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稳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6、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7、主动转运:指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即动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8、受体:是指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蛋白质。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一个适当刺激后产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10、阈强度:指如果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即可找到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1、兴奋性:可泛指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对可兴奋细胞来说,兴奋性即为其在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兴奋:指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由于单个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因而不能引发动作电位。
14、终极电板:当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接头后膜上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膜外侧的受体结合,通过蛋白构想的改变使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从而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但以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后,要引起肌细胞收缩需经历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联系及细胞兴奋与收缩的中间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16、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故称为收缩蛋白。
生理学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极状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4.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7.血型:血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类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1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和NE急剧增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细胞生物学相关术语- 细胞膜:细胞外部与细胞内部环境之间交界面的薄膜结构。
主要由磷脂、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 质膜:包裹着细胞质的厚膜结构,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构成。
- 过氧化氢酶:一种酶类分子,用于分解细胞中的过氧化氢化学物,维护细胞内化学平衡。
- 酸碱平衡:细胞内外液体的酸度或碱度的平衡状态,主要由细胞内部的缓冲体系维持。
- 单位膜蛋白:一个由一层磷脂和嵌入在磷脂层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薄膜结构,负责细胞内外物质的转运。
2.肌肉骨骼相关术语- 肌动蛋白:肌肉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参与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 肌肉萎缩:肌肉组织的退化和萎缩现象,导致肌肉功能下降。
- 肌肉纤维:肌肉组织内的一种细胞结构,是肌肉组织的构成单位。
- 骨质疏松:一种骨骼疾病,由于骨骼矿物质的流失,使得骨骼强度降低。
- 阳离子:指具有正电荷的离子,常见的阳离子例如钠离子、钾离子等。
- 跑步机:一种健身器材,可进行室内跑步训练,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脂。
3.消化系统相关术语- 胃酸:一种胃液成分,含有极高浓度的盐酸,主要负责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 胰腺:一种位于胃后方的消化器官,主要分泌胰岛素和胰酶两种物质,协助消化和维持血糖平衡。
- 满足感:一种生理体验,表示尝食后产生的饱腹感受和满足感受。
- 膳食纤维:一种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的多糖,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可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 空腹血糖:指进食八小时后测量的血糖值,可以反映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水平。
4.呼吸系统相关术语- 肺泡:肺部的一个微小单位,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场所。
- 气体交换:指在肺泡内,将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生理过程。
- 肺功能试验:一种用于评估肺部功能的方法,可测量肺容量和呼吸道阻力等指标。
- 咯血:一种肺部疾病所致的症状,指咳嗽时咳出带有血液的痰。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指呼气时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分压值,可反应呼吸功能和肺功能状态。
生理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2.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4.阈强度:在保持刺激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一定时,引起细胞产生AP的最小刺激强度5.阈电位:能触发AP(钠通道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值6.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质)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7.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8.后负荷:肌肉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9.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10.肌肉收缩能力:指与前负荷和后负荷均无关的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11.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过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
13.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保持不变而长度缩短。
14.体液:指人体内所有的液体,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15.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16.血清:指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17.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溶剂百分比18.血液凝固:指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19.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20.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21.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此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22.脉压:动脉血压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之差称为脉压2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24.血压: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25.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27.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涉处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28.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里称为每分输出量,也成为心输出量29.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30.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3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32.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33.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34.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引起的呼吸运动,主要表现为腹壁的起伏35.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引起胸骨和肋骨运动为主的呼吸,主要表现为胸部的张缩36.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37.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38.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39.HB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40.HB氧含量:每100ml血液中实际含氧量41.HB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百分比42.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43.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44.基本电节律:胃肠平滑肌细胞在RP基础上产生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45.胃肠激素:由消化道内分泌C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46.胃排空: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47.分节运动: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48.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产生的热量49.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释放的热量50.体温: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51.调定点:体温调节所规定的一个温度值,它决定体温的高低52.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体液影响的情况下,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它研究生物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具有进行生物活动的能力。
2. 组织:由一组相似或相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3. 器官:由多个组织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如心脏、肺、肝等。
4. 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器官组成,共同完成一项生理功能,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5. 代谢:生物体对物质能量的吸收、利用和排泄的过程。
6. 激素:由内分泌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在体内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播,在目标组织产生生理效应。
7. 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体内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
8. 免疫系统: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的系统,维护机体内部稳定。
9. 感觉: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10. 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
以上只是生理学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生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概念。
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各种物质在不断变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2.兴奋-收缩偶联是描述肌细胞将膜上的电变化信息转换为以肌丝滑行为特征的力学变化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浆网对Ca的释放和回摄,触发肌纤维的收缩与舒张。
3.血氧饱和度:指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正常人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3%一98%。
4.影响血压的因素:① 每搏排出量:每搏排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
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
每搏排出量减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
②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排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反之,舒张压降低明显。
③ 外周阻力:若心排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因在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速度主要决定于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向外周流速减慢,心舒期在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④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
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⑤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血量是形成血压的物质基础,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循环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
⑥ 血液的粘滞性:。
正常情况下,大动脉管壁弹性、循环血量及血液粘滞性的变动较小,对血压的影响是次要的,而心脏的收缩和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
5.肾小球滤过率: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滤过的血浆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285条(含答案)1.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3.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5. 局部电位: 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
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
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7.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
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
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
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13.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
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9.强直收缩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1.血清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
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第四章血液循环1.自律细胞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2.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动节律。
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它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4.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
它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
5.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6.中心静脉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7.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8.收缩压、舒张压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时,使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由于心室舒张,使动脉血压下降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9.减压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称减压反射。
10.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的纤维膜,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这对维持中枢神经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呼吸1.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2.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形式。
3.潮气量潮气量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为500ml左右。
4.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之间处于平衡扩张的状态。
6.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至肺泡的气体量,它是真正可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气量。
从数值上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7.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8.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呼吸调节的神经元群。
它们分布于大脑皮层、脑桥、延髓、脊髓各中枢水平。
9.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即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处的可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感觉神经周围突。
10.肺牵张反射由于支气管、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第六章消化与吸收1.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胃肠激素在消化道粘膜层散在着大量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所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
3.化学性消化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特异的消化酶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性消化。
4.吸收吸收是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胃粘膜屏障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H+侵主粘膜细胞及防止Na+从细胞内向胃腔弥散,称为“胃粘膜屏障”。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率以单位时间机体的产热量来代表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2.食物的卡价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卡价。
3.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4.呼吸商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是时间内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在进食后1-8小时左右,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会比进食前提高。
这种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体温体温是指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它们的正常平均值分别约为36.1℃~37.1℃、36.6℃~37.6℃、36.9℃~37.9℃。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1.排泄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肾小球滤出的滤液量或原尿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3.渗透性利尿因为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使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4.水利尿由于大量饮清水,通过对血浆的稀释,导致晶体渗透压下降,反射性引起ADH释放减少,造成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之为水利尿。
5.肾糖阈通常将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人的肾糖阈为8.88~9.99mmol/L(160~180mg%)。
6.尿失禁高位截瘫的病人,因骶髓排尿中枢失去与大脑皮层的联系而出现排尿不受意识支配的现象称为尿失禁。
第九章感觉器官1.瞳孔对光反射当眼受强光照射时,瞳孔缩小;光线变弱时,瞳孔放大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此反射呈交互效应,即光照一侧瞳孔可引起双侧瞳孔同时缩小。
2.视力视力又称视敏度。
是指眼能识别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主要表现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对物体形态精细辨别的能力。
3.视野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红色,最小的是绿色。
正常人人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
第十章神经系统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且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2.突触延搁突触传递需要轴突末梢释放递质,经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才能产生突触后电位,因此耗费的时间较长。
称突触延搁。
3.牵涉痛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4.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5.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地牵位肌腱时发生的缓慢、持久的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反射。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6.胆碱能纤维凡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为乙酰胆碱的称为胆碱能纤维。
7.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将出现全身伸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8.特异性投射系统经典的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专一的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9.第二信号系统对抽象事物的信号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第二信号系统。
第十一章内分泌1.激素由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2.下丘脑调节性多肽下丘脑调节性多肽是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9种调节肽。
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3.激素的允许作用某激素不能直接引起某种生物效应,但该激素的存在,可以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激素,这就是激素的允许作用4.促激素促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合称5.应急反应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畏惧、剧痛、失血、运动、创伤、寒冷等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加强,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显著增加,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一过程变化称为应急反应。
6.应激反应机体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即感染、饥饿、创伤、疼痛、手术、寒冷等,血中ACTH量大大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相应也增加并产生一系列全身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应激反应。
7.激素的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体内的浓度很低,但作用显著,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逐级放大作用,即具有高效生物放大作用;第十二章生殖1.月经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从阴道流出经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月经周期从月经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潮的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天,包括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3.妊娠黄体若从卵巢排出的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则黄体继续发育形成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可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以维持受精卵的发育。
4.排卵卵泡成熟后靠近卵巢表面,卵泡破裂,成熟的卵细胞和它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被排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5.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它一般在受孕6~10天在血中出现,是维持受精卵发育,生长的主要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