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武器装备研制中标准化保障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四 川 兵 工 学 报
ht :/ c g j re .o / t / sb .o sl cr p u  ̄ n
统分析技术 , 真进行 目标 分析 、 认 要求分 析 和任务分析 , 使其具
3 贯彻 标 准 化 方 针 、 策 和 相 关 法 规 政
标准化 方针 、 政策 和上级有 关武器装 备研 制标准 化 的相关 法规, 是在综合我国标 准化实践 和武 器装备标 准化工 作经验 基
计工 作。围绕这一 主要任 务 , 型号研制 中需要 大量 开展和 实施 标准化保 障工作 , 如何开展和实施 型号标准化保 障工作 , 面谈 下
谈几点看法 :
1 开 展 标 准 化 要 求论 证
型号标准化要求是型号研制 的质量 目标之一 。使用方 要开 展标准化要求论证 , 系统分析 的基础 上进行标准化 目标分析 , 在
是完成型号标准化任务 的基本条 件。
在研制初期 , 应建 立型号 标准 化工作 系统 , 主要 由系统 、 它
分系统和设备研制单位 以及标 准化研 究机 构 的有 关人员 组成 , 在总设计 师领 导下开展 工作 , 并接 受相应行 政指挥 系统 的领 导
及上级标准化职能部门的业 务指导 。标准化工作 系统既要在 型 号标 准化方 面起 到统一 规划 和协调归 口的作 用 , 又要处 理好 与
相互联系 、 相互促进 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 : 武器装备 ; 标准化 ; 障 保 中图分类号 :J0 T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0 0 (0 2 o — o 7— 3 1 6— 77 2 1 ) 3 0 6 0 0 接 口标准 以及 设 计 、 验 验 收和 使 用过 程 中应 遵 循 的 规范 和 试
装备综合保障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售后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有待提升,科学高效的军民融合保障体系亟需建立。
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保障管理与运行机制、资源保障模式尚未真正建立。
装备问题处置链条长、效率低、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依然存在;售后保障条件明显不足,资源调配能力有限,装备配套单位售后保障与研制生产资源共用现象普遍。
对于不同类型保障任务,还未建立起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流程,规范化的作业文件和服务标准有待细化,支撑售后服务工作开展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亟待建立。
对于应急维修、巡检巡修、零散备件订购等日常保障任务军方经费支持渠道不清晰,军地之间综合保障工作协调机制有待完善,需要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军民融合式保障模式和工作机制。
4.项目售后服务与保障性设计还未能形成有效的反馈联动机制,装备综合保障信息化管理手段有待建立完善。
现役装备数据信息军地共享机制还未建立,对于装备交付后的使用和维修保障信息缺乏有效的采集和管理手段,装备信息获取渠道大部分依托售后服务任务及走访交流,对于获取的装备保障信息难以进行系统化收集分析,贯穿装备全寿命周期的综合保障大数据中心亟待建立。
二、建设总体方案根据总结梳理的问题,考虑综合保障体系按照“一线一轴一支撑”的总体思路,横向以贯穿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综合保障业务活动为主线;纵向以支撑综合保障业务活动的全流程运行要素为主轴;通过信息化平台,为全周期、全要素综合保障工作提供能力支撑,建立综合保障总体框架,具体见图1。
(一)以保障性研制以及在役保障作为“一条主线”保障性研制包括保障性要求论证、保障性设计与分析、保障性验证与评估、保障系统规划与研发等装备研制阶段业务活动,是实现武器装备“好保障”的核心要素。
在役保障包括维修保障、技术服务、图1 综合保障体系总体框架。
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分析

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分析摘要:当前,我军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发展不协调,建设不配套,重“硬”轻“软”,人才、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建设落后等。
其实质是对于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律性问题把握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科学方法用于指导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律研究和系统规划。
关键词:装备保障;精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前言: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部队装备管理也发生了变化,两者共同发展。
网络信息在维护管理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部门应有效地相互融合,以创建新的开发系统,促进部队装备的稳定发展。
1.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1.1整体性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人员、物资、装备、环境、训练、理论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装备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
因此,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需要整体建设,才能全面提高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装备管理任何单一领域的信息化,都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
1.2复杂性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因素多,涵盖范围广,面临矛盾大,标准要求严,风险系数高,整个建设过程异常复杂和艰巨。
在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统筹整体,又要明确重点、区分先后;既要理顺机械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又要协调体制机制和各方利益的矛盾。
1.3动态性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建设—完善—再建设—再完善”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滚动发展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部队需求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加深,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必将会不断完善和拓展,并向纵深发展。
2.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2.1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部队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探索和创新,还根据各军兵种部们的需求研究开发了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库。
以用户为中心,全面提升装备综合保

于乃生、邵世纲、周囝、吴刚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摘要:按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指示精 以用户为中心,全面提升装备综合保障能力9增刊航天工业管理业化、一体化综合保障实施能力,围绕“规范化、职业化、信息化、科学化”指导思想,明确了研究院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目标和总体思路,在制度流程、标准规范、保障模式、客户培训、质量管理、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扎实工作,促进了研究院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形势任务随着实战化、体系化、信息化军事作战理念的日趋深入,在役装备型号种类数量逐步提升,装备训练任务趋于常态化、密集化,对于装备保障的工作质量、响应速度、实施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装备综合保障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装备保障需要,体现在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缺乏总体规划、管理理念陈旧、技术手段落后,需要开展装备综合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创新装备保障管理模式,丰富装备保障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装备保障水平,构建形成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实战化装备保障能力,以满足新形势下装备保障任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聚焦实战化保障需求,建设“规范化、职业化、信息化、科学化”的装备综合保障体系,优化装备保障工作模式和机制,完善制度流程、标准规范、工具方法、产品技术等要素,打造职业化的装备保障队伍,构建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区域化保障网络,形成面向用户的在役装备质量保证模式,牵引产品保障性设计水平持续提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完成装备保障任务,全面满足用户装备保障需求,为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保持和提升装备战备完好性和实战化水平提供坚实保障。
三、总体思路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研究装备综合保障业务特点,实施装备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建立与用户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和质量问题处理机制,保证用户保障需求的有效闭环和装备质量问题的快速处置;组建职业化保障队伍,负责装备从交付到退役的全周期保障业务实施工作;结合装备部署位置和用户需求,建立区域保障模式,实现装备保障任务的靠前实施,提升保障效率和响应速度;主动分析对接用户培训需求,建立体系化、规范化培训模式,提升用户装备使用和保障能力;通过制度、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装备保障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持续提高装备保障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升装备保障质量和服务品质,确保用户高度满意。
装备综合保障技术

摘
成果 。
要: 文章从综 合保障 的标 准规 范、 型与仿真技 术 、 模 过程 管理 、 信
息管理等 多个角度 ,综述 当前 国内外有 关装备综合保 障技 术的最新研 究
关键词 : 装备保 障
中图分 类号 : 9 7 E 1
综合 保 障
信 息 管理
美 国 国 防 部 最 早 于 16 年 颁 发 了 指 令 94
D D 40 . ( o D 10 5 系统和设备的综合后勤保障的研 3 制 》首 次规 定在 装备 设计 中应用 IS 术 , , L技 开展 IS 理 活 动 。 这 个 指 令 在 16 年 修 订 为 L管 98 D D 40 . G 系统和设备的综合后勤保障的 o D 10 5 ( 3 采 办和管 理》 。
17 年 美 国 国 防 部 颁 布 了 重 要 指 令 91
资源 ;4 建立经济而有效 的保障系统 , () 使装备
获得所 需 的保 障 。 综 合保 障 的概念 源 自欧美 国家 的 “ 综合 后 勤 保 障 (nertd oii up ̄, S ” It a Lg ts Sp o I ) 一 g e sc L 词, 由于欧 美等 国家 采用 “ 后装 统一 ” 式 , 国 模 我 采用 “ 后装 分立 ” 的模 式 , 因此 在谈 到 “ 装备综 合
管理 系统之 上 。 源自在新 的形势下 , 装备保障工作将不再围绕装备列装之后的使用保障 , 而是需要 为装备 的论证 、 设计 、 生产提供信息支持 , 从单纯的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转向全系统
作者 简 介 :
刘 东 , , 师。 男 讲 博士 ,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0 4 6 1 1 1
基于物联网的海军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研究

队的后 勤 需求作 出快 速反 应 ; 四是 提 高后 勤指 挥 的 效率 。其 最终 的 目的 是将 独 立 的后 勤 信 息 系 统 转 型为无 缝 联通 的一体 化后 勤物 联 网路 , 将 单 功能 后
勤信 息系 统转 型为 多功能 的后 勤 物联 网系统 , 从 发
应 用技术 等 , 其 中射 频 识 别 技 术 是关 键 技术 , 其 是
一
在建 立整 个装 备综 合保 障体 系前 , 必 须 研发 一
系 列基础 支撑 开 发 平 台 , 包 括 系统 开 发 程 序 平 台、
种非接 触式 的 自动识 别技术 , 通 过射 频 电子设 备
产 生 的射 频 信号 ( 主 动标 签 ) 或空 间 电感 耦 合 或 电
到人员 、 训练、 后 勤 的维护 等 多个方 面 , 未 来不 仅 向
向所有 的海 上 和港 口海军 部 队提供 援 助 , 还将 帮 助 改造 海军 未来 的基 础 设 施 , 从 而 提 高 保 障 的效 率 ,
这一切 没 有物 联 网 底 层相 关 技 术 理 论 支 持 是 很 难 实现 的 。
中图 分 类 号
一 一 . ~ _ 暑 E u ~ 一 一 _ 一 一 l i = 一
Re s e ar c h o n I nt e g r a t e d Lo g i s t i c S up p o r t f o r Na v al Ar ma me n t Ba s e d o n I n t e r n e t o f Thi g ● m n _ 受 e .
预见作 战 部 队的各 种后 勤需求 ; 三 是 能够 对作 战部
21世纪当前武器装备保障系统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当前武器装备保障系统的发展趋势目录编者按 (1)1.模块化 (1)2.智能化 (2)3.数据化 (4)4. 无人化 (5)编者按现代战争强度大、节奏快,武器装备战损率高,作战物资损耗巨大,对战时装备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加紧研制装备综合保障系统,为部队持续作战提供可靠保障。
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含量的提升,必须要求与之相对应的装备保障能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数字李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装备保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装备保隙系统将实行模块化编组,向智能化、数据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1.模块化智能化战争条件下的作战样式多,战场空间大,装备保隙任务艰巨。
装备保障必然打破军兵种和战区的界限,根据保隙任务的需要,通过临时改变所辖分队的数量、种类和比例,建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保障能力的装备保障实体。
模块化是实现保障装备多功能化的重要途径。
装备保障模块是具有某种独立确定的装备保障功能、结构和标准化接口,可以按照任务需求组合成多种装备保障力量系统的标准化的装备保障单元。
为提高装备保障效能和资源配置效益,在装备保障人员专业分工和保障装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装备保障力量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解,实行标准化人员和装备配备、规范化训练,并按任务需求将模块进行组合,形成功能多样的装备保障力量系统,在装备保障力量总员额不增加的情况下,对作战部队实施灵活、随机的装备保障。
为适应高机动部队实施分散打击的作战模式,提高战时装备保障能力,未来装备保障力量的编制由按专业编组变为按功能编组,即把供、修、运等专业装备保隙力量和防卫力量混合编组,分成若干个装备保障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指挥、保障和防卫等功能。
同时,所有装备保障模块都将是战场上可随意调用替换的标准化“预制件”,规模小、功能全、机动性好、生存力强,并能够按照任务需要进行灵活重组,大大提高了装备保障力量的反应速度和保障效率。
模块化、多功能化的编制结构,具有灵活性、多能性、机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可以按照任务需要,灵活组装所需装备保障力量。
武器装备保障性论证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武器装备保障性论证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1. 研究背景和意义a. 引言b. 研究背景c. 研究意义2. 相关理论分析a. 武器装备保障的概念和类型b. 武器装备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理c. 武器装备保障指标体系评估的基本原则3. 武器装备保障指标体系构建a. 指标体系架构b. 指标选择原则c. 指标分层和分组d. 指标权重分配e. 指标数据收集4. 武器装备保障指标体系评估a. 评价方法与模型建立b. 评价指标体系实施c. 评价结果分析与优化建议d. 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分析5. 研究结论和展望a. 研究结论总结b. 存在问题和不足c.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武器装备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障工作是确保武器装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顺利运行、维修和保养,从而保障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军事现代化的加速实施,武器装备保障工作已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方面,也已成为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战争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武器装备保障的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和管理武器装备保障工作中的各方面指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意义1. 增强保障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建立合理的保障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评估和管理各项保障工作,提高保障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和综合素质。
2. 促进保障工作的创新对保障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不仅可以使保障工作具备更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对保障工作的创新提出有力推动作用。
3. 促进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中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军事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4. 优化保障工作的组织管理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从维护工作、支援工作、生产保障等方面全面考虑,协调各方资源,提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
以上说明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该文主要是探索建立一种能够对武器装备保障进行评价和管理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武器装备保障工作的完善和促进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