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含解析必修3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含解析)

一、选择题1.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一。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至尊地位的时期是( )A.秦代B.汉代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解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答案】 B2.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科技成果,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史上,隋唐时期( )A.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B.具有划时代意义C.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D.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解析】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故答案选C。
【答案】 C3.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
数千年来,虽经历多次社会进化、朝代更替、政权分合、民族融汇以及不同程度的外域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持续发展,逐步形成鲜明而稳定的共同特征。
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至少有七八千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正确;“不同时代的建筑却都能在传统基础上各出新意,博采众长”,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正确。
③混淆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基本途径,观点错误。
④材料体现不出。
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答案】 A4.2019年10月,2018·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举办。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2019-2020学年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近年高考政治复习 第11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分层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

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分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分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分层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我们的中华文化A组基础达标1.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
“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A.①③B.②③C.①② D.③④B[大众传媒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错误。
口语不是大众传媒,④错误。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②③符合题意.]2.中国姓氏文化在世界独树一帜,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与女娲传说有关,姬、姜、赢、姒、妊、妘、娮、姚等姓氏,都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征。
这体现出(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③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C[题干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和继承性,①③正确.题干所提的姓氏,不是反映文字,②不符合题意.题干不反映文化间的包容关系,④不符合题意。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措施类选【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每课知识网络】【融汇贯通】一对关系: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个维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含义、意义与措施。
四个结合:明确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五个意义:立足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环境净化、先进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五个方面考查民族精神的意义。
该讲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 ①③D. 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2015·江苏卷)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

使中华文化有时间丰富发展自己,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正因为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易混辨析 区分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区域性
民族性是指中华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各自的民族特 色;区域性指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 文化各有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D 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故①错误。②夸大 了汉字智慧的作用,故②错误。《汉字时间》可以使 观众感受到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③④正确。
2.安徽的两个水系将全省分为三个自然区域,文明 的脚步在时空上从北向南依次落在安徽地域上,形成 了三大文化圈: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 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这体现了( B )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安徽文化呈现着不同民族文化色彩 ③自然环境决定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 ④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传统儒学吸收佛 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这表明中 华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 化,④错误。故选C。
易错点 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文化
1.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正确:文字不同于汉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 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正确: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无答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 )A.诸子蜂起,百家争鸣B.我国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C.在隋唐时期进入全盛时代D.宋明理学的产生2.(2019陕西四校联考,25)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有人研究发现,汉字中表达人体器官的字,大多会有“月”字旁:肝、脾、肺、胃、肾、胆……,表达不健康的情况会用:病、疗、疮、疯……这告诉我们( )①汉字文化一旦形成就不会变化发展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汉字的产生是古人对当时社会实践认识的结果④以字形会字义纯属主观猜测,没有科学依据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持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明。
名人辈出,典籍迭行。
中国的典籍,从甲骨刻辞、金石文字,经简牍、帛书,到写印于纸张上的书籍,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可谓独步全球。
史书典籍的文化价值在于(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④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将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融合,是《经典咏流传》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让经典诗词再现本应有的韵律、温度和情感,同时,让现代社会能够通过古诗新韵体会和感悟先人们对社会、对爱情和亲情的所思所想。
由此可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 )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④使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19广东普通高中高考模拟,2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3.3.1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必修3

的包容性
[对 点 训 练] 命题点一 区分判断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训练1 遍布古代先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漆器是实用与艺术的 完美结合,它与丝绸、瓷器并列为中华国粹。漆艺,更与历史 文化融汇,留下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古老记忆。中华漆器 与漆艺( )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是传承中华文明的 重要文化途径 ③确保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④是中华文化独 领风骚的重要见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训练2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 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 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
化不因时而变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历史,是中国的一张王牌,具 有顽强的生命力,这说明①②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 性,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因此④不符合题意。
7.× 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 鉴、交流与融合。
8.× 会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会渐趋同 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
9.× (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有 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以外国优秀文化为营养,同时坚持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包客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 盘外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 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 文化的发展。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 文学艺术 和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 性和整体性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 历史、地理等因素 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10区域性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018年高考总复习 政治课时作业:必修3 第十一单元 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 Word版含解析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①文学艺术②汉字③史书典籍④科学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含解析必修3一、选择题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
由此可见,汉字( )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是中华文化优越性的集中展示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①错误,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这表明汉字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故选D项。
答案:D2.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
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项。
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绝对。
答案:C3.“孝”的字形从老,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意谓顺从、侍奉长辈。
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可以领悟到(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解析: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并且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厚,从汉字“孝”的由来我们既可以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可以领悟到其博大精深,D项当选;A、B、C三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均排除。
答案:D4.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
这些特点体现了(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④文化遗产对研究文明演进的意义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冀南和晋、陕、豫等地,院子南北窄长,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所以①正确;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所以②正确;“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表明文化的差异,所以排除③;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遗产的知识,所以排除④。
答案为A项。
答案:A5.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最近几年“中为洋用”成新趋势,过去不少翻译成英文的中国词,开始直接被汉语拼音替代,例如“孔子”“春节”“饺子”“中秋”“少林”“功夫”等。
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正在悄然影响着世界。
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②中国文化在和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才逐渐丰富发展③世界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④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必要一环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中国的节日民俗、先贤思想、传统美食等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世界,这说明中华文化彰显着特有的风格和魅力,①正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发展,但是不能说“才”,②错误;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故③错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话语方式也正在悄然影响着世界”这说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际竞争的必要一环,④正确。
故本题答案应为C。
答案:C6.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
而当下,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迈进中,我们却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
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 )①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把弘扬“工匠精神”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古代的工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精品之作”,这启示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营养;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所以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③错误,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④错误,当前我国工作的重心依然是经济建设。
故选A项。
答案:A7.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文化形成的二重奏:“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自成群。
门前潮汐家家海,檐际榕棉寺寺云。
”(注:估舶意为商船)这说明珠江文化( ) A.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他区域文化完全不同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C.是珠江人在珠江地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性解析:这首诗是对珠江文化形成的生动描述,珠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的,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对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理解。
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
答案:B8.追溯历史,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
这体现了( )①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南文化的包容性②人口迁徙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③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④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特性完全相同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③解析: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②③说法正确。
①中“决定”说法错误。
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④说法错误。
答案:D9.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
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解析:汉语言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体会了开放性和包容性,B正确;题目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化在吸收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非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A错误;题目没有体现推广普通话的相关内容,C 错误;D表述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能被消除。
答案:B10.“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华文化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上述材料最能够体现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历久不衰而有时代性B.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C.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独具特色D.具有地域性,多元一体而各有特色解析:中华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在学术思想上也是多元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因兼收并蓄而富有活力,故B项当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B11.2018年8月11日至17日是拉萨“雪顿节”。
“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
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
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
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知识。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不选;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材料也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影响,④不选;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
故本题答案选A项。
答案:A1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
故选C。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mǐ)字夺人眼球,剧中大量的生僻字更是引发网友热议。
对待生僻字,人们的看法存在差异。
甲方认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乙方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文字用于交际追求的是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
对于生僻字的上述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明理由。
答案:(1)赞成甲方观点,支持“使用生僻字”。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
生僻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③生僻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2)赞成乙方观点,反对“使用生僻字”。
①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过度推崇生僻字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
③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专家鉴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