E是AC中点。 逆定理二:在三角形内,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是AB的中点,DE//BC,则E是AC的中点,DE=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 证明:取AC中点E',连接DE',则有 AD=BD,AE'=CE' ∴DE'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 ∴DE'∥BC 又∵DE∥BC

三角形中位线在初中几何中的应用

1 初中几何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初中教材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定理,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梯形中位线定理乃至整个平面几何知识的学习。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1)平行于第三边,这是位置关系;(2)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是数量关系。就第一个特性而言,中位线定理与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中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存在着互逆关系。我们利用这两个特性,能证明(求解)许多几何问题,以下举例说明它的具体应用。 一、证明问题 1、证明角相等关系 例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 对角线AC=BD ,E 、F 分别为AB 、CD 中点,点O 为AC ,BD 的交点,M 、N 为EF 与BD ,AC 的交点。求证:OM=ON 分析:证明OM=ON 可转化成证明 ∠OMN=∠ONM ,由于E 、F 为AB 、CD 的中点这时只要 取AD 中点H 作出△ABD 与 △ACD 的中位线,即可得到EH= 21BD ,HF=2 1 AC,因为AC=BD,从而得到EH=HF 所以∠HEF=∠HFE,因为 EH//BD, FH//AC 所以∠HEF=∠OMN, ∠HFE=∠ANM 从而得到∠DMF=∠ANM 这样要求证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取AD 中点H 并分别连结EH 、HF ,即EF 与FH 分别为△ABD 与△DAC 的中位线。 ∴EH= 21BD ,EH//BD ,HF=2 1 AC ,FH//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而 AC=BD ,∴EH=HF ,∴∠HEF=∠HFE 又∵ EH//BD ,HF//AC ,∴∠HEF=∠DMF ,∠HFE=∠ANM ∴∠DMF=∠ANM ,∴OM=ON 例2、如图、四边ABCD 中,AB=CD , M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EF ⊥MN 交AB 于E ,交CD 于F ,求证: ∠AEF=∠DFE 分析:欲证:∠AEF=∠DFE 。由MN ⊥EF 想到延长BA ,CD 与MN 的延长线交于P 、Q 只需证明∠EPN=∠Q ,如何利用中点的条件? 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线BD ,取BD 的中点G ,则有 12GM AB ∥,1 2 GN CD ∥,由于AB=CD ,进而有GM=GN , ∠GMN=∠GNM 然后再转化∠EPN=∠Q ,从而证出结论。 证明:延长BA ,CD 分别与NM 的延长线交于P 、Q 连结BD , 取BD 的中点G ,连结GM 、GN 。∵G 、M 分别为△ABD 的边BD 、AD 的中点∴ 12GM AB ∥。同理可证:12 GN AB ∥,又∵AB=CD ,∴GM=GN ,∴∠GMN=∠GNM , ∵GM//AB ,GN=CD ,∴∠GMN=∠EPN ,∠GNM=∠Q ,∴∠EPN=∠Q ,又 EF ⊥MN ,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模型应用的思维导图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模型应用的思维导图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知识点,更是一种重要的解题工具,熟练掌握定理的两种模型,能助力数学解题效率,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一、定理模型构建 1.双中点模型 如图1 条件:在△ABC 中,点D 是边AB 的中点,点E 是边AC 的中点; 结论:12;2DE BC BC DE DE BC ?==????? ?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 2.中点+平行线模型 如图1 条件:在△ABC 中,点D 是边AB 的中点,DE ∥BC ; 结论:12;2.DE BC BC DE E AC ?==????? ?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点是的中点 证明:如图2,过点C 作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DE ∥BC ,CF ∥AB, ∴四边形BDFC 是平行四边形,∴BD=CF. ∵AD=BD ,∴AD=CF. ∵CF ∥AB, ∴∠A=∠ACF ,∠ADE=∠EFC ,∴△ADE ≌△CFE ,∴AE=EC ,∴点E 是AC 的中点, DE 是△ABC 的中位线,∴DE=1 2BC. 二、定理常用模型 1.双中点模型 此条件下,完全具备定理的条件,可以直接使用. 2.构造托底平行线型 如图3,在△ABC 中,点D 是边AB 的中点,点E 为AC 上一点,连接DE ,过点B 作BF ∥DE ,则DE 是△ABF 的中位线,定理可用 .

3.构造中点平底线型 如图4,在△ABC 中,点D 是边AB 的中点,过点D 作DE ∥BC ,则DE 是△ABC 的中位线,定理可用. 三、应用剖析 1.平行四边形中构造使用定理 例1 (2020?陕西)如图5,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5,BC=8.E 是边BC 的中点,F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内一点,且∠BFC=90°.连接AF 并延长,交CD 于点G .若EF ∥AB ,则DG 的长为 ( ) A. 5 2 B .32 C . 3 D .2 解析:如图5,延长CD ,交BF 的延长线于点H ,∵E 是边BC 的中点,∠BFC=90°,∴EB=EF=EC=1 2BC=4,∵EF ∥AB ,CD ∥AB ,∴EF ∥CD ,∵E 是边BC 的中点,∴EF 是三角形BCH 的中位线, ∴CH=8,DH=5,易证△ABF ≌△GHF ,∴AB=GH=5,∴AH=CG=BH-BA=BC-BA=8-5=3, ∴DG=GH-DH=5-3=2,∴选D. 点评:解答时,把握三个关键,一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原理;二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是构造中点型全等三角形法,这些都是解题的核心要素. 例2(2020?凉山州)如图6,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OE ∥AB 交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优秀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认知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及其性质定理,重点是熟悉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个定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本节课利用几何画版平台,动态演示了例题几何图形的多种变化,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的动与静、变与不变这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定理的实质和定理的应用。 难点: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计思路及应用分析 导读 1.概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 2.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 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注意: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的中线不同。 C B A E D C B A E D 对比: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它们组成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相交于一点。 C B A E D C B A E D F F 特别强调了本节课的制作特色是动态演示,学习方法是探索研究。 这里用动态连结并配上音 乐,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这里的三条中位线和三条 中线使用闪烁的手法,加 强对比的效果。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定理表达式 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结CF 。 演示:打开几何画板 1.依次拖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注意DE 和 BC 长度的变化,观察它们的数量关系。 2.自点 D 作 BC 的平行线 FG ,再拖动三个顶点,观察 DE 与 BC 的位置关系。 定理表达式更能清楚地反 映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较多,因为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里只选用了一种学生比较熟悉的直接证法。 也可以先演示再证明,通过 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和第三边的数量关系以及位置关系。 说明:关闭几何画板时,选择“不保存”。 本例题选自课本,证法一与课本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连辅助线。 C B A E D A B C D E F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4.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二学生 2、课时:1课时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2张三角形纸,剪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设景激趣,引入新课概念学习,感悟新知拼图活动,探索定理巩固练习,强化新知小结归纳,作业布置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动手实践探索(请您做一做:让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 1、找出三边的中点 2、连接6点中的任意两点 3、找找哪些线是你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未曾学过的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让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会发现有3条是已经学过的中线,有3条是没有学过的。最终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也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形的中位线。这样做,既让学生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又让学生在无形中区分了三角形的中线和三角形中位线 (二)概念学习,感悟新知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E、EF、DF是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 跟踪训练: ①如果D、E分别为AB、AC的中点,那么DE为△ABC的; ②如果DE为△ABC的中位线,那么D、E分别为AB、AC的。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为了及时的使学生加深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印象,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设立了以上两道简单的抢答题,让学生学会及时的从图中找出信息。 (三)拼图活动、探索定理 C B A F E D C B E D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表格版)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能力与过程目标: 借助动手操作及动画变换等形式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方法】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探索、猜测、联想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学用具】 教师:三角尺、剪刀、三角形纸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基本学具、导学案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设计故事和问题情境导入,以学案导学,变静态、封闭型课堂为动态、开放性的知识互动交流和探究。借助动手操作演示,配合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的动态辅助演示,用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简单的操作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构建各种数学模型,总结数学思想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选用的习题练习又易到难,梯度递升,贯穿了转化、一题多解、方程、倍分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融知识生成与解决途径于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

九年级数学上册中位线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四会”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

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四会”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一是线段的位置关系,另一个是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个定理在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三角形的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当三角形中有中点时,往往借助三角形中位线来解决相关问题.那么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我们应该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本文所要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 一、会求值 例1:如图1,在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如果2EF =,那么ABCD 的周长是( ). A .4 B .8 C .12 D .16 析解:因为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所以EF 是 ABC ?的中位线,则12 EF BC =,24BC EF ==.故菱形ABCD 的周长为416BC =,选D . 二、会证明 例2:如图2,在ABC ?中,90BAC ∠=,延长BA 到点D ,使12 AD AB =,点E 、F 分别为边BC 、AC 的中点.求证DF BE =. 分析:由题意知点E 是Rt ABC ?斜边中点,作出斜边中线AE 后,有12AE BC = .另外,点F 又是AC 的中点,所以EF 是ABC ?的中位线,EF ∥AB 且12 EF AB =.这样,就可证得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有12 DF AE BC BE ===,问题得证. 证明:连接AE ,则12AE BC BE = =. ∵E 、F 分别为边BC 、AC 的中点, ∴EF 是ABC ?的中位线, ∴EF ∥AB ,12EF AB = . 又∵12 AD AB =, ∴EF AD =. 而EF ∥AD , ∴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知识点回顾(笔记) 证一证 如图,在△ABC 中,点D,E 分别是AB,AC 边的中点. 1 .2 DE BC DE BC =求证:∥, 证法1: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接AF 、CF 、DC . ∵AE=EC ,DE=EF , ∴四边形ADCF 是_______________. ∴CF ∥AD ,CF=AD , ∴CF_____BD ,CF_____BD , ∴四边形BCFD 是____________ ∴DF_____BC ,DF_______BC , 12 DE DF =又∵, ∴DE_____BC ,DE=______BC. 证法2:证明:延长DE 到F ,使EF=DE .连接FC . ∵∠AED=∠CEF ,AE=CE , ∴△ADE_____△CFE .(全等) ∴∠ADE=∠_____,AD=_______, ∴CF______AD,∴BD______CF. ∴四边形BCFD 是___________________. ∴DF_______BC. 12DE DF =又∵, ∴DE_____BC ,DE=______BC.

类型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及运用 例1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C、BC的中点,AF平分∠CAB,交DE于点F.若DF=3,求AC的长. 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分别是AD、BC、BD的中点,∠ABD=20°,∠BDC=70°,求∠PMN的度数. 类型2中位线辅助线的构造 例3如图,在△ABC中,AB=AC,E为AB的中点,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BD=AB,求证:CD=2CE. 例4. 如图,在△ABC中,AB=AC,CD是AB边上的中线,延长AB到点E,使BE=AB,连接CE.求 证:CD= CE。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2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平面几何中十分重要的性质,它说明中位线的位置与第三边平行,长度是第三边的一半,应用它可解许多几何题,如:1.说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例1如图1,AD是△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BE交AC于F, AF=1 3 AC.试说明EF= 1 4 BF. 解:取CF的中点H,联结DH,则DH为△CBF的中位线. 又因为AF=1 3 AC,即F为AH的中点,则EF为△ADH的中位线,故DH= 1 2BF,EF= 1 3 DH,所以EF= 1 4 BF. 2.说明两线平行 例2如图2,自△ABC的顶点A向∠B和∠C的平分线作垂线,D、E为 垂足.试说明DE∥BC. 解:延长AE、AD交BC与BC的延长线于N、M.由∠1=∠2,BD⊥AM,可得AD=DM.同理可得AE=EN.故DE为△ANM的中位线.所以DE∥MN,即DE∥BC.

3.说明线段相等 例3如图3,D、E分别是△ABC的边AB、AC上的点,且BD=CE,M、N分别为BE、CD的中点,直线MN分别交AB、AC于P、Q.试说明AP=AQ. 解:取BC中点F,联结MF与NF. 因为BM=ME,BF=FC. 所以MF∥CE,且MF=1 2 CE. 同理可得NF∥BD,且NF=1 2 BD.且又BD=CE,所以MF=NF,故∠3=∠4, 又∠1=∠4,∠2=∠3,所以∠1=∠2,故AP=AQ. 4.说明两角相等 例4如图4,在△ABC中,M、N分别在AB、AC上,且BM=CN,D、E 分别为MN与BC的中点,AP∥DE交BC于P.试说明∠BAP=∠CAP. 解:联结BN并取中点Q,联结DQ与EQ,则DQ∥BM,且DQ=1 2 BM, EQ∥CN,且EQ=1 2 CN,又BM=CN,所以DQ=EQ,故∠1=∠2,因为AB∥DQ, DE∥AP,所以∠1=∠BAP.因为QE∥NC,DE∥AP,所以∠2=∠CAP,所以∠BAP=∠CAP.

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定理

《§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3)----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定理》 教学设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阿合奇县同心中学 王全才 课题:§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定理 一、教材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p47—49页,§18.1 平行四边形中§18.1.2 平行四边形的 判定中的第3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中位线是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后的第四条 重要线段,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深化.采用由 特殊的点——“中点”入手来研究,显示了其独到之处. 三角形中位 线定理的证明更是与三角形的全等紧密相连,作为一种暗线贯穿于整 个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解决直线平行和线段 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证题思路.三角形中位 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以及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位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掌握它的性质,几何语言的表述,会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定理的探索、得出过程,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探索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培养学生的参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 (1)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的探究与证明方法; (2)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1)猜想结论,实践探究,动手操作的效果与意义; (2)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的思维拓展与前后知识的贯穿联系,几何辅助线的添加画法。 六、难点的突破: (1)实践性的用动手剪,拼,度量以达验证; (2)证明思维中的拓展以联系平行四边形性的探讨方法,一题多解。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三角尺、学生作的三角形、学生用剪刀、彩 色粉笔。 八、教学方法:猜想法、动手演示实验法、类比法、归纳法、应用举 例法、自主探究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题1]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线? 动手画一画(让学生边画边回忆,同时为引入新知铺垫,通过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逆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不与中位线接触),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下面整理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逆定理,供大家参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不与中位线接触),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证明: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两边中点。求证DE平行于BC且等于BC/2 过C作AB的平行线交DE的延长线于G点。 ∵CG∥AD ∴∠A=∠ACG ∵∠AED=∠CEG、AE=CE、∠A=∠ACG(用大括号) ∴△ADE≌△CGE (A.S.A) ∴AD=CG(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D为AB中点 ∴AD=BD ∴BD=CG 又∵BD∥CG ∴BCG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G∥BC且DG=BC ∴DE=DG/2=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成立 逆定理 逆定理一:在三角形内,与三角形的两边相交,平行且等于三角形第三边一半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证明:∵DE∥BC

∴△ADE∽△ABC ∴AD:AB=AE:AC=DE:BC=1:2 ∴AD=AB/2,AE=AC/2,即D是AB中点,E是AC中点。 逆定理二:在三角形内,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证明:取AC中点E',连接DE',则有 AD=BD,AE'=CE' ∴DE'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 ∴DE'∥BC 又∵DE∥BC ∴DE和DE'重合(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E是中点,DE=BC/2 注意:在三角形内部,经过一边中点,且等于第三边一半的线段不一定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浅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法

浅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几种证法 康园中学校 张瑜 摘要:华师大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中,学生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 明方法我与学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了十种类型的方法,下面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这些证法与大家共同分享。共有十种不同的类型:动手操作法、相似法、倍长法、平行法、翻折法、作高法、构造法、旋转法、同一法、反证法。 关键词: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二十八种不同的证法。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如图,已知△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两边中点。求证:DE ‖BC ,DE= 21 BC 。 一、类型一:动手操作法 方法1:度量法 华师大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即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简单的说理验证),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即严格地利用定理进行证明)。因此运用合情推理,可以采用度量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首先用 直尺分别量出DE 、BC 的长,看是否满足DE=2 1 BC ,再用量角器分别量出∠ADE 和∠B 的度数,看是否相 等,从而判断是否平行。 二、类型一:相似法 方法2:相似法一 根据AD=21AB ,AE=2 1 AC ,∠DAE=∠BAC ,从而得到△ADE ∽△ABC 。于是∠ADE=∠ABC , DE:BC=AD:AB=1:2。轻松得到DE ‖BC ,DE=2 1 BC 。 方法3:相似法二 过点D 作DF ⊥AC 于F ,过点B 作BG ⊥AC 于G ,则DF//BG ,于是△ADF ∽△ABG ,得到DF=2 1 BG ,AF=FG 。 因为AE=EC ,所以FE=2 1GC 。根据DF:BG=FE:GC ,∠DFE=∠BGC=900 ,得到△DFE ∽△BGC ,从而命题得证。 三、类型三:倍长法 方法4:中位线倍长法一: 这是常用的方法,也是北师大教材中使用的方法。延长DE 至F ,使EF=DE ,连接FC ,则△ADE ≌△FEC , A B C D E A B C D E F G A D E B C F A D E B C F A D E B C G F A D E B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方法5 方法6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案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课时:1 3、学科:数学 4、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若干张三角形纸板,彩色油性笔,剪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本节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3课时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既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打下基础,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归纳、类比、转化等化归思想,它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拼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教学方法】 《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 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设景激趣,引入新课 概念学习,感悟新知 拼图活动,探索定理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小结归纳,作业布置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 为了测量广场上的小假山外围圆形的宽(不能直接测量) 在平地上选一点A ,再分别找出线段AB 、 AC 的中点D 、E ,若测出DE 的长,就可以求出宽BC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 问题是一切学习探究的先父,教材中创设的问题情境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突破。这里创设了一个现实情景,在这里教师不急予让学生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为了让学生主动的获得新知,先让学生动手做以下一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活动。 (二)概念学习(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1、 @ 2、 动手实践探索 。请您做一做(让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 1、找出三边的中点 2、连接6点中的任意两点 3、找找哪些线是你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未曾学过的 B 】 A C D E

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四边形中的常见应用

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四边形中的常见应用 单纯的三角形中位线问题并不复杂,但把它放到四边形中就难多了。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有序地讨论这些问题。 例1.已知点E 、F 、G 、H 分别是四边形ABCD 四边的中点,试问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吗? 分析:这是个引子问题,也是个基础问题。只要连结四边形ABCD 的一条对角线,再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解决问题。它也有许多引伸。如:当四边形ABCD 满足什么样条件时,连结它四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答案是对角线相等。想想为什么? 例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试说明AD+BC >2EF 。 分析:本题看条件很简单,如何得结论似乎无处入手。但只要想到三角形中位线,知道构造三角形,这问题也不难。 解:连结BD ,取BD 中点为H ,连结EH 、FH 。 因为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所以EH= 21AD,FH=2 1 BC, 又EH+FH>EF ,所以21AD+2 1 BC>EF, 即AD+BC >2EF 。 例3.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AC 、BD 交于点O ,且AC =BD ,点E 、F 分别是AB 、CD 中点,连结EF 交AC 、BD 于G 、H ,试说明OG =OH 。 分析:本题看条件比例3多了一个条件,但解题仍比较困难,这时经验与想象力就很重要了。 解:取BC 中点为M ,连结ME 、MF

因为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所以ME=21AC,MF=2 1 BD , ME ∥AC ,MF ∥BD , 又AC =BD ,所以ME =MF , 则∠MEF =∠MFE. 又ME ∥AC ,MF ∥BD ,所以∠1=∠MEF ,∠2=∠MFE , 所以∠1=∠2,OG =OH. 下面两道题留给同学们思考。 (1)已知:四边形ABCD ,点M 、N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点P 、Q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且AC =BD ,试说明MN ⊥PQ 。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AB =CD ,点E 、F 分别 是AD 、BC 的中点,BA 、CD 的延长线交EF 的延长线于点 G 、H ,试说明∠BGF =∠CHF 。 三角形中位线辅助线的应用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重要定理,它不仅反映了图形间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还揭示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以解决许多相关的问题. 一、借助中位线定理选择结论 例1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 中,R 、P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E 、F 分别是AP 、RP 的中点,当点P 在CD 上从C 向D 移动而点R 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 )线段EF 的长逐渐增大 (B )线段EF 的长逐渐减小 (C )线段EF 的长不变 (D )线段EF 的长与点P 的位置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