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词诵读之别董大【唐】高适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三年级#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原文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①,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②。
注释:①[曛(xūn)]昏暗。
②[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这里指董大。
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2.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教学反思《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
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
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
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
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
”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
“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
同学们积极讨论。
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3.小学三年级语文《别董大》教学反思《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以听歌曲《送别》导入,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扩读和打写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古音朗读 高适【别董大】

【今古转读说明】
(1)本文转读以广韵音韵为准,并将其所拟国际
音标转化成汉语拼音,故只需按汉语拼音正常拼读
即可。
(2)多数情况下采纳高本汉版所拟音标。 (3) “出”字所拟声母过于复杂,为了便于汉语 拼音拼读,采纳了蒲立本版声母拟音。 (4)所拟浊母在汉语拼音中无对应辅音时,取其 清母。
gāo xiâk
古音朗诵
高适【别董大】
gāo xiâk biãt dǒng dài
高 适 【别
千 北 莫 里 风 愁 黄 吹 前 yún bák riât hūn
云 白 雁 雪
běk biōng quī
yàn suět pūn pūn
纷 纷。
gǐ
màk chóu zián luò miú diã
xuí riãn biú jí g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附录
高适【别董大】鉴赏节选
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鉴赏节选(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 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 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 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適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 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 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 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 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 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 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别董大》诗意_高适

《别董大》诗意_高适
【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古诗今译】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
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名句赏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
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
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
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注词释义】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
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黄。
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您。
这里指董大。
古诗别董大二首其二翻译赏析

古诗别董大二首其二翻译赏析
《别董大二首其二》作者为唐朝诗人高适。
其古诗全文如下: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前言】《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注释】(7)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翮:鸟的羽毛。
飘飖:飘动。
(8)京洛:本意京城洛阳,后泛指京师。
【翻译】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赏析】“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
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别董大古诗原文

别董大古诗原文《别董大》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注释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别董大》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高适《别董大》全诗及赏析

高适《别董大》全诗及赏析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高适《别董大》全诗及赏析】。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已整理排版,可直接打印)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已整理排版,可直接打印)三年级必背古诗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郎织女家。
7、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江楼感旧【唐】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9、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1、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4、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5、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6、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7、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8、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别董大》古诗及赏析

《别董大》古诗及赏析
《别董大》古诗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别董大》古诗及赏析,欢迎阅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
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