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小平十章
《小平十章》观后感 郭爽 1092027071

《小平十章》观后感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同时,我观看了纪录片《小平十章》的全片。
在我印象中,邓小平给我的感觉是:他不仅是一个伟人,更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指明前进道路的明镜。
其实,邓小平是很平凡的,实在的,他的理想也是如此。
对于《小平十章》,我印象最深的两章分别是第五章《拓路》和第八章《情趣》。
第五章《拓路》讲的是邓小平到深圳特区视察。
面对多少人的期待,邓小平一直以沉默回应,直到最后他才给出“深圳特区好”的回答。
但是很细微的地方是邓小平在题字的时候,日期写的却不是当天,这表明邓小平早在几天前就想这么回答了。
但我从其中认为邓小平有深思熟虑,不露声色的品质。
不管遇到令人激动或者有危害的事,他能够很镇静,不乱阵脚,这也是这么多年作为领导人他能很成功的原因。
那个时代需要的就是人们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这样才能高瞻远瞩。
在过了几十年的今天,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能镇静下来认真仔细的思考,明明可以很容易解决的事,由于自己一时的激动,最终搞砸,这都是缺乏邓小平这种深思熟虑的表现。
虽然这不是什么很大的品质,但是在关键时刻,它却能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假如在当时,邓小平立即给出评价说“深圳发展好”,也许那将是一个对深圳特区走向堕落的刺激。
那么怎么会有今天的发展,怎么会有如今安逸和平的生活。
邓小平作为历史人物是幸运的,也是我们民族的最大幸运。
邓小平身上不仅承载了中华传统中最优秀的品质,同时也有那些常人很难具备的优点。
最开始我认为一个人做到深思熟虑、深谋远虑时间很容易的事,但是越来越发现,当你真的身临其境,那种控制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的。
思考了好久《拓路》这章中邓小平的做法,我除了钦羡,就是暗示自己也要做到像他一样,这样在这一生中会成就很多大事。
第八章《情趣》讲的是邓小平的日常生活。
他常常强调:一个人会工作,也要会生活。
在北京景山后街一座闹中取静的院落住着邓小平一家。
在这之前,邓小平在打台球时不慎摔伤了股骨,他为了恢复脚力,便养成了每天散步的习惯,并渐渐喜欢上了这种锻炼方式。
小平十章观后感

“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观看《小平十章》有感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
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
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
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
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
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题记当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观看完《小平十章》的时候,不禁在心中感叹,一个伟人对中国及世界的过去、现在,抑或是未来,有着多么不可限量的影响!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的,正像邓家老宅子正屋门前那副长联上所写的那样:“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
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
治于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邓小平融入血液中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情,已将个人安危致之度外,“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思想,已成为他人生的最高目标。
邓小平之所以能获得中国及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钦佩,就在于邓小平身上睿智超群的才华和情操高尚的品格交相辉映,有着价值永驻的鲜明的人格魅力。
一、“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小平十章》第一集《远行》中提到:邓小平在1934年10月,跟随中央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远行。
然而,这一次的远行,邓小平却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
就在他1931年夏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以后,因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了掌握临时中央领导权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打击和批判。
1933年5月,邓小平被打成了中央苏区所谓的“毛派”头头,并被撤销了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的职务。
后来,邓小平被任命为《红星报》的主编。
他把个人遭受的委屈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开始用《红星报》给陷入困境、被迫长征的红军将士鼓劲。
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座小城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在观看了《小平您好》这部纪录片之后,我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这部片子仿佛是一扇时光之窗,让我看到了邓小平先生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影片中,一个个真实的历史镜头,将邓小平先生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伟人,而是一个充满智慧、果敢坚毅,同时又无比亲切的领路人。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片中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国内经济的困境和外界的质疑,邓小平先生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犹豫。
他亲自到各地去考察,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真实需求。
那时候的中国,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还很艰苦。
邓小平先生看到了这些,他心里着急啊,他想着怎么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记得有一个场景,邓小平先生去了一个小渔村。
那个渔村在当时很穷,村民们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的,出海打鱼的工具也十分简陋。
邓小平先生就和村民们坐在一起,拉着家常,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
村民们一开始还有些拘束,但看到邓小平先生那和蔼可亲的样子,也就打开了话匣子,把心里的苦水都倒了出来。
邓小平先生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还拿个小本子记着。
后来,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
那个小渔村啊,就借着这股东风,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村民们开始搞起了渔业养殖,还做起了贸易。
没过几年,渔村就焕然一新了。
新盖的房子一排排的,道路也宽敞了,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还有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
那是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先生为了一个政策的细节,和大家讨论了很久。
他一点架子都没有,耐心地听取每个人的意见,然后认真地思考,权衡利弊。
最后,他拍板定下了一个既符合国情,又能让老百姓受益的方案。
这种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人民的深情关怀,真的让人敬佩不已。
在纪录片中,我还看到了邓小平先生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面。
他对子女的关爱,对夫人的体贴,让人感受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普通人。
他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陪孩子们玩耍,给他们讲故事。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小平您好》这部纪录片,心里头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这部纪录片里的一个个画面、一段段讲述,就像是把我拉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又波澜壮阔的岁月。
邓小平爷爷的身影在其中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令人敬佩。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经济发展滞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邓小平爷爷亲自到一些工厂、农村去视察。
我看到纪录片里,他穿着朴素,脸上带着亲切又坚定的神情。
在一个农村,他走进老乡的家里,坐在那有些破旧的炕头上,和老乡们拉家常。
他问着收成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生活上还有哪些难处。
老乡们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但看到邓爷爷那真诚的目光,亲切的笑容,也就打开了话匣子,把心里的苦水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邓爷爷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
他看到老乡家里简陋的摆设,锅里简单的饭菜,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站起身来,走到院子里,看着那片贫瘠的土地,沉思了许久。
然后他对身边的干部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啊,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这句话说得那么朴实,却又那么有力量。
从那以后,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开始在农村推行。
分田到户,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能自主地耕种;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
慢慢地,农村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
粮食丰收了,农民的脸上有了笑容,家里也添了新物件。
看到这些变化,我心里真的特别感动。
邓小平爷爷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而是真正走到了人民中间,了解人民的疾苦,然后下定决心去改变这一切。
他的那种务实、果敢和对人民的深情,让人由衷地敬佩。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那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水马龙;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破旧模样,小洋楼、水泥路,到处都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我们能享受到这样美好的生活,真的要感谢邓小平爷爷。
他就像一位领航者,带着中国这艘大船在风浪中坚定地前行。
虽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信着改革开放能够让中国走向富强。
纪录片《小平您好》观后感.doc

纪录片《小平您好》观后感
我没有经历过站起来但我记住了人民雄纪念碑上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已经理解到站起来的内在含义。
一代代爱国志士不屈抗争,流血牺牲,悲壮的历史,艰难的历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我经历过富起来我已经见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真理。
它是在总结了我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得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为我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邓小平又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他以格言式的精炼语言掷地有声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产党人的胆识,以拨乱反正为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往开来与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啊?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胆略,这样的睿智,这样的精神,怎不叫人耸然动容,肃然起敬。
我每一个我请举起右手,握紧拳头,请时代伟人领誓;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纪录片小平十章

观《小平十章》有感--老师在课上组织了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小平十章》。
这部影片让我真真实实的了解了一个伟人的一生伟大事迹。
影片讲述了邓小平16岁背井离乡,来到了法国开始了他的留学之路,可是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承担不起高额的费用,他不得辍学,开始打工,在工厂里,他深切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开始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加入了共产党。
他的军事生涯经历了,红军长征,又从太行山山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在第二次复出,从新担任军职以后,他大搞军队整顿,继而做出本世纪无大战的判断,决策裁军一百万,把军队建设引向了精兵强军之路。
他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平凡而伟大,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救国救民,强民富国已成为他最高目标。
在文革期间废除了高考制度,不但毁灭了成千上万人上大学的梦想,使很多人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邓小平对废除高考表示不满,一直有想恢复高考的想法。
在十届三中全会恢复职位以后,他自告奋勇主管科技教育,他把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重要因素。
他不仅领导了教育改革,还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77年邓小平恢复了高考,终于打碎了废除高考这块坚冰。
深圳能从当年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现在广东与香港之间的一个现代化大城市,是伟人所开创业绩的一个缩影。
邓小平在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时,大胆提出发展特区的想法,“杀出一条血路”是深圳发展的真实写照。
它突破传统计划体制,它是改革的新的窗口,也是带头者。
新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也是非常艰难的,其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像邓小平这样一生经历了戎马生涯、“三落三起”的老一辈革命家,却用“杀出一条血路来”比喻建立经济特区,其难度、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邓小平没有被困难困住,他顶住压力,坚持改革。
5年后的深圳的发展证实了小平的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还勇敢地提出一国两制政策,是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小平您好》纪录片观后感纪录片《小平您好》是一部以邓小平先生的成长经历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为主线的作品。
通过对邓小平从小时候到晚年的真实画面和访谈的拼贴,展示了邓小平这位伟大领袖的人生轨迹和政治智慧。
这部纪录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邓小平先生的家世背景、受教育经历、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作经历等方面,同时也揭示了邓小平的决策思维和个人品质。
纪录片首先通过邓小平先生的家世背景,让观众了解到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是广东潮汕人,母亲是广西壮族人。
这个简单朴实的出生背景培养了邓小平一贯务实、实干的性格特点。
从小像普通农村孩子一样,他学会了勤劳、纪律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品质也成为他后来工作中的基础。
其次,纪录片生动地展示了邓小平年轻时所经历的革命岁月。
他从参军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斗争,经历了许多艰难险恶的战斗,展现出他的坚强毅力和英勇无畏。
这段经历塑造了邓小平坚定的信仰和决心,也锻炼了他的领导才能。
他在不同的岗位上表现出的骄人战绩,让观众深感邓小平是一个有着超凡智慧和胆识的政治家。
纪录片还探讨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和斗争历程。
由于他对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热爱,得到了一些老画家的关注与指导,这使他逐渐获得了中国艺术上的独立启蒙。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邓小平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受害者。
然而,这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华的信心。
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为中国迈向改革开放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纪录片中的许多珍贵历史影像和实地采访,展示了邓小平晚年时代的伟大领袖形象。
他经过政治斗争和社会实践,坚定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纪录片传达了邓小平这样的一种智慧:面对问题要敢于改革,敢于冒险和创新,并且要牢记人民的利益。
这样的思想渗透在整部纪录片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看纪录片《小平您好》,我对邓小平先生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守理想信念,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国家的事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小平您好观后感心得体会(4篇)

纪录片小平您好观后感心得体会(4篇)在我的印象里,邓小平是一位慈祥,伟大的开国功臣,知道刘邓大军,知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也仅此而已。
看了《小平您好》这部纪录片后,我知道了他的伟大,他的慈祥比我的印象,比我的想象更加的宽广,足以感动整个中华民族。
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小平您好观后感,欢迎参考!纪录片小平您好观后感心得体会“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则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我看完《小平您好》之后想到的第一句话。
我想这应该是对邓小平为什么能成功的最恰当的阐释。
我们对邓小平的“三起三落”的了解,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落,不是因为做错了事,而是做的好事被当做了错事”。
因为做了好事而被责罚,这是多么的冤枉!也许人们也许不会记得,可是历史却有一个好记忆,它会记得你的错误和正确,让后人去评论,去为你翻案。
可是,如果当我们遇到和小平同样的处境时,我们是否会和小平一样坦然面对呢?我们是否会能够好好地为下一次的搏击准备呢?伟人之所以成为了伟人,是因为他们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并不会沮丧,保持从容、淡定,坚定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追求,哪怕是一次次被打倒,也要一次又次的站起来,含笑面对生活,等待下一次的翱翔的机会。
相反,平凡的人只会在那里发牢骚,向别人哭诉,到处为自己辩护。
沧桑巨变,昨日已非,于是我们的想法也不再和那个时代人们那样愚昧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身躯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骨灰也撒入大海,但是,他的光辉业绩、伟大思想、高尚品格永远留在亿万人民心中!与此同时,他的构想充斥着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方空气,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他那“天才的创造”,为现在的我们赢得了一个崭新的生活。
如果不是小平规划的美好蓝图,就不会有现在我们的美好的生活,他那伟大的创新造就了一个如此强盛的中国。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小平十章》有感
--
老师在课上组织了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小平十章》。
这部影片让我真真实实的了解了一个伟人的一生伟大事迹。
影片讲述了邓小平16岁背井离乡,来到了法国开始了他的留学之路,可是这条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承担不起高额的费用,他不得辍学,开始打工,在工厂里,他深切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开始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加入了共产党。
他的军事生涯经历了,红军长征,又从太行山山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在第二次复出,从新担任军职以后,他大搞军队整顿,继而做出本世纪无大战的判断,决策裁军一百万,把军队建设引向了精兵强军之路。
他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平凡而伟大,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救国救民,强民富国已成为他最高目标。
在文革期间废除了高考制度,不但毁灭了成千上万人上大学的梦想,使很多人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邓小平对废除高考表示不满,一直有想恢复高考的想法。
在十届三中全会恢复职位以后,他自告奋勇主管科技教育,他把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重要因素。
他不仅领导了教育改革,还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77年邓小平恢复了高考,终于打碎了废除高考这块坚冰。
深圳能从当年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现在广东与香港之间的一个现代化大城市,是伟人所开创业绩的一个缩影。
邓小平在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时,大胆提出发展特区的想法,“杀出一条血路”是深圳发展的真实写照。
它突破传统计划体制,它是改革的新的
窗口,也是带头者。
新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也是非常艰难的,其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像邓小平这样一生经历了戎马生涯、“三落三起”的老一辈革命家,却用“杀出一条血路来”比喻建立经济特区,其难度、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邓小平没有被困难困住,他顶住压力,坚持改革。
5年后的深圳的发展证实了小平的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还勇敢地提出一国两制政策,是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他为一国两制,为香港的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最终无缘实现夙愿。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曾无法对香港、澳门等地实行主权,我们两岸同胞们心系统一,而香港、澳门等地已经在其他国家制度下发展多年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下,邓小平为了祖国的统一和两岸更加和谐的发展,摆脱传统的束缚,大胆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实行两种体制,这是空前的想法也是绝后的。
这个构想使得我国在加速祖国统一的前提下,特别行政区人民还是过着原有的生活。
邓小平依据特别行政区的发展状况的特殊性实施的政策。
它使统一后的中国更加和谐的发展。
这项构想被世人称为天才构想,因为它既符合时代的需求,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证实他大胆的想法为国家的以后的统一和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这位伟人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在经历了种种的坎坷,他都是坦然面对,从不退缩。
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他还能勇敢地站起
来,他不记个人得失,不悲观丧气,他从大局着想,以党和国家为重,以博大的胸怀来看待事物。
这是让我们敬佩的。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最高的目标,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他带领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
小平一生都在辛勤的工作,他一生奉献的东西是如此的丰富。
他的一生是伟大的,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这个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