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传记读后1
科学家传记读后感

科学家传记读后感
【篇一:《牛顿传》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人物传记——《牛顿传》,书中的主人公是牛顿。
牛顿从小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牛顿长大了,家里的生活却越来越紧张,为了生活,母亲改嫁了。
这些不幸,给了牛顿沉重的打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成为木匠的渴望和对做小发明的喜爱。
刚刚入学时,他的成绩一直很不理想,而且常常被那些调皮的同学欺负。
他开始好好学习了,考上了皇家中学。
不久后,那里流行鼠疫,他只好停学回家,但这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他发现了光的散射等现象。
后来他考取进了剑桥大学,结识了许多有名的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经典物理,给科学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牛顿他是一个艰苦的人,是一个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
他怎样在不幸与艰苦中废寝忘食学习的,他努力探索,给科学界做出贡献。
我看了牛顿的故事后,心里不禁流过了一丝惭愧,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要让妈妈再为我操心。
【篇二:《伽利略传》读后感】
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也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
科学传记读后感

科学传记读后感科学传记是一种以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成就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的一种纪念,更是对科学发展历程的一种记录和反思。
在阅读科学传记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对科学发展的伟大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科学传记向我们展现了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在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时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从未因此气馁,而是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比如,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的精神,都让人深受鼓舞。
其次,科学传记还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们对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许多科学家在科研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个人荣誉和利益,而是为了推动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例如,居里夫人为了研究放射性元素,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为人类发展核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科学传记还向我们展现了科学发展的伟大历程和科学家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的生平和科研经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科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理论和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理论,都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阅读科学传记,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家们的伟大精神和科学发展的伟大历程,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我相信,在未来的科学道路上,我会不断汲取科学家们的精神力量,为推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致敬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共同努力,让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牛顿传记读后感(精选5篇)

牛顿传记读后感(精选5篇)牛顿传记读后感(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牛顿传记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传记读后感1说起牛顿,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发明了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被誉为人类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当我读了《牛顿传记》这本书之后,感受颇深。
这本书记录了牛顿不平凡的一生,童年的悲惨遭遇、坎坷的求学路、命运出现转折、巨著的问世,直到他最终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童年的小牛顿,生活艰苦、坎坷,悲惨遭遇使他心灵上留下阴影,变得沉默寡言。
即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他没有颓废,没有自卑,而是历练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童年衣食无忧,各种玩具、各种零食、各种培训班,应有尽有,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奋斗?我要向小牛顿学习,学习他百折不挠的性格、不服输的精神,学习上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数学大师华罗庚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牛顿正是应了这句话,他认真工作起来,真的很可怕,经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不但喜欢积极思考,善于联想,而且还不断的积累知识,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当他取得巨大成就时,他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努力工作。
同样,学习中,我们应该也要有坚持、执着、刻苦钻研的精神,纵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而是应该继续努力,向更高的方向迈进。
牛顿传记读后感2寒假里,我读到了一本好书——《牛顿》,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童年,从幸福走来,从快乐走来。
但是,艾萨克.牛顿可没这样美好的童年。
他还没出世,爸爸就离开了人间,二三岁时妈妈改嫁到别处。
在村里,他常被取笑为没妈的孩子,在小朋友们眼中,他更是个成天默不做声的无聊玩伴,只知道拿小锤子到处一通捶。
咦,等等,牛顿捶出了一个小水车,居然像模像样的,而且放在河里也能转起来。
科学家传记读后感(10篇)

科学家传记读后感(10篇)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篇一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也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伽利略是一个很伟大的科学家,他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才智,发明了两角规、温度计、望远镜等等,还彻底推翻了“地心说”,?卫了“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真理。
而读完《伽利略传》后,我被他深深震撼了,我忽然觉得,他的伟大并不是来源于他的智慧,而是体现在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在黑暗宗教法庭的暴虐压强下,在塞满压抑空气的科学虚空之中,真理对于伽利略来说,不是兴趣所致的盲目坚持,而是不可抗拒的神圣。
千百年来,有多少科学家用自己坚定的心去?卫了璀璨并无法忽视的科学和真理啊!在黑暗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科学家们用对科学的热爱,去点燃真理的火把,带领人们大踏步地前进、去探索另一个光明的世界,愚昧阻挡不了他们,因为科学家们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对的,也因为真理对人心有着永恒不灭的吸引,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
布鲁诺为了?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活活烧死;伽利略为了科学研究,触犯了宗教利益,从而终身监禁。
可是,他的望远镜知道,是他——伽利略为人类揭开了宇宙的面纱,人们也知道,没有他,也许就没有钟表、温度计。
我很感激这样一群科学家,是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为人类开辟了一条道路,那些伟大的思想,则成了科学时代永不熄灭的火种。
正是这些像伽利略一样的科学家们的执着,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伽利略的故事告诉我: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破壳而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正因为科学与神学的相互碰撞,才使现在的人们如此珍视科学技术的诞生。
我会继承伽利略那为追求真理而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努力学习,伴着先哲之光,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
科学家传记读后感篇二每到星期三,我的心情就异常兴奋,那是因为要发新书了,其中就有我的最爱《未来科学家》。
科学家传记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科学家传记读书心得篇一:俞敏洪传记读后感俞敏洪传记读后感身心漂浮许久,将近半年没能静下心来看过类似的文章传记。
今日看到老俞真我,感慨颇多!静者,方成大器!思者,才能成功!老俞已颇有禅意,佛的境界。
知天命之年将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由此想到林清玄中《在云上》对此的感悟颇为相似,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下。
我欣赏加喜欢他的坦诚.上半生追求成功,下半生追求意义,中场调整.世界上不少成功的中年人都曾面临过类似的迷茫.但愿他在迷茫的中场他有智慧理出什么最重要,给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人要有信仰,否则难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
我曾经学习过心理学,分析问题喜欢从心里根源分析,一是我们生来感受酸甜苦辣能力的比例已经确定,比如感受快乐的能力占5%,我们一辈子不怎么改变自己,到死时我们一辈子感受的快乐也就是5%左右。
如果我们积极的改变自己,感受快乐的总量也就在6%左右,不会增加太多。
二是我们心里追求的动力结构基本确定,比如生来对自由、田园生活的追求动力占10%,是首位,我们一辈子不怎么改变自己,那我们平时的精神诉求也是对自由青睐。
即使我们迫于压力改变自己,我们临死的那一刻,还是希望心灵能感受田园般自由的翱翔。
老俞生来就渴望心灵的平静,人性的天缘化,那就决定了在这个物化的社会怎么打磨,都不会改变他的精神诉求。
宗教就这么来的。
当然我们还是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就相当于为自己修灵魂的小路,改变自己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登上那条小径。
不改变只有在临死前揶揄了。
在此说下对自身健康问的看法无论是你身处行政事业、企业、农村??每一分每一刻都会有琐碎的事情缠绕着你;无论你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企业ceo、董局主席??都会或者都在与时间赛跑,都在不经意的浪费时间。
都在朝向那人生的终点线奔去,都在每一刻的面对抉择和死亡,生命是伟大的,同时又是非常的脆弱,真切希望每一周都在生小病把治病的钱分期付款而不是面临大病的徒钱而无力,其实无论你有多少的金钱都无法换取健康,而年轻的我们不是拿健康来换取金钱,而且自身无视自己的健康,更有甚者剥削式的资本家不顾你的死活,漫无目的长时间的徒劳无功的劳动,就是在残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或许有一天你所有的金钱所得不够治疗你的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有时候积郁成疾,我作为一名业余心理爱好者,总是劝说身旁的每一位朋友,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因为长期的郁郁寡欢,必将是身体的巨大摧残,并且身体细胞迸发恶性肿瘤的概率大大上升。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篇一:《爱因斯坦传》是一本关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传记。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爱因斯坦从他的童年时代开始,一直到他成为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对爱因斯坦的生活和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这本传记揭示了爱因斯坦的早年生活对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在童年时代就展示出了对科学和数学的兴趣,这种兴趣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而他在学校的困惑和反叛也让他开始独立思考,并形成了他对于世界的特殊观察和思考方式。
其次,这本传记详细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他的相对论理论。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而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描述和解释,使我对相对论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认知,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这本传记也揭示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犹太人所面临的种族歧视和逃亡的困境。
在纳粹兴起的时期,爱因斯坦被迫离开了德国,最终定居在美国。
他的逃亡经历让我深刻反思了人类对于种族和宗教的偏见,也让我更加珍惜自由和和平的社会环境。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也对爱因斯坦的思想和人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是一位非常谦逊和坚持自己信念的科学家,他对于人类社会和和平的关注也让我深受启发。
爱因斯坦的传记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也让我深入思考了科学、人类社会和宇宙的本质。
总而言之,读完《爱因斯坦传》让我对于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科学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敬佩。
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对于现代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本传记也让我更加珍惜知识的力量和科学的价值,鼓励我在自己的领域中追求真理和创新。
篇二:《爱因斯坦传》是一本关于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平和思想的传记。
这本传记详细地描绘了爱因斯坦的成长轨迹、科学研究以及他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杨振宁传记读后感作文素材

杨振宁传记读后感作文素材第1篇:杨振宁传记读后感作文素材(一)杨振宁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在34岁就获得诺贝尔,他一路经过风风雨雨走来的。
先是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愿望,然后就是当上科学家,最后就真的获得诺贝尔奖了!原因是一九五七年,他和李政道合作*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
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所以才获得诺贝尔奖的!我从中学到的道理是要勇于尝试,才能有新发现。
杨振宁竟就因报纸上只写了李政道的手搞,就终身心病!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与翁帆的爱情,他们年龄相差50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的关注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嘲笑的,样样都有。
杨振宁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三个优点,1、杨振宁的科学成就,在他的人品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我们尊重他的科学成就,但是,更鄙视他的人品!!!2、知道强调杨的科学成就,殊不知杨的负面影响早就把他的科学成就抵消的一干二净。
3、在国内的教授,无心学术,就知道泡女学生,甚至拿成绩相威胁,难道跟杨振宁不无关系吗?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早已不言而喻。
(二)假期中有幸读到杨建邺先生写的关于杨振宁先生的传记文——《杨振宁传》,240000字的介绍让我对杨振宁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于我对物理也感兴趣,所我以对此人物就更加的喜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先来简介一下其本人:杨振宁,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美籍华人,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有如此佳绩与其家庭背景和人文熏陶是离不开的。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来的知名学者,1929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
由于父亲的关系,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8年的少年生活,这给杨振宁留下了温馨的回忆,也锻造了一个聪颖好学的学子。
清华园对聪颖好学的少年杨振宁,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更是一份再好不过的礼物,对日后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2021年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5篇

Don't worry about things you can't get, stay away from things with negative energy. Life is not bad, so don't addsorrow to yourself.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2021年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5篇科学家传记的读后感篇1这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恢弘如九天雷落,婉约如陶竹丝鸣;这是一首华夏的诗篇,惊心处山峦崩摧,恍明志四方士起;这是一部民族的交响,凄凄儿女情长,熠熠中华崛起。
钱学森,这个令每个国人为之动容的名字,早已进驻我的内心,洗涤着我渐趋平淡的心灵。
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
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
我的根在中国。
”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
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老说,那是我的祖国,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钱老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钱老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爱国不仅是一种心情,在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念。
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常言道:生于忧患,而我们,还差得很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传记读后感
——《爱因斯坦文集》读后感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
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
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
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
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
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
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
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
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1938年10月在纽约预计于第二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工地上,把一些纪念品装在一只坚固的金属盒里,埋在地下,准备等到5 000年后(即6939年)让后代子孙把它掘出来打开。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
该信的内容如下:“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天才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得多。
我们早已利用机器的力量横渡海洋,并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使人类从各种辛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最后解放出来。
我们学会了飞行,我们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方便地同另一角落互通讯息。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
人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生怕失业,遭受悲惨的贫困。
而且,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的人民还不时互相残杀。
由于这些原因,所有的人一想到将来,都不得不提心吊胆和极端痛苦。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较之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和品格来,是无比的低下。
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
(引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
爱因斯坦也是20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
从他这封信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大科学的家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世界和平和全人类前途的深情关怀。
他是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
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读这封信”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对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
今天的世界已经跟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样,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达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条件。
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为太平,并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