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食物性味归经与功效
食物性中药

食物性中药食物性中药食疗中药,是指具有营养保健和防病治病作用的食物性中药。
其特点是具有药、食两重性。
在古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不仅能充饥,还有很好的保健治疗作用,可药食两用。
《素问·脏器法时论》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可见保健养生之道,药补不如食补。
食疗中药可分为谷、果、菜、禽、水产等类,可食性强,易于接受,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佳品。
一.谷物类粳米:【异名】大米、硬米、嘉蔬。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化学成分】含淀粉75%、蛋白质8%左右、脂肪0。
5-1%及少量维生素B等。
【性味归经】甘,平。
入脾、胃经。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用法】蒸食,煮粥,或配制药膳、药粥等。
内寒者少食。
【附】籼米、糯米:籼米、糯米与粳米来源于同种植物。
籼米粒较细长,粘性较小,胀性大;糯米粒有同籼米者,也有同粳米形较圆短者,唯含糊精量大,粘性最强,胀性小。
籼米、糯米与粳米功效主治基本相同,但性温,多食生热,易致大便干燥。
粟米:【异名】谷子、粟谷、小米、粱米、白粱粟、粢米、硬粟、寒粟、黄粟、稞子、籼粟。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粟和种仁。
【化学成分】含淀粉63。
27%、脂肪1。
41%、还原糖2。
03%、总氮2。
48%、蛋白氮2。
41%。
蛋白质为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并且含固体和液体脂肪酸等。
米粒的外层薄膜上含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钙、磷、铁)。
【性味归经】甘、咸,凉。
陈粟米苦,寒。
入肾、脾、胃经。
【功效主治】和中,益肾,除热,解毒。
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
陈粟米能止痢,解烦渴。
小米适于治疗脾、胃、肾湿热导致的小便淋涩不尽。
【用法】煎汤或煮粥。
素体虚寒、小便清长者少食。
淘米时不要用手搓,忌长时间浸泡或用热水淘米。
药食两用及功效

丁香归脾、胃、肺、肾经功能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八角茴香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等。
对于治疗小肠气坠、疝气偏坠、腰重刺胀、腰病如刺、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风毒湿气,攻疰成疮,皮肉紫破脓坏,行步无力,皮肉燥热等有显著刀豆温中下气、止呕逆、益肾的功效小茴香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
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小蓟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山药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频、遗精、妇女带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山楂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马齿苋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痕疬。
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
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
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乌梅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木瓜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络,活筋骨,降血压火麻仁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代代花甘、微苦,平。
理气宽胸,开胃止呕。
治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胃痛,腹痛。
玉竹养阴、润燥、清热、生津、止咳等功效。
用作滋补药品,主治热病伤阴、虚热燥咳、心脏病、糖尿病、结核病等症,并可作高级滋补食品、佳肴和饮料,具有保健作用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白芷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
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白果敛肺气、定痰喘、止带浊、止泻泄、解毒、缩小便,主治哮喘痰嗽、带下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
白果具有通畅血管、保护肝脏、改善大脑功能、润皮肤、抗衰老、治疗老年痴呆症和脑供血不足等功效。
可用作食品的食材详细名单-药食两用的中药材

可用作食品的食材名单—药食两用中药材目录1丁香 (3)2八角茴香 (3)3刀豆 (3)4小茴香 (3)5小蓟 (4)6山药 (4)7山楂 (4)8马齿苋 (5)9乌梢蛇 (5)10乌梅 (5)11木瓜 (6)12火麻仁 (6)13代代花 (6)14玉竹 (7)15甘草 (7)16白芷 (7)17白果 (7)18白扁豆 (8)19龙眼肉(桂圆) (8)20决明子 (8)21百合 (9)22肉豆蔻 (9)23肉桂 (9)25余甘子 (9)26佛手 (10)27杏仁(甜、苦)(苦杏仁) (10)28沙棘 (11)29牡蛎 (11)30芡实 (12)31花椒 (12)32赤小豆 (13)33阿胶 (14)34鸡内金 (14)35麦芽 (14)36昆布 (14)37枣(大枣、、酸枣、黑枣)(大枣) (15)38罗汉果 (15)39郁李仁 (15)40金银花 (16)41青果 (16)42鱼腥草 (17)44枳椇子 (17)45枸杞子 (17)46栀子 (17)47砂仁 (18)48胖大海 (18)49茯苓 (18)50香橼 (18)51香薷([xiāngrú]) (19)52桃仁 (19)53桑叶 (20)54桑椹 (20)55桔梗[jiégěng] (20)56益智仁 (20)57荷叶 (21)58莱菔子 (21)59莲子 (21)60高良姜 (21)61淡竹叶 (21)62淡豆豉 (22)63菊花 (22)64菊苣 (22)65黄芥子(芥子) (22)66黄精 (22)67紫苏 (23)67.1紫苏子 (24)67.2紫苏叶 (24)67.3紫苏梗 (24)68葛根 (24)69黑芝麻 (24)70黑胡椒 (25)71槐米 (25)72槐花 (25)73蒲公英 (25)74蜂蜜 (26)75榧子[fěizǐ] (26)76酸枣仁 (26)77鲜白茅根 (26)78鲜芦根 (27)79蝮蛇 (27)80陈皮 (27)81橘红 (28)82薄荷 (28)83薏苡仁 (28)85覆盆子 (29)86藿香(广藿香) (29)1丁香【性味与归经】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功能与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药食同源物品性味归经及药理分类目录

药名
性味
功效
乌梅
酸、涩,平,肝脾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
肺大肠
安蛔止痛
肉豆蔻
辛温,脾胃大肠 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第二、固精缩尿止带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覆盆子
甘、酸,微温,肝 固精缩尿,益肾养肝
莲子
甘、涩,平,脾肾 补脾止泻,固涩止带,益肾固精,
心
养心安神
芡实
甘、涩,平,脾肾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除湿止带
小茴香 花椒
辛,温,肝肾脾胃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辛,热,脾胃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高良姜
辛,热,脾胃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胡椒
辛热,胃大肠
温中止痛,下气消痰。
理气药
凡以疏里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理气药,又谓行气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黄芥子 代代花 橘皮
辛,温,肺
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消肿散结
微寒,苦酸。肝胃 行气宽中,消食,化痰
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第一、 凉血止血药
药名 小蓟
性味 苦甘凉,心肝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槐米 鲜白茅根 槐花
苦微寒,肝大肠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味甘,性寒。归心 、肺、胃、膀胱经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苦微寒,肝大肠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第二、 温经止血药
青果
涩、酸、甘、平 入肺、胃经。
清肺,利咽,生津,解毒
白芷 第二 、发散风热药
辛,温,肺胃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
药名 薄荷
性味 辛,凉;肺肝
中国卫生部批准的--87种药食两用食品

25余甘子性味味甘、微涩,性凉。功用主治清热利咽、润肺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口干、烦渴、牙痛、维生素C缺乏症。1、治上感发热、咽喉痛:余甘子20个,生食。或余甘子20个,岗梅根30克,银花30克,连乔30克,水煎服,每日2次。2、治乙型肝炎:余甘果加工提纯的结晶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3、治牙痛:余甘子15个,细辛9克,石膏30克,知母9克,水煎服,每日1-2次。用法用量生食或水煎服。每次10-30个。宜忌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
18白扁豆性味归经甘,微温脾、胃功效健脾化湿:脾虚挟湿证(参苓白散),暑湿证(香薷散)生用清热养胃,炒用健脾止泻,扁豆内含毒性蛋白质,生用有毒.用量3钱
19白扁豆花性寻味甘,平功效消暑化湿和胃:夏伤暑湿,发热泄泻或下痢,以及赤白带下等症
20龙眼肉性味归经甘,温心、脾功效补心脾益气血:心脾两虚证(归脾汤),气血双亏证(玉灵膏,龙眼酒)内有火,痰饮气滞及湿阻中满者忌服,本品甘温滋润,不利於表邪的解除.用量1-3钱
28沙棘性味性温,味酸、涩。功能主治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用于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食积腹痛、跌仆瘀肿、瘀血经闭。用量3-9g。
29牡功效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性味归经微寒,无毒。入肝、肾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用药忌宜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29-1生牡平肝镇静之功见长,适於阴虚阳亢之症,牡,功偏收敛固涩,制酸止痛,适用於滑脱证及胃脘痛,本品有收敛作用,湿热实邪者忌用,牡肉著名之海珍品,在食疗上认有补益阴阳气血之功,用治贫血.盗汗,牡与龙骨二药功效相近,均有平抑肝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作用,常相须用,同治阴虚阳亢,头目眩晕,惊悸狂躁,心烦不眠,以及各种体虚滑脱证,然而,龙骨入心经主,以镇静安神见长,固涩之功优於牡,而无软坚散结作用,牡入肝经主,以平肝潜阳,清热益阴胜,收敛固涩之力逊於龙骨,并有软坚散结作用.
药食两用食材功效

药用价值: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主治赤白痢疾,二便不通,目赤咽痛,鼻衄等病症。具 体如下:清肝明目。用于角膜云翳,目赤肿痛。凉血解毒,止痢。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红崩白 带,痔疮。 肺、 食用价值:苋菜能补气、清热、明目、滑胎、利大小肠,且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 大肠经 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肉痉挛。还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 促进造血等功能。也可以减肥清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5用于痢疾便血或湿热腹胀,热淋,小 便短赤,虚人、老人大便难等症。 肾,胃, 食用价值:清热利湿,补肝肾,降血脂,补钙,助消化,耐缺氧去疲劳,放肠癌,减肥 膀胱 药用价值 性味:;寒,功能主治:利咽;通淋;下乳;调经。 主咽喉肿痛;小便淋涩;预防糖尿 病;预防癌症;保护胃黏膜。 药用价值:清热解毒、滑肠、润燥、凉血、生肌;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疖肿、皮肤炎症等病 食用价值:木耳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铁,全草供药用,为缓泻剂,有滑肠、散热、利大小便的 心肝脾 功效;花汁有清血解毒作用,能解痘毒,外敷治痈毒及乳头破裂。果汁可作无害的食品着色剂。美 大肠 味而且营养素含量极其丰富,尤其钙、铁等元素含量甚高, 而且热量低、脂肪少,经常食用有降血 小肠经 压、益肝、清热凉血、利尿、防止便秘等功效,极适宜老年人食用。木耳菜草酸含量极低,是补钙 的优选经济菜。同时木耳菜菜叶中富含一种黏液,对抗癌防癌有很好的作用 功效:祛风热利湿,活血散瘀。甘露子主治黄疸,尿路感染,风热感冒,肺结核;外用治疮毒肿 痛,蛇虫咬伤。 食用价值:蛋白质的含量是番茄的五倍左右,维生素A的含量是白花菜的46倍,维生素C,远远超过 其他一般的白菜,番茄等蔬菜。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还是具有抗癌功效的美容食物。
菊芋
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物质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与宜忌汇总表

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物质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与宜忌汇总表提醒:以下介绍仅针对专业人士用于食品生产参考用,不构成用药建议,用药及治病请遵医嘱。
01药食同源物质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阿胶【性味与归经】甘,平。
归肺、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痪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八角茴香【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肝、肾、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等。
对于治疗小肠气坠、疝气偏坠、腰重刺胀、腰病如刺、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风毒湿气,攻疰成疮,皮肉紫破脓坏,行步无力,皮肉燥热等有显著。
白扁豆【性味与归经】甘,微温。
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塘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炒白扁豆健脾化湿。
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白扁豆花【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消暑化湿。
治痢疾,泄泻,赤白带下白果【性味与归经】甘、苦、涩,平;有毒。
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用千痰多喘咳,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白芷【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勋,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
百合【性味与归经】甘,寒。
归心、肺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薄荷【性味与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赤小豆【性味与归经】甘、酸,平。
归心、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疽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痀腹痛。
代代花(玳玳花)【性味与归经】辛、甘、微苦、平,归肝、胃经。
17 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7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丁香辛、温,脾、胃、肾经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2~5克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八角茴香辛、甘、温。
归肝、肾、脾经。
1、具有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3刀豆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1、具有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的功效。
2、主治虚寒呃逆,肾虚腰痛。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4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膀胱、胃经1、具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脘腹冷痛,食少吐泻,胁痛,肾虚腰痛,痛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5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
6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便溏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等。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甘遂。
与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等碱性药物合用降低药效。
2、中西药配伍禁忌:(1)慎与维生素C及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可使上述药物分解,药效降低。
(2)慎与降糖药同用。
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食两用食物性味归经与功效张刚药食两用食物性味归经与功效1.丁香【性味归经】辛、温,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用量用法】2~5克。
【用药忌宜】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八角茴香【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肝、肾、脾经。
【功效应用】1.散寒、暖肝、温肾、止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肾虚腰痛。
2.理气开胃:脘腹疼痛;呕吐食少。
【用量用法】5克。
3.刀豆【性味归经】甘,温。
归胃、肾经。
【功效应用】1.降气止呕:用治虚寒性呃逆呕吐,腹胀等症。
2.温肾助阳:用于肾虚腰痛,以刀豆2粒,包于猪肾内,烧熟食用。
【用量用法】10~15克。
4.小茴香【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应用】 1.散寒止痛:主治寒疝腹痛及睾丸偏坠肿痛。
每与暖肝行气止痛药同用。
2.行气和胃:可治胃寒胀痛,食少呕吐等症。
可伍温中散寒药。
【用量用法】3~8克。
5.小蓟【性味归经】甘、凉。
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凉血、祛瘀、止血。
主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7.5~15克(鲜者50~100克);捣汁或研末。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6.山药【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 1.益气养肺:脾胃虚弱症,肺虚症. 2.补脾肺肾:消渴症(,肾阴虚症。
【用量用法】15克。
【用药忌宜】本品养阴而兼涩性,能助湿,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单独用,实热邪实者忌用。
7.山楂【性味归经】酸、甘、微温。
归脾、胃、肝经。
【功效应用】1.消食化积:食滞不化,脘腹胀痛或泄泻 .2.活血散瘀:產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疝气或睾丸偏坠疼痛。
【用量用法】10~15克,大剂量30克。
【用药忌宜】脾胃虚弱者慎服,山楂与莱菔子均有较好的消食化积之功,所不同的是,山楂长于消肉积,消积力较好,且长于活血化瘀,莱菔子长于治积滞腹胀痛较重者,攻积力强而兼降气消痰.8.马齿苋【性味归经】酸、寒。
归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 1.清热解毒凉血:湿热泻痢;热毒痈癤;赤白带下 2.止血通淋:崩漏;血淋;热淋【用量用法】用量10克。
9.乌梢蛇【性味归经】甘、平、无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可用于风湿顽痹、惊痫、皮肤疥癣及麻风病。
多研末用,或浸酒服。
治风湿麻痹,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配伍;惊痫抽搐,可配伍蜈蚣、全蝎等应用。
【用量用法】3~12克。
【用药忌宜】血虚生风者忌用。
10.乌梅【性味归经】酸、平。
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敛肺:肺虚久咳。
2.涩肠:久泻久痢。
3.生津:虚热口渴.4.安蛔:蛔厥腹痛。
【用量用法】10~15克。
【用药忌宜】本品酸涩收敛,内有实热积滞者不宜单用。
11.木瓜【性味归经】酸、温。
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1.舒经活络,适用于风湿痹症,手足麻木,腰膝疼痛,筋骨无力,配伍祛风湿药同用。
2.化湿和胃:主治湿浊伤中,吐泻转筋;脚气肿痛,冲心烦闷。
常配温化寒湿药。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胃津不足,口干口渴,食少纳呆之症。
【用量用法】6~12克。
12.火麻仁【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润燥、杀虫:发落不生;疮癞。
【用量用法】10~15克。
【用药忌宜】本品食入量大,可引起中毒。
症状为恶心、恶吐,腹泻,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错乱,昏迷,瞳乳散大等。
13.代代花【性味】甘,微苦。
【功效应用】气郁不舒,胃脘痛,胸腹胀满【用量用法】3~4.5克。
14.玉竹【性味归经】甘、平。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滋阴润肺:用于燥咳痰粘,阴虚劳咳。
2.滋阴:用于阴虚之体,外感风热而发热咳嗽,咽痛口渴。
3.养胃生津:用于热伤胃阴,舌干食少。
【用量用法】10~15克,清热养阴宜生用,滋补养阴宜制用。
15.甘草【性味归经】甘,平。
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应用】 1.补脾益气:用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2.润肺止咳:用治咳嗽气喘,适当配伍后,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3.缓急止痛:适于腹中挛急作痛及四肢拘挛疼痛,每与白芍同用。
4.缓和药性:可用于缓解某些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并用以协调药物间的联合作用。
此外,用治食物,药物,农药引起的中毒,本品又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用量用法】2~10克。
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以炙用。
【用药忌宜】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大量久服可引起水肿,也应注意。
湿盛中满者忌服。
16.白芷【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脾经。
【功效应用】 1.祛风除湿通窍止痛:外感风邪,头痛,眉稜骨痛,牙痛,鼻渊,风湿痹痛,皮肤风湿瘙痒,妇女白带过多2.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用量用法】5~15克。
【用药忌宜】阴虚血热者忌服,痈疽溃后宜渐减去。
17.白果【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小毒。
归肺经。
【功效应用】 1.敛肺平喘:哮喘痰嗽,肺热痰喘,肺虚咳喘。
2.收涩止带:湿热或脾虚带下,白浊小便频数等症。
【用量用法】5~10克。
【用药忌宜】生用毒性大,易中毒,大量或生食易引起中毒,宜加注意,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银杏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肠昏顿,白果中毒成分叫白果中毒素,最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可迅速出现头痛,惊厥,抽搐,呼吸困难,昏迷,最后死于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利尿.尽快排毒,服鸡蛋清,或用甘草或白果壳。
18.白扁豆【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健脾化湿:脾虚挟湿症,暑湿症。
【用量用法】15克。
生用清热养胃,炒用健脾止泻。
【用药忌宜】扁豆内含毒性蛋白质,生用有毒。
19.白扁豆花【性味】甘,平。
【功效应用】消暑化湿和胃:夏伤暑湿,发热泄泻或下痢,以及赤白带下等症20.龙眼肉【性味归经】甘、温。
归心、脾经。
【功效应用】补心脾益气血:心脾两虚症,气血双亏症。
【用量用法】9 ~15克。
【用药忌宜】内有郁火,痰饮气滞及湿阻中满者忌服,本品甘温滋润,不利于表邪的解除. 21.决明子【性味归经】甘、苦,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清肝明目:肝热或风热的目赤肿痛,青盲内障,雀目。
2.平肝潜阳: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症.3.润肠通便:热结或肠燥便秘症【用量用法】10~15克。
生品,性较凉,清肝明目,祛风散热之力较强,多用于实症目疾,炒用,清肝疏风之力略减。
角膜炎。
【用药忌宜】本品性寒降泄,故风脾虚泄泻,或低血压者忌用。
石决明与决明子,两药均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之功,对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扰的头目眩晕,目赤肿痛等症,皆可用治,但石决明咸寒质重,以平抑肝阳为胜,兼有滋养肝阴作用,决明子苦寒,功偏清肝,疏风,多用于肝经实火,目赤肿痛之症,如睫膜炎.22.百合【性味归经】甘、寒。
归肺、心经。
【功效应用】1.润肺止咳:诸症肺热久咳,痰中带血,及劳热咳血等症。
2,清心安神;可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虚烦不安,失眠多梦等症。
【用量用法】10~30克。
23.肉豆蔻【性味归经】辛、温。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涩肠止泻:主治中焦虚寒,脾虚久泻及脾肾虚寒,五更泻等。
配伍益气温阳药同用。
2.温中行气:适用于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
常配行气温中药。
【用量用法】3~10克;入丸散剂每次1.5~3克。
煨用可增强温中止泻之功。
【用药忌宜】湿热泻痢者忌用.24.肉桂【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应用】 1.补命门火:命门火衰症。
2.散寒温脾止痛:脘腹冷痛或吐泻;寒疝疼痛。
3.温煦气血:妇女经寒血滞诸症,产后瘀滞腹痛(殿胞煎),阴疽,痈疡脓成不溃或久溃;气血虚症。
肉桂辛热而偏于温暖下焦,为温补命火之要药.【用量用法】用量60克。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里有实热,不要用,桂枝辛温,偏于上行而散寒解表,走四肢而温通经脉,25.余甘子【性味】味甘、微涩,性凉。
【功效应用】清热利咽、润肺止咳。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口干、烦渴、牙痛、维生素C缺乏症。
【用量用法】生食或水煎服。
每次10~30个。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
26.佛手【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 1.舒肝理气:肝郁气滞症;脾胃气滞症。
2.和中化痰:咳嗽痰多症佛手花药力较为缓和。
【用量用法】60克。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者慎用。
27.杏仁【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 1.止咳平喘:风寒或风热咳嗽,燥热咳嗽,肺热咳喘。
2.润肠通便:肠燥便秘症。
炒杏仁,经炒后微去油脂,其苦泄之性减缓,多用于体虚脾弱者之咳喘症,杏仁霜,除去油脂,几无润肠通便作用,多用于大便易动者的咳喘症,本品苦温泄肺,不宜于阴虚咳嗽或虚咳之症.【用量用法】10克。
【用药忌宜】大便溏泄者或婴儿应慎用,本品有小毒,勿过量,中毒症状轻者,头晕乏力,吐泻,腹痛,上腹部烧灼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严重者,昏迷,痉挛,解救方法,用鲜萝卜,取汁服,或用蕹菜。
附:甜杏仁【性味归经】味甘、性平。
归肺、大肠经。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0~15钱;或入丸剂。
外用:捣敷。
28.沙棘【性味】性温,味酸、涩。
【功效应用】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
用于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食积腹痛、跌仆瘀肿、瘀血经闭。
【用量用法】3~9克。
29.牡蛎【性味归经】微寒,无毒。
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15~50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用药忌宜】《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
附.生牡蛎平肝镇静之功见长,适于阴虚阳亢之症,煅牡蛎,功偏收敛固涩,制酸止痛,适用于滑脱症及胃脘痛,本品有收敛作用,湿热实邪者忌用,牡蛎肉为著名之海珍品,在食疗上认为有补益阴阳气血之功,用治贫血.盗汗,牡蛎与龙骨二药功效相近,均有平抑肝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作用,常相须为用,同治阴虚阳亢,头目眩晕,惊悸狂躁,心烦不眠,以及各种体虚滑脱症,然而,龙骨入心经为主,以镇静安神见长,固涩之功优于牡蛎,而无软坚散结作用,牡蛎入肝经为主,以平肝潜阳,清热益阴为胜,收敛固涩之力逊于龙骨,并有软坚散结作用.30.芡实【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效应用】1.补脾去湿:久泻久痢。
2.益肾固精:滑精(水陆二仙丹),遗溺,白带多。
【用量用法】10~15克。
31.花椒【性味归经】辛,热;有小毒。
归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 1.温中止痛,止泻:脘腹冷痛;牙痛;泄泻(大建中汤)。
2.杀虫:蛔虫痛(乌梅丸);皮肤湿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