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_0
三八妇女节巾帼建功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三八妇女节巾帼建功标兵先进事迹材料三八妇女节巾帼建功标兵先进事迹材料(篇1)__,女,197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沙沟镇妇联副主席,仲南村原党支部书记。
工作二十六年间,她带领干群将负债40多万元的落后村变成了经济富裕的先进村。
2007年获评__市三八红旗手。
梦想启航一心扎根基层扬州教师世家的__从小生活富足,高中毕业后她远嫁__,担负起了53岁就病逝的公公、重病的婆婆和一等残疾的大伯的困难家庭。
1994年,她以全乡第八名的成绩成为青年干部学校的一员,从此她投身进了农村基层工作中去。
从一开始的村妇代会主任、生产队长、计生专干到后来的村副支书、总账会计以及行政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党总支部书记,直至现在的乡妇联副主席。
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她都担当过,她遗憾的说“唯有一个民兵营营长我没当过,但在我手上送走的兵也有十来个了”。
2001年行政村合并,她勇敢地挑起了三个村合并的行政村的总支部书记,在她任职期间她带领干群将负债40多万元的落后村赶超为一个经济富裕的先进村。
她村多次被评为__市__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共同致富巧借全民创业“东风”她在村、镇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家庭矛盾,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贫穷、没事做,闲则生非,她常常思考如何从根源解决这些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走上了创业之路,也让这些难题得以解决。
2004年市委组织部组织支部书记到友邻县市参观学习,外出参观回来后,她同丈夫商量,萌生了办木板加工厂的想法,最后在丈夫的支持下,2004年下半年兴办了森缘木业加工厂,实行收、销一条龙服务,彻底解决了周奋百姓长意杨购苗贵、出售廉、销售路窄的现状。
全年还解决45人的就业问题,大部分是困难家庭的劳动力,为原周奋意杨种植户每年创利达45万余元。
2007年她看到农田抛荒情况严重,她流转了土地420亩,创业之初阻力非常大,丈夫对1亩田700元租金的价格有想法,觉得种地风险很大。
一些亲戚、朋友、同事也不理解,千方百计劝她要谨慎行事。
13年坚守,现代“愚公”的脱贫之路

13年坚守,现代“愚公”的脱贫之路作者:耿春雷来源:《社会与公益》2013年第11期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夸张而略带神话色彩的寓言《愚公移山》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一位普通而平凡的农村妇女,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带着村民用13年时间在山腰里挖出一条隧道。
她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世人愚公不愚,只是更有勇气和耐心。
不会被大山挡住的梦想2013年10月16日,由国务院扶贫办主管、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多家媒体共同发起的“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在北京揭晓,包括袁隆平、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曹德旺、邓飞等10位个人和机构分别获奖。
在这些获奖者当中,邓迎香的名字格外耀目。
她原是贵州省罗甸县麻环村一位40岁的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既没有很深的背景,也没有多么殷实的家境,更没有多么伟大的初衷。
一切都来自于她的孩子上学要绕过大山,耗费两个多小时。
她心疼孩子,想开辟一条新路来,让孩子以后不用那么辛苦去爬山。
只要挖通了,孩子们就不用遭罪了,只要挖通了,村民就都过上好日子了。
邓迎香觉得,自己没有文化,不能让孩子们没文化,而山外就是梦想。
于是她向村里人提出了挖隧道的想法。
这想法无疑是疯狂的,所以一经提出就遭遇挫折,没有人理解她,甚至连她的丈夫都说这是痴人说梦,不要发疯了。
但邓迎香不是发疯,更不是只做梦而不行动的人。
别人不同意,她就自己干。
她选了村前山腰里一处天然溶洞作为起点,用煤油灯、铁锥、镐头作为工具,就这样干了起来。
很快,邓迎香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她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准备死磕到底,一定要挖通这座大山。
慢慢的,村里开始有人支持她。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她,并和她一起干。
而这一干就是13年,终于她带领村民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坚韧与执着,在广山坡的山腰里挖出一条隧道,把通往山外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变成了15分钟的宽阔坦途。
邓迎香成功了!“人不出门身不贵”,隧道通了,让一个闭塞的小山村瞬间融入了大社会,村里的孩子穿过隧道进城学习,村民外出打工更加方便,城里人通过隧道走进了山村。
邓迎春事迹心得体会

邓迎春事迹心得体会初中课本里有一篇古文,名为《愚公移山》,文中愚公用简单器械开山凿石,想为乡亲们打通出山便道,却被“智叟”取笑愚钝之至。
最终,“愚公”的行动感动了玉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时的愚公移山,乃一寓言故事;当代的“愚公”移山,乃是真人真事,她就是走红网络的“女愚公”——邓迎香。
邓迎香家居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这里的村民世代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她带领村民开山凿石,硬要挖出一条“致富之路”,历经13年连续战斗,凿开了千百年来贫穷的封锁,凿通了通向富裕的幸福路,凿出一条穷则思变的“通天大道”。
她的这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身体力行、永往直前;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是我们学习楷模,对照的标杆。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民族才会欣欣向荣,脱贫致富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快。
、当下,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就是要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学习像邓迎香这样的先进典型,洗涤思想,锤炼党性,做一名“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邓迎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普通的农村党员,硬是怀着愚公移山的志向,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数年,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天方夜谭”的事做成了,打通当地群众通往致富的康庄大道。
而当代“智叟”也不乏其人,目光短浅,只图眼前之利,还会横家干涉当代“愚公”的行动,甚至排挤、谩骂、鄙视当代“愚公”,讥笑“愚公”成为“网红”,污蔑“愚公”是“邀功请赏”之“鼠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抵制,要远离。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每天面对群众,身体力行最有号召力,最能调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邓迎香身体力行、永往直前的精神,定下的事情,就要一直做下去,不见效果至死不休,多干实事,多干有利于人民的事。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要学习邓迎春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用手中小小的权力,多次组织村民开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大家坚持凿洞,捱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邓志愿者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邓志愿者个人先进事迹材料邓志愿者是一位活跃在社区的热心志愿者,他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发挥了自己的优秀才能与卓越能力。
以下将详细描述邓志愿者的个人先进事迹,展现他在义务工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教育倡导与义务教育支持邓志愿者一向致力于教育公益事业,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重要途径,而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为此,邓志愿者发起并参与了多个教育倡导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将子女送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除了倡导教育,邓志愿者还积极支持义务教育。
他以自己的积蓄购买了一批教育用品,包括书籍、文具、学习工具等,并通过社区学校将这些物资发放给家境困难的学生。
他还亲自组织义务辅导班,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素材和补习辅导。
邓志愿者的教育倡导与义务教育支持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通过他的努力,许多孩子得以继续接受教育,并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
二、社区环保与公共卫生邓志愿者是一位热爱环保与公共卫生的倡导者。
他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行动,组织志愿者们进行垃圾分类与清理工作,并定期举办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此外,邓志愿者还关注社区的公共卫生状况。
他发起了一场社区清洁大扫除活动,在社区居民的支持下,清理了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并提供卫生常识培训,教导居民正确的卫生习惯。
邓志愿者的社区环保与公共卫生工作使社区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居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清洁、宜居,公共卫生状况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关爱留守儿童与老人陪伴邓志愿者十分关心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他认为他们是社会中最需要关怀与陪伴的群体。
为此,他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定期到养老院与孤儿院开展陪伴活动,为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灵支持。
与此同时,邓志愿者还积极协调社区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辅导和文艺活动,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并帮助他们展现自己的才艺。
通过邓志愿者与志愿者团队的关爱与陪伴,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的心灵得到了安抚,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与温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融入了社会大家庭。
邓迎香事迹观后感

邓迎香事迹观后感在了解邓迎香的事迹之前,我从未想过,一个看似平凡的女性,能够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做出这般惊天动地的大事。
邓迎香,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陌生。
但当我深入去了解她的故事,就仿佛看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她所在的村子,被大山紧紧地围困着。
那不是一般的山,而是像一堵堵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高墙,把村民们与外界的世界生生隔开。
出山的路,漫长而艰难,充满了无尽的曲折和危险。
孩子们上学要翻山越岭,大人们买卖东西也得在山路上艰难跋涉。
日子就在这样的封闭和艰难中一天天过去。
邓迎香,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心中却有着一团不普通的火。
她不甘心让村子永远被困在大山的阴影里,她想要改变这一切。
说干就干,她带着村民们,拿起了锄头、铁锹,开始挖山修路。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想象一下,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最原始的家伙什儿,全凭双手和毅力,一点点地去啃那坚硬的山石。
白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汗水湿透了衣衫;晚上,借着微弱的灯光,继续奋战。
手磨破了,长出了老茧;腰累弯了,却从没叫过一声苦。
记得有一次,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块巨大的岩石。
那岩石就像一个顽固的敌人,挡在大家面前。
邓迎香没有退缩,她围着岩石转了一圈又一圈,仔细地观察着,心里盘算着怎么对付它。
有人说:“要不,绕过去吧?”邓迎香却坚定地摇摇头:“绕过去?那得增加多少路程?不行,一定要把它拿下!”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用锤子敲,用钢钎撬,一点点地,那块巨大的岩石终于被撼动了,被大家的决心和毅力所征服。
在修路的日子里,邓迎香顾不上家里的事儿。
孩子病了,她没时间照顾;地里的庄稼荒了,她也顾不上。
家里人有埋怨,可她总是说:“等路修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修路上,心里只想着早日让村子连通外面的世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路终于修通了!当第一辆车开进村子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人们欢呼着,跳跃着,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
邓迎香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女愚公”邓迎香的第二次“移山”

会 议 结 束 后 匆 匆 吃 完 午 饭 ,邓 迎 香就赶 去 田坝 村看火参 果种植 地 ,茂 密 的瓜 棚 下 挂 满 了浑 身 带 刺 、 貌 似 海 参 的果子 ,长 势喜 人。她 与基地 负 责
人攀谈许久 ,商量如何 推广销售 。 下 午2点 ,邓迎 香 又 去鹌 鹁养 殖
基 地 、 中 药 材 种 植 基 地 走 L了 一 圈 , 不 时 与 负 责 人 商讨 、 与务 工村 民交 流 , “不去看 看睡不好 觉 ,心 里挂着 呢 ”。
“这 些 天 鹌 鹑 没 哪 样 问 题 嘛 ? ” “没 得 ,扩 厂 的 问 题 已 经 解 决 了。” “那就 好 ,有 需要随 时打 电话 给 我 。 ”
邓迎 香是个急 性子 ,还未坐 下就 开 口 了: “你 们如 果发展 种植 业 ,想 要 猪 粪 作 有机 肥 ,就 开 车 过 来 拉 1联
村 ,就 是 要 大 手 拉 小 手 ,相 互 扶 持 发 展 。 ”
“今 年 春 天 我 们 从 非 洲 引 进 了火 参果 ,试种 了一亩半 ,已经挂 果 了, 预计 11月将 收成 6万 多 斤。 ” 田坝村 村 支 书 赵 洋 说 ,火 参 果 市 场 价 二 三 十 元一 斤 ,如果 销路好 ,就扩大 种植规 模 。
在 夕阳余晖 中,农 人三 三两两 荷 锄 而归 ,家家户户飘 散 出炊 烟饭香 。 邓 迎 香 坐 在 家 门 口 石 阶 上 , 眉 眼 间满 是 笑 意 : “我 们 的麻 怀 ,越 来 越 好 了 啊 。 ”
学习黄大发、余留芬、邓迎香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3篇)

学习黄大发、余留芬、邓迎香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3篇):事迹心得体会学习黄大发、余留芬、邓迎香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第一篇:黄大发同志,今年83岁高龄,几十年的老党员,带领着全村人刻苦奋斗向着幸福前进。
从最初的”电不通、路不通、没水喝”到现在的经济发展村,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
一心下定决心只为老百姓做一件事,那就是实现村里通电、通路、有水喝。
也是当成一个使命来完成。
一个老党员的初心,一个老支书的使命。
用一生完成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成为全国时代楷模,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老支书一心装满都是老百姓,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我印象深刻的记得黄大发同志说过一句话:”共产党员干事不干半辈子,干就干一辈子”,简简单单一句话,已经深深触动我的心弦,用心听着老同志一句一字的表达出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体现出老党员为民做事的初心、恒心、决心和信心。
我的脑海里呈现出当年老同志带领村民们绝壁引水、挖坑刨路、与黑夜斗争的画面是多么艰辛。
同时也想到了中国古老的一个故事:”愚公移山”。
古人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没有任何事任何人能够动摇”大发渠”力量奋发前行。
始终透着一股无私奉献、勇于敢闯、出于敢做的精神。
黄大发老同志的苦干、实干、加油干的精神就是我们后辈人的前车之鉴。
身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余留芬,一个八零后的年轻女干部,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全村人奔小康生活,为全村人想方设法的找”出路”,为了村民她呕心沥血的付出。
兢兢业业的坚持在岗位,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煎熬的日子。
认真倾听她为村民办事的心声,隔着屏幕看到她哽咽着、强忍着眼泪继续讲述事迹,不是亲身为民付出的经历有谁能与她感同身受。
我发自内心的敬佩她。
余留芬同志不仅是村民心中的好干部,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更是新时代年轻人学习的好榜样。
邓迎香同志,一位基层农村老党员、村支书,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深深牵动着邓迎香的每一根心弦,她默默在心里下定决心,只在村任职一天,就会拼尽全力的把村里经济现状尽最大的努力改善。
邓迎香:冲出大山“重围”

邓迎香:冲出大山“重围”吕跃【期刊名称】《当代贵州》【年(卷),期】2017(000)034【总页数】1页(P30)【作者】吕跃【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为进一步展示我省基层干部群众在同步全面小康征程中敢拼敢闯、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和昂扬斗志,即日起,本刊将推出“十九大代表风采录”栏目,连续刊发我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生产和工作一线的党员代表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这几天,在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时常能听到鹌鹑清脆的叫声,这是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专程从遵义引进的“致富鸟”,总共1万多只。
邓迎香打算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鹌鹑项目,让大家脱贫增收。
带领麻怀村致富,是邓迎香长久的梦想。
提起过去的麻怀村,邓迎香说,它是被“围困”在大山里的村子,村民想要出山,必须手脚并用从山脚爬上山顶,再从山顶下到山脚,要耗费两个多小时。
“要致富,先修路。
”当时,邓迎香和村民们意识到,路是全村的希望。
邓迎香第一次为麻怀村修路是1999年,为了打通山外的道路,麻怀村村支两委请来县交通局的同志踏勘,决定将山腰一个40米深溶洞凿穿。
终于,2001年正月二十九凌晨2点,一条216米长的出山隧洞打通了!麻怀村出山时间从原来的两个多小时变成15分钟。
虽然窄的地方仅容一个人通过,但毕竟打通了麻怀村与外界的通道。
邓迎香第二次修路是2010年。
当年国庆,继女李琼出嫁,可前一天刚下了雨,出村的隧道里淌着齐膝深的水。
从隧洞里出来,一对新人浑身沾满泥巴。
邓迎香决定带头把石洞扩宽。
冬月初八,她只身抡着铁锤,在石洞里一锤锤敲打石壁。
丈夫李德龙不忍心,跟着凿起了洞。
“动员大家一起干吧。
”汪贵才、曹响国等村干部和党员站出来,组织开群众会。
有了邓迎香的带领和精神鼓舞,在麻怀村群众的努力下,2011年8月16日,一条连接山内外,长216米、宽3.9-5米、高3.5-5米的穿山隧道贯通,麻怀村史上第一次开进了汽车。
路通了,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路也宽了,观念也更新了,人均年纯收入从2009年的1500元变成如今的8100元以上,小汽车、摩托车已不再稀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
邓迎香凭着一句话,一股倔劲儿,和乡亲们用13年打通、拓宽了隧道,在祖国的西南部真正演出了一部“愚公移山”。
yuwenmi小编整理了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欢迎欣赏与借鉴。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邓迎香,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
她是一个边远山区普普通通农村妇女,更是一名闪烁着党性光辉的共产党员。
她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艰苦奋斗,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条“麻怀出路”。
她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乡亲、感动了社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面对贫困:她毅然抡起“凿破”大山的铁锤
麻怀村地处罗甸县大山深处,山高坡陡、水资源缺乏,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石漠化喀斯特山区。
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被阻隔在大山之中,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生产生活物资拉不进去,农产品运不出来,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被认为是“不宜生存的边角”。
1999年,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
电网建设搁浅,每当夜幕降临,村里便沉侵在“漆黑”的原始状态。
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
作为普通村民的邓迎香积极响应,抡起铁锤和乡亲们开始了漫长的凿洞之旅。
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点着蜡烛,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锤一镐砍山凿石,由于进度缓慢,难免有村民灰心抱怨,想停下来不干了,邓迎香虽然自己双手磨出了血泡,但她总是鼓励乡亲们“宁可慢慢做也不要停,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凿通的时候”。
##年农历正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隧洞基本打通,电线杆顺利抬进村,麻怀村终于通了电,当村里历史上第一次亮起电灯,邓迎香顿时热泪盈眶。
虽然隧道打通了,但只能勉强过人,车辆无法通行,对村里发展帮助不大。
邓迎香善于组织带领群众,在凿通隧道中表现突出,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良好“口碑”。
##年6月,经过村党支部的培养,邓迎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更加坚定了她将“狭窄隧道”凿成“小康大道”的信心。
随后几年,邓迎香越挖越来劲,越凿越有精气神。
通过带领群众锲而不舍、夜以继日的磨凿,##年夏天,一条长达216米、高3.5-5米、宽3.9-5米的“麻怀隧道”终于建成,汽车第一次开进了麻怀村。
从此,麻怀村犹如一只蜷缩在蛋壳里的鹰,开始
挥动翅膀飞翔。
打通隧道:她带领群众走上“小康路”
一个敢于抡起铁锤挖隧道的女人,面对大山她毫不畏惧,面对“拔掉穷根”她也是充满信心。
##年初,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委会主任,脱贫的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
尽管出山的麻怀隧道打通了,但村里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大多数人还在贫困线上徘徊。
“作为群众选出来的村干部,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我责无旁贷。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邓迎香坚定地说。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牛劲”,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适合麻怀村发展的项目,她鼓励村里的几个“能人”,拿出手头积蓄,办起村里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隧道口的一块土地上,她引来客商合作试种铁皮石斛,还制定了养殖肉牛、绿壳蛋鸡、种植中药材、果树的产业发展规划。
她积极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不仅能拿租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
村民的发展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邓迎香既鼓励有劳动力的村民外出务工,又动员有资金、有能力的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逐步从“打工经济”向“内生造血”转变,村民袁端生就是返乡青年中的一个。
“看到邓大姐的干劲,我对回乡发展充满信心。
”袁端生说。
一直在福建务工的袁端生,今年回乡过春节。
邓迎香多次上门讲政策、谈道理,最终说动袁端生返乡创业。
除了上心村里的发展,只读过小学的邓迎香对知识和教育格外重视,##年,她在村里成立了草根助学基金会,协调社会力量对村里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要让孩子们不受穷、不受苦,还得靠多读书”邓迎香饱含深情地说。
现就读于遵义师范学院的曹太敏,至今仍记得邓迎香经常过问自己学业、鼓励自己好好读书的情景。
村里的孤寡老弱也让邓迎香经常挂在心上,每当春节杀年猪,她总忘不了给80多岁的杨政芳老人送去一些鲜肉。
“她是个实在的好心人,对我们很关心,还给我买过新衣服”杨政芳掩不住内心的感动。
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面貌已今非昔比。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1500元,提升到##年的8120元,不少村民开上了轿车,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场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愚公精神:她成为脱贫攻坚“一面旗帜”
以邓迎香为代表的麻怀人,在长期砍山凿洞、战天斗地的实践中,孕育了一种永不言弃的“麻怀精神”。
这种精神通过邓迎香的辐射影响,已成为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决战贫困、决胜小
康的“精神食粮”。
“她是贫困地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说,从动员开山凿石到如今隧道通车,村民们由疑虑到肯定,由不解到支持,共同将“天方夜谭”变成传奇。
邓迎香的“女愚公精神”,体现了“不等不靠”的自觉、“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定不移”的执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合力攻坚”的奋斗,是当之无愧敢于冲锋在前、勇于担当重任的”领头雁”。
她凿碎了千百年来贫困的封锁,凿开了通往富裕的新希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党员的先锋力量,找到了一个身边“两学一做”的鲜活榜样。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书记说:“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就是现代女“愚公”邓迎香那种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
”
邓迎香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凿隧道”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的根本在于群众的自力更生,在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这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计,更是动力之源。
邓迎香的感人事迹,麻怀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主动把她编成快板传唱——“共产党员邓迎香,巾帼英雄响当当。
携手丈夫李德龙,誓叫大山把路通。
发动全村齐动手,一凿一镐挖山忙。
不等不靠自发力,麻怀隧道连乡场。
昔日愚公是传说,今
日愚公在身旁……”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古人曰愚公者,为寓言也。
然其搬王屋太行两山,誓必挖掘,延代不掇。
其志不可移,其心不可灭,其意不可夺,终感二帝而背走。
此激励后人,为所景仰,为所效仿。
今有邓迎香者,为当代之女愚公也。
其诚感动村人,其为率领村民,用十五个春秋,经三五年寒暑,磨五千日辛劳,凿通二百六十多米之石隧道,可通车矣。
此后又率众栽药致富,其村已有小车矣,余感慨而颂之。
噫呼山兮,盘古灰石峻屹。
山石硬兮,实为古海堆积。
环山岭兮,奈何寸土不移。
出入远兮,爬坳登级费时。
两小时兮,方可过山出崎。
汗如雨兮,酷暑头晕窒息。
童上学兮,旋转弯曲险隅。
冰雪滑兮,半月难寻亍迹。
祖辈苦兮,岂可甘忍吞气?
有村民兮,发现山前洞奇。
五十米兮,撩动迎香神思。
察后兴兮,凿道打穿可之!此意定兮,与民共议商诸。
众兴动,心已齐。
凿挖掘,日夜施。
春秋日,同奋战;夏酷热,胜暑敌;冬严寒,寸不离。
迎香外出筹款兮,子女顶替!丈夫指甲扒掉兮,鲜血淋漓!迎香望夫心疼兮,感动邻里!三村四寨齐来兮,啥难衡制!先开小道进出兮,迎亲嫁女;道便狭窄狼狈兮,须扩大之!只闻炸声轰隆兮,飞土走石!须晓土车运石兮,肩挑畚箕!十五岁月寻常兮,人生几次!雪飞盖山几度兮,谁人可知!汗水血水几回兮,谁能算计!脚泡手茧多厚兮,几泡几起!炸药雷管几箩兮,
一车装余!钢纤风钻几台兮,全赖手持!十五年矣终极兮,隧道成之!鞭炮响,庆贺之。
迎香有泪兮,激动兴奋胜利!农车来往兮,几分钟期。
村民步行兮,十多分钟; 小车穿越兮,来往飞驰!
首战告捷,迎香再征富裕兮。
爬高岭,侦坡地;察石隙,观坭质。
探水源,寻阴蔽。
访四处植药户兮,取经适宜。
选药种而种植兮,导民种植。
打工返回开发兮,富裕现实!而今奔于富道兮,勤俭坚持。
央视播放勉励兮,迎香不骄;率民致富兮,显示本质!
[邓迎香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