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与技术

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的示意图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
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三、限制因子律
四、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列希学说
(一)报酬递减律:18世纪经济学家提出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 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随 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 增加却逐渐减少。
评价: ❖ 1、养分要归还,不是取走的都归还,
不缺的可不归还。 ❖ 2、归还的数量,不是取多少归还多
少,而是归还多于取走。因为肥 料利用率低,地力要提高。
二、最小养分律
要点:①作物
产量的高低受 土壤中相对含 量最低的养分 所制约。也就 是说,决定作 物产量的是土 壤中相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②而最小养分会 随条件变化而变 化,如果增施不 含最小养分的肥 料,不但难以增 产,还会降低施 肥的效益。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 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 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 将非常显著。
出现时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如氮素——水 稻在分蘖期;油菜在花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雄初 期;棉花在花铃期。对于甘薯来说,块根膨大期是 磷、钾肥料的最大效率期。
施肥基本原理

最小养 分律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 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 分。
报酬递 减律
在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作 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限 度后,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作物减产。
生长
缺乏
适宜
中毒
养分供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因子综 合作用
律
作物产量是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 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 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因子的制约。
合理施肥技术
—— 施肥基本知识
春风化雨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 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
促进作物生长, 保证农业增产增 收,提高农户收 益
改善农副产品品
施肥的重要作用 质,保护人体健
康
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能够永续使 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 16 种。它们是碳、氢、氧、
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 锌、B Fe
Cu
Zn
Ni
H
Mg
Ca
K
P
O
二、施肥的主要基本原理
养分归 还学说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 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 须向土壤施加养分。
※ 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农作物种植的精准施肥技术

农作物种植的精准施肥技术随着农业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改进。
其中,精准施肥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精准施肥技术旨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种植的精准施肥技术,包括其原理、应用和效果。
一、精准施肥技术的原理精准施肥技术是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以及土壤的营养状况,通过科学手段和方法精确计算所需施肥量。
其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土壤测试分析: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决定施肥的种类和用量,确保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有机和无机养分。
2.作物需求量研究: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特点,合理配置施肥量,确保农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获得充足的营养。
3.施肥方式创新:传统的施肥方式通常是将化肥均匀撒布在土壤表面,容易造成养分的浪费和土壤养分的不均匀分布。
现在,农业专家通过研究和试验,提出了诸如滴灌、叶面喷肥、根际施肥等新的施肥方式,使施肥更加精确和高效。
二、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多个农作物种植领域。
下面以主要农作物为例,说明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情况:1.水稻种植:针对水稻的特殊需求,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法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阶段,科学施放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2.玉米种植: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的变化,精确控制氮肥的施放时间和用量,避免施肥过多或不足造成的生长不良和产量下降。
3.果树种植:根据果树的品种、年龄和生长状况,进行定量施肥。
通过滴灌等方式,将化肥直接送到果树的根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的丢失。
4.蔬菜种植:以蔬菜自身的特点为依据,结合土壤测试结果,确定蔬菜施肥量和施肥次数。
同时,可以采用叶面喷肥的方式,通过叶片吸收养分,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地选择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以及合理施用有机肥料。
首先,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是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品种特性而定的。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调整。
另外,土壤养分的供给情况也需要了解,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养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通过了解土壤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其次,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肥料种类主要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是指来源于动植物的有机物质,如粪肥、秸秆等,其特点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
无机肥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如氮磷钾肥料等,其特点是营养成分含量高,作用迅速,可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在选择施肥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土壤性质、作物特性和施肥需要等因素。
常见的施肥方法有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
基肥是在作物种植前进行的施肥,用于提供作物在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基本养分。
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的施肥,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叶面喷施是将肥料溶液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通过叶片吸收,可以快速增加作物的养分供应。
第三,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土壤养分状况的评价可以通过土壤测试和植物营养诊断等方法来进行。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生长状况,可以合理地调整施肥量和时机。
当土壤养分不足时,可以增加施肥量和频次,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当土壤养分过多时,应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有机肥料是一种天然肥料,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之一——矿质营养学说1840年,德国学者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著名论文,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并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他指出,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之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这就是矿质营养学说的主要论点。
施肥原理之二——养分归还学说1840年,李比希在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之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将导致土壤贫瘠。
养分来源在植物的16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氧源于空气和水,其余13种元素则依赖于土壤供给。
人类从事植物生产,在从土地上移出植物产品的同时,也移出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
土壤中各种养分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如果只是移出而不予以归还,土壤中的养分势必将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地力衰减,植物产量下降。
因此,为了保持地力,稳定植物产量,就必须将随植物产品移出的养分以肥料的形式归还给土壤,使土壤的养分亏损和返还之间保持平衡。
如欲提高地力,增加植物产量,则需加大施肥量,使养分输入大于移出。
养分归还学说框定了土壤养分移出需要归还的大原则,但并不需要同时归还全部移出养分。
原因是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亦差别很大。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取的养分归还策略不是全部归还,而是有重点地部分归还。
养分移出养分归还施肥原理之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一般植物鲜体含有65%~95%的水分和5%~35%的干物质。
干物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灰分元素组成,它们在植物体内依次约占干重的45%、42%、6.5%、1.5%和5.0%。
在5.0%的灰分中含有几十种元素,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植物所必需的。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其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达到高产、高效、高质的目的。
下面将从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施肥原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首先,土壤肥力是合理施肥的基础。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供给能力。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和用量。
一般来说,肥力较高的土壤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而肥力较低的土壤则需要增加肥料的施用量。
此外,土壤肥力还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在施肥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的影响,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其次,作物需求是合理施肥的依据。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一般来说,作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量较大,而在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量逐渐减小。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施肥原则是合理施肥的保障。
施肥原则是指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施肥、适时施肥、分季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等。
科学施肥是指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
适时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施用肥料,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分季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施用不同的肥料,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有机肥是指在施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遵循施肥原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0绪论一、名词解释1.合理浇水:合理浇水就是同时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关键措施。
必须努力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2.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指营养物质的天然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就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浇水产生的较好效应:①浇水的减产效应;②浇水能够改进土壤和提升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浇水引发的不当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减少及由此增添的养分非常大溶解损失、外流,有毒元素在土壤的累积可以引致土壤质量上升;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发大气污染,还可以引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浇水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浇水理论研究;②浇水效应研究;③浇水技术研究。
浇水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数据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后交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斩获,必然必须从土壤中偷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斩获次数的减少,土壤中养分含量可以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交还作物从土壤中丧失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上升而且产量可以越来越低3、为了维持元素均衡和提高产量必须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浇水的意义:就是浇水的基本原理,就是维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领域:指导浇水推动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作物施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旨在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作物施肥的原理和技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需求与平衡: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品种特性,科学确定施肥方案。
施肥应当考虑到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的平衡,以及次要和微量元素的供应。
2.土壤分析与调查:在制定施肥方案之前,需要进行土壤分析和调查,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和pH 值等指标。
土壤分析可指导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施肥量,以及调整土壤pH值。
3.主要营养元素的施肥:一般而言,氮、磷、钾是作物需求量最大的主要营养元素。
o氮肥(N):适量的氮肥可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叶绿素合成,但过量使用会导致氮过度积累和环境污染。
在施氮肥时,通常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和土壤氮素含量来决定氮肥的配制和施用时间。
o磷肥(P):磷肥主要用于促进根系发育和增加作物的生殖器官。
磷肥通常在作物的种植季节前施用,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
o钾肥(K):钾肥对植物的坚强性和抗性有重要影响,并能提高果实的品质。
钾肥通常在作物的生长全程中适量施用。
4.次要和微量元素的施肥:除了主要营养元素外,作物还需要次要和微量元素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包括硫、镁、铁、锌、铜等。
如有需要,可以通过土壤调查和作物叶片分析来确定是否需要施用这些元素。
5.施肥方法和技术:施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底肥、追肥、间套施肥、水肥一体化等。
施肥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作物的生长习性、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农民的生产能力等因素。
6.施肥管理和调整:作物生长过程中,施肥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及时的施肥管理包括施肥量的适时适量调整、肥料的选配和施用方式的改进等。
作物施肥的原理和技术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施肥应根据地方条件和作物特性制定,并结合合理的管理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作物施肥原理全世界的人口,年年增加,为使人类免陷於肌饿,并能进一步改善生活,农业必需增产。
施用肥料为达到作物增产目的最有效而迅速的方法。
不过达到施肥增产的目的,必需农民因施肥而获利,才愿投资施用。
为达到农民获利的目的,在技术上施肥必须合理;在经济上肥料价格应低廉,以及农产品价格应该稳定。
合理的施肥应考虑作物种类、肥料种类、施肥量以及施肥方法。
这四项之考虑并非各自独立,而有相互的关系存在。
施肥量可因供应的肥料不同而改变;肥料用量与肥料种类的不同,施肥方法亦有所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其施用种类、用量及方法都需调整。
一、化学肥料贮运要点秋季是果农大量用肥的季节。
化肥贮运中若不能妥善保管,常会造成肥效降低,人的身体健康受损,乃至不应有的事故发生。
因此,化肥贮运中要注意防止以下十点:(一)防露天堆放化肥不能露天堆放,如碳酸铵露天放置在20℃气温下,氨损失率是l天%,5天48%,10天损失达74%。
因此,化肥应放在屋内的阴凉乾燥处。
(二)防潮湿硝酸汰氮肥、过磷酸钙受潮会结成硬块难溶。
因此,化肥应用塑胶或油毛毡包严,最好架空不接触湿源而防潮。
(三防受热温度愈高,化肥的潮解挥发和结块愈严重(稳定性愈差),因此要适时调节贮存房屋的温度,保持在30℃以下。
(四)防挥发碳酸铵稳定性差,易分解挥发,当气温高於20℃时,它会分解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而流失。
因此,要检查包装是否破损,轻搬轻放,用多少拿多少。
(五)防火灾硝酸铵、硝酸钾等有助燃性,贮存时不能和易燃物如煤油、汽油、槁秆、木屑等堆放在一起,以免引起火灾。
(六)防爆炸硝酸铵、硝酸钾等容易爆炸,若与铜、铁等金属粉末混在一起,一旦摩擦撞击,就易引起爆炸事故。
所以这些化肥结块硬化後,不要用金属物猛击,要用重物碾碎。
(七)防腐蚀过磷酸钙中含有游离酸,对贮存器具和人体皮肤都有腐蚀作用,贮存时尽量不要直接接触,或裸露放置於金属容器内,也不能和作物种子及衣物等放在一起,以免影响发芽率及腐蚀物品。
(八)防混放化肥有酸性和硷性,有一般化肥和茵肥之分等,这些都应分门别类,按産地、种类、性质分别放置和保管,以免降低肥效。
(九)防中毒在搬运有毒和腐蚀性化肥时,如碳酸铵有明显刺激气味,会挥发一种有毒物质?氰氨化物,最好戴上口罩、手套、护目镜以防中毒,搬运後应洗乾净裸露皮肤。
(十)防误用肥料不能和农药、人畜药品、食用物品(如白糖、食盐)等混放,以免误用。
特别要防止小孩在贮藏场所玩耍误食等,以免造成不应有的事故。
二、化学肥料施用禁忌(一)忌氮肥浅施氮肥施用在浅层,受太阳光照射後,很容易使氮素分解挥发,其中碳酸氢铵的挥发性尤为突出。
因此,要改变表层撒施的习惯,采取开沟深埋的方式,以防氮素的挥发。
(二)忌单施一种化肥单施一种化肥会导致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质地变硬,引起土壤变酸或变硷,严重破坏其理化性质。
而且单施一种化肥还会影响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衍活动,降低土壤活性。
(三)忌温室内施用氨水或碳酸氢铵温室环境处在高温状态和封闭环境下,氨水和碳酸氢铵在高温条件下极易挥发,温度越高,“氨”挥发越快,挥发量越多,这样会使氨气熏伤植株,妨碍正常生长。
(四)忌一次多量施用高浓度化肥不论是氮化肥还是有机化肥都不要一次施用过量,如尿素含氮量高达46%,若一次大量施用,浓度过高,会使作物根系出现脱水现象,致使根受到损伤,出现烂根死亡。
(五)忌不顾肥料性质,乱配混施两种肥料如铵态氮类肥料,忌与草木灰、石灰、磷肥等硷性肥料混合施用,否则,酸硷中和,不仅加速了氮素挥发,而且其生成物会使土壤板结。
(六)忌在豆科类作物上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大豆、花生、绿豆等豆科作物,其根部可着生根瘤,若氮素化肥施用过多过猛,就会直接损伤根瘤菌的固氮活性能力,降低固氮能力。
若种植豆科作物的土壤里极度缺氮肥,可与磷肥配合施用少量氮肥,可收到平衡施肥的效果。
(七)忌含氯化肥过多施用於敏感作物如烟草、柑桔、薯类、葡萄等作物,对含氯化肥十分敏感,切忌一次大量对这类作物施用过多氯肥。
(八)忌撒施磷素化肥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撒施使磷肥停留於表面,不能到达土壤深层,作物根系无法吸收,因而大大降低施磷的肥效。
(九)忌夏秋晴天中午进行叶面喷肥夏秋晴天中午气温高,若在此时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肥分蒸发快,而且附着幼嫩枝叶上的肥料易灼伤作物,既浪费肥料,又妨碍作物正常生长。
最佳喷肥时间,应在早晨或傍晚。
(十)忌大雨之前施肥暴雨或降雨来临前施肥,极易被冲走,特别是水溶性强的尿素、过磷酸钙等氮、磷肥更不要在大暴雨前施用。
三、肥料的选择选择肥料必需考虑下面几项因数:价格、主成分、副成分、施用方法,以及作物需求特性。
(一)价格施用肥料的目的是为获利,因此肥料价格必需便宜。
肥料价格系指某单位要素而言。
常用肥料之成分及市售价格如表47及48。
以尿素和硫酸铵为例,提供1公斤氮素的价格分别为及元,可见尿素较硫酸铵便宜。
现今制造肥料均以制造纯度高者,因为纯度愈高,无论运输、包装以及贮藏等费用均相对降低。
有机肥料之所以贵的原因即因其单价与化学肥料无大差异,但成分含量百分率低很多,致运输成本太高,不易大规模推广。
(二)主成分的效应主成分的意义即主要要素的化合态或性质,如硫酸铵中的主成分是氮,其为铵态,硝酸钙中的主成分亦是氮,然其为硝酸态。
过磷酸钙的主成分是磷的化合物,其为水溶性。
效应的意义为在一定时间内被作物吸收的量。
施於土壤的肥料,部分被作物吸收利用,未被吸收的养分可能遗留在土壤中,亦可能流失。
氮、钾肥容易流失,磷肥则否,所以磷肥的效应仅迟速的问题。
一般而论在酸性土壤中,水溶性与可溶性磷肥无多大区别;在中性以上土壤则水溶性优於可溶性。
氮肥为作物吸收时不是铵态氮就是硝酸态氮,故无论施用任何氮肥若非上述化合态时,必转变为该种离子後才能被作物吸收,故肥效有缓速的不同。
(三)副成分肥料种类主成分含量包装价格*价格*N-P2O5-K2O-CaO-MgO kg/包元/包元/公斤尿素46- 0- 040221粒状过磷酸钙 0-18- 040148粉状过磷酸钙 0-18- 040136氯化钾 0- 0-6040192硫酸钾 0- 0-5040342硫酸铵21- 0- 040184硝酸钙20- 0- 040220硝酸钾 0- 0-3340104026硝酸铵钙20-0-040203苦土石灰 0- 0- 0-48- 840268台肥 1号20-5-1040264台肥 2号11-9-1840248台肥 4号40256台肥 5号16-8-1240260台肥39号12-18-1240331台肥42号23-5-540264台肥43号15-15-15-440399黄豆饼黄豆粕状元肥0-10-20-21-32040020海贼肥腐植酸20 L6000300根宝20 L米糠鸡粪牛粪一色肥13-0-44-26三井有机肥6-6-6-14骨粉4-20-02036018鱼精0-10-10-330海草精-300麻粕年作者查访。
肥料中主成分以外的成分称为副成分,如硫酸铵的副成分为硫酸根,硝酸钠为钠。
这些副成分对土壤及作物均有影响,尤其同种肥料长期间连续施用可改变土壤性质,如用硫酸铵由於铵被吸收而遗留酸根,可使土壤逐渐变为酸性;用硝酸钠,由於硝酸根被吸收而使土壤趋硷,并且由於钠离子的絮散作用,导致土壤构造变坏排水变差。
对作物的影响最宜用钾肥为例,以氯化钾及硫酸钾供应钾肥,以主成分效应而论,根本无任何区别,但是於菸草、凤梨及块根类作物,氯化钾的副成分氯对其品质不利,增加纤维的含量,而使菸草的耐燃时间较短(表49),凤梨及块根类作物之纤维增多,口感变差,故应使用硫酸钾。
然而对纤维作物琼麻等而言,氯可使纤维增多,因此,施用氯化钾效果较佳。
表49 硫酸钾与氯化钾对菸草耐燃时间(秒)之比较肥料钾肥施用量 (lb/acre)种类2448168硫酸钾氯化钾(四)施用便利性因肥料性质不同,施用有方便与否之别,与施用性有关之性质主要有吸湿性与毒性。
硝酸态氮肥料及尿素等具吸湿性,贮藏期间与其他肥料混合时有结块之虑,影响将来施用之不便,因此必需有良好的包装袋,以阻绝与大气接触。
尿素、氰氨基化钙等浓度高时对作物会造成氨的毒害,施用时必需适量,否则非但肥效差,可能尚对作物有害。
如选用肥料将配成溶液施於叶面或灌注於土壤,则必需选用溶解度大的肥料。
几种肥料混合施用可以省工并顾及均匀性,但必需注意是否容易造成溶解度低的化合物的沈淀或形成气态挥失。
例如硫酸镁(MgSO4·7H2O)与氯化钾(KCl)混合施用,於配成液体施用极易有K2SO4的沈淀产生,於配成固体施用,容易产生MgCl2潮解性大的化合物,因此,肥料施用必须注意其混合施用後所造成的便利性及肥效的改变。
图19为一些常用肥料能否混合施用的指示图。
MgSO4·7H2O +2KCl → K2SO4+ MgCl2+ 7H2O溶解度低有潮解性根据图19将肥料不能混合的规则,条列如下:1.铵态氮不能与硷性肥料混合,因易形成氨的挥失,而降低氮肥的有效性。
2.硝酸态氮不能与过磷酸钙混合,因易产生无水硝酸而挥失。
3.硝酸态氮不能与未腐熟堆肥混合,因硝酸还原菌的活性因碳源的增加而增进,致使硝酸还原成氮氧化物或氮素而脱氮损失。
4.过磷酸钙不能与硷性肥料混合,因将形成磷酸三钙而降低磷肥的溶解度及磷肥效应。
(五)作物需求特性作物生育期短者,如蔬菜、豆科作物,应以施用速效性肥料为主,生育期长者,如多年生果树、草坪,宜速效与持久肥料并重。
深根性作物所施肥料尽可能达根系伸展深度,氮肥宜用硝酸态氮,磷钾肥尽量深施;浅根性作物以铵态氮为佳,磷肥宜浅施。
图19 常用肥料能否混合施用的指示图四、肥料量(一)决定肥料用量的方法(养分缺乏的诊断技术)1.肥料试验决定施用量的最正确方法为举办当地田间肥料试验,但每地举行田间试验,事实上人力物力花费太大,并无法如愿。
因此,只有借用土壤调查的结果,藉以了解各地土壤特性,再同时举办土壤测定及盆栽肥料试验。
盆栽试验可粗略定量需肥量及测知养分的交感效应。
盆栽培育的过成中可控制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使其变异变小,以利较复杂的试验设计,同时在较短的期间便有结果。
不过盆栽试验无法完全模拟田间环境条件,且无底土的影响,因此,试验数据仅能做为参考标准。
2.目视诊断法此法较为粗放,且必需有相当经验者方能胜任,否则极易判断错误。
并且植物在外表未呈现养分缺乏的症状前,施肥就可能对植物的生长发生效用,所以仅靠症状呈现来断定植物养分是否不足,往往错失最佳时机,尤其是对生长期短者,当徵状发生时再施肥,为时已晚;但对多年生果树则非常实用,可由经验施肥及目视诊断,经多年修正,可有良好效果。
因此,农民的经验分享相当重要。
3.土壤分析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按种植作物种类的需要而补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