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人物描写也是独具特色。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1、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语言和行为特点,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性格、身份和文化背景。
例如,林黛玉的语言优美、含蓄,而薛宝钗的语言则圆滑、谦逊,两人的性格特点也通过语言得到了体现。
2、精细的肖像描写:在《红楼梦》中,每个主要人物都有着详细的肖像描写,包括外貌、服饰、神态等方面。
这些肖像描写不仅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和身份。
3、深入的心理刻画: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画,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贾宝玉的性格矛盾、情感复杂,作者通过许多细节描写了他的内心世界。
4、对比和反衬:在《红楼梦》中,作者常常使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差异。
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凸显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5、人物关系的处理:在《红楼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通过精心的处理,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例如,贾母与贾宝玉的关系,反映了家族和传承的问题。
6、多元的叙事方式:在《红楼梦》中,作者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例如,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多角度叙述等,这些叙事方式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复杂性。
总之,《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在于其个性化、细致入微、深入心理刻画、对比反衬、人物关系处理以及多元叙事方式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红楼梦》就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与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与体现。
“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就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
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就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就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
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
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
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与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
第二部分(第6~55回):就是贾府的全盛时期。
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就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
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就是彻底衰落时期。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就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
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
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
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她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
红楼梦艺术特色范文

红楼梦艺术特色范文一、真实的艺术《红楼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些除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外,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盾的关系;围绕着宝、黛的爱情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浑然天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
读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传统写法,他笔下的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又有机地统一在主导方面;这样与环境交融的性格不会是凝固的,它在主导方面的支配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
而且所有的人物,包括中心人物、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作者都是总览全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安排,使得每一个安排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而彼此又处处照应,紧紧围绕中心集结成为一体。
这样,《红楼梦》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爱情婚姻纠葛为线索贯串始终。
但作者不是用通常的单线结构方式,把与中心情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弃置不顾,专一去描写中l心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而,《红楼梦》展现的情节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二、对比鲜明的世界《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作者巧妙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
红楼梦艺术特色

红楼梦艺术特色《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价值、人物刻画上引人注目,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也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下面将就《红楼梦》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抒情性与写意性《红楼梦》中的抒情性和写意性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描写人物、景物以及情感方面,作者以极高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这种抒情性。
无论是对林家的兄弟姊妹深情细腻的刻画,还是对宝玉与黛玉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线索的描写,都展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抒情技巧。
而在写意性方面,作者通过虚虚实实的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既具有现实性又有超现实性,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情感表达的细腻《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闻名于世。
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体验,这些情感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从宝玉对黛玉倾慕之情,到黛玉对宝玉深深的爱慕之情,再到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些情感都在作者的描写下显得栩栩如生,触动读者心弦。
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红楼梦》还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作品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作者透过这些角色的生活和命运,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错误,引导读者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红楼梦》以其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而备受赞誉。
作品中融合了小说、诗词、戏曲等多种文学元素,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多样性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广泛文学造诣,更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在总体上,《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抒情性与写意性、情感表达的细腻、对人性的深刻反思等方面,更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或缺的重要瑰宝。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还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元素,来探讨其独特之处。
1. 文学艺术1.1 描写细腻入微《红楼梦》以无比细致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例如,林黛玉对花草鸟兽的喜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交错等。
1.2 对话技巧高超《红楼梦》中充满了生动而具有张力的对话。
作者巧妙运用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情感纠葛和社会现象。
对话不仅贴切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通过言辞间的暗含与谐音,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韵味。
1.3 寓意深远《红楼梦》中富有寓意的情节和象征手法也是其艺术之一。
作者通过家族兴衰、爱情悲欢、权谋斗争等故事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世俗间的伤痛矛盾。
同时,通过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湘云等重要人物的构建和塑造,以及对贾府置景、贾府人物名字等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安排,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深思熟虑的心理空间。
2. 思想内涵2.1 道家思想《红楼梦》中融入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对荣府春园消逝、花开花谢和人物命运变迁等描写,展示了生命无常、人事如梦、虚妄空幻等诸多道家思想的触动。
贾宝玉的超脱情感与境地,以及反对拜金主义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超越世俗之困扰的人生思考。
2.2 儒家伦理《红楼梦》中还融入了儒家伦理思想。
通过对尊卑有序、忍让礼仪和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准则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儒家教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例如,贾府各族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传统家规下的点滴细节。
2.3 批判社会现实《红楼梦》中批判社会现实是其鲜明之处。
通过对封建制度、权贵阶级和双重标准等问题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与虚伪。
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主要角色对于封建道德体制和荣宁二府的颠覆态度,则体现了作者潜藏于故事背后的时代责任感。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与特点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艺术风格红楼梦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细腻描写红楼梦以其精细入微的描写,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被描写得十分细致。
在描写贾宝玉时,曹雪芹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他的容貌、性格、情感等方面,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细腻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2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营造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意境营造而闻名于世。
曹雪芹通过精心构建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好与悲哀。
例如,在描写黛玉梦境时,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这种意境营造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共鸣。
1.3 红楼梦的艺术风格注重音乐和诗词的运用红楼梦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和诗词元素,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曹雪芹通过描写人物演唱的曲子、吟诵的诗词,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在黛玉离世之前,她吟唱了一首《葬花吟》,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世事的领悟。
这种音乐和诗词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艺术的层次感。
二、艺术特点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是以人为本红楼梦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核心,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贾宝玉这样的纨绔子弟,也有林黛玉这样的情感细腻的女子。
曹雪芹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2.2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是以家族为背景红楼梦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背景,通过对家族成员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首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一是其精细入微的描写。
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细腻描写,将人物、场景、情感等进行了刻画。
例如,曹雪芹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无论是描述两人的相见恨晚,还是笔下的文化差异和家庭纷争,都通过细腻的表达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性。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产生共鸣。
其次,《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二是其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
曹雪芹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是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比喻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使文本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曹雪芹用“宝黛情深似海”来形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深厚情感关系。
第二是夸张手法,通过夸张来凸显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例如,对于林黛玉的美丽,曹雪芹曾用“月白风清”的夸张形容。
这些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本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再者,《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三是其独特的韵味。
曹雪芹运用了韵律明快的文言白话,使小说具备了独特的韵味和声音美。
例如,曹雪芹常常使用抒情的诗句来描述人物情感,使得整个文本都充满了音乐般的美感。
而且,曹雪芹还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对话更为自然流畅,贴近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这些独特的语言运用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种美妙的音乐感。
最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四是其精妙的对仗和才情展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经常运用对仗的手法来组织语言。
例如,他在人物对话中常常运用平仄工整的句式,使整个对话更加协调和谐。
同时,曹雪芹还运用了自己的才情来展示文学造诣。
他对诗词歌赋的熟练运用,使得《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精湛的诗句和歌唱段落。
这些对仗和才情的展示,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种风雅和才情的气息。
总之,《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丰富多样,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独特的韵味和精妙的对仗和才情展示,曹雪芹展现了他卓越的语言艺术造诣,使得整个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结构特色多线程叙事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都是单线式的结构,人物、故事大都是沿着一条线索向前发展。
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先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展开情节故事,等此人此事告一结束,再接着另写一人一事,这实际上也是一条线地向前发展,只不过象接力赛跑似的分成几段罢了。
这种单线式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
外国很多文学名著也常用此法。
它的优点是。
单纯流畅,不蔓不枝,缺点是容易显得单薄,缺乏层次,不能同时展现出生活的广阔性和多面性。
《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结构。
它以贾宝玉作为全书的主人公(此书原名《石头记》即据此而来),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贯串全书的情节故事。
但是,整个小说并不是仅仅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还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其中又集中描写荣国府。
不妨说,这也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
它与前一条线索互成经纬地交织在《红楼梦》里。
从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来看,关于荣国府的各种描写,成为产生这一人物及其悲剧的典型环境。
而从荣国府这一方面来看,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又是发生在这个贵族家庭中的许多事件中的一件。
当然,这是作者所着重描写的一件,与其他事件自有轻重主次之分。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红楼梦》还交织着其它许多各有起讫、自成一面、但又无不和整体交相联系的人物和事件。
如甄士隐的穷衰潦落,尤三姐的爱情悲剧,贾雨村的宦海浮沉,等等,等等。
曹雪芹就是把这许多千头万绪的生活场面一齐抓在手里,然后此起彼伏而又主次分明地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变态多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生活图卷。
在《红楼梦》中。
数百个人物的频繁活动以及他(她)们的音容笑貌、矛盾纠葛,就是这样彼此交织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如登高纵目,只见万景千象呈于眼底,令人感到远山近水,目不暇给;然而又莫不蹊径相通、主峰时隐时现地连成浑然一体。
精妙的伏笔《红楼梦》的伏笔摭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并且赞不绝口,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其方法撮其要者大体如下:第一,故事情节用穿插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
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
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
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
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
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
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
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
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
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
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
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
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
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
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
《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
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
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
《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
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
但《金瓶梅》所写的生细节,欠选择提炼,对描写人物性格不都有意义的,更严重的是,人物性格前后分裂,矛盾不统一,这又大大落在《水浒传》后边。
曹雪芹吸取了《金瓶梅》以来失败的教训,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又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再加上他对诗、词、戏曲、绘画及各种杂艺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方法。
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
钱为凤姐做生日取乐,却从欢声笑语中表现了尤氏与凤姐如何“斗法”,凤姐为了多捞一点,一个人的钱也不放过,连两个“苦瓠子”姨娘的钱也要“拘来咱们乐”,而尤氏操办,既“遍施小惠”,拉拢不少人,自己也捞了一笔。
更有宝玉“遍地纯素”地先去祭奠金钏,然后再回来凑热闹。
这些不仅可以看出人物某些性格,甚至还可以看出人物思想的跃动。
(2)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最突出的是王熙凤这一形象。
她的性格特征,就是她同贾府内外众多人物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
(3)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
如思想倾向不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晴雯和袭人,就是通过她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显示她们的对立,黛玉与晴雯,宝钗与袭人,她们的思想倾向有相同的一面,在互相映衬中,其思想性格收到了相益彰之效。
又如许多身分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物,作者做到了“相犯不犯”,显示出性格的不同。
如贾政与贾赦,邢夫人与王夫人,贾琏与贾珍,尤氏与凤姐、周姨娘与赵姨娘、迎春、探春和惜春,尤二姐与三姐,还有更多的丫头们,管家的婆子们,其性格,思想千差万别,无一雷同。
(4)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漩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
如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对贾政、贾宝玉、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以及那些婆子们都有生动的表现,从人物的怒与哭及语言、神态均可看出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
(5)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对黛玉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以直接的手法剖析人物的心理;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对黛玉含酸带妒的心理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影射的语言来表现的;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通过宝钗、莺儿认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的描写,以“超以象外”,“不写而写”的空灵活脱的手法,来提示隐藏在人物心理深处的奥秘。
(6)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
如黛玉住的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院,探春住的秋爽斋,宝玉住的怡红院等对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
(7)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大都符合人物的身分、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又是小说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同是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 林黛玉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的悲哀.刘姥姥的酒令是她的本色,薛蟠的酒令表现他的粗俗。
贾宝玉的题对额和《芙蓉诔》,前者表现他初露锋芒,不同流俗;后者表现了他极度悲哀,满腔愤怒。
林黛玉的诗词每一首都是一首凄切的悲歌,而她前后期的诗词,又表现出她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毫无疑问,《红楼梦》称得上是我国唯一一部真正“文备众体”的小说,书中的诗词曲赋,共计两百多篇,其数量亦为中国章回小说之冠。
相比较而言,书中的曲写得最好,词次之,诗最差。
就总体而言,书中脍炙人口佳作俯拾即是。
如金陵十二钗的诗词和《红楼梦》曲以及第三回的两首《西江月》,可视为人物写作提纲,尤其是代书中人物拟作的那些诗词,大都富于个性特色,从诗词可以看出人来。
著名的《好了歌》《好了歌注》则是小说主题思想暗示。
(8)《红楼梦》写人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最基本的是白描。
鲁迅说《红楼梦》描写人物价值之高,“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环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4、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诉最高峰。
其基本特色是:(1)质朴自然。
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
如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全石头狮子干净,兴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
”
(2)富有哲理。
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物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
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成语形式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
如“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第八十二回)如此等等。
这些言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迪。
(3)对俗谚的改造的运用。
运用俗谚,是话本以来的语言传统,《水浒传》、《金瓶梅》运用俗谚都比较出色。
《红楼梦》则更上一层楼,它创造的改造更加贴切,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事物的本质。
如“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第六回,刘姥姥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第二十八回宝玉语)等等。
(4)富于情趣。
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其次是宝玉和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的文字。
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双敲”便是这类饶有情趣的典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