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的简单探讨

合集下载

血栓形成与抗栓治疗课件

血栓形成与抗栓治疗课件
血液成分
血栓
血栓形成与抗栓治疗
*
3、血流改变
血液粘稠、缓慢、涡流形成
高脂血症
高粘血症
脂质代谢紊乱
血流经静脉瓣后形成涡流
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的头部
血小板粘集形成珊瑚状的小梁
小梁间纤维素网罗大量的红细胞,形成混合血栓的体部局部血流停滞形成血栓的尾部
血栓形成与抗栓治疗
*
血栓形成
*
纤维蛋白原
激活的Gpllb/llla
调节FXa、FXIa
阻止血栓形成
抗凝体系
外源性凝血途径
XIa
IXa
Xa
IIa
VIIIa
V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XIIa
接触性血栓途径
激活
激活
激活
激活
激活
VIIa
组织因子
Alban 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8;14: 1152-1175
血栓形成与抗栓治疗
*
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的三个期: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称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凝血活酶)形成期;2.凝血酶形成期;3.纤维蛋白形成期。
凝血酶原复合物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栓形成与抗栓治疗
*
凝血过程
凝血活酶形成期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但两条途径并不各自完全独立,两条途径的某些凝血因子可以相互激活。
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Von Willebrand 因子
Gp IIb / IIIa 复合物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的聚集

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维护血液畅通

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维护血液畅通

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维护血液畅通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人们常常会采取一些措施,其中包括服用抗血栓药物。

本文将介绍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常见的药物种类,以及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一、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栓药物主要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结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止血并维持血管的完整性,但当出现血液凝块时,会对血流造成阻塞,引发血管疾病。

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种:1. 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形成血栓的重要成分,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2. 抗凝血作用:抗凝血药物可以干扰凝血酶的生成和功能,降低血液凝结的风险。

3. 扩张血管:某些抗血栓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提高血液流动速度,减少血栓的形成。

二、常见抗血栓药物种类目前,常见的抗血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生成和功能,降低血液凝结的风险。

常见的抗凝血药物有华法林、肝素等。

三、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除了药物治疗,预防血栓形成还需要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1. 均衡饮食: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可以降低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2. 定期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维持血液的畅通。

3. 注意心理健康: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也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4.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对血管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戒烟限酒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结论抗血栓药物在预防血栓形成和维护血液畅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和正确使用抗血栓药物,结合其他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维护身体健康。

凝血与血栓及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凝血与血栓及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凝 血 与 血栓 及抗 血栓 药 物 的研 究 进 展
秦 纲 吕吉 元
[ 关键词] 凝血 ; 血栓 [ 中图分类号] R 4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2 2 1 )33 8 3 0 756 ( 02 0 -4 - 0 自身 I 生血栓包括 生理性止 血血栓 与动静脉 系统 的病 理性 血 栓 。接触性血栓是指血液与身体 以外的异物接触后在异物表 面上所形成 的血栓 。例如介入治疗中鞘管与血液接触所形成 的血栓 、 体外循环时血液与管路接触 时所形成 的微血栓等。 目前认为 , 血因子 Ⅻ在体 内对血栓形成作用不 大。注 凝
新近对接触性血栓 的研究表 明 , 血小板 粘合 素激活 、 囊 泡释放 、 血小板聚集开始后 , 依然存在一系列的信号传导 。 目前 已知 G蛋 白耦 联受体 ( D 、 一 A P 凝血酶 、 血栓 素 A 受体 ) 、
受 体 酪 氨 酸 激 酶 ( a- 、 小 板 表 面 蛋 白 ( D 0 与 Gs 6) 血 C4L
进 展。

、Leabharlann 射凝血 因子 Ⅻ引起血栓迅速形成 , 而因子 Ⅻ缺乏并不 引起 受 损 的血管形成血栓 , 提示 Ⅻ在生理 性止 血 ( 血栓 形成 ) 中并 不起作用 , 但在异常止血与血栓形 成中起重要作用 。接触性
血 栓 是 Ⅻ 因子 ( 触 激 活 因 子 ) 动 的 血 栓 形 成 过 程 ; 自 接 启 而
就 由酶 原 激 活成 仪 X a X a激 括 因子 Ⅺ 为 X a引 起 凝 血 , 一l , l I 一 I I
同时 使 血 浆 前 激 肽 释 放 酶 ( K) 活 形 成 激 肽 释 放 酶 P 激

血栓形成的种类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种类和机制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主要特征比较
特征 单糖数 分子量(kDa) 平均(kDa) 生物利用度(iH) 活性 抗FⅡa 抗FⅩa 抗FⅩa/抗FⅡa 活化纤溶作用 致血小板减少 出血 被鱼精蛋白中和 肝素 40~50 5~30 15 15%~20% ++++ ++++ 1 + +++ ++ ++ LMWH 13~22 4~7 5 95% ++ +++++ 2~4 +++ + + +
Fibrin
insoluble
Fibrin clot
Mechanism of heparin


This reaction happens in normal physiological state, but it’s very slow and weak. In the presence of heparin (which acts as an catalyst), it will be accelerated by more than 1,000 times
membrane phospholipid PLA2
AA
COX endoperoxide PGI2 synthetase PGI2
PGI2
-
Aspirin
TXA2 synthetase TXA2 AC
PDE
Ridogrel
+
+
cAMP
-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

动脉血栓形成和抗栓治疗机制血管内皮细胞为单细胞层,不仅把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与促凝血的内皮下胶原蛋白隔离,还分泌各种抗凝细胞因子,如凝血酶调节蛋白、ADP酶、前列环素、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肝素样分子等,因此,如血管内膜完整,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并不会活化和血栓形成。

当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或介入治疗损伤斑块时,暴露的胶原蛋白与血小板相接触,启动凝血过程,并最终形成血栓,造成组织缺氧性损伤直至坏死。

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成分,其黏附、激活和聚集对动脉血栓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图1)。

动脉血栓的形成取决于:1)血管壁病变;2)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和3)血液高凝状态。

包括冠状动脉等动脉血栓形成大致经过以下3个过程。

图1-A,B A---内皮细胞分泌PGI2和NO增加血小板cAMP和cGMP来抑制血小板激活;CD39降解ADP,凝血酶调节蛋白(TM)抑制凝血酶激活血小板;硫酸乙酰肝素(HS)促进AT3的作用,使凝血酶失活;tPA产生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

在促凝物质中,vWF和P-选择蛋白介导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TF启动凝血反应,PAI-1抑制纤溶酶的生成。

B—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促凝血物质;炎症、感染和代谢变化降低内皮细胞的抗凝特性,并刺激血小板激动剂合成和释放,最终致血栓形成(摘自现代心脏病学)。

一、血小板与动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在正常止血和血栓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动脉血栓形成的起始步骤,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骨架,并触发血栓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心梗、中风和外周血管阻塞。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

人类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每天约1011个新生血小板进入循环血液,呈“静息”状态;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小板通过黏附反应、激活反应和聚集反应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有助血管修复(图2)。

血小板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受体在上述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1.血小板黏附反应血栓骨架形成的起始阶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是循环“静息”血小板与内皮细胞受损后内皮下胶原蛋白黏附的桥梁,当内皮细胞破损到一定程度(直径大于600um),内皮下胶原蛋白暴露,血液中vWF与其“黏”接,随后血小板表面的GP Ib/IX/V 受体与vWF结合,GP VI和GP Ia/IIa受体和胶原蛋白结合,将血小板初步黏附于血管壁内膜,随着血液流动,血小板缓慢向前流动,同时血小板形态由圆形或椭圆形变成不规则形,主要通过血小板膜上的胶原蛋白受体GP Ia/IIa与胶原蛋白高亲和力的结合,血小板牢固结合于受损的血管壁上,形成一层“血小板膜”。

DMXAA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和NOD2增强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研究

DMXAA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和NOD2增强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研究

DMXAA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和NOD2增强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研究第一部分:肿瘤血管破坏剂DMXAA的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冠心病和中风等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导致国人死亡的首要疾病。

血小板功能亢进或异常激活引起的血管内血栓形成是此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抗血小板药对其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血小板药主要有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西洛他唑、和整合素allbβ3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等,但由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等现象,导致现有的抗血小板药对某些血栓性疾病患者临床应用受限,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未尽如人意。

因此,临床仍需要抗血小板作用更强且副作用更小的药物面世以改善某些动脉血栓性疾病患者的疗效,研究开发此类药物仍具有较大的市场。

DMXAA作为肿瘤血管破坏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其主要通过破坏肿瘤组织血管导致肿瘤组织血供减少,从而达到抑制肿瘤作用。

FAA 结构与DMXAA类似,显著抑制小鼠来源肿瘤,但其作为肿瘤血管破坏剂进入临床试验发现其几乎不抑制人来源肿瘤。

在临床试验中发现患者使用FAA治疗时有明显出血,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

虽然,临床试验中使用DMXAA治疗的患者未见明显出血,其是否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也未见报道,但由于DMXAA与FAA结构类似,均属于黄酮类药物,我们推测其具有与FAA类似的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DMXAA是否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其相应机制。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DMXAA在10-600μmol/L范围内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XA2类似物U46619诱导的阿司匹林处理或未处理的人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

300 μmol/L DMXAA强烈抑制AA、ADP、胶原或瑞斯托酶素诱导的阿司匹林未处理的人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

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的简单探讨

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的简单探讨

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的简单探讨1.血栓形成是机体在维持血液循环和愈合血管损伤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然而,当血栓在不适当的部位形成时,就会导致严重的血管闭塞和致命的疾病。

因此,了解血栓形成机制以及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血栓形成机制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包括凝血、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等。

以下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步骤:2.1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当血管受损时,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出一些信号分子,刺激血小板激活。

激活的血小板会释放出血小板活化因子,促进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形成聚集体。

2.2 凝血过程激活的血小板表面上会有凝血因子Ⅴ和Ⅷ的受体,它们可以激活凝血因子Ⅹ,并促进活化的血小板释放更多的凝血因子。

最终,血栓在伤口上形成,堵塞了血管。

3. 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抗血栓药物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一种药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血栓药物及其作用机制:3.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在病变部位的黏附,进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3.2 抗凝血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减缓凝血过程,并且可以防止继续血栓的形成。

3.3 纤溶药物(如尿激酶)纤溶药物能够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使原有的血栓失去稳定性,进而溶解既有的血栓。

4.血栓形成是一种正常的生物学过程,但是过度或不恰当的血栓形成会导致多种相关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等。

抗血栓药物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抑制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降解,抗血栓药物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药物在其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心血管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将介绍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结果。

一、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血栓形成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血栓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从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多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栓药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此外,还有其他抗血栓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等,它们在心血管系统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降压药物的研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降压药物通过降低血压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压,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扩血管药物的研究血管扩张剂是一类能够扩张血管的药物,它们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循环。

一项研究表明,硝酸甘油是一种常用的扩血管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症状。

此外,还有其他扩血管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和K+通道开放剂等,它们在心血管系统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控制心脏的电生理过程,从而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和钠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心脏的电活动,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总结起来,药物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血栓药物能够预防血栓形成,降压药物能够降低血压,扩血管药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控制心律。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而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作用机制的简单探讨摘要:血栓形成是临床各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血管内血栓形成容易造成组织缺血和坏死而影响器官功能,引起的急性事件有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目前针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已有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和溶血栓药。

应该针对不同类型血管血栓形成的机制采用不同的药物。

关键词:凝血酶、血小板、纤维蛋白、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前沿:血栓是在活体的血管系统中形成的凝块栓子,它受到不同血管内血流的影响,因此它的结构特点不同于体外静止状态下形成的血块。

血栓形成可见于心房室腔,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正常生理状况下止血作用是通过血管、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维持血液的溶胶状态,一旦血管破裂,通过止血作用能迅速在血管裂口处形成止血栓子,阻止血液流失。

止血栓子是由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组成。

止血栓子形成后在活化的因子Ⅹ作用下,使纤维蛋白更为稳定,并使成纤维细胞进入栓子使栓子机化修复损伤处。

在完整的血管内形成的血栓也经历和止血栓子一样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溶栓疗法要尽早应用溶栓药的原因。

一、血栓的种类1.按照血栓的组成可分为:(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聚集体和白细胞组成。

(2)红色血栓: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

(3)细胞栓:由血小板组成。

(4)透明栓:由变性蛋白组成。

2.按照血栓形成的部位分:(1)动脉血栓:白色血栓为头红色血栓为尾。

(2)静脉血栓:红色血栓。

(3)心房室血栓:红色血栓。

(4)微血管血栓:细胞栓、透明栓。

二、血栓形成因素血栓形成有诸多因素,19世纪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涉及3个因素即血管因素、血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和血流速度。

随着基础和临床科学的发展,目前对这3个因素有了更为丰富和更为深入的认识。

1.血管因素:血管有内层(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基底膜)、中层(平滑肌细胞及其间质)和外层(成纤维细胞及其间质),内皮细胞已不是单纯的血管内衬,大量的研究证实它是一个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的器官。

静止的内皮细胞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它分泌的前列环素(PGI2)和一氧化氮(NO)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内皮细胞有硫酸乙酰肝素它和抗凝血酶结合可以中和凝血酶,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调节蛋白与凝血酶结合可活化蛋白C(APC),APC在蛋白S的辅助下可降解凝血因子Ⅴ和Ⅷ而发挥抗凝作用,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它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原),在内皮细胞受损伤或激惹时(如内毒素所致毒血症),它可表达组织因子从而启动凝血过程,内皮下基底膜有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合位点,内皮下基底膜的暴露可促使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过程提供了反应平台(血小板第3因子)。

内皮细胞合成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一些个体有先天性或获得性的超大分子的vWF,这是由于vWF裂解酶缺乏,不能将超大分子的vWF裂解成为正常的vWF ,超大分子的vWF在高切应力作用下,可直接激活血小板和改变血小板膜糖蛋白并引起血小板粘附。

这一发现不但解释了一部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的发病原因,而且推测也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内皮细胞被激惹后,还可释放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Ⅰ)抑制纤溶活性有助于血栓的稳定。

2.血液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在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凝血系统的激活有多种因素,在内皮细胞受损时,可表达组织因子(TF),TF与血液中的因子Ⅶ形成复合物而启动凝血过程,最终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具有多种功能:(1)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2)激活血小板。

(3)与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激活蛋白C。

(4)激活因子X,因子X可使纤维蛋白γ和α链交联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

(5)激活纤溶酶抑制物(TAFI)。

(6)激活因子Ⅴ、Ⅷ、Ⅺ。

(7)促细胞分裂。

体内存在抗凝系统对凝血过程进行负调节主要有:(1)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TFPI)由内皮细胞产生对组织因子有抑制作用。

(2)抗凝血酶(曾称为抗凝血酶III)是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与其结合使其发生构形改变,暴露出与凝血酶的结合位点与凝血酶结合形成抗凝血酶-凝血酶复合物。

(3)蛋白C系统是体内另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凝血酶与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使蛋白C激活成为激活的蛋白C(APC),APC在其辅因子蛋白S的协同下可降解因子Ⅴ和Ⅷ。

血液中的纤溶和抗纤溶系统在血栓形成中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Ⅰ)和t-PA相关性分析有些学者认为PAI-Ⅰ是冠状动脉病的危险因子PAI-Ⅰ的水平与甘油三脂水平和胆固醇水平正相关。

血小板具有多种功能。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尤其动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受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溃血小板依赖其膜糖蛋白Ⅰb通过vWF与内皮下组织粘附,依赖其糖蛋白Ⅱb/Ⅲa通过纤维蛋白原使血小板相互联接形成血小板聚集体,血小板激活后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PDGF,TGFα和TGFβ这些因子对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影响。

血小板激活后可增强凝血过程的发展,首先它提供了磷脂(血小板第3因子)为激活的因子X提供“固相平台”有助于凝血酶原酶的形成和凝血酶的产生。

其二,血小板通过释放PAI-Ⅰ,PAI升高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和稳定。

其三,血小板释放的因子4,它可以中和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醯肝素使其失去抗凝活性。

3.血液动力和血液流变:血流影响血栓的形成。

首先血流调节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在血管壁切应力因血流而改变,而血液中的红细胞强烈影响血流状态,增强血小板的弥散,不同的切应力对血栓的组成也有影响。

三、不同类型血管的血栓形成不同类型血管血栓形成虽然均与血管、血小板和凝血以及血流有关,但也有所侧重。

1.动脉血栓形成:由于动脉血压高流速快,因而凝血酶不易在局部积蓄达到有效浓度,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血小板粘附聚集使局部动脉管腔狭窄以致形成的凝血酶积蓄达到有效浓度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网络血细胞形成血栓,因此动脉血栓有白色头部(主要为血小板和白细胞)和红色尾部(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等构成)。

2.静脉血栓形成:由于血液高凝和淤血,因此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细胞构成的混合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目前也被称为易栓症,其原因可分先天性和继发性,先天性易栓症有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活化的蛋白C(APC-R)等,继发性高凝可见于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长期卧床、大手术后、肥胖和静脉曲张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

3.微血管血栓形成:可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或血循环中出现促凝物质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可由于血小板被激活形成聚集体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微血管内可形成透明栓,细胞栓造成器官功能衰竭。

4.心房室的血栓形成:心房纤颤由于血流紊乱,形成涡流易激活凝血过程而发生红色血栓。

四、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1.血管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随着人类年龄增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高血脂,糖尿病中更严重。

2.炎症:炎症有时可出现纤维蛋白原、因子Ⅷ活性升高,因为它们是急性相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升高已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可增加血液粘度影响微循环。

炎症时细菌的内毒素可使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而启动凝血过程,同时炎症时体内的抗凝物质如TM、蛋白Z等低表达从而增强凝血活性。

3.遗传因素:与血管、凝血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等有关的因子由于遗传性基因突变而发生质或量的改变而有利于血栓形成称之为遗传性易栓症,包括PC、PS、AT、FⅤ(APC-R)F Ⅱ20210A、FⅫ、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黏性血小板症候群和HC-Ⅱ等。

4.PAI-1、血小板糖蛋白Ⅰbα、Ⅰb-Ⅸ-Ⅴ复合物、Ⅱb/Ⅲa、Ⅰa-Ⅱa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的基因多态性可其影响功能而与血栓形成有关。

5.获得性易栓症:可见于抗磷脂抗体、骨髓异常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6.吸烟:吸烟可使血小板激活和促进血液凝固。

7.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且有促进凝血和抑制纤溶活性的作用。

五、血栓治疗药物和机制简单介绍1、抗血小板药物A.阿司匹林和环氧化酶通路激活剂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这一作用是通过对其活性位点旁的氨基酸乙酸化而实现的。

这使血小板中血栓素AZ合成速率受到限制。

若巨核细胞中的环氧化酶受到抑制,可导致发育中的血小板功能障碍。

由于血小板不能再生出新的环氧化酶,阿司匹林的效应能持续存在于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通常大约10天)。

阿司匹林的主要缺点是对环氧化酶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它对血小板活化的其他路径影响很小,因此阿司匹林不能阻断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只能部分抑制ADP和高剂量胶原诱导的聚集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使用量变化很大,每日剂量从不到50毫克至1200毫克,没有证据表明不同用药剂量在临床疗效上存在差异。

只有阿司匹林即亲代乙酞水杨酸对血小板的功能有明显作用,但它可以通过首过效应被大量代谢为水杨酸,后者80%以上被吸收。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过敏反应和皮疹、脱发及紫癜。

B.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也能抑制环氧化酶(产生阿司匹林样作用),但这一过程是可逆的;该药还能抑制血小板对5一经色胺的摄取。

伊洛前列素(Iloprost)是一种前列环素类似物,通过促进血管扩张,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而发挥拮抗血栓素AZ的作用。

C.双嘧达莫双嘧达莫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磷酸二醋酶,阻止环磷酸腺苷(cAMP)的失活,使血小板内的cAMP增多,导致胞浆内第二信使活性降低。

但该药也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例如刺激前列环素的释放、抑制血栓素AZ的形成。

该药通过这些途径引起体外试验中血小板的聚集和豁附能力降低,也可使体内血小板的存活期延长。

它的效应维持时间较短,为达到24小时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需重复给药或使用缓释剂型。

D.氯毗格雷和噻氯匹啶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胶原类的激活剂能够诱导血小板聚集,氯毗格雷和噻氯匹啶等噻吩吡啶衍生物可抑制这一作用,并能显著减少ADP与血小板表面嘿吟受体的结合。

以上抑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环氧化酶的非依赖性。

这类药物亦能影响血小板对凝血酶、胶原、纤维蛋白原和vonWillebrand因子的反应能力。

这类药物对血小板的作用在口服数天后达到高峰。

主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特别是白细胞减少,以噬氯匹啶尤为明显。

E.其他受体阻断剂当血小板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与ADP等配体相结合时,通常会引起信号转导,进一步导致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变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