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物将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7.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二、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解衣欲睡,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按原文填空。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跟踪检测(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答谢中书书》与《三峡》比较阅读。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答案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5·《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三、) 阅读《短文两篇》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答案6. B (2分)7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8.《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27 短两篇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4.晓物将歇()()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7.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二、译句1.山川之美,古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自康乐(谢灵运)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三、理解性填空1.山川之美,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写的?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月色入户()2.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3. 念无与为乐者()()4. 怀民亦未寝()5. 相与步于中庭()6. 盖竹柏影也()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选择、阅读习题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A参与,这里指欣赏;和。
B代指鱼;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见(xiàn):同“现”,显露。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解析】A存在;准备。
B都是代指鱼。
C发出;振作。
D看见;引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C. 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 判断动词,是;指示代词,这。
B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C间或,有时候;参与。
D的;补足音节。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初中八年级的语文短文两篇精选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试题.docx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作业导航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__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字_ ___________,号 _________________。
北宋 _______家, _______家。
和父亲 ___ ____、弟弟 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 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 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 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 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 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选题含答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4.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中“闲人” 的含义。(3分)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 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 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 ,即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 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 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还表现出一种 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目。(15分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5分)
(1)四时俱备
俱:_全__、__都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欣__赏__、__领__悟__
(4)念无与为乐者
念:_考__虑__、__想__到__
(5)但少闲人
但:_只__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夕阳欲颓,沉麟竞跃。
(2)月色入户 ( 门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庭院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只是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 的影子。
3.简答。(4分)
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陶 文表达了作者_热__爱__自__然__,__沉__醉__山__水___的思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课内基础积累】一、为下列划线字注音欲颓( ) 石壁()沉鳞( ) 与()其奇遂( )至藻()荇( ) 未寝()竹柏()二、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答: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答、7、《答谢中书书》写出作者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答:五、【迁移过关】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1).弘( ) (2).颓( ) (3).鳞( ) (4).遂( )(5).寝( ) (6).藻( ) (7).荇( ) (8).吾(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选贤与.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综合练习】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先用“│”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两个层次,再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1).分层:第一层:第二层:(2).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2.有人说“夕阳欲颓”在常人看来,往往引发消沉的思绪,而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却描绘出“沉鳞竞跃”的生动图画,说说这样的景物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简答题:(1).写出作者记叙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同游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院中景色的?2.回答下列问题。
(1).夜游的原因是:(2).夜游的背景是:(3).夜游的心情是:(4).写景的一句是:(5).抒发的感慨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拓展练习】一.阅读于是项王乃欲东流乌江。
乌江亭长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作业导航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 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 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 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1个字)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2个字)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
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短文两篇·自学评估达标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 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放探究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①tuí②yù③xìng2.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3.①陶弘景②宋苏轼三苏【能力提高】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月光竹柏影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开放探究】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
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短文两篇·综合能力测试一、为下列字注音颓()鳞()遂()荇()二、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 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3.()竞跃:________________4.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二)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 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地点: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参考答案】一、tuílín suìxìng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三、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