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分数应用题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建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掌握数的认识、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分数应用题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数的认识、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分数应用题等基本知识。

2.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PPT、学习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1《整理和复习》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1《整理和复习》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1《整理和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整理和复习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2.能够整理和复习课上学习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
整理和复习相关知识点。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整理和复习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课本
2.黑板、粉笔
3.教学案例
六、教学过程
A. 情境导入
1.教师向学生介绍整理和复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B. 教学展开
1.整理:教师指导学生将学习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包括知识点的归类、笔记的整理等。

2.复习:学生独立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通过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C. 拓展训练
1.教师布置相关拓展题目,练习新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拓展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D. 课堂总结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整理和复习的重要性。

2.学生对整理和复习的理解进行回顾。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布置的拓展训练题目。

2.复习本节课和前几节课的知识点,做好笔记整理工作。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复习,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本节课《整理和复习》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
一知识点。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内容: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比例的有关知识,能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难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复习过程: (一)回忆知识点 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对比例这一单元进行了整理。

现在请拿出你整理出来的内容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对整理出来的内容能不能再完善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进行了交流。

在比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意义、基本性质、用比例解决问题、正、反比例(板书) 师:同学们的整理能力真不错。

(二)复习比例的意义 师:原来,在比例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内容。

比例跟我们上个学期学的比一样吗?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师:什么叫做比呢? 师:比例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比和比例的意义) 师:还有什么不同吗?(基本性质不同) 师:比的基本性质怎么说的?这可是我们上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还记得这么清楚,真不错。

再说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师:形式上也有不同,比a:b,比例a:b=c:d (三)复习比例尺 师:看来,比和比例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这里有一个1:40000000,请你判断一下,他叫什么? 生:比。

师: 1:40000000在地图当中你知道又叫什么吗? 生:比例尺。

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板书) 师:在这幅地图上,如果告诉你们,从浙江到风景如画的四川实际距离是2400千米,你会求出什么? 生:图上距离。

师:在这幅地图中,测得浙江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你又会求出什么? 生:实际距离。

师:拿出我们刚才发的练习纸,写在反面。

(表格出示) 图上距离 3.5厘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整理和复习 人教新课标

比整理和复习一、复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目标1.通过系统地整理复习,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与反思,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

3.通过整理与复习,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掌握一定的整理复习的方法。

三、复习重难点自主交流整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自主构建知识系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复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

(2)从美学角度来说,人的上身长与下身长之比为5:8时,称为黄金比。

张阿姨上身长约60cm,下身长约92cm,她要穿()厘米高的高跟鞋才能达到黄金比的美感效果。

① 2② 4③ 7(二)课堂设计1.汇报课前任务,梳理基础知识(1)比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师:课前大家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并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谁来交流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预设一:因为, 60:(92+2)=60:94 60:(92+4)=60:96 60:(92+7)=60:99 5:8=60:96 所以选择4厘米预设二:因为, 60:(92+2)=60:94=30:47 60:(92+4)=60:96=30:48 5:8=30:48 所以选择4厘米预设三:5:8=5÷8=0.62560÷(92+2)=60÷94≈0.638 60÷(92+4)=60÷96≈0.62560÷(92+7)=60÷99≈0.606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中,都用到了哪些知识?生汇报交流。

小结:求两个数的比, 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师:比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比?怎样求比值?生全班交流。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整理和复习(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整理和复习(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整理和复习(一)》教学设计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教学重点:1. 整理和复习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2. 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我们这学期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们能说出来吗?二、整理和复习1.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章节顺序,逐一整理和复习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整理和复习的任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解决问题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对于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否达到预期。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1 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复习掌握二年级上册数学所学内容,包括简单的加减法、数字排序、量的估算等基础知识。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理、概括和归纳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复习加减法通过练习加减法题目,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2.2 数字的排序让学生通过比较数字大小、排序等活动,加深对数字大小关系的认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3 量的估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量的估算问题,让学生学会用直观的方式估算数量,培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设计各种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2 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4.1 复习加减法1.复习进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给学生出示一些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自行解答,然后互相讨论和纠正。

3.练习加减法口算题目。

4.2 数字的排序1.给学生几组数字,要求学生按大小顺序排列。

2.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数字排序的规律。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排列得更快、更准确。

4.3 量的估算1.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估算问题,如估算教室里的学生数量等。

2.引导学生思考估算的方法和思路。

3.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估算出正确答案。

五、教学评估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整理和复习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

5.2 练习成绩布置一些练习题给学生,在课后进行批改,根据学生的练习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5.3 反馈评价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人教数学六年上册第四单元《比整理与复习1》教学设计

人教数学六年上册第四单元《比整理与复习1》教学设计

4.6《比整理与复习1》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8—P56。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同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解答。

2.进一步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使学生懂得三者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決实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分求比值与化简比,会计算。

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笞此类问题。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流程:一、课前谈话,明确目标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整理复习。

同学们看,这是第四单元的电子教材,一共九页。

转眼间,第四单元《比》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这节整理复习课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梳理这部分知识,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与复习吧!二、全面梳理,构建体系1.浏览教材,明确梳理方法。

首先请你快速浏览本单元知识部分,看看这单元的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再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想一想,可以怎样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

这一单元内容较少,教材中没有归纳知识点的小标题。

那么如何快速在头脑中构建中完整的单元知识点框架呢?第一种: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每节课都有独立的课题,这些课题也就是一节课知识学习的关键词,如果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应该随时在课本上已经有了标注,对你的梳理会起到很好的帮助。

希望大家以后可以随时记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种:独立分析。

将课本中杂乱的重要知识点一一罗列,再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梳理作用。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知识梳理部分,将这一单元知识框架、知识点和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呈现出来,用不同颜色笔分别记录,选择你喜欢的记录方式,尽量做到条理清晰,不重复、不遗漏。

(出示课件,预留学生独立整理时间约两分钟)2.汇报展示,构建知识框架。

比的整理和复习

比的整理和复习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出示口算题卡
(三)、1、教师提问: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单元,这一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每个内容所涉及到的概念及知识都是什么?
2、畅所欲言,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比的认识》这个单元学习了三个内容:①生活中的比②比的化简③比的应用。
《比的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固安县东湾乡毕庄小学王志江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教学课题:《比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1、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地解答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整理和复习
化简比,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

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并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主动性。
2、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学生了解和掌握单元复习的方法,能够主动复习。
(2)、能够熟练的化简比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材分析:比在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正确化简比,利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出示课件。
3、成长题库:连线、化简求、比值
1)学生解答
2)教师给予小结
4、易错警示灯:
1)出示例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易错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能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地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学生了解和掌握单元复习的方法,能够主动复习。

2、能够熟练的化简比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比在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利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集体交流、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测试{课前5分钟开始}
1 .学生独立作答。

2 •师生集体批阅。

(老师说答案,学生交换批阅)。

3 •根据学生的大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并要求学生算出自己做对的题和测试的口算题之
间的比,并从中发现规律。

(比值越大,答题的正确率就越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让学生从学习中自觉地发现数学问题和数学规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只要你留意观察就能找到。

二、回忆、整理知识
1、教师提问:同学们最近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单元,课题是什么(比的认识)这一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每个内容所涉及到的概念及知识都是什么(同桌两人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畅所欲言,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比的认识》这个单元学习了三个内容:
①比的意义。

②比的化简。

③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

:知道了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
②比的化简:知道了怎样化简比及比的基本性质
③比的应用:利用比的有关知识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有条理的板书在黑板上。

3、提冋:
问1):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
学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例如:6十4写作6 : 4,读作6比4.
6
6 : 4 = 6-4= 4=
6是这个比的前项,4是这个比的后项,是6 : 4的比值。

学生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问3):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学生1: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号相当于除号。

学生2:比与分数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号相当于分数线。

问4)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比值不变。

学生2:给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

问5):比的基本性质为什么要“ 0”除外
学生1:因为除数和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问6):足球比赛中用的2 : 0与我们学的比一样吗(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

)
学生1:不一样
学生2:足球赛中记录的“ 2: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的进球数,不需表示两队
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这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

问7)如何化简比举例说明。

42 : 24=( 42- 6):( 24- 6)= 7 : 4
42 7
42 : 24= 24 = 4 = 7 : 4
:=(X 10):(X 10)= 5 : 8
0.5 5
:=0.8 = 8 = 5 : 8
问8)通过化简比,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学生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学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一对互质数。

学生3: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 1.
学生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一对互质数,
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

问9):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学生1: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结果不一样
学生2:化简比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求比值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小数、分
数或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比的相关知识地整理,让学生对“比”有了系统地理解。

能熟练地进行“比” “除法”
和“分数”地互化,也为变式练习做好了铺垫。

(三)、解决问题,
1 (1 )一种糖水,糖和水的质量比是1: 10。

现有330克水,需要加多少克的糖
(学生独立解决,个别交流)
(2)一种糖水,糖和水的质量比是1: 10。

现有330克糖,需要加多少克的水
(学生独立解决,个别交流)
3)一种糖水,糖和水的质量比是1: 10。

现有330克糖水,糖和水各多少克
①学生独立完成解答,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同学板演。

②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做法,明确两种思路,即“把比看作份数来想和把比看作分数来想” 完成板书。

② 指出:一般提倡大家用后一种思路去做,因为这对后续的学习很有帮助,也可以将比的知识与分数的知识
更好的结合起来。

(4 )比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2(1)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比是1: 2,这两个锐角分别多少度
(2)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长和宽的比是5: 3。

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以上两道题:需要大家注意什么问题
讨论知道:(1)两个锐角的和是90 °,两个锐角的度数比是1: 2,就能求出两个锐角的度数;(2)长和宽的和是48十2 = 24 (厘米),根据长和宽的比是5: 3,能求出长和宽,就求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2 1
(3)一次考试中“优秀”的占全班总人数的5, “良好”的占总人数的3,其余都是“及
格”等级。

优秀、良好、及格的人数比是多少若全班有45名同学,优秀、良好、及格的各
有多少人
讨论知道:做本题的关键是找优秀、良好、及格的人数比,必须先统一“单位1” ,由
2 1 2 _6
“优秀”的占全班总人数的5 , “良好”的占总人数的3 ,可知,优秀:全班总人数=5 =15 ,
1 5_6 § 电
良好:全班总人数=3 = 15 , 1- 15 —15 = 15所以,优秀:良好:及格=6: 5: 4,这样便可求出优秀、良好、及格的各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巩固“按比例分配”的解法,优化思路。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比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
广比
r比:的意义
丿比值:
比的基本性质: 1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r比的化简
化简比的方法:
比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如何评价今天的学习、教学反思:《比的认识》这一个单元是继倍数关系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新知。

本节课我主要利用身边的资源(班级中男女生的实际人数),启发引导,说一说人数之比。

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回
顾本单元的知识,并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课堂合作能力较差,但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是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积极主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