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的历史传说
介绍陈家祠

介绍陈家祠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是广东著名的祠堂建筑。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办陈家祠社区。
陈家祠是广州最具特色的祠堂建筑之一,它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的精华”。
陈家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扩建而成。
初为广东陈姓族人为祭祀陈氏祖先而建,清代咸丰五年(1855)迁建于此,并因毗邻陈家祠庙而得名“陈家祠”。
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岭南传统祠堂建筑之一。
它在中国祠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艺术珍品。
陈家祠主体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穿斗式屋面,平面呈长方形,以回廊连接。
它的建筑特点是:整体布局合理,工艺精巧。
由门厅、正殿、后殿和左右两厢组成。
正门上有“陈家祠”三个大字匾额;正殿为悬山式屋顶,面阔五间13.7米,进深四间10.5米,平面呈长方形;后殿为抬梁式结构,面阔七间10.8米,进深三间10.6米。
—— 1 —1 —。
陈家祠简介

• 陈家祠是广州地区著名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对当地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 • 陈家祠的陈氏家族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家祠的地位
• 陈家祠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陈家祠是广州地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展示了广州的历史文化底蕴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陈家祠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 陈家祠地理位置独特,毗邻珠江,与广州古城相望 • 陈家祠周边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荔湾湖公园、粤剧艺术博 物馆等
陈家祠的环境
• 陈家祠周边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交通便利 • 陈家祠内部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氛围浓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陈家祠在当地的影响及地位
02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及特点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及设计思路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
•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 建筑元素 •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陈家祠的设计思路
• 陈家祠的设计思路以“三进三路九堂”为主体,体现了 古代建筑的严谨和和谐 • 陈家祠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了空间布局和通风采光等因 素,使建筑更加实用和舒适
陈家祠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陈家祠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
•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陈家 祠的保护将更加受到重视 • 陈家祠将继续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使传 统文化得以传承
陈家祠保护的展望
• 陈家祠将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旅游开发,使更 多的人了解陈家祠的文化价值 • 陈家祠将成为广州地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展示广州 的历史文化底蕴
陈家祠

陈家祠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1894年竣工落成。
陈家词又叫陈氏书院,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从前面两个名称来年,显然是祠堂和学堂,且与陈姓有关。
中国百家姓中,“张”姓和“李”姓是大户,而在100多年前的广东,“陈”姓则独占鳌头了。
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人多。
当时广东72个县中都分布有姓陈的人家,数姓陈人数最多。
二是有钱。
陈家人聪明能干,会做生意发大财的多,因而成了富有的家族。
三是能做官。
在过去,有钱的就能读书,读书便可做官。
相传清末就有一名叫陈伯陶的陈家子弟,殿试时中了探花(即现在所说的第三名),被皇上封为翰林学士。
这一显赫的功名,使陈氏家族名声大振。
正因陈姓人,家大、财(材)大、业大,才有能力集资一千大洋修建了这座祠堂。
修建礼堂,一方面用来祭祖,勉励子孙后代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业绩,以昌盛陈家大业;另一方面用于培养陈家子弟,希望他们发奋读书,像陈伯陶那样中秀才,考举人,做大官,所以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
那为什么又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呢?陈家祠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巧夺天工的以其“三雕二塑,一彩绘和一铁铸"装饰艺术著称,三雕指的是砖雕、石雕和木雕,两塑指的是陶塑和灰塑,每一项都让人赞吧不绝。
所以有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美称。
好朋友们,这里就是陈家祠,,请各位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跟我下车进去参观游览。
陈家祠,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
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
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 座建筑联为一休,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祠堂和书院的鲜明特点。
我们一般“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为概括陈家祠的整体建筑。
所谓“进”是指建筑的深度。
在陈家祠内有3排各80米长的大殿,高大宽畅,气宇轩昂,每一排大殿为一“进”,故称“三进”。
“间”是古人用来测量建筑面积的单位,“广五间”,表示有5间的宽度。
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陈家祠的历史故事
陈家祠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座历史古迹,被誉为南国古建筑杰作。
它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主要为了纪念陈观澜这位家族始祖。
陈家祠
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木雕、石雕以及丰富的历史故事而闻名。
陈家祠的建筑群分为三进,整体呈长方形布局。
它由牌坊、大门、正殿、东西所、东西侧厅以及会堂等部分组成,共占地1.51万平方米。
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和南派民居建筑特色,具有极高
的历史、艺术与收藏价值。
陈家祠里有丰富的历史故事,例如关于陈观澜的传奇。
相传陈观澜是
一位有着高尚品德和才华的人,他带领家族发展壮大,并功德无量。
为了纪念他对家族的贡献,陈家祠在他去世后修建而成。
陈家祠的内部布置精美,特别是木雕和石雕。
这些艺术品精湛地展示
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其中最著名的是珍宝阁中展示的陈家祠家族
藏品。
这些藏品包括珍贵的字画、古代文物、名人手迹等,让人们更
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陈家祠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学
者前来参观和研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陈家祠还举办各种文
化活动,如音乐会、书画展和传统戏曲演出,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
文化。
陈家祠不仅是广东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一座迷人
的旅游景点。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精美的艺术
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被誉为南国古建筑的明珠。
陈家祠简介,关于陈家祠的历史由来

陈家祠简介,关于陈家祠的历史由来古代的才子寒窗苦读十余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高中状元。
那些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人还是少的。
大多数小孩子都是从小去读私塾,也就是书院,陈家祠也是有名的陈氏书院,更是大多数读书的首选。
那么,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陈家祠的历史由来。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100多年来,历尽劫难。
其中最大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时陈家祠曾遭受驻兵扎营的破坏。
1940年-1941年曾进驻了一个日伪特务连。
他们对陈家祠肆意破坏、盗窃变卖、长久不修等种种摧残:把神龛四周极为精美的木雕人物、动物、植物最精彩的部分砍掉,使这些木雕故事断头缺尾,面目全非。
造成整座建筑物瓦崩地裂,门破墙危。
更有一次,日寇飞机空袭,一颗炸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后座神龛上,谁料这颗罪恶炸弹却居然没有爆炸,而使陈家祠幸免于难。
第二次是在1966年7、8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
广府中轴线的文化宗祠――陈家祠

历史征文广府中轴线的文化宗祠――陈家祠章泓在广东省的省会广州市,悠久而多元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此相互交融,繁衍出独具风情的广府文化,使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南国明珠。
在广州城西的中山西路,有一座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是广州最具特色的文化遗迹。
一、陈家祠的由来1、明清时期的广州地区宗族发达,祠堂更是极为兴盛,因此留下了许多族祠,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陈家祠。
2、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4年后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3、陈家祠的建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资金的积累而逐步建设成完成的。
今天,我们根据陈家祠11条陶塑脊上的提款可以看到最早筹建资金建立起来的是后进祖堂,建成于光绪16年。
直到光绪20年,当中进东、西两侧及两厢建成后便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三路三进九堂两厢的格局”。
二、陈家祠的古代建筑风格作为岭南祠堂建筑的典范,陈家祠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特色,并且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元素,可以说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集大成者。
它的整体由9座厅堂和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青云巷组成。
在建筑装饰方面,陈家柯大量采用东莞青砖,广州花岗岩,石湾陶,东南亚坤甸木等国内外优质建材,经能工巧匠的精心营造,形成了巧夺天工的“七绝”艺术效果。
以下举例石雕和木雕介绍:1、石雕:陈家祠的石雕是清代广东建筑石雕的杰出代表之一。
聚贤堂前的月台栏板是陈家祠石雕装饰工艺中的精华。
三套台阶石雕栏杆的望柱头雕有蹲坐的小狮子,台增添了威严的气氛,其他栏杆的望柱头,别出心裁的雕有一盘盘菠萝、杨桃、佛手灯岭南佳果,极富有地域风情,也表达了陈氏子孙终年以礼果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虔诚。
陈家祠导游词

陈家祠导游词陈家祠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古建筑群,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西关文化景区内。
陈家祠建于19世纪,是一个大型的私人宅第,也是广州地区最著名的一座祠堂建筑。
作为一座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遗产,陈家祠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和观赏。
在这里,我们提供一份详细的陈家祠导游词,带领游客深入了解这座历史建筑的故事和文化背景。
一、陈家祠的简介陈家祠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它是由广东银行家、乡绅陈天祐所建造,并由陈家后人不断进行扩建和装修。
陈家祠占地面积约为7500平方米,分为南北两部分,分别称为“大祠堂”和“小祠”。
大祠堂是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共有19个院落和七进“庭、堂、楼、阁”的规模。
小祠则是附属建筑,共有三进,建筑面积较小。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属于岭南风格,以木结构和彩绘装饰为主,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997年,陈家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陈家祠的历史故事陈家祠是陈天祐为纪念先祖而建造的,他的祖先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地区的乡绅名门之一。
陈天祐在创造性地将传统祠堂和私人宅第结合在一起时,还在他的房屋中增加了银行营业厅和公共信息咨询部门。
这种结合,不仅使陈家祠拥有了非凡的艺术价值,还成为当地商业和金融的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陈家祠逐渐失去了它的功能和意义,但由于其卓越的艺术价值,陈家祠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三、陈家祠的参观路线游客可以从南门进入陈家祠,参观路线一般是从大祠堂开始,然后到达小祠,最后返回南门。
大祠堂是陈家祠的主体建筑,也是走访陈家祠的重要景点。
大祠堂的主要特点是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和彩绘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大祠堂的各个院落和房间中,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一建筑文化的丰富历史和内涵。
在游览小祠的时候,游客可以看到更多精美的艺术品和家居用具。
小祠主要用来纪念早逝的陈家成员,也是陈家祠的最后一部分。
广州的故事-陈家祠的文化瑰宝

《广州故事-陈家祠的文化瑰宝》
在广州,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它就是陈家祠。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清朝时期陈氏家族的祠堂,也是广东省最大的宗祠之一。
陈家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陈家祠只是一座简单的建筑。
然而,在清朝时期,陈氏家族出了很多名人,家族势力逐渐壮大,陈家祠也得到了扩建和修缮。
现存的陈家祠主要是在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独特,集岭南建筑艺术之大成。
其建筑布局严谨,空间层次丰富,以雕刻、彩绘和铜铸等技艺为主要装饰手段。
在这些装饰中,你可以看到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各种元素,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陈氏家族的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陈家祠不仅是陈氏家族的祠堂,也是广东省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变迁,也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陈家祠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陈家祠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它是广州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了解广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未来,陈家祠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为我们展示广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家祠的历史传说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那你知道陈家祠的历史传说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陈家祠的历史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陈家祠的历史传说
陈家祠在榕城城东,即现在的榕城东南小学,清末民初建造。
俗话说,好事多磨,相传建这座祠堂时,就“磨”出了一段奇事。
原先,揭阳陈氏没有一处聚会议事的场所。
至清末,有些人建议,在县治榕城择一吉地,建一座全县陈姓共有的“陈家祠”。
立即,全县陈姓各派族长表示支持,并组成理事会。
当时,榕城城隍庙前有片地,陈氏建祠理事会经过选择,确定为祠址,并呈报县太爷批准,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
可是,在祠址的范围内,有一户人家,是一个寡妇,她死活不肯出卖自己的祖屋。
她说,她丈夫临终时再三交代,此屋为祖业,千万不能变卖。
陈氏建祠理事会人员向她表示,愿意以加倍价钱向她买屋。
然而,尽管理事会的人费尽唇舌,她就是不卖。
弄得诸位理事束手无策。
后来。
渔湖都有个理事出主意,说是溪南顶乡有一秀才,聪明绝顶,遇事每有奇谋怪策。
我们何不请他到来出谋献策,诸位理事立即同意。
顶乡秀才,三十几岁年纪,能言善辩,诙谐滑稽。
当他知道陈家祠征地被阻,立即答应出面帮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秀才穿着整齐衣服,文雅潇洒,按理事会告诉他的地点,走到那个寡妇屋前,这位女人正埋头织麻,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一个秀才模样的人在门口小便,她又气又羞,破口大骂,这秀才见寡妇骂他,怒气冲冲地说:“你这妇人,无故辱骂斯文,是何道理?!”那妇人说:“你好好面壳,无好肚腹,光天化日之下在女人面前撒尿,不知羞耻。
”她越说越生气,与秀才扭打起来,一把撕破秀才的衣衫。
秀才怒气冲冲地说:“你这泼妇,无法无天,岂知我是知县门生,学里生员,怎容你无端
谩骂?我要到县衙告你。
”说着,秀才就大步向县衙走去。
县太爷听完秀才的诉说后,也甚生气,说:“我的生员怎能让人谩骂呢!”说罢,立即命衙役去拘捕这个“不讲理”的寡妇。
寡妇来到公堂之上,痛哭连声,请大老爷为其作主。
太爷大怒说:“你无缘无故屏骂我的门生,撕裂他的长衫,藐视本太爷,你岂知罪?现在本县要没收你的住房,限你十天内迁往别处。
不然就要加倍处罚,入狱坐牢!”寡妇见诉说无效,哭哭啼啼走出县衙。
回到家,见一个绅士模样的人站在门前,他见妇人愁容满面,凄哀抽泣,便上前安慰说:“听说县太爷要没收你这祖屋,我们也愤愤不平,你又孤寡一人,实在可怜,我们是行善积德之人,大家凑了些银两,帮你到别的地方去建屋吧!”说着,他把银两递给这妇人,转身走了。
寡妇受此钱财深为感动,忙追出去问个究竟,可她走出门外一望,哪有刚才这个人的影子?她只好回家收拾东西,准备明天搬家。
原来这个绅士模样的人,正是陈氏建祠理事会派来的。
理事会众人,见这寡妇孤苦伶仃,本不该出此下策,但也没有别的办法。
征地工作完成,立即择日动土开工。
不久,陈家祠建成了。
揭阳陈氏宗亲都喜气洋洋地准备举行建祠落成兼进龛仪式,先祖神龛和各派祖宗神牌已安置于龛内,只等吉日祭拜。
谁知县太爷一纸传票,把理事会会长传到县衙。
会长来到公堂,县太爷拿出一张状纸。
说:“你们建祠,门口的两只石狮雕刻,违反规例,有藐视别姓宗族之嫌。
”会长听后不解,回禀太爷说:“我们石狮雕刻符合陈氏祖上的官职,有什么不妥呢?”太爷说:“好,既然如此,现在即到你们祠堂去勘视,如果你所说属实,本县即准予你们如期举办庆典仪式。
”
原来陈家祠门口的两只石狮,刻有雄性生殖器。
按当时律例,族人如果有先祖或当朝官至宰相的,才允许刻此狮。
再说县太爷带着衙役,由陈氏会长带路,不一会来到崭新的陈家祠,大家看那两只狮雄踞于大门之前两旁,腹下后两腿间的雄生殖器赫然挺拔,迎着来客。
县太爷看后,心里想:无怪别姓的人有意见,我看后心理也很不舒服。
县太爷来到龛前,叫衙役揭开红布、打开龛门,然后上前一一查看。
会长和理事们心理有数,只听会长说“县尊大人,龛里确实没有我祖
宰相的神牌,而我陈氏祖上确实有人担任宰相的,请太爷明鉴!” 太爷转过身来说:“龛里真的没有宰相神牌,如你们说,限三天把宰相家神牌请来,现在本县要封你们家祠的大门,三天后再来查看!”
理事们一番计议,立即派人快马到福建莆田去请陈俊卿公的家神牌来坐镇。
往莆田的人,骑着骏马,日夜兼程。
第二天傍晚顺利返回揭阳。
请来了宫任南宋右相的陈俊卿公神牌。
可家祠门被封,怎么办呢?众族人找来工具,打通后壁墙,这才把陈俊卿公的家神牌放到龛里面最高一层,第三天,县太爷来到陈家祠,叫人把封条揭了,开门进去。
陈氏理事们跟在县太爷后面,来到龛前。
衙役打开龛门,最上面神牌是“宋观文殿大学士拜少保申国公、少师丞相魏国公太师陈公俊卿”神牌赫然在目。
太爷见了也无话可说。
陈家祠简介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着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100多年来,历尽劫难。
其中最大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时陈家祠曾遭受驻兵扎营的破坏。
1940年-1941年曾进驻了一个日伪特务连。
他们对陈家祠肆意破坏、盗窃变卖、长久不修等种种摧残:把神龛四周极为精美的木雕人物、动物、植物最精彩的部分砍掉,使这些木雕故事断头缺尾,面目全非。
造成整座建筑物瓦崩地裂,门破墙危。
更有一次,日寇飞机空袭,一颗炸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后座神龛上,谁料这颗罪恶炸弹却居然没有爆炸,而使陈家祠幸免于难。
第二次是在1966年7、8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
肩负着“彻底砸烂旧世界”使命的红卫兵,杀气腾腾地“兵困陈氏书院”,他们贴出大标语,声言要对这一“封资修藏污纳垢之处”,“砸到片瓦无存”!幸好该书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此险境中挺身而出,找着这队红卫兵的“司令”,痛说它的可宝贵、可珍视的大道理,以至声泪俱下。
按照古语所说:“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况且又是“文革”这一非常时期,但不知为何,这位并非“秀才”的工作人员,却居然能在鼎镬当前的险境中,讲清了道理,而那位“司令”呢,也居然幡然觉悟,下令“退兵”,而且宣布将陈氏书院划入自己这个组织的“势力范围”,不准其他派别、组织染指。
后来,有一队红卫兵也来此“破四旧”,两队红卫兵立刻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当时真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情势十分紧张。
但结果,“好彩”又出现了,两队红卫兵“司令”竟然天良未泯,辩论的结果,毕竟最终真理战胜愚昧。
大家达到了共识:陈氏书院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国家艺术宝库,不能砸烂,但后座神龛置放的神主牌,就是“四旧”。
结果5000多个陈氏列宗列祖的神主牌,除两个被偷偷拾获保存下来外,其余全部付之一炬。
陈氏书院因此能在“文革”十年间“苟安一隅”,未遭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