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极状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4.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7.血型:血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类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1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和NE急剧增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生理学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3、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成负电位的状态。

4、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5、微终板电位:由一个突触囊泡中的Ach分子作用于终板膜引起的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6、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7、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和Ca2+等。

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9、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10、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

11、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处理后的血液放入有刻度的试管中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用于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1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

13、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型:是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55%~65%.17、心指数: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8、心室功能曲线:反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搏出量或搏功之间关系的曲线。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稳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6、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7、主动转运:指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即动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和(或)逆电位差跨膜转运的过程。

8、受体:是指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结合并能产生生物效应的特异蛋白质。

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一个适当刺激后产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化过程10、阈强度:指如果固定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只改变刺激强度,即可找到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个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1、兴奋性:可泛指生物体或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对可兴奋细胞来说,兴奋性即为其在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电位:膜去极化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13、局部兴奋:指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极化,由于单个局部兴奋达不到阈电位水平,因而不能引发动作电位。

14、终极电板:当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接头后膜上 N2型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膜外侧的受体结合,通过蛋白构想的改变使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从而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但以钠离子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15、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细胞兴奋后,要引起肌细胞收缩需经历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联系及细胞兴奋与收缩的中间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16、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直接参与肌细胞的收缩,故称为收缩蛋白。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

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

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 溶液。

2.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40%-50%;女性为37%-48%。

3. 红细胞沉降率(ESR)将抗凝血置于分血计中,红细胞在1小时下沉的距离(mm)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可反映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4.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是由肾脏产生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可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5.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的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6. 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其大小可以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反映7.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溶液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它是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8.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清,与血浆成分有很大的不同。

9. 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作为次侧。

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第四章血液循环1. 心动周期指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所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60/心率(S)2.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

3. 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可用于不同个体之间心脏功能的比较。

4. 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5.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人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0%。

6. 等容收缩期指心室开始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超过房内压而低于主动脉压的期间。

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

7. 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 曲线) 将相对应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作横坐标与搏出量(或搏功)作纵坐标所绘制成的曲线。

它反映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8.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其大小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即心脏的健康程度。

9. 异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

10. 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去极开始到3期复极至-60mV 的这一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取决于Na+通道(快反应细胞)或Ca2+通道(慢反应细胞)复活的快慢。

11.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内传导缓慢,使兴奋在该区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称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的存在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产生房室同时收缩的现象。

12. 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调节搏出量的多少。

对搏出量有强大的调节能力。

13.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的产生是由于窦房结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引起一次兴奋和收缩“脱失”。

14. 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凡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各环节的因素都可影响心肌收缩能力。

15. 自律性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兴奋的特性称自律性。

自律性的高低可用自动发生兴奋的频率来衡量。

16. 心电图指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综合电变化曲线。

心电图可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17. 血流量也称容积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18. 动脉血压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强。

一般以mmHg作为单位。

19. 收缩压(SP)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约为100~120 mmHg。

20. 舒张压(DP)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约为60~90 mmHg。

21.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

22. 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3. 中心静脉压(CVP)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反映了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

其主要功能是物质交换。

25. 有效滤过压指滤过与重吸收力量之差。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6. 心血管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延髓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27. 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内的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增多,其反射效应是心率减慢,每博量减少,外周血管扩张,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亦然第五章呼吸1. 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2. 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3. 胸膜腔内压(胸内压) 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等于肺内压—肺回缩力,一般为负压。

4. 肺顺应性指外力作用下肺扩张的难易程度,为肺弹性阻力的倒数,可用肺容积变化(△V)/跨肺压变化(△P)表示。

5. 比顺应性指单位肺容量下的顺应性,有利于消除不同个体间肺容量差异的影响。

6. 潮气量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约为500ml。

7. 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量。

等于补呼气量+余气量。

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内O2和CO2分压的过度变化。

8. 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9. 用力呼气量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表示,正常第1秒末为80%。

10. 每分通气量(肺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

11.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2. 通气/血流比值(V/Q)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 84。

13. 肺扩散容量气体在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

14. 肺表面活性物质(PS) 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于肺泡液气界面的脂蛋白。

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酯(DPPC),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15.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小分子营养物质经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胃肠激素:由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主要调节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等活动。

(4)内因子: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可保护Vit B12并促进其吸收。

(5)基本电节律:又称为慢波,是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缓慢、节律性自动去极化波,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控制胃肠肌肉收缩的基本节律。

(6)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时,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

其生理意义是使胃在短时间内增大容纳和贮存食物的能力,而胃内压保持不变。

(7)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粘液腺分泌的富含粘蛋白的粘液凝胶,可阻止、延缓胃液中的H+向粘膜细胞方向返回扩散,同时粘膜细胞分泌的HCO3- 向凝胶表层方向扩散,不断综合H+ ,两者共同形成保护胃粘膜免受胃酸腐蚀的屏障。

(8)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1. 能量代谢指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2. 食物的热价一克营养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3. 氧热价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一升O2所产生的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