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 免疫检测技术-1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摘要食品安全隐患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因此食品安全检测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简述,对免疫学技术、生物芯片、PCR 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快速检验纸片法,色谱分析法等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对食品中非法添加剂、农、兽药残留、有毒有害元素、微生物、等易引起食品安全物质的快速检测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我国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关键词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方向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相继曝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老百姓日常关心的热点和焦点,甚至引起全球消费者的关注。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食品的监管、监测力度。

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原先靠简单的感官检查不仅满足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也缺乏执法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新的科技手段来支撑,于是一些快速、方便、准确的快检技术得以在卫生监督工作中广泛应用。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新的快检设备亟待破解高灵敏度、高精密度、高稳定性、高智能化,以及便携带、成本低、前处理简单、检测时间短等诸多难题。

从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方向上看,最终将向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精确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一、目前常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种类繁多,其中绝大部分都能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

目前比较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技术、生物芯片、PCR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快速检验纸片法,色谱分析法等等。

1。

1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技术是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建立的,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原分子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操作简便、无须昂贵的仪器设备和可以在采样现场分析等优点.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沉淀法、发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免疫分析法、免疫絮凝法、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等各种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学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的感 染状 况 。下 面从 以下 六个 方面 逐 一介 绍在 食 品微 生 物检测 中常用 的免疫学 检测 方法 。
1酶 免疫测 定技 术
f. Ke a oaoy o o d S in e o nsr f 1 y L b rtr fF o ce c fMiit o y
维普资讯
雹食EL CO F技O O&G D Y 晶一 [ SE CC {H 科N E N ,
佟 平 陈红兵 2
1 南昌大学 食品科 学教 育部重点实验 室 , 南昌 30 4 3 07 2南昌大学 中德联合研 究院 , 南昌 3 04 ) 30 7
品微 生 物 检 测 中应 用 。
用 单 克 隆抗体 检测 微生 物 的特异 抗 原 ,也 可利 用微 生 物
抗 原 检测 体 内产 生的特 异抗 体 ,两 种方 法 均能 判 断机体
关键 词 : 品微 生物 ; 测 ; 疫 学 食 检 免
Th Ap ia in f mmun l g c l e plc to o I oo ia De e to Te h t ci n c— nqu o Fo d Mi r o g nim i e n o co ra s To g i , Ch n Ho g i gl2 n P ng 2 l eg n b n ,
m n sret asy (LS ) i mu oho aorp y I ) asy E IA) u oobn sa E IA , m n crm t a h ( , sa , LS 。 g C
i mu o u rse c eh iu i r.ezme l k d f o m nf oecn e t nq e f ) ny —i e u — l c r n l

免疫学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荧光免疫检测技术(FI)的基本原理
荧光免疫检测技术与FIA类似,但是不需要标记酶和底物,而是直接标记荧光染料,通过检测荧光信号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来判断样品中免疫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无需酶标记
荧光免疫检测不需要使用 酶标记荧光素酶,避免了 潜在的酶和底物污染。
高通量检测
荧光免疫检测可以在低浓 度下完成快速检测,适用 于高通量和大规模的样品,可以 标记多种不同的免疫分子, 提高检测的多元性和特异 性。
放射免疫检测技术(RIA)的基本原理
放射免疫检测技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免疫分子来检测样品中目标免疫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1
放射性标记
将免疫分子与放射性元素标记如131I、125I等结合。
2
孵育和分离
将标记的免疫分子与待测样品反应孵育,通过分离获得实验的反应产物。
免疫学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一种检测生物体内免疫分子的方法,应用广泛于临床诊断、 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定义和概述
免疫分子的来源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和细 胞因子等,都是免疫系统特异 性抗原识别和应对的产物。
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与特定抗原或抗体结合来 检测样品中目标免疫分子的存 在和浓度。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应用
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开 发、生物学研究和疫苗制备等 领域,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发展 的重要手段。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常见方法
直接法
直接使用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样品中的免 疫分子。
间接法
利用未标记的抗体与样品中的免疫分子结合, 再使用标记的二抗或蛋白A/G结合物检测。
竞争法
利用抗原或抗体与样品中的免疫分子竞争结 合,测定中目标免疫分子的含量。

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1.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免疫检测首先需要获得特定的抗体,该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抗原可以是病原体的蛋白质或其他特定分子,也可以是细胞表面的标记分子。

抗体与抗原结合时形成免疫复合物,这种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可以通过这种复合物实现对抗原的检测。

2.标记物的选择:在免疫检测中,通常需要选择一种标记物来标记抗体或抗原。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染料、酶和金纳米颗粒等。

标记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标记物的稳定性、灵敏度和安全性等因素。

3.免疫反应的检测方法:免疫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荧光免疫测定法和免疫组化等。

不同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4.检测结果的定量或定性分析:通过检测生成的信号,可以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通常测定免疫反应的信号强度来判断抗原或抗体的浓度,定性分析则仅判断免疫反应是否发生。

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疫苗研发、药物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临床上,免疫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毒感染、细胞因子水平、肿瘤标志物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疫苗研发中,免疫检测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在药物研发中,免疫检测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而言之,免疫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生物学技术,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高度特异性和亲和性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

通过选择合适的抗体和标记物,并使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抗原或抗体的准确检测和分析,为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工具。

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的方法检测奶粉 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经多次反复测 定得到的最大变异系数为 15.2%,可知 该方法测得的结果较准确,且总体重 现率较高,达到 92% 以上。另外酶联 免疫分析检测法还可用于蛋白质、激 素、食品含量成分、劣质食品的检测。 王勇利用该法测定黄瓜梨子等食 品中三唑酮的含量,得出最小检出量 为 40 ng/g,检验结果的回收率总体保 持在 92% 以上,实验结果与气相色谱 仪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研究均 表明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具有灵敏 度高、特异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放射免疫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检测是利用放射性 核素对标记物进行标记的一种分析方 法,最早于 20 世纪 60 年代发现并开 始使用。该种免疫检测方法具有灵敏
焦雪丽 河南省驻马店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涵义及原理
免疫检测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的 特异性反应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检 测的方法,该检测方法诞生之初主要 用于医学临床检测,如检测人体中蛋 白质、激素、病原体和抗原抗体的水 平等,随着应用程度和认识水平的不 断加深,在食品的安全检测分析中也 已开始使用,并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提高食品 安全检验分析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免疫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可见性的特 点,通过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 参与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等检测方法, 进行某种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Oct. 2016
CHINA FOOD SAFETY
81
S
pecial cial
专题
行业聚焦
单克隆抗体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诞生于 1975 年, 为人体打开了一扇研究领域新的大门, 也成为免疫学技术创新的重大技术前 提。单克隆抗体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很少出现假阳性 的情况。目前使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已 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细菌、真菌、病毒、 寄生虫、农药残留和激素等物质,并 对于不同的物质有着专门的检测方法。 相关研究中使用戊二醛和青霉素进行 不同的免疫学检测,对小鼠体内的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检测,其最低的 检测灵敏度为 2.5 ~ 5 ng/mL。在吴建 祥的研究中,通过单克隆抗体杂交试 验,得出单克隆抗体技术可用于青霉 素类抗生素的残留检测。 对于目前十分热门的克伦特罗(瘦 肉精)的检测的研究众多,采用单克 隆抗体技术可进行瘦肉精含量的快速 检测。目前已有相关的克伦特罗残留 检测的试剂研究出来,该试剂具有检 测速度快、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优 点,有效地填补了国内对于瘦肉精的 检测空白。此外单克隆抗体对于各种 农药残留量的检测的技术已十分成熟, 能保证检测结果安全准确和快捷。 目前,单克隆抗体技术常用于有 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拟除 虫菊酯类农药和激素类农药的检测。 国外还对与某种细菌进行了专门的单 克隆抗体检测方法的研究,研制出特 异的单抗,能极大地满足肉制品生产 过程中对于食品安全检测的要求。 其他新型检测技术 脂质体免疫检测法利用了磷脂双 分子层的固有特点,在磷脂层表面的 脂质体进行抗原抗体的检测,通过膜 的稳定性判断标记物的含量。由于脂 质体免疫测定法对于检测结果具有极 大的放大作用,因此该方法能较敏锐 的检测出食品中待测物的含量。目前 在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异常溶解的问题 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克 隆 酶 给 予 体 免 疫 测 定 法, 该 方 法 通 过 重 组 DNA 获 得 独 立 的 蛋 白 质 片 段, 并 进 行 催 化, 最 终 游 离 的 酶片段的增加则表明待测物的含量增 加,该方法是目前检测灵敏度较高的 一种方法。

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

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

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1. 概述免疫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农业等领域。

它通过检测目标物与特定抗体的结合反应,来确定样本中目标物的存在与否。

本文将介绍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

2. 抗原与抗体2.1 抗原抗原是指能够引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分子。

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糖、脂质等物质。

在免疫检测中,常用抗原作为检测目标。

2.2 抗体抗体是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结合能力的蛋白质。

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抗原,并激活免疫反应。

在免疫检测中,常用抗体作为检测试剂。

3. 免疫检测方法3.1 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免疫检测方法。

它利用免疫反应在液体或固体介质中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不同移动速度,进行目标物的检测。

常见的免疫层析法有胶体金层析法、膜层析法等。

3.2 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的免疫检测方法。

它利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目标物结合,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来确定目标物的存在。

免疫荧光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

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

它利用酶和抗体的结合来实现目标物的检测。

ELISA可以分为直接ELISA、间接ELISA、竞争ELISA等多种形式,常用于血清学检测、病原微生物诊断等领域。

4. 免疫检测的应用领域4.1 医学在医学领域,免疫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蛋白质的抗体水平,可以判断某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情况。

免疫检测还可以用于药物的监测和疫苗的研发。

4.2 生物学在生物学研究中,免疫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定量和检测。

例如,通过ELISA技术可以测定蛋白质的浓度,进而研究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和调控。

4.3 农业在农业领域,免疫检测技术被用于检测农作物中的病原菌和有害物质。

免疫检测技术

免疫检测技术

基本步骤
原理
1
包被
洗涤
3 使结合在固相

的抗原抗体复 合物
2
反应
加入待测抗
体或
抗原和酶标 抗原
4
或抗体
底物显色
定性或定量的分 析
五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1 双抗夹心法(测定抗原) 2 测定抗体的间接法 3 竞争法(测定抗原) 4 捕获包被法测IgM抗体 5 ABS-ELISA法
1 双抗夹心法测抗原
适用于测定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但不适用于测定半抗 原及低于二价的小分子单价抗原,因其不能形成两位点夹心
3.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 这种技术有两大优点:一是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 二是将某些蛋白组分利用其带电荷的不同而将其分 开,再分别与抗体反应,以此作更细微的分析。
免疫电泳包括:血清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免疫印迹等
血清免疫电泳
将抗原混合物(病人血清)在凝胶中用电泳 分离后,沿电泳方向挖一平行的小槽,加入 抗血清,进行双向扩散。沉淀线的特点显示 病人血清与正常人血清存在的差异,即血清 蛋白组分的缺少或增加。
2 间接法测抗体
几种标记/检测技术灵敏度的比较
灵敏度(mol/L)
10-18 10-15 10-12 10-9
酶标
荧光
放免
发光
几种标记/检测试剂的有效期比较
有效期(月)
18
15
12
9
6
3
酶标
荧光
放免
发光
人人民民币币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放免
三、补体结合实验 (2个系统,5种成分)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45090729)免疫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1.免疫学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今食品检测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可检出方法中挑选出快速、灵敏、准确,并且还能进行多组分分析的检测技术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免疫反应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选择性,抗原抗体的亲和数通常为109或更高。

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免疫分析技术操作简单、速度快、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已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标准化的抗体将会生产与供应;灵敏、抗干扰强的标记物和标记方法的发展;加上多残留组分免疫测定技术的应用和免疫分析的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与其他技术联用,分子印迹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和免疫核酸探针技术等新方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必将在食品安全检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

下面就介绍3种食品检测中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1.1免疫酶技术(Enzyme immunoassay EIA)1.1.1基本原理免疫酶技术[3]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结合的免疫学分析技术,该方法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位研究,还可定性或定量地检测体内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

其原理是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用交联剂等结合起来,此种标记抗原或抗体可与组织内的或固相载体上的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

底物加入相应酶时,底物被酶催化生成可溶性或不溶性呈色产物。

可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定性或定量。

根据呈色深浅,确定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浓度与活性。

不溶性呈色产物,则可用光学显微镜或电镜进行检测。

1.1.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免疫酶技术所用的酶要求纯度高、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专一性强、性质稳定、来源丰富、价格不贵、制备成的酶标抗体或抗原性质稳定,继续保留着它的活性部分和催化能力。

目前在食品科学中出现的许多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是利用免疫酶技术。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用于食品、饲料以及生物材料中黄曲霉毒素(AFT)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omb实验在临床的应用
在输血上的应用--血型抗原抗体的检查 对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性疾病的诊断 对溶血性贫血的研究 细菌或立克次体的不完全抗体检查
第2节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是指可溶性 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 结合而出现的沉淀现象,其特性与经典的抗 原抗体反应相同。
主要应用
➢1.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及相对含量的估计
➢2.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 量的估计
➢3.抗原性质的分析 ➢4.抗原或抗体纯度的鉴定➢5.ຫໍສະໝຸດ 体效价的滴定三、免疫电泳技术
电泳与电渗 电泳
-
+
电渗
免疫电泳技术
电泳分析 +
+
沉淀反应
-
火箭免疫电泳 ①②③④为标准抗原;⑤⑥为标本
主要的技术类型
红细胞(抗凝血) 反应体系 (载玻片)
抗血清(血型抗体)
(二)试管凝集-肥达反应
反应体系 (试管)
菌液 血清
方法评价:
半定量试验 简便、快速 敏感度低 可有假阳性
临床应用:
Widal reaction Weil-felix reaction Wright test:布鲁菌病 交叉配血试验
(三) 间接凝集反应
单向免疫扩散+电泳 (定量检测技术)
+
-
火箭免疫电泳图 ①②③④为标准抗原;⑤⑥为标本
2.对流免疫电泳
蛋白质抗原常 带较强的负电
- 荷,在电场中
向正极移动
通电
抗体球蛋白 带负电荷较少,
籍电渗作用向 +
• 可在微量滴定板或试管中进行,将标本倍比稀释,
一般为1:64,同时设不含标本的稀释液对照孔。
2.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
三、 抗球蛋白试验 (检测抗体的凝集反应)
抗球蛋白试验 又称
Coombs试验
(一)直接Coombs试验
检测红细胞上抗体
不完全抗体
(二)间接Coombs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抗红细胞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用抗原致敏载体—竞争法检测抗原
➢协同凝集反应 SPA能与IgG的Fc片段非特异性结合,同时不 影响Fab片段的活性,所以当带有SPA的金黄色 葡萄球菌与抗体混合,再加入适量的相应抗原,产 生凝集现象。
实际应用的凝集反应 1.血凝试验(直接凝集)
反应特点: IgM的作用比IgG大数百倍,易出现可见凝集 IgG与抗原结合后,常不出现凝集反应,称不 完全抗体。
一、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
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Q
(一)玻片凝集-检测血型
A
B
无反应
凝集
倾注平板 打孔 加样 放置37℃ 24~48h观察沉淀环
(二)双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二、双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原理:将抗原抗体 分别加在琼脂糖 不同的对应孔中, 两者在凝胶中自 由扩散,在比例 合适处形成白色 沉淀线。
技术要点:平板玻璃上倾注一层均匀 的琼脂糖薄层,凝固后打孔,孔径 为3mm,孔间距在3~5 mm之间, 在相对的孔中加入抗原或抗体,放 置湿盒37℃18~24h 后,观察孔周 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形成肉眼可见免疫复合物
快速但不可见,免疫比浊 的阶段。沉淀线或沉淀环
法中的速率法就是利用此 的观察以及免疫比浊法中
阶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 的终点法就是测定此阶段
的速率。
形成的复合物
一、液体内沉淀试验
(一) 絮状沉淀试验
原理: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 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 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特点:方法受抗原抗体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可分 为三种类型。
强的多抗;多用R型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PH为6.5~8.5 ,PBS 4.增浊剂:吐温-20,PEG等
免疫浊度测定分类:
透射免疫比浊法 散射免疫比浊法 免疫胶乳比浊法
二、凝胶内沉淀试验
原理
原理: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 成浓度梯度,在抗原抗体相遇并且浓度比例适当 的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1.火箭免疫电泳 2.对流免疫电泳 3.免疫电泳 4.免疫固定电泳
1.火箭免疫电泳
原理
电泳时凝胶中抗体不移动,样品孔中的抗原向 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 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 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 合物沉淀峰,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原 量呈正相关。
(二)免疫浊度测定
原理
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者比例合适 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 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利用现 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 量。
影响免疫浊度测定的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2.抗体的质量 :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
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颗粒性载体
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在 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 象
按原理,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如下4种类型: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正向间接凝集试反应 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抗体
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烯酰 胺凝胶。
(一)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定量试验
原理: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 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合 形成沉淀环。环的大小与 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
技术要点:将抗体混入0.9%琼 脂糖内(50℃),未凝固前倾 注成平板,凝固后打孔(直径 3~5mm ),孔中加入抗原溶 液和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置湿 盒内37℃,24~48h 观察孔周 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免疫检测技术(1) 非标记免疫检测技术
第1节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定义
细菌、螺旋体、红细胞或其他颗粒性抗原, 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 致敏颗粒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 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 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的阶段和特点
反应阶段: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 出现肉眼可见凝集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