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练习进步资料
小升初语文环境描写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定义: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文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场景2、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烘托心情4、反映人物性格和品质5、承上启下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时代背景2、社会习俗、思想观念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最终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
答题策略:先从环境描写的直接作用上答题,然后再从对人物性格的衬托或烘托作用以及对文章中心的作用等方面解答。
具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用一: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例1: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段环境描写用了“黄晕”、“模糊”、“惨淡”、“阴暗”四个形容词,来渲染小说的典型氛用。
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
通过环境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基本答题格式:交代了故事背景,(渲染了XX氛围),为下文x x做铺垫《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么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展示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为文孔乙己悲剧的发生做铺垫。
例3:鲁迅《孔乙已》中结尾段的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动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许穿上棉袄了。
交代了孔乙己最后出场时的季节、天气,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做铺垫,暗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小结一: 1.交代了故事背景,为下文XX做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练习

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一般指人物活动的场所、社会背景、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具有特定意义;自然环境:包括自然山水、四时季节、阴晴气象等,也能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服务。
2.在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背景(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2、渲染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4、推动情节发展。
•5、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6、突出中心思想;升华主旨。
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练习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小说 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的生存 环境,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 真实性。 • 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 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 的真实性。 • 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 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 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 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因而社会环境描写, 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 3、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 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 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 4、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 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 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 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 5、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 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动和祥林 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 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 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 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 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 说的主题。(深化作品主题)
• 边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地保留着 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边城的端午:“当地妇女、小孩 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 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边城人赛龙舟,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当每次某 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 鞭炮。”古老的风俗是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的。 更有趣的是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 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 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 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 子。” • 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 睦安乐的风貌。还有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 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生存环境)
环境描写的六个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的六个作用是什么
在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
接下来分享环境描写的作用,供参考。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突出社会背景;
(2)表明心理暗示;
(3)衬托活动;
(4)揭示人物性格;
(5)反衬人物形象;
(6)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7)渲染气氛;
(8)烘托心情;
(9)推动情节发展;
(10)深化文章主题。
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最基本的环境描述。
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细节环境描写是比自然和社会更加仔细与深度展开,出现在悬疑小说与现实小说中。
描写感觉上更加真实。
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相关例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相关例题
答题模式:环境特点(描绘了什么画面或景象)+环境描写的作用
相关例题:
1.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课《散步》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问题:分析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①这句话描写了新绿,嫩芽,冬水。
②表现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
③烘托了一家四口散步的愉悦心情。
2.选自《朝花夕拾》中《五猖会》的一段环境描写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的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肃静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静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问题:分析划线的环境描写句有什么作用? 答:①写出时间越来越晚了。
②渲染了压抑的氛围。
③烘托了作者当时无奈,焦灼及对父亲教育方式不满的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技巧总结(讲义)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2024年初三语文中考二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技巧总结(讲义)我们读到“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时,是不是感受到主人公心情的美好呢?当我们读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时,是否领略到到边塞严寒萧瑟的风景呢?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环境描写究竟有哪些作用。
01.环境描写的分类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的刻画,包括两种。
①自然环境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自然风光。
②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02.环境描写的四类作用【1】环境本身的作用不管我们是在亲身经历着,亦或是读到作者所创设的环境时,我们总会感受得到环境自身带给我们的感觉,是热闹、冷清的?是凄凉、萧瑟的?是温馨、和谐?或者恐怖阴森......环境描写最基本的作用来自于它本身交代给我们的信息,以及信息里传递给读者的感受。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和环境特点②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气氛,身临其境,增强感染力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答: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明节,天气下雨天。
2.渲染出悲凉伤感的气氛。
【2】环境对于人物的作用我们要思考的是,置身在这样环境中的人物,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紧张、激动、悲伤、愤恨、开心、愉悦......①烘托人物心情例如:/路上行人欲断魂/答:烘托人物悲凉忧愁的心情人物活动和生活的环境也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品质。
②反应人物性格、品质、特点例如: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
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答: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的《故乡》)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农村一片萧条、苍凉、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笔调。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羚羊木雕》•“冷冷的”月光与“我”的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恰当地衬托出“我”的心情。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景物)环境描写。
在我们平时写作中,最常见、最常用和最能为文章添彩的莫过于自然环境描写,因此,我们今天的目标是:1、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习如何适时地在自己的文章里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景物描写训练:晴空万里,云漫不经心地挪动着,为秋日增添几分活泼,我的心情也正如这活泼的秋日,愉悦而又晴朗。
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格外地舒畅。
……阳光下,那片绿色上闪耀的晶莹的水滴,是爷爷的汗水,那柔和的微风,是爷爷的笑容!……天空那边,几朵白云在愉快地挪动,是不是也在耕作呢?——《向爷爷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如何表现轻松愉快的人物心情?天如墨,水如泪。
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行走在风雨中,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丝丝的细雨顺着屋顶滑落下来,砸在我的头上,冰冷的水流在我的脸上,流到我的脖子上,我的心里,给我本就有点苦闷的心增添了几分冷清。
——《行走在风雨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是如何表现主人公失落伤心的情怀?目标:情景交融•要根据不同的心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恰当地运用修辞 (主要是拟人、比喻)和联想。
•在景物前面加上暗示人物感情的修饰词。
•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描写景物(色彩的明暗、形态情态、动静)。
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只要有景物描写就能为记叙文增添亮点吗? 怎样的描写才算是成功的?
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想起 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决定着你的前途和命运,你一定 要……”可到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累,便坐在一块石头 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着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 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
哪一个给人的影响深刻?
A.“放眼望去,全是沙子。” B.“放眼望去,千里黄沙。烈日几乎要把整个大地烤化, 风是干燥的,像刀子一样割着皮肤。
学生作文
去年暑假,我又去了姥姥家,正赶上邻村晚上有电影。那 天晚上,我趁着姥姥他们和街坊闲聊,对我放松警惕的时候,偷 偷地与几个小孩儿去看电影了。电影散场时,夜已经很深了, 我愉快地往回走。
修改后
满天的繁星就像集镇小摊上卖的发光的银纽扣,一闪一 闪,好看极了!柔柔的月光洒满了小路,一阵阵略带凉意的 风,吹过树林“沙沙”地响,吹在脸上就像姥姥讲的故事中 的仙女在用手抚摸我的脸蛋一样。
第四步: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景物(修辞法,五感法)
视觉
比喻
满天的繁星就像集镇小摊上卖的发光的银纽扣,一 闪一闪,好看极了!柔柔的月光洒满了小路,一阵阵略带 凉意的风,吹过树林“沙沙”地响,吹在脸上就像姥姥 讲的故事中的仙女在用手抚摸我的脸蛋一样。
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的描写。
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 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 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 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一般指人物活动的场所、社会背景、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具有特定意义;自然环境:包括自然山水、四时季节、阴晴气象等,也能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服务。
2.在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背景(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2、渲染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4、推动情节发展。
•5、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6、突出中心思想;升华主旨。
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
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还记得《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吗: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
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
在道边上边,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
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
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
请看下面的描写: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
对付着填饱肚子,就怕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狼群开始进攻了。
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
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
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⑤设置伏笔,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请看下面的文章: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原始的荒凉。
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到处是起伏不定的丘陵。
那里长满了并不高大,但很茁壮的柞树。
也有并不粗壮的但是很挺拔的白桦树。
树林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偶尔也会有大动物出现。
那一天,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
跟着他的还有那只伶俐的黄毛猎狗。
一切都和平常一样。
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未被破坏的环境;“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
”---猎人出猎等,都表现出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2.社会坏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社会坏境描写也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社会坏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通过满墙的大字报来表现。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厂标来表现等。
社会坏境描写在课文中也并不少见。
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对江南小镇风情的描写,就表现出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段描写中显露出来。
还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关于普鲁士兵在操练的描写,表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两段文字,具体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甲〕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
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
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突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
喜得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点深深渗入土地,可滋润着种子,让它早日发芽。
我现在还记得那年春潮,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蜿蜒移动的人影。
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乙〕几天来,他因为父亲的寝食难安。
挨到了星期天,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都老人都摇头。
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以上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时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甲段中,“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
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延安山岭上,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等描写,都在提醒读者,注意作品所表现的事件发生在一个非常时期,即上个世纪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
乙段的社会环境描写不像甲段那样直接,它表现得很含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等描写中看出来,因为这种宣传也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事情。
②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所产生的作用。
一年年过去了,易挖的红柳绝迹。
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 -- 用炸药!只须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
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被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这段文字表现了高原特有的树种-- 红柳在人们的长期的砍伐之下,终于被彻底毁灭的命运。
人们毫无顾忌的、大张旗鼓的砍伐红柳,甚至用炸药获取红柳树根,将这种宝贵的植物当作燃料。
这种事体现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缺乏环保意识。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练习:一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
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
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眼见着天黑了。
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
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1)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1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1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中第(2)和第(1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