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公能够成功进谏之原因探析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敢于进谏的故事唐太宗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的政策和隆重的礼仪都为后世示范。
历史上留下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他敢于改革、重视人权的故事,尤以其两个著名的谏臣魏征和张说的故事最为出彩。
公元693年,唐太宗李治即位,任命魏征为御史中丞,在宰相之下不受大臣、太监的干扰,可以对官员任免、处理政务,可说是太宗最重要的参谋。
经过几年的考试,魏征不仅考出了很高的分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有勇气敢于直言,公正向上,隐恩负义,不拘小节,大胆建议,受到朝廷的赏识。
在御史中丞的行列中,诸多官员、大臣纷纷表示异议,但魏征却敢于一再指出太宗的错误,这种反对力量使真实存在。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因子官称“纳和”,欲谋取特权而当局已经拒绝,但他仍然坚持要纳和,魏征勇敢地出面反对,直言“提出这条要求,就像把门拉过来,偷拿一个人的钱一样,这一行为不可容忍”。
太宗深受感动,并且嘱咐大臣们要学习魏征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知府张说也是唐朝官吏中的一颗明珠,他勇敢地向太宗直言,在任职前,就进谏保全了大量的挥霍豪华的建筑,提出“官宅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官吏及装饰众官的心愿,并不利于财务开支,应该及时约束”。
不料太宗如实接受,还将其任命为山东知府。
另外,太宗还派遣魏征调查民情,并按照这一调查将农产革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他还将学者们提出的问题逐一查看,以解决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提出“人人平等”九文“,以平等、公平、公正的态度审判各种案件。
这些改革活动,也是由魏征的进谏给太宗的灵感的。
唐太宗李治一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常年拥有尊严的谏臣,帮他把天朝统治的更好。
他有胆量面对臣下的任何建议,并重视公正和法治,把这些谏臣定为“知书”,得到了历史上的赞誉,也历史人民深刻印象。
§ Markdown中文800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唐太宗李治的统治也被称为“唐高祖”,他的政策明智,使中国达到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贴近李治的有许多谏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他历来以敢于进谏、理性犀利闻名,他勇气和智慧都受到唐太宗高度赞扬。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睿智而英明的君主,他治下的唐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繁荣、最强大的时期之一。
而在唐太宗的身边,有一位极具智慧和勇气的谏臣,他就是魏征。
魏征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唐太宗身边担任重要职务,经常给唐太宗出
谋划策。
有一次,唐太宗在制定一项重要政策时,魏征认为这项政策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于是毅然进谏。
魏征进谏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唐太宗对这项政策非常看重,不愿意听取反对
意见。
但魏征并没有退缩,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和道理说服唐太宗。
他指出这项政策会导致国家资源浪费,对国家长远发展不利,唐太宗最终被他的论据所打动,决定放弃这项政策。
这件事情使得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听各种
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魏
征一样,敢于直言,为正确的事情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总之,魏征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君应该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愿意倾
听各种不同的声音。
而一个忠臣应该有勇气和智慧,敢于直言,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魏征极言直谏

魏征极言直谏导语: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身为一名谏臣,他始终谨记自己肩上的责任。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魏徵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阅历丰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挠,深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所器重。
太宗屡次引魏徵进入卧室,“访以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对于朝政得失,频频上谏。
唐太宗曾褒奖他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不久,迁任尚书左丞。
贞观三年(629年)即以秘书监参知国政,进封郑国公。
魏徵的直言极谏是著名的,当时以“识鉴精通”而闻名的宰相王珪曾高度评价他说:“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太宗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徵的谏诤涉及面很广,朝廷*国大事的失误自然是他上谏的主要内容。
为了医治隋末战乱的创伤,他规谏太宗要与民休养生息,一改隋炀帝奢靡之风,反对营造宫室台榭和对外穷兵黩武;为了社会的安定,他规谏太宗要废除隋的严刑峻法,代之以宽平的刑律;为了*清明,他规谏太宗用人要“才行俱兼”,对官吏中的贪赃枉法之徒要严惩不贷。
在刑赏问题上,他认为刑赏之本在于劝善惩恶,在王法面前,“贵贱亲疏”一律对待;在君主的思想作风上,他规谏太宗要兼听广纳,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防止贵臣壅蔽,下情不得上达。
他规谏太宗要以“亡隋为戒”,接受历史教训,居安思危,力戒骄奢淫逸。
对这些有关国家治乱、社稷存亡的大问题,魏徵在上谏时一向是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对唐太宗的失误批评也是尖锐的。
他提倡上书言辞激切,无所顾忌。
贞观八年(634),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
”太宗看后大怒,要给他定以讪谤之罪。
魏徵马上劝谏说,昔日贾谊给汉文帝上疏说:“可为痛哭者三,可为太息者五。
除了直谏,魏征还有这些说话秘诀

7沟通的最佳境界是彼此都浑然忘我。
魏征是一代“诤臣”,敢于直言进谏。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直言进谏的大臣都会触怒皇帝,而魏征却一直受重用呢?因为魏征不光会“直谏”,还有其他的秘诀!秘诀一:赞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征总是直谏,其实魏征不光直谏,他也从来不吝于赞美唐太宗。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夸奖魏征办事得力,魏征说道:“这是陛下圣德齐天,平日励精图治,才有这种局面。
我本人才识庸短,只是奉陛下之命行事,哪有什么功劳?”还比如,唐太宗有一个大臣萧瑀非常耿直,但唐太宗依然重用此人。
魏征便赞美唐太宗道:“古代圣明的君主对那些特立独行、不顾私人情谊的臣子,都能宽大为怀,若萧瑀碰到的不是陛下您,早活不到今天了!”赞美唐太宗和古代圣明君主一样宽容大度,唐太宗听了十分高兴。
时时用使人悦服的方法赞美别人,是博得对方好感的最好方法。
多说赞美对方的话,就能和对方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
而在这种良好的关系下,就算你偶尔直言指出对方的错误,对方也会原谅你。
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你可以大胆直言,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赞美,因为赞美是维持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秘诀二:当众给人留面子除非不得已,魏征很少在朝堂上直接反驳唐太宗,大多数情况下,他不同意唐太宗的看法时,都会默不作声,等到事后再私下找唐太宗进谏。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你每次和我有不同意见,为什么都是事后才来说?”魏征回答:“我认为有些事不妥,所以才事后去说。
若当场就表示同意,我担心就成定案了。
”唐太宗说:“你先当场同意,事后再来说你的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说道:“我若当场先假装同意,事后才说另一套,这样阳奉阴违难道是事君之道吗?”唐太宗对群臣说:“别人都说魏征举止粗疏,行为傲慢,我倒觉得他很讨人喜欢哩!”魏征的说话之道很值得我们学习:第一,不同意的意见,绝不违心地赞同,不发违心之言,这是在坚持自己的本心;第二,即使不同意对方,也不当面反驳,而是沉默不语,事后再说,这是在照顾别人的面子,给人留余地。
作文素材 魏征

作文素材魏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人物如同星辰般闪耀,魏征便是其中之一。
他以直言敢谏而闻名于世,成为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理政的重要辅佐之臣,其事迹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魏征出生于河北巨鹿,早年曾效力于多个政权。
然而,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在唐太宗时期的作为。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广纳贤才,魏征因其才华和见识得以入朝为官。
魏征最为人称道的品质便是他的直言进谏。
在封建帝制时代,臣子对皇帝进言往往需要谨小慎微,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但魏征却毫不畏惧,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对国家有益的,都会直言不讳地向唐太宗提出。
他曾多次在朝堂之上与唐太宗据理力争,甚至让唐太宗下不来台。
但唐太宗深知魏征的忠诚和良苦用心,虽然有时会生气,但最终还是会采纳他的建议。
例如,有一次唐太宗想要修建一座宫殿,魏征认为此时国家刚刚安定,百姓还未从战乱中恢复,不应大兴土木。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唐太宗虽然生气,但在冷静思考后,还是放弃了修建宫殿的想法。
还有一次,唐太宗在处理一个案件时,因为个人情感而想要从轻发落。
魏征坚决反对,认为法律应该公正无私,不能因为皇帝的个人喜好而改变。
唐太宗最终接受了魏征的意见,依法处理了案件。
魏征的直言敢谏并非出于个人的意气用事,而是基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明白只有君主贤明、政治清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的进谏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唐太宗制定治国方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直言进谏,魏征还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谋略的政治家。
他善于分析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上,魏征主张采取怀柔政策,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促进民族融合。
这一主张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和民族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用人方面,魏征强调要任人唯贤,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
他反对任人唯亲,认为这样会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
对魏征劝谏的方式写评论性文字

对魏征劝谏的方式写评论性文字 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魏征的本职工作就是进谏,通过向唐太宗进谏,魏征不但官越做越大,官声越来越隆,而且唐太宗对他的信赖也是与日俱增,后来甚至到了须臾不可离开的地步。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一下魏征进谏之道的高明之处。 1.从出身上来讲,魏征出身于瓦岗和太子李建成一党,不但不属于李世民的嫡系,而且属于从敌对阵营里反正过来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属于统战工作的对象。投诚之初,魏征并没有获得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也没有打算安排魏征担任颇具实权的官职,还屡次借故对魏征进行试探、考察。出于收买李建成余党及弥合因玄武门之变而分裂的朝廷的实用主义考虑,李世民安排魏征担任了有职无权仅仅用来装点门面而且还是专门得罪人的谏官职位——谏议大夫。对于李世民的种种用心,魏征也是心知肚明,但是魏征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抓住机会在谏议大夫这个虚职上干得风生水起,以至于功成名就。魏征深切的懂得,自己作为一名谏官,只要秉公进谏是没有政治风险的,因为李世民还要倚靠他这个从敌对阵营里反正过来的人来帮他圆明君梦。 有了知己知彼这个大前提,魏征就可以放心大胆、毫无顾虑地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了。 2.魏征进谏首选的方法就是比较法,比较法是魏征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进谏方法。所谓比较法就是魏征在进谏时,总是将唐太宗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与历史上的明君或昏君的所作所为进行比较,从而使唐太宗接受自己的进谏,改正错误的方法。当需要进谏的事情比较重大或者紧急的时候,魏征就弃用迂回曲折的比较法而采用直言不讳的方法进谏。 3.魏征虽然是位忠贞之臣,但是他偶尔也会干干替违法乱纪的人说说情、打打招呼之类的事情,当然魏征在干这一切的时候纯粹是出于公心,是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行事,至于他的个人私事,他是不会向皇帝开口的,正所谓应了那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 纵观魏征的进谏之词,虽不乏言辞激切、慷慨激昂之语,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却忽然发觉好似在给迷恋于“明君梦”的唐太宗挠痒痒,唐太宗从心底里感到舒坦,也可以说是魏征在进谏的同时也是在拍唐太宗的高级马屁,当然,这样的高级马屁只有名臣魏征敢拍也只有魏征会拍罢了。话又说回来,如果既能让唐太宗欣然纳谏又不至于让纳谏者恼羞成怒,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魏征又何乐而不为呢?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
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
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
但魏征不同意。
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魏征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
我朝开国后即立下‘男子二十岁当兵,六十岁可免’的规定,怎么能随便改变呢?”唐太宗非常生气,大声指责道:“你太固执己见!”魏征毫不退让,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把河水放光捕鱼,确实能捕到许多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把森林烧了打猎,确实会打到许多猎物,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如果把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去当兵,今后国家的税赋徭役去向谁要呢?”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收回了命令。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征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唐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回答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通常比较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真好啊!”有个大臣叫郑仁基,女儿长得美丽又有才华,皇后要把她收为李世民的嫔妃。
当册封的诏书写好后,有人说了一句:“她不是已经与人订婚了吗?”魏征知道后,就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住着亭台楼阁,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安身的房子;陛下吃着山珍海味,就应该希望百姓有充足的食物;陛下看着众多嫔妃,就应该希望百姓有称心的婚姻。
现在陛下把已经与人订婚了的女子夺过来,这怎么符合人家父母的心意呢?”唐太宗听了这番话,马上取消了册封。
魏征的劝谏艺术

魏征的劝谏艺术
魏征的劝谏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数量多。
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
质量上乘。
魏征谏言无论疏文、谈话,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谏技高超。
魏征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世,但也不是不讲方式方法,一味地顶撞和冒犯皇帝。
他寓贬于褒,有理有节,善于因势利导,常常运用表扬的方式达到帮助皇帝改正缺点、错误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魏征公能够成功进谏之原因探析
河北晋州 齐振青
历史上因为与皇帝意见相左,或向皇帝进谏被杀、被贬的不
乏其人。而魏徵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经常进谏,并被唐太宗采
纳和赏赐,这是什么原因?探其究竟发现:
一,制度层面。
唐太宗时期建立了完善的议事制度:1,八座议事制度。就是
六个尚书加上左、右仆射一起议事,通过商议处理一些具体事务。
2,门下省所辖的政事堂议事。政事堂设在门下省,是协助皇帝治
理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参加政事堂会议的是三省长官,即中书
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唐太宗为了集思广益,减少或避免失
误,除了让三省长官共商国事外,还给品级较低的官员机会,让
他们来政事堂议事,如:贞观元年,让吏部尚书杜淹参预朝政;
贞观三年,让尚书右丞魏徵参议朝政;贞观十七年七月,让工部
尚书张亮参预朝政;贞观十八年九月,让黄门侍郎褚遂良参预朝
政。对于政事堂议事,唐太宗如是说:“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
事稳便,方可奏行”。设政事堂的目的在于避免独断专行,避免少
数人把持决策权,从而构建一个共商国事的开明政局,即现在人
所说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3,皇帝的御前会议。即重大事情,
有皇帝召集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4,门下省的重要职能。门下省
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审议与封驳,封是指封还皇帝的诏书,即经
审议,如发现皇帝的诏书有所不妥,就封还给起草诏书的中书省,
2
如无问题,就发给尚书省去执行;驳是指驳回臣下的奏章。门下
省设侍中、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和补阙等官职,魏徵就曾任谏议
大夫和侍中即宰相。因此审议与封驳是魏徵的本职工作。
以上说明,唐太宗时期,一切治国理政事宜,均通过议事的
形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这就规避了独裁专断,避免了失误。
二,唐太宗层面:
1,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弟弟,还杀
死了13个亲侄子,可谓皇位得来不正。唐太宗不愿意留下一个暴
君的恶名,想当一个好皇帝,可是又无治国经验,于是就重用贤
能,广开言路,并真诚纳谏。
2,唐太宗虚心、大度。《贞观政要》写道,太宗本是个“威
容俨肃”的人,当他得知臣下们畏惧他的威严时,便“每见人奏
事,必假颜色”。表现出一种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的样子,其目的
是为了能听到高明的、正确的、科学的主张,以此来规避自己理
政时可能出现的过失。
3,唐太宗礼贤下士。唐太宗曾多次请魏徵到自己卧室,商量
政事,请教得失。魏徵雄才伟略,个性忠直,又遇到明君,所以
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而太宗也
十分信任魏徵,对于他的意见,无不欣然采纳。
4,唐太宗爱惜人才。魏徵病逝时,太宗亲临凭吊而痛哭,并
罢朝举哀五日,后来太宗临朝时流着泪对群臣说:“以铜为镜,可
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
当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朕遂亡一镜矣!”这充分
3
说明唐太宗看重人才、爱惜人才。
三,皇后层面。
常言道:妻贤丈夫贵,李世民就有一位非常贤慧的皇后——
长孙皇后。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宫后,盛怒未消,对长孙皇后说:“我
迟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急忙问道:“陛下要杀谁呀?”。太
宗说:“魏徵总是当面顶撞朕,使朕在众人面前感到羞辱,不给朕
留一点情面!”皇后听罢,立刻穿上礼服,率众宫女给太宗跪下道
贺。唐太宗吃了一惊:“皇后这是怎么回事?”皇后说:“君明则
臣直。魏徵忠直,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你的圣明大度,真是可
喜可贺呀!”由于长孙皇后的贤德,唐太宗不仅没杀魏徵,而且从
此以后更加器重魏徵,并虚心听取和采纳魏徵的谏言。
四,魏徵层面:
1,魏徵品德高尚,兼有治国之才,即德才兼备。
2,性格因素。魏徵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只要认为是正
确的,就不怕拂太宗圣意。
3,魏徵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
自己的多位亲人,而魏徵作为隐太子洗马,李世民不但没有杀他,
反而还重用了他,这就是对魏徵有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魏
徵为报达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只要有利于
国家;有利于黎民苍生;有利于社稷江山,魏徵就会犯颜直谏。
4,大公无私,深得李世民信任。魏徵进谏没有一件是为了自
己的私利,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李唐江山,因此深得
太宗的信任。
4
从以上不难看出,魏徵之所以能够成功进谏,是因为:开明
的政治氛围、良好的政治生态、虚心大度的君主、智慧正直的良
臣,而政治生态是魏徵成功进谏的关键。
魏徵曾追随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也曾多次提出
高明计策和正确的主张。然而,却不能被重视,不能被采纳,甚
至遭到训斥。最具鲜明对照的是,窦建德同王世充作战时,魏徵
献出奇谋妙计,却被窦建德的长史郑颋斥责为“老生常谈”,不予
理睬,以至于最后惨败。魏徵空有满腹才学和谋略,却不能被采
用。而遇到李世民后,他的德、才方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说明
了什么呢?
春秋时,晏婴曾对楚国国君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
也。”魏徵,同样是魏徵,在贞观之前,他虽有宰辅之才,却被埋
没,而贞观之后,良好的政治生态、虚心大度的君主,才使其才
华得展,谏言得纳,并成为一代名相,千秋金鉴,万世师表。这
就充分说明,良好的政治环境,是魏徵能够成功进谏的关键。
现在,一些单位、一些企业、一些部门的一把手,唯我独尊,
独裁专断,这就缺少了民主气氛,堵塞了言路,部下也只能是唯
唯诺诺,更谈不上集思广益了。有些人经常抱怨自己的部下不得
力,而从不反问自己,是不是像李世民那样,虚心大度,能听进
不同意见。假如一个企业的老总,像李世民那样,为自己的企业,
为自己的部下创造一个“民主的生态环境”,那么你的企业就会出
现像魏徵那样的良臣,就会出现和谐强盛的“贞观盛世”。