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的调节,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兴奋性/异化作用: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总称,约占人体体重的60%。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体液中扩散, 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同,从而加强控制系统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

前馈: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第2章:★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逆电—化学浓度梯度将某些物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矿质营养:将在105℃和70℃—80℃摄氏度下烘干的植物材料在600℃下高温烘烤,剩余的不能挥发的灰白色残渣称为植物灰分,灰分中的元素为各种矿质的氧化物、磷酸盐、硫酸盐等,由于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壤矿质,故叫做矿质元素,又叫矿质营养。
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有三个标准,不可缺少性、不可替代性、直接功能性。采用溶液培养法,已确定17种,C、O、H、N、P、K、Ca、Mg、S、Fe、Mn、B、Zn、Cu、Mo、Cl、Ni。
被动吸收: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不需要代谢能量直接参与,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转移的过程,即物质从其电化学势较高的区域向较低的区域扩散。
主动吸收:植物细胞利用代谢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矿物质的过程。
营养最大效率期:对于某种栽培作物,施用肥料的营养效果最好的时期被称为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许多作物的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生殖生长时期。
C3途径和C3植物:用C14标记和纸层析技术发现的光合作用固定CO2的反应途径。由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催化固定CO2后,形成的最初产物3—磷酸甘油酸为三碳化合物,所以也被称为C3途径。只具有C3途经的植物称为C3植物。C3植物大多为温带和寒带植物,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达到动态平衡时,也就是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光形态建成:通常将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聚成组织和器官的形成,称为光形态建成。
光敏色素:从植物抽提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色素分子(光受体)。
向重力性:植物在重力的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
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P333
花熟状态: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5.低动力型休克
又称低排高阻型休克。具有心排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增高、脉压明显缩小等特点。临床上表现为皮肤 苍白、四肢湿冷等
6.高动力型休克
又称高排低阻型休克。指病原体或其毒素侵入机体后,引起高代谢和高动力循环状态,即出现发热、 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脉压增大等特点
7.自身输血
休克早期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肝脾等储血器官收缩,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动脉 血压的维持,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6.钙反常(calcium paradox) 用无钙液灌流组织器官后再用正常含钙液灌流,可造成细胞和器官的代谢和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更加 严重,这种现象称为钙反常。
7.pH值反常(pH paradox) 缺血后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称为pH反常
8.自由基(free radical) 是指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3. 受体上调:持续高浓度的配体与受体结合,除引起自身受体下调外,可引起其他受体明显增多
4. 受体增敏: 受体对配体刺激的反应增强
5.受体减敏:受体对配体刺激的反应减弱
6.GPCR:G蛋白耦联受体。又称七次跨膜受体,是指激活后作用于与之耦联的G蛋白,然后引发一系 列以信号蛋白为主的级联反应,从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一类受体
4.内生致热原(EP) 指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5.热限(febrile ceilin)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
6.热惊厥 是指幼儿高热时易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称为高热惊厥,多在高热24h内出现
7. 炎症(in ammation)
3.心肌顿抑: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灌注后,心肌舒缩功能要经过较⻓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称为 可逆性的心肌功能障碍,称为心肌顿抑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安静状态)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膜的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5、“全或无”现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既可触发动作电位,其幅度立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3、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和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8、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9、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用以判断血型是否相合。

第四章血液循环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生理学第二章

生理学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一 受体的概念及特征
受体:凡是能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细胞发生特定 生理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存在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内。 特征:①特异性 ②饱和性
③可逆性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分为三类:

①离子通道藕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化学,电压,机械门控性通道)

②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③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动 作 电 位 的 产 生 机 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 到阈电位水平。

去极化过程:Na+大量快速内流形成


复极化过程:K+快速外流形成
后电位过程:Na+-K+泵活动的结果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⑴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 生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 加强而增大; ⑵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 部位产生,就会立即向整个细胞膜传布,而它的 幅度不会因为传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可迅速扩 布到整个细胞膜; ⑶脉冲式: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 能重合在一起,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的间隔而 形成脉冲式图形。
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骨骼肌受到一次有效刺激,引起肌肉一次迅速的收 缩,称为单收缩。 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的有效刺激时,当刺激频率达到一 定程度时,引起肌肉收缩的融合而出现强而持续的收缩,称 为强直收缩 。
注: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与肌肉收缩时所遇 到的负荷大小有关 ①当负荷小于肌张力时,出现等张收缩; ②当负荷等于或大于肌张力时,出现等长 收缩; ③正常人体骨骼肌的收缩大多是混合式 的,而且总是等长收缩在前,当肌张力增加到超 过后负荷时,才出现等张收缩。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
被动运输:指离子跨过生物膜不需要代谢供给能量,是顺电化学势梯度想下进行的运输方式。
包括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指离子跨国生物膜需要代谢供给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向上进行运输的方式。
生物膜:细胞的外周膜和内膜系统称为生物膜。
第三章:
增益效应:因两种波长的光协同作用而增加光合效率的现象
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相关性:植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制约与协调的现象。
光形态建成: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
向性运动:由光、重力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他的运动方向取决于外界的刺激方向。
感性运动:由外界刺激或内部时间机制而引起的,外界刺激方向不能决定运动方向。
光合单位: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在生理上形成协同作用的
一个功能单位的色素分子的数量。
希尔反应:在光照下,离体叶绿体泪囊体能将含有高铁的化合物还原为低铁化合物,并施放
氧。
光合磷酸化:指叶绿体利用光能驱动电子传递建立跨泪囊体莫的质子动力势,质子动力室就
把ADP和无机磷酸化合成ATP。
交叉适应:植物处于零上低温、高温。干旱或盐渍条件下,能提高植株对另外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鱼不良环境反应直降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作植物中的交叉适应。
植物防御素:植物受侵染后才产生的一类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抗病源微生物的化合物。
程序性细胞死亡:由基因编码的程序控制,称这种细胞自然死亡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极性:是植物分化和形态建成中的一个基本现象。通常是指时在器官、组织、细胞中在不同
轴向上存在某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的梯度差异。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释(一)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本文将解释生理学第二章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术语。

正文:第一大点:细胞膜1. 细胞膜是位于细胞外部和内部环境之间的一个薄层结构。

2.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

3. 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传递信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 细胞膜具有半透性,能选择性地通过溶解度、电荷、分子大小等因素控制物质的进出。

第二大点:膜蛋白1. 膜蛋白是嵌入到细胞膜中的一类蛋白质。

2. 膜蛋白可以分为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等不同类型。

3. 通道蛋白能够媒介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

4. 载体蛋白能够促进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

5. 受体蛋白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传递信号并产生生物效应。

第三大点:细胞外液1. 细胞外液是细胞膜外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外液和间质液组成。

2. 细胞外液中含有多种离子,如钠离子、钙离子等。

3. 细胞外液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电解质平衡和细胞外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四大点:细胞内液1. 细胞内液是细胞膜内的液体环境,主要由细胞器溶液和细胞质组成。

2. 细胞内液中含有多种离子和溶解物质,如钾离子、葡萄糖等。

3. 细胞内液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代谢平衡和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五大点:渗透压1.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造成的渗透力。

2. 渗透压可引起水分子的净流动,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流动。

3. 渗透压能够调节细胞的体积和维持细胞内溶液浓度的平衡。

总结:本文对生理学第二章中的名词进行了解释。

细胞膜、膜蛋白、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渗透压是生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物质传递和环境平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和研究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名词解释1. 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阈电位约为-70mV .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阈电位。

课本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P423. 继发性主动运输: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P144. 终板电压: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离子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K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

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

P365.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

P236.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它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

P417.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细胞内信号分子。

P188.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

P25三、问答题1.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参阅课本P23-25参考答案: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

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第二章名词解

第二章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内膜:肌纤维外面包有的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肌外膜: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外面包以结缔组织膜。

A带: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I带:只有细肌丝而没有粗肌丝。

H区:只有粗肌丝而没有细肌丝。

肌小节: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终末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的特殊的膨大。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兴奋性:指的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简称膜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状态:是指细胞膜内外存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状态。

去极化: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mV的过程被称为去极化,去极化是膜电位消失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电位由0mV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阈强度:阈刺激一般将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性:骨骼肌(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收缩性: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收缩性。

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大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刺激时,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收缩期:从肌肉收缩产生张力到张力最大所经历时间为收缩期。

舒张期:从张力最大到张力恢复到最低水平所经历时间为舒张期。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又称缩短收缩。

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向心收缩可以是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

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超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肌张力: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代谢:代谢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代谢分为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为该肌肉的绝对肌力。

绝对力量: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相对力量:一个人的绝对力量除以其体重。

爆发力: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即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P=F*D/t(kg*m/s)
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简称MU)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将运动单位分为运动性运动单位和紧张性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动员:肌肉收缩时参与的肌纤维数目越多,产生的张力就越大。

由于肌肉中所有的肌纤维都属于不同的运动单位,因此同时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决定了张力的大小。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集。

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

慢肌(红肌):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收缩时间慢、收缩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劳慢。

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优秀运动员,从事不适应的运动负荷或大负荷运动,运动停止后
24~72小时,运动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酸痛,并伴随僵硬、肿胀和肌力下降等症状。

肌肉酸痛不发生在运动期间或运
动后即刻,而是在运动后24小时逐渐加剧,因而称之为延迟性肌肉酸痛。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表面肌电信号:通常用表面电极引导记录的肌电信号被称为表面肌电信号。

积分肌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肌肉中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放点总量,即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其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参加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多少和每个运动单位的放电大小。

均方根振幅:是指肌肉放电的有效值,其大小决定于肌电幅值变化。

平均功率频率:表示的是通过功率谱曲线重心的频率。

中心频率:表示的是在能量谱中将能量谱的总能量一分为二的频率。

肌电幅值:是指肌电的信号的振幅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