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成语典故素材-精品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_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_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中学生作文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还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积累素材。

作为素材之一的成语故事素材也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是橙子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一调虎离山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

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

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

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

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

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

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1 / 4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

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释读】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

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二坐怀不乱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

中考成语典故作文素材5篇在我们的生活中多掌握一些知识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成语的积累方面,因为它的运用很广泛,在备考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成语典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好语文。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几篇关于成语典故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篇一、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以貌取人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释读】以:根据;貌:外貌;取:衡量。

根据外貌来判别人的品质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篇二、成语典故作文素材一窍不通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

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

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

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高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

高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可以多背多记⼀些写作素材,灵活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写作素材成语故事【五篇】》希望对⼤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饱⾷终⽇,⽆所⽤⼼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经常教育他的学⽣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读书。

孔⼦说如果⼀个⼈⼀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不去⽤⼼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

下棋的⼈虽然悠闲但也要⽤⼼,⽐起饱⾷终⽇,⽆所⽤⼼的⼈来强多了。

【典故】⼦⽈:‘饱⾷终⽇,⽆所⽤⼼,难矣哉!’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 【释义】终⽇: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

【⽤法】作谓语、定语;指闲⼈ 【相近词】饱⾷终⽇,⽆所事事 【成语举例】饱⾷终⽇,⽆所⽤⼼,以与朋辈优游谑浪,炳麟亦不为也。

章炳麟《与袁世凯书》篇⼆:冒天下之⼤不韪 【成语故事】公元前712年,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些⼩事发⽣了⽭盾,势⼒弱⼩的息国很不冷静,竟派兵攻打强⼤的郑国,结果⼤败被实⼒强⼤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

⼈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不韪,贸然出兵⽽导致灭亡。

【典故】犯五不韪⽽以伐⼈,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左传·隐公⼗⼀年》 【释义】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去⼲普天下的⼈都认为不对的事情。

指不顾舆论的遣责⽽去⼲坏事。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错误的事情 【相近词】冒⼤不韪 【成语⽰列】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命令,冒天下之⼤不韪,必已具有全⾯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

⽑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成语例句】 ◎李敖⼏乎是冒天下之⼤不韪。

◎那是在公元1644年3⽉,明朝叛徒吴三桂,丧⼼病狂,敢冒天下之⼤不韪,引来清兵进关,围剿了闯王义军,在北京建⽴了⼤清王朝。

篇三:不见棺材不下泪 【成语故事】古代滑稽清才安鸿渐特别幽默与滑稽,他⼗分害怕⽼婆,他岳⽗病故,两⼈前去吊唁,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哭。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

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

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作文来说,结构是文章的主干,那么作文素材就是枝叶。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成语典故的万能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一负荆请罪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

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

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

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释读】“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

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

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万能作文素材成语典故二扑朔迷离古时候,有个女孩叫花木兰,她是个非常勤劳孝顺的姑娘。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5篇经典成语故事1伯乐相马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整理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经典成语故事:名落孙⼭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孙⼭的才⼦,他为⼈不但幽默,⽽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就给他取了⼀个“滑稽才⼦”的绰号。

有⼀次,他和⼀个同乡的⼉⼦⼀同到京城,去参加举⼈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的倒数第⼀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那位和他⼀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先回到家⾥,同乡便来问他⼉⼦有没有考取。

森⼭既不好意思直说,⼜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贤郎更在孙⼭外。

”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第⼀名。

⽽孙⼭在诗⾥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般考取的举⼈。

他这⾸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榜上的最后⼀名是我孙⼭,⽽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的后⾯。

” 从此,⼈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2.经典成语故事:天涯海⾓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学家。

他⼆岁时就死了⽗亲,不久他的母亲⼜死去。

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过活。

韩会有⼀个嗣⼦(愈次兄介之⼦,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成,排⾏⼗⼆,所以⼩名叫⼗⼆郎,年纪此韩愈⼩⼀点。

后来韩会四⼗⼆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个⽉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岁,⼗⼆郎也很⼩。

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郎两个⼈,零丁孤苦,没有⼀天离开过。

韩愈⼗九岁时⾃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年的时间中,只和⼗⼆郎见过三次⾯。

当他正打算西归和⼗⼆郎永远⽣活在⼀起的时候,不幸⼗⼆郎就在这时死去了。

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篇“祭⼗⼆郎⽂”,叫建中备了⼀些时下的物品从⽼远的地⽅去致祭他。

作文素材成语运用事例摘抄

作文素材成语运用事例摘抄

作文素材成语运用事例摘抄1.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来到巨鹿,与秦军展开决战。

为了激励士气,项羽命令士兵们把船只凿沉,把做饭的锅砸碎,只携带三天的口粮,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

最终,项羽的军队以少胜多,大破秦军。

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吴王夫差求和。

为了麻痹吴王,勾践夫妇前往吴国为奴,在吴国受尽了屈辱。

三年后,勾践被放回越国。

他时刻不忘在吴国所受的耻辱,每天吃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报仇雪恨。

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越国终于变得强大起来,一举消灭了吴国。

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3. 四面楚歌: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公元前 202 年,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刘邦的军队唱起了楚地的歌谣,这让项羽的士兵们思乡心切,军心动摇。

项羽于是带领八百骑兵突围,来到乌江边,最终选择了自刎。

这个成语形容人在困境中遭到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4.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的大将,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发兵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他和廉颇两人在。

如果他们二人互相争斗,势必会两败俱伤。

我之所以不与廉颇争执,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于是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

从此,两人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

这个成语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5. 投笔从戎: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有志气,决心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公元 62 年,他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也跟着去了。

由于家庭贫穷,班超常常受官府所雇抄书来维持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素材
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
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
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
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
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
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
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
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
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
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
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
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
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
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
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
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苦读书,要勤奋
悬梁刺股
【典故】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学富五车
【典故】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

”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
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
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
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
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
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
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
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
“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
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
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
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
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

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


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
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

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
高的薪水。

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

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

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
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

南郭先生
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

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
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洛阳纸贵
【典故】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

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
未之重。

……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

谧称善,为其赋序。

张载为
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

……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

’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
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

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藏之名山
【典故】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
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2019年07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