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综合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总集

合集下载

药学相关专业名词解释

药学相关专业名词解释

药学相关专业名词解释第一部分生物名词白喉杆菌: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属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棒状杆菌种类较多,包括白喉杆菌和类白喉杆菌。

类白喉杆菌为非致病菌,常见的有假白喉杆菌,结膜干燥杆菌、溃疡杆菌和痤疮杆菌等。

斑丘疹:斑丘疹(maculopapule)在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底盘,称为斑丘疹。

见于风疹、猩红热、湿疹及药物疹等。

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统计期望时间。

是放射性核素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而改变。

变形杆菌:变形杆菌(proteusbacillus vulgaris)人和动物的寄生菌和病原菌。

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土壤、水、垃圾、腐败有机物及人或动物的肠道内。

表皮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滋生于生物体表皮上的一种细菌。

在人体的皮肤,阴道等部位寄生,属正常菌群类型。

葡萄球菌是葡萄球菌属,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

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

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

不动杆菌: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引起机体感染,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菌之一。

本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伤口及皮肤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重症者可导致死亡。

多见于老年和婴幼儿。

产酶流感嗜血菌:流感嗜血杆菌(学名Haemophilus influenzae),简称嗜血杆菌,前称费佛氏杆菌(或译拜菲尔氏菌)或流感杆菌,属孤菌科嗜血杆菌属。

是一种没有运动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是于1892年由费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发现。

肠球菌:肠球菌为革兰阳性(G+)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及人和动物消化道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肠球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升高,并且由于肠球菌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使许多常用抗菌药物在治疗肠球菌感染时失败。

药大生理学解答.docx

药大生理学解答.docx

一名词解释2*15=301.feed-forward,2.end-plate potential,3.agglutinin,4.baroreceptor reflex,5.pulmonary ventilation,6.gastric emptying,7.set point of temperature,8.glomerular filtration,9.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10.stress,11.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2.近点,13.排卵,14.呼吸商,15.心动周期1、前馈:前馈控制系统为前馈控制的一种形式,是控制部分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进行某种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受控部分在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时,又及时地受到前馈信号的调控,因此活动可以更加准确。

2、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略称为epp。

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3、凝集素:凝集素是动物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能与糖结合的蛋白质,在细胞识别和粘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间的粘着。

4、压力感受器反射: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即动脉血压愈高,动脉管壁被扩张的程度也愈高,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也愈高(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呈树枝状分布或形成特异的环层结构,它们能感受动脉内血压对管壁的牵张刺激,并发放冲动,故按其所在部位分别称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

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

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管壁的机械牵张。

如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被扩张至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而发放神经冲动。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即动脉血压愈高,动脉管壁被扩张的程度也愈高,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也愈高,所以从感受器的性质,它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药综一710——生化名解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药综一710——生化名解

第一章绪论1.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内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阐明生物物质在生命活动变化中的化学变化规律及复杂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外环境进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

是通过消化、吸收、中间代谢和排泄四个阶段来完成的。

3.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带头学科,它主要研究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与功能和生物大分子的人工设计与合成,以及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等。

第二章糖的化学4.糖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5.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

是糖类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组成糖类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6.寡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含2~6个单糖分子。

7.多糖:由许多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长链结构,分子量都很大,均无甜味,也无还原性。

8.粘(黏)多糖:粘多糖是一类含氮的不均一多糖,其化学组成通常为糖醛酸和氨基已糖或其衍生物,有的含有硫酸。

如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等。

(07年药综二真题)9.结合糖:是指糖和蛋白质、脂质等非糖物质结合的复合分子。

10.糖脂:糖和脂类以共价键结合成的复合物,组成和总体性质以脂为主,糖类通过其还原末端的糖苷键与脂连接。

11. 糖蛋白:是糖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的复合分子,其中糖的含量一般小于蛋白质,糖和蛋白质结合的方式有O连接和N连接。

12.脂多糖:是糖与脂类结合形成的复合物,以糖为主体成分,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内的脂多糖一般由外低聚糖链、核心多糖及脂质三部分组成。

13.糖苷键:一个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的羟基、氨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或缩酮键,常见的糖苷键有O-糖苷键和N-糖苷键。

14.Smith降解:将过碘酸氧化产物进行还原,进行酸水解或部分酸水解。

15.糖基化工程:是在深入研究糖蛋白中糖链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改变(包括增加,删除)调整糖蛋白的表面的糖链而达到改变糖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的目的。

药学综合总结--名词解释

药学综合总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药剂学药剂学:pharmaceutics,pharmacy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剂型:dosage form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制剂:pharmaceuticals,preparations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药典:pharmacopoei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持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处方: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OTC: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GLP:是英文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文名称“Good Clin ic al Practice”的缩写。

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GAP:英文名称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中文名称“良好农业规范GSP:是英文Good Supplying Practice缩写, 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

增溶: 某些难溶性物质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

中国药科大学 药学专业 病理生理学

中国药科大学 药学专业 病理生理学

疾病概论1.疾病:对应于健康的一种异常生命状态,即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不完好状态。

2.发病学一般规律:①损伤与抗损伤;②因果交替:是指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③局部和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3.疾病的转归:分为康复和死亡。

4.康复:①完全康复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②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5.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集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6.脑死亡标准:①自主呼吸停止(死人和植物人的根本区别);②不可逆性深度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脑电波消失;⑤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酸碱平衡紊乱7.标准碳酸氢盐(SB):全血在标准条件下测得血浆中[HCO3—]。

8.实际碳酸氢盐(AB):隔绝空气和实际条件下测得的血浆中碳[HCO3—]。

9.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10.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引起的pH下降,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

原因:(1)AG增高型:(1) 血固定酸产生↑:①缺氧导致乳酸中毒;②脂肪分解导致酮症酸中毒;③药物过量导致水杨酸中毒。

(2) 固定酸排除↓(2)AG正常型:HCO3—丢失导致血[Cl—]↑:①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丢失;②肾丢失:远端肾小管泌H+↓,近端肾小管重吸收HCO3—↓;③碳酸酐酶抑制剂:抑制HCO3—重吸收影响:●对心血管:①室性心律失常;②心肌收缩力↓;③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BP↓●对中枢:①生物氧化酶活性↓→ATP↓→脑能量不足;②谷氨酸脱羧酶活性↑→γ-GABA↑→抑制中枢●对骨骼:从骨骼释放钙盐缓冲,影响发育,可导致骨软化症等。

缺氧11.血氧分压(PaO2):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药理学试题中国药科大学

药理学试题中国药科大学

第一章绪论一.教材精要药物(drug)是指可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与毒物并无严格的界线。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包括药物对机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

药理学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为基础,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

药理学的科学任务是: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的新用途;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药理学又是实践科学,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包括:实验药理学方法;实验治疗学方法和临床药理学方法。

药物与药理学发展历史,中国的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学,其中著名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和《本草纲目》。

近代药理学随着新药的发展而建立,现已有许多新的药理学分支。

新药开发与研究,新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新药的研究包括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检测。

二.测试题(一)名次解释1.药物(drug)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二)选择题[A型题]1.药物A.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B.是具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C.可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D.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2.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因为它:A.具有桥梁科学的性质B.阐明药物作用机理C.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D.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E.可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资料与理论论据3.药理学A.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科学B.是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科学C.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学科D.是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E.是研究药物的学科4.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是:A.药物的临床效果B.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C.药物在体内的过程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E.药物的作用机理5.药动学研究的是:A.药物在体内的变化B.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C.药物作用的动能来源D.药物作用强度随时间、剂量变化的消除规律E.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6.新药临床评价的主要任务是:A.实行双盲给药B.选择病人C.进行Ⅰ~Ⅱ期的临床试验D.合理应用一个药物E.计算有关试验数据[B型题]A.有效活性成分B.生药C.制剂D.药物植物E.人工合成同类药7.罂粟8.阿片9.阿片酊10.吗啡11.哌替啶A.《神农本草经》B.《神农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本草纲目拾遗》E.《新修本草》12.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药典意义的药物学典籍是13.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是14.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是[C型题]A.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原理B.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及其规律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5.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16.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17.药理学是研究:[X型题]18.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A.阐明药物作用及其作用机B.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C.研究开发新药D.合成新的化学药物E.创造适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剂型19.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必须提供:A.系统药理研究数据B.慢性毒性实验结果C.LD50D.临床前研究资料E.核算药物成本20.新药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在于:A.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药物?B.发掘效果优于旧药的新药C.研究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不一定具有临床高效的药物D.开发祖国医药宝库E.可以探索生命奥秘(三)填空题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间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科学。

中国药科大学 药理学 重要知识点

中国药科大学 药理学 重要知识点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1)直接与受体结合(2)影响递质合成(3)影响递质贮存(4)影响递质释放(5)影响递质失活全(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虹膜炎M胆碱受体阻断药(平滑肌解痉药):阿托品作用(应用):(1)抑制腺体分泌(全身麻醉前给药)(2)眼:扩瞳(虹膜睫状体炎)、眼内压升高、扩瞳(检查眼底)、调节麻痹(验光配眼镜)(3)松弛内脏平滑肌(适用于各种内脏绞痛)(4)心血管系统:低剂量心率减慢(抗体克、抗心率失常)(5)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东莨菪碱:小剂量镇静,大剂量催眠。

山莨菪碱N1胆碱受体阻断药:又称神经节阻断药,主用降血压,有六甲双铵、美加明N2胆碱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驰药,用于麻醉辅助剂。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全麻辅药使肌肉松驰,中毒用新斯的明解救。

大剂量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

泮库溴铵:作用是筒的5倍,不引起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

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口服不吸收,起效快,维持短。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作用:抑制AChE活性。

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肌松药的解毒。

毒扁豆碱和地美溴铵(治疗青光眼)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症状:(1)M样作用症状(轻)(2)N样作用症状(中)(3)中枢抑制系统症状(重)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PAM-I)临用配制,静注给药。

【完美奉献】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完美奉献】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药理名解来源:徐翔的日志1、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的过程为分布。

2、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3、吸收、首过效应: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大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效应。

4、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质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者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

5、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应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6、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

7、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8、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浓度成正比。

9、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10、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11、ED50, LD50:ED50为半数有效量,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即LD50。

12、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综合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总集第一章绪论1.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活动生命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2. 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从活着的动物身上取出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置于近乎生理状态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或观察。

3. 活体解剖实验法:一般在动物失去知觉(麻醉或去大脑)而仍存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4. 慢性实验法:以完整健康清醒的机体为对象,在外界环境尽量保持自然的条件下,对某种功能进行研究。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1. 液态镶嵌学说:细胞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以a-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2. 嵌入蛋白:镶嵌在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蛋白质。

3. 表在蛋白:只附着在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蛋白质。

4. 单纯扩散: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

5. 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的或是很难溶于脂质的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分子,和Na K Cl 等离子,借助细胞膜上某些特殊的蛋白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6. Na泵: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7. 出胞:内分泌细胞内的激素或神经末梢内的递质,外分泌腺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在分泌时向细胞膜靠近,然后分泌颗粒膜或囊泡膜与细胞膜相互融合,最后在融合出破裂,将其中的物质排出细胞。

8. 入胞:细胞外的物质被细胞膜“识别”后与其粘附,然后该处细胞膜内陷形成吞饮泡进入细胞内。

如物质是固体称为吞噬,是液体称为吞饮。

第三章略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1. 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2. 兴奋性: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外界发生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 兴奋:将机体受到刺激产生生物电现象的过程及表现称为~。

4. 反应:刺激所引起的机体或组织细胞的代谢改变及活动变化。

5. 可兴奋组织: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某种特殊生物电反应的组织,包括神经,肌肉,腺体。

6.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7. 阈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8. 化学门控通道:它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蛋白质,兼有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可以和一种特异的化学物质直接结合,从而引起通道的开放,这种由化学物质而引发的通道开放称为~★9.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控制开放的通道。

10. 机械门控通道:由机械刺激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而控制的通道。

11. 生物电现象:组织细胞不论在安静或活动时都具有电变化,这种现象称为~12. 静息电位(跨膜电位,静息电降,膜电位):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上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3. 去极化:细胞原来静息时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状态。

14. 反极化(超射):膜电位由0mv 变为正值的过程。

15. 复极化:细胞膜的去极化只是暂时,膜两侧的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16. 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

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7. 锋电位:将动作电位描记成曲线则呈现一次尖锐的脉冲,称为~,包括快速的上升支(去极相)和快速的下降支(复极相)。

18. 后电位:锋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还有一段缓慢而较小的电位波动称为~19. 最初电位绝对值稍低于静息电位称为负后电位(去极化电位),接着电位又高于静息电位称为正后电位。

(超极化电位)20.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全”是指机体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幅度都是相同的。

“无”是指刺激强度达不到阈值就不会发生动作电位。

21. 绝对不应期:在兴奋的最初阶段,细胞对任何强大的又一次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这段时间称为~22.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细胞对超过原来阈强度的又一次刺激有可能产生新的兴奋,最初需要很强的刺激,随后刺激强度可以逐渐减小,说明细胞的兴奋性在逐渐恢复。

这段时间称为~。

23. 超长期和低常期:在相对不应期后,细胞的兴奋性有轻度的增高,继而又低于正常的缓慢变化过程称为~。

24. 激活:通道蛋白结构中出现了允许某种离子顺浓度差移动的孔道,相当于通道开放。

25. 失活:通道处于关闭状态,这时即时有刺激也不能使通道开放。

26. 备用状态:相当于细胞处于相对不应期或一般安静时Na+通道所需的状态。

27. 阈电位:当膜上有外向电流时,在膜两侧会产生内正外负的电压降,它会使原来膜上的静息电位的数值有所将少,出现膜的某种程度的去极化,当静息电位降低到一定临界值时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出现动作电位,这个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

★28. 局部兴奋(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只能产生微弱的电位,此反应只限在刺激的局部范围内而不能传向远处。

这种局部去极化称为~29. 时间总和:如果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几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的总和。

30. 空间总和:如果在相邻细胞膜同时收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兴奋的总和。

31. 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32. 神经肌接头:神经纤维末梢膜与肌膜的接触部位。

33. 量子式释放:囊泡中的化学递质全部进入间隙的释放方式。

34. 终板电位:终板膜上的受体是一种化学门控通道,与乙酰胆碱结合后会使受体蛋白质变构,离子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对K+Na+Cl-的通透性增高,主要是Na+内流K+外流,于是造成终板膜较大程度的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

★35. 兴奋—收缩耦联:从膜兴奋到肌纤维开始收缩的过程。

或兴奋触发收缩的中介过程。

★36.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37. 后负荷:肌肉收缩开始后才能遇到的负荷。

38. 等长收缩:即静力性收缩,表现为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变化39. 等张收缩:即动力性收缩,肌肉收缩时仅表现为肌肉长度缩短,而肌肉的张力不变。

40. 单收缩:肌肉收到有效刺激后,先产生动作电位紧跟着肌肉发生一次快速的收缩。

41. 不完全强直收缩:在舒张期内给肌肉多次连续复合刺激,肌肉将产生一串复合收缩波。

★42. 完全强直收缩:若刺激频率增加,后来的刺激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到达肌肉,肌肉将在前次收缩期内开始一次收缩而无舒张期。

★43. 整合:从整体来看各个系统,器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完成完善生命活动。

把这种功能上的协同作用称为~。

★44.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使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45. 神经调节:就是通过反射活动来调节生命活动。

46.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

47.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的反射通路。

48. 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机体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生理功能。

49. 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称为反射弧上传出神经的延伸部分,形成了所谓的神经-体液性调节。

★50. 局部体液调节:细胞,组织所产生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局部组织液的扩散改变邻近组织细胞的活动。

51. 自身调节:机体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调节。

★52. 反馈:调节的结果信息反过来影响调节的原因,或调节的过程,使调节活动能恰到好处,这种反过来的信息返回称为~。

53. 正反馈:如果调节的结果反过来是调节的原因或过程减弱,称为~.54. 负反馈:如果调节的结果反过来是调节的原因或过程加强,称为~.第五章血液1. 体液:人体内含有的液体总量,包括水分和溶解其中的物质2. 内环境:生理学上把细胞外液叫做机体的内环境。

3. 内环境的稳态:把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4. 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人体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5. 血浆:从正常人体内抽出的血液,放入加抗凝剂的试管后,经离心沉降,管内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就是血浆,而下层是血细胞。

6. 血清:把从正常人体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会凝固成血凝块,血凝块收缩析出的淡黄色澄明液体为血清7.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其次是NaHCO3 和葡萄糖)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99.5%.8.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0.5%9. 等渗溶液:在临床和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如0.9%的NaCl 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

★10. 等张溶液:临床上,将能悬浮于其中的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11. 粘滞性:液体在流动时,由于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表现出粘滞性。

12.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破裂的特性。

13. 红细胞溶血:将红细胞置于低渗的氯化钠溶液中,水进入红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释放进入溶液中,此现象称为~.14.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稳定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15. 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

16. 叠连:许多红细胞能较快的互相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这称为~。

17. 贫血: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

18. 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19.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0.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液凝固过程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21. 纤溶抑制物:血浆中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

22. 纤溶系统:纤溶的激活物和抑制物以及纤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总称~。

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1. 循环:体内各种体液不停地流动和互相交换的过程。

2. 血液循环:在心血管系统内进行的循环。

3.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心肌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差,包括在静息状态下的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

4. 优势传导通路:在右心房的某些部位心房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整齐,因此其传导速度较其它部位心房肌为快,从而在功能上构成了将窦房结兴奋快速传播到方式交界处的所谓“优势传导通路”。

★5. 静息电位(RP):心肌细胞和骨骼肌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呈极化状态。

这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6. 舒张期电位:在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称~7. 动作电位(AP):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产生的并能扩布出去的电位变化称为~8. 心肌兴奋性:具有在受到刺激时传胜兴奋的能力,或具有对刺激反映的能力,称~9. 期前收缩(额外收缩):在心肌舒张早期以后给予较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